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画坛走出的国画大师江兆申

 天涯老竹 2016-12-26


江兆申(1925-1996年),安徽歙县岩寺人,出身书画世家,其祖父江心如、父江父寿皆善画篆刻,外祖父方德善画白菜、兰花,舅父方淑甫、方雪江先生皆工书法。幼从吴仲清、方淑甫,鲍倬云等读书,七八岁已能替人写扇面和对联,后受黄宾虹、邓散木赏识。到台湾又投溥儒并成为弟子,其对明代吴门画派尤其是唐寅、文征明之研究,为海内外学术界所赞扬。被美术界称为“渡海三大家”(张大千、溥儒、黄君璧)之后台湾传统派的杰出国画家。



在文人艺术的传统领域里,江先生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当代的艺术评论家推崇他为“中国传统文人的新典型”、与“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奇才”,充分的显示出江先生在继承传统,开创现代中国山水画上的卓越贡献。文人画传统强调的是创作者需具备许多书画的相关修养,所以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认为徒有技巧表现而无内涵的书画,只是工匠的作品而已。欣赏展览的书画时,可看出江先生的作品,基本上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书法方面,他对行、楷、篆、隶等书体都擅长,字体的书写安排,婀娜多姿,整篇充满活泼生气,自是独具一格。绘画方面,以山水画为主的创作,同样地以传统的技法,表现出现代人所见的山川。例如《花莲纪游册》是描绘太鲁阁、天祥与东海岸的风景;《草岭》、《八通关》、《风柜斗》所记述的是台湾山野风光;此外,《西子湖》、《黄山》、《千岛湖》则是中国大陆景致的写景作品。画面上,透过他个人对景物的剪裁安排,色彩和墨韵的处理,总引入进入别有一番天地的情境中,而且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且能够洗涤凡尘的气息,这应是来自江先生丰厚的传统文人素养所呈现的精神!


我曾于著名画家汪采白先生之后裔家中看到过江兆申的真迹山水,其山水在悠然清秀的气质及诸如中峰用笔,多遍染色等笔墨技法方面甚得溥儒的心传。同时受西洋画影响,尤其是那富于金石味的线条与淡雅清香而层次丰富的色彩晕染之间的和谐,使整幅山水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的整体感,正如谢稚柳所说:“以清人笔墨,运宋人丘壑”,可见其画品之高古,功夫之深厚,是一幅难得一见的珍品,此时,他的画已趋于淡逸浑厚,若天假以十年,其作画当趋于浑化之境,可惜,可惜啊。

徽州民国期间的著名书画家许承尧、张翰飞、鲍二溪等等都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代中国唯一的工笔山水画家洪百里也和他交情很深,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等等,这些都在江兆申写的《我的艺术生涯》中都有表露。

文章出自《民国书画名家百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