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之妙道,墨之神采我们应当如何欣赏书法

 会吃会喝 2016-12-26

2015

书之妙道,墨之神采

我们应当如何欣赏书法

童亚辉:任兰亭书法社副社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艺术品评估鉴定中心副主任,四明书画院副院长等职

书法欣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书法,一个是现代书法。虽然两者都名曰书法,但有本质的区别,就好比马和鱼,两者都是动物,但是却形态迥异。所以,今天的讲座我围绕着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的欣赏展开。

形力气意精:

传统书法里的5种境界

在我看来,一幅好的传统书法作品应该具备形、力、气、意、精这5个方面的要求。

1.形

“形”是指字的形状,主要是结构。字的形状和结构如何,决定你的字入没入“格”,你的书法学习有没有入门。也就是说,这是判断你的书法是“专业”层次还是“业余”层次的基本依据。一个有“专业”水准的书法家,他的字必须要有“出处”。

现在,许多所谓的书法家如果以“形”去衡量他的话,他就不是书法家。同时,我们可以把现在95%以上的书法家的作品排除在我们的艺术品之外。道理非常简单,中国书法有2000多年历史,书法中字的结构是一代一代书法家不断探索发展而逐渐为大家所承认、固定下来的审美定式,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由于生命的有限,一个人不可能在其一生能不经过模仿训练就把字的形状结构写得很美,必须要通过临摹学习,掌握前人留下来的写字结构,再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成功。

2.力

所谓“力”就是要求做到万毫齐力,点点沉着,笔笔落实,笔画遒劲,姿态巍然。所谓横如排云,点如坠石,竖如屋漏,撇捺如折衩,就是比喻笔画要有力。以前,书法老师在讲授时就强调:应当使毛笔与纸增加摩擦,并且力度要保持一致,要“力送到底”。

3.气

“气”是一个较为虚的东西,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了解。比如,一位年轻的歌唱家在舞台上表演,他的技巧娴熟,音色亮丽,但他在台上唱歌的时候,我们感觉他的“气”不够旺。一位老歌唱家的技巧可能会落后,亮丽的音色也会随着岁月消逝,但在台上,他的“气”势总会带给你别样的冲击力。书法的“气”亦是如此。

“气”有两个维度:一是平面维度上的气力弥满。二是立体维度上的气势逼人。是人们在欣赏过程中与作品所蕴含的能量交换中所感受到的扑面而来的冲击力、震撼力。

4.意

“意”就是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境界。它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底蕴和哲学精神,是作者把自己的人格精神融于作品的结果,是人的灵魂物化于纸上。所以作品的境界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境界,作品的灵魂就是作者的灵魂。

要成为格调高雅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格调高雅的作者;二是特定的情景。通过两者的结合,使作者内在的精神魂魄迸发出来。如果说,前面讲的“形”“力”“气”还可以刻意而为之的话,那么“意”的产生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精

第五种境界和前面4种境界不在一个维度上,它强调艺术必须是精致的。同一个画家、书法家的作品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就是99分和100分之争。如果说99分的作品是属于平常类的,可以论尺卖,那么当它是100分的时候便是天价,不能论尺卖。就像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票友、戏迷,将某部京剧看了几十遍,仍然兴致盎然。其实,主要是其中的情感共鸣吸引着他们,这便是艺术的价值。所以,书法作品必须是精心之作、倾心之作。我们从书法学习开始就必须确立这样的理念,就要进行这样的训练。需要说明的是,精致更是一种精心的创作态度和严肃的创作过程,与粗犷、天趣、古朴、苍茫等风格无关。

如何欣赏评价当代书法

如何来欣赏和评价当代书法?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经常碰到的问题。很多传统书法艺术家对当代书法给予全盘否定,甚至不惜中伤谩骂。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不了解当代书法,不能用当代西方美学的视角来欣赏当代书法;二是确实不能认同当代书法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手法。我想第一种情形是主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当代书法,它是因何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当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一种尝试。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载体。它植根于最传统的中华文化精神,依托于最古老而极具抽象艺术美感的汉字,从未受外来艺术的污染。文学的世界性,使莫言轻而易举地找到了一座现成的桥梁,但书法的民族性,使书法走向世界没有像文学那样来得幸运。西方不可能有现成的桥梁,只能由我国当代的书法大师们自己去设计、建造。但桥梁必须要使西方艺术大师们能看得懂,也就是说,要有共同讨论书法这门艺术的平台,有共同语言或语境。这些大师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有可能成为这座桥梁跨向西方那头的基础,就是存在于“当代性”范畴中的“共时性”。在时间的这个维度中,多样性的世界终于有了共同点。

了解当代书法必须首先了解当代书法的理念。把中国的传统书法按当代性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进行创造,这是一个艰苦的探索。我们欣赏或者评价现代书法也必须从这样一个视角和立场来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当代性,了解当代性都有哪些要求,或者说,要求我们怎样观察才能符合它的理念。

当代性是由“现代性”变化而来,也被称为“后现代性”,它是当代西方一切创新思想、观念和意识的总和。这些思想观念和意识囊括物质的、精神的,囊括科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一般认为,当代性形成于二战以后的1945年,在中国兴起与改革开放,以1989年的全国现代美术大展为标记。

当代性是以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产生发展的。如果说现代性是对中世纪的一种割裂,那么当代性就是对现代性的一种颠覆。它崇尚社会事物发展的变异与突变,大胆进行对权威的挑战与否定。一些学者认为,在当代性的核心中,存在着一种解构和自我解构的内在矛盾和原则。

然而,当代性仍然继承着现代性的血脉和基因。它同样是以黑格尔的进步论这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作为其哲学思想的,强调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强调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强调以西方世界为中心。

美术的“当代性”则表现为从物象走向抽象。中世纪是讲究美,现代性讲究形式,当代性讲究观念。主要有:一是否定性(解构性)的当代性,对现代性基础进行彻底颠覆,消解二元解构,认为没有真假、对错、虚实。二是建设性(建构性)的当代性,要重建超现代性的价值观,不需要根基,英雄不问出处。三是虚假(迪斯尼式)的当代性,它要摧毁现代性力量对人性的压抑,最大限度地释放创造性。

中国当代书法与儒释道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大师们也一直在当代性之路上探索。以王冬龄先生为代表的书法大师主张否定性(解构性)的当代性。他们主张不要局限在对汉字的认识上,而要把它以笔墨线条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以陈振濂先生为代表的大师们则建立了学院派书法体系。学院派书法其实是吸收了虚假(迪斯尼式)的当代性。至于徐冰,则主张建设性(建构性)的当代性。

另外,中国书法的承载能力与儒释道文化联系在一起:

第一种是儒家品格。儒家与书法的结合最早,特别是唐朝以后,官员的思想文化基本上是儒家文化和书法的结合。像唐朝的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宋朝的蔡襄、苏轼等名家的思想,显示出来的便是儒家的审美理念和哲学观点。

第二种是与佛与禅的结合。元朝以后将人分为四等,其中读书人地位最低。当时很多人遁入空门,开始只是注重自己心里的感受,而书法就是显示出自己清高空灵、充满禅意的表现方式。所以元朝以后的文人画和文人书法越来越多。

第三种是将书法与道结合。将中国书法和道教的结合,首推的便是中国美院的王冬龄先生。书法与道的结合,其实就是能量转换的一种方式,就像太极八卦图中动态的阴阳转换一样。在书法中实现这种动态的能量转换,至少要满足3个条件:第一,对道要有较深的了解;第二,有娴熟的书法技巧;第三,有大量的时间专门研究书法。

总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是书法欣赏要有标准,要有衡量好坏的度;二是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被社会上的虚名空位以及所谓的专业所迷惑;三是要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有所体悟。

讲堂

绍兴

(记者李丽根据讲座现场录音资料撰文整理)


[责任编辑:yfs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