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HNYZL 2016-12-26

?

1

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与大多数看到的电视剧、电影里描述古代大儒的特征差不多,或者说比其他的大儒看起来的更伟大一些。知识很琐碎、礼节很繁多、特别坚持原则,为了宣扬自己的道死的能说活,活的能说死。

无可厚非。一个要传道的人,必须是无条件信赖自己、相信自己。自觉做的任何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不可置疑。一旦遭人非议,一场辩论在所难免。于是,势强的那一方,自然弟子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广。势弱那方,慢慢消失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成为典籍,供人瞻仰和怀念。

我想,孔子也是这样一个人吧。他很努力,也很幸运。历史选择了他,让他成为了一位影响至今的伟人。他也一定足够“顽固”、足够“坚持己见”,要不然怎么能走到现在?

带着疑问,遇见了鲍鹏山教授的《孔子传》。看了第一章,爱不释手,作者把孔子一生的行迹、事迹、心迹用轻松活泼的写法侃侃而谈,全然没有以往此类描述先贤大德时惯用的严肃和拘谨。特别适合非专业人士,就像我们这些普通观众阅读


2

反复两遍,也算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孔子并不像遥不可及的梦想导师一般存在,他倒像邻家大叔,告诉你一些过来人道理和做人的基本道义。谁都有资格活着,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底线和坚守,岂不会乱套,国不国,家不家。更谈不上过“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之说。

他一直强调和教育弟子,传道、做人都不能走“极端”,反对极端。一定有更好的路径和让别人接受的方法可以探寻。唯有对方打心底接受了,他才能长此以往不顾艰难地相信。强扭的瓜不甜,讲通,讲透才是最重要的。

在《论语?宪问》里有段对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不可以?”孔子说:不如“以直报怨”。

在我们心目中,儒家思想,强调的就是“德”。别人做错了,我们不是应该感化他,鼓励他,不抱怨他嘛?孔子为何要反对?还提出了要“以直抱怨”的论点,会不会和他自己的思想主张有冲突?

孔子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的方式来报答他,那么当有人做了好事我们该如何报答他呢?这实际上是打击了好人而怂恿了坏人。

而如果推崇“以德报怨”的方式,会使得道德自身很尴尬。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罢,结果一样。这样下去,道德的约束力没有了。

孔子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一旦极端化,不仅会取消自身,甚至还会助纣为虐。


3

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吕氏春秋?察微》里记载,当时鲁国很多百姓流浪到国外成了奴隶。鲁国为了改善这个情况,颁发了一个政令,不管任何人在其他国家看到做奴隶的鲁国人希望能用钱把他们赎回来,然后到鲁国的国库里来报销。

孔子的学生子贡,一个成功的商人和外交家,不差钱。有一次他赎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但他拒绝到国库去领赎金。一是真心不差钱,你想啊一个身价几亿的人为了几百上千块前去国家报销,丢面子;二来学雷锋做好事,拿了钱那还叫做好事嘛。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把子贡叫过来说:“你做错了,赶紧去把赎金要回来,要不然将来鲁国的奴隶就再也得不到救济了。”子贡跟着孔子学习,变成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又做了一件高尚的事,为什么孔子还要责骂?

孔子认为,如何换成一个没子贡有钱的人遇到鲁国奴隶,他救不救。第一,救了,因为子贡没去要赎金,如果我去要了,和子贡一比,感觉自己品德太不高尚了。第二,像子贡学习,不报销赎金,本身这个人就不富裕,这笔钱花不起。当然以后会越来越没人去救了。

孔子虽然强调道德,品格,但他懂得拿捏和审视。不执拗于此,他看到了道德行为可能引起的不道德后果。孔子反对“绝对的道德”。


4

同样《吕氏春秋?察微》有个反例,孔子门下最“勇”的子路,也是陪着孔子一生最长时间的学生兼保镖。有一天,子路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他就跳下水去把那个人救上来。被救的人很感动,送给子路一头牛(很贵重),子路收下了。

是孔老夫子的学生,见义勇为,还收了贵重的礼品。这个学生估计还没出师,思想境界不高啊。

孔子知道后给了子路很高的评价:“你做得好,你做的对,以后鲁国人一定会乐于助人了。”你想啊,一个孔子的高材生,道德品质如此高尚的一个人救了人都拿报酬,以后谁救人,别人给了就不会不好意思接了。


5

孔子除了时时刻刻教导自己的学生不要走极端,不要太过之外。他自己对于事情的处理也是通达万分,有自己的克制和理想在里面。

孔子五十几岁的时候升任了鲁国的“大司寇”之职。相当于司法部长、公安部部长的级别,是国家最高司法长官。

在《荀子?宥坐》和《孔子家语》记载:有个案子,父亲告儿子不孝。但是孔子把这个案子放在一边,不去判它,搁置了好几个月。这段时间孔子就去做父子两的调解工作,最终父亲愿意撤诉,孔子就不立案了。

当时鲁国的执政季恒子,相当于了总理就找到孔子。我们现在就要是利用这些案子树典型,来倡导老百姓孝顺。你怎么不好好利用?

孔子解释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当政者,平时没有好好教育人民去孝顺父母,等到他们不孝顺的时候就给他们定罪,就相当于把一个无辜的人给杀害了,我们不能这样做”。

孔子的理想不是去做个好的法官,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职责来达到管理的目的,他要做个好的导师,引导人民有仁德,讲信用,从而彻底地消除诉讼。

“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孔子坚守自己的道义,即使有了权力也要克制,不沉迷于权力中央,想想问题的根源在哪,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6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里面的故事还有很多。仔细读,认真看很有意思。

没看鲍教授的《孔子传》之前,存在误解。一直认为孔子开口闭口之乎者也,又以道德为准绳,一定是一位道德主义者。

如今有个全新的认知,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他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更为可贵的是他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面对时常发生的“道德的痛苦”,孔子也不例外,义愤填膺,敏感至极。

凡事有个度就好。我想,孔子的思想应该也跟曾经到周王朝的洛邑(洛阳附近)向老子问学有关吧。孔子的儒学加上老子的道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才让孔子的一生治学收了锋芒,有了内敛的一面。

孔子,与其误会,不如重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