分享

《冬》

 尤里蒙提 2016-12-26



  1.作者简介
  维瓦尔第 (1678~1741)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1693年进入教堂,任教堂圣职,被称为“红发神父”。后因健康原因,他辞去圣职,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和教育工作,任威尼斯专收女性孤儿的圣彼得堡学院院长。1741年他旅行至维也纳,当年在维也纳逝世。他写过众多的音乐作品,传世之作约有800余部,包括歌剧、大合唱、交响曲、协奏曲等。维瓦尔第把自己对形式的精通运用于协奏曲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基础,写过454首协奏曲,堪称“协奏曲之王”。维瓦尔第的创作继托雷利之后进一步确立了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发展了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技术,丰富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他是最早在创作中使用单簧管的作曲家之一。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作为小提琴家,他创造了新的戏剧性的演奏风格,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小提琴家。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他的代表作。
  维瓦尔第主要作品如:协奏曲《和谐的灵感》,小提琴协奏曲集《非凡》,《和声与创意的试验》12首,其中第1~4首合称《四季》,分别题为《春》、《夏》、《秋》、《冬》;西滕琴协奏曲,长笛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大管协奏曲,竖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小号协奏曲,圆号协奏曲,曼多林协奏曲等。此外有奏鸣曲数十首。还有歌剧《罗西菜纳和奥龙塔》,清唱剧《胜利的犹滴》,以及弥撒曲、诞辰剧等。
  2.乐曲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约作于1725年。它由4首乐曲辑成:(1)春,E大调, RV269(作品编号,下同);(2)夏,g小调,RV315;(3)秋,F大调,RV243;(4)冬,f小调,RV297。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给予每个人以切身的体验。维瓦尔第的《四季》给人的感觉便是那四季变化分明的情景,清澄而又纯朴。在这部由4首协奏曲组成的套曲中,作者以一幅幅富有表现力的风景画,描绘了四季不同的情景。在每个乐章的前面,作者还加上了一首描写各乐章情景的小诗,对于人们理解作品的意境,确有很大的帮助。
  套曲之四《冬》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描绘冬天难以抵御的严寒:“北风凛冽,白雪皑皑,冰天雪地,颤栗不止,顿足奔驰路途艰,牙齿格格直打颤。”
  乐曲开始在大提琴声部奏出一个节奏音型,描写“在冰天雪地中颤抖”的情景。随后,中提琴、小提琴渐次加入,直至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以同样的节奏音型(仅增加了一些装饰音)进入后,像在严寒的气候中,人们抵御不住寒冷的侵袭而连连打颤;接着,独奏小提琴用快速的琶音和音阶,描绘着北风劲吹,并夹杂着人们的阵阵颤栗。紧接着的和弦与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又描绘了人们为抵挡寒潮的侵袭,而跺脚奔跑的情景。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当乐曲开始的动机再度出现时,犹如阵阵的“牙齿打颤声”再次传来,乐章就在这种严寒氛围中结束。
  第二乐章无论是速度、气氛,还是情调、内容,都与前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熊熊炉火暖身心,室外雪下不停”。这段抒情的广板音乐,给人以温暖舒适之感。弦乐器拨奏出的分解和弦,暗示出把人淋得透湿的冬雨的景象。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柔和优美的旋律,象征着屋内人们面对融融炉火的安详的生活(例一):


  第三乐章以小提琴为中心,描绘出青年男女愉快地溜冰的情景:“冰上溜,慢慢行,谨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转而摔倒,爬起身来又急跑,不料滑倒冰窟边。”乐章开始时几个滑行乐句的长时间模进,就是表现人们这种既要在冰上滑行,又生怕摔跤跌倒的心情。
  接着,乐队全奏加入,音乐节奏缓慢坚定,恰如其分地模仿着“慢慢行”的步伐。突然出现的强奏,表示“一不小心,跌得四脚朝天”,可是转瞬间音乐又转入徐缓而柔和的段落,仿佛在即将消逝的严冬中,出现了缕缕灿烂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煦的感觉。乐章的最后,小提琴的强奏快速乐句,化入乐队全奏,好像是在向人们宣告:“这就是冬,它带来了欢乐无穷”,从而结束全曲。
  教学中只欣赏《冬》的第一、二乐章。

点这里试听

点这里试听

相关知识

  1.巴罗克音乐
  指17世纪初叶至18世纪中叶的欧洲音乐文化。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que,原义指珍珠的怪异的不规则形状。18世纪中叶,巴罗克一词已在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使用,最初含有贬义,认为那种热烈、华丽、装饰性的光怪陆离的建筑风格,对于追求古代建筑艺术的质朴、静穆、严谨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来说,是一种退化和堕落。巴罗克一词的这种贬义被引入当时的音乐批评中来,一直延续到19世纪。19世纪末,德国艺术史学家韦尔夫林对此提出异义,对这一时期的所谓“巴罗克”艺术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此后德国音乐家萨克斯将韦尔夫林的论点运用到音乐史学中来,对这一时期的造型艺术与音乐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巴罗克”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由于这一提法得到了愈来愈多的音乐史学家的承认,巴罗克音乐作为音乐史中的一个特定的风格时期被确定下来。欧洲音乐巴罗克时期一百多年的风格特征,由于欧洲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呈现出复杂、纷繁的状况,各有自己的特点。归纳其音乐风格与技法的共同特点主要是:中世纪的教会调式已逐步由大小调体系所代替,在新的和声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字低音的和声方法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严谨的复调音乐手法不仅被广泛用于各种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之中,而且独立的复调音乐作品,如“赋格曲”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旋律常常具有不停顿的连续扩展的性质,连绵不断的节奏运动往往贯串乐曲始终,力度的变化已经用于大的段落之间以形成强弱、刚柔的对比关系。音乐的结构原则二部曲式具有典型意义。音乐的体裁样式,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已基本成型,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清唱剧、康塔塔等已发展得十分完善,具备了经典形式。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具有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巴赫、享德尔的音乐达到了巴罗克时期的顶峰。
  2.套曲 套曲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章、相对独立的乐曲按一定的音乐结构关系组合成套的一种音乐形式。用于器乐作品中的套曲类型主要有奏鸣曲、交响曲、组曲等;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套曲类型主要有清唱剧、康塔塔、组歌等。
  3.协奏曲 指由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以显示其独奏乐器个性和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Concerto一词,一说源于拉丁文Concetare,原义为“竞争”或“斗争”;一说源于拉丁文Coneerere,原义为“同心协力”,由此可以窥见协奏曲基本特征之一斑。作曲家写作协奏曲时,一般都在写作管弦乐总谱的同时,写作了钢琴协奏谱;这类钢琴谱,既是总谱的改编谱,又是充分发挥钢琴演奏技巧,高度钢琴化的乐谱;演出时,除用乐队协奏外,亦常单独用钢琴协奏。协奏曲在西方音乐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16世纪的教堂协奏曲演变成17、18世纪的大协奏曲,又发展到18世纪末叶以后的独奏乐器协奏曲,才基本定型。18世纪末叶莫扎特继承先辈音乐家的协奏曲写作系统,创作了不同独奏乐器的协奏曲50多部,奠定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曲式与风格的基础。19世纪初时,贝多芬创作了5部钢琴协奏曲和1部小提琴协奏曲,应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将协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世纪以来,独奏乐器协奏曲的创作和演奏受到了愈来愈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的高度重视,亲密合作完成的许多著名的各种不同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已成为艺术珍品传世。协奏曲一般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并常在第三乐章行将结束之前,根据乐曲内容发展的需要乐队休止,由具有高超的独奏乐器演奏技巧的演奏家独奏精彩的华彩乐段,将协奏曲推向高潮。此外,协奏曲也有单乐章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是。

[教学建议]

   维瓦尔第这首协奏曲乐章与乐章之间、乐章的内部情绪与意境上极具对比性,加之有短诗的提示,学生易于感受、体验。但是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情绪与意境上的感受、体验,还要着重注意提高对乐器音色变化的分析,其中古键琴是平时接触较少的乐器,要稍加介绍。此外,形成音乐对比有诸多要素,要引导学生逐一聆听分析。分析的方法,如果学生能力一般可以用小组会作学习的方式,边听边分析;如果学生个人能够独立边听边分析则更好。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以“听”为主,而不是离开音乐的猜议。
  实践活动中提出可以用身体动作和着音乐进行感受体验。这里的动作不是指大的动作,而是指和着音乐的节拍、节奏进行自然的摇摆、晃动;或者以动作区分独奏、合奏等。
  关于维瓦尔第的主要贡献,学生能知道他奠定了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基础及其在小提琴演奏技术的贡献即可。
  关于巴罗克时代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风格,可以借助于图片 、幻灯、电脑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文字、图片、音响资料,以扩大其视野,提高其自学能力。要知道“授之以渔”( 打鱼的方法 )比“授之以鱼”(赠给鱼)要强许多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