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家店下层文化

 美丽阿拉善玛瑙 2016-12-26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距今4000~3500年)

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辽西地区进入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面貌也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延续了数千年的平底筒形罐系统的陶器彻底消失,以鬲为主的三足系统的陶器成为主流,彩绘陶盛行,青铜制品出现,从大型城址到小型聚落普遍突出防御功能,出现了超大规模的祭祀遗址群,其年代距今约为4000~3500年。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物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即陆续有所发现。1929年,日本人滨田耕作出版了《貔子窝》一书,该书著录有小库仑出土的圆折肩素面陶鬲、腹饰绳纹加划纹的罐形小阜鼎和新出土的素面磨光筒腹鬲等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陶器。后来,日本人八幡一郎在今河北省北部(原热河省南部)一带调查,江上波夫和水野清一在内蒙古及长城沿线调查,继续有所发现。1935年,滨田耕作和水野清一到内蒙古赤峰挖掘,出版了考古发掘报告,对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内的青铜时代遗存提出了“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并以在当地曾采集到“明刀”钱为据,推定其年代约当中原的秦汉时期。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流行了许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燕山南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出现了新的面貌。1952年,在唐山小官庄基建工程中出土了六座石棺墓,墓中随葬的素面鬲、折腹盆等器物具有燕北夏家店下层文化同类器物的作风,安志敏先生通过对石棺及其随葬品的研究,认为其年代要早于东周,并首次指出《赤峰红山后》一书对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年代的推断缺乏科学根据。1956年,裴文中教授率领北京大学考古专门化学生到赤峰红山实习,在56:02·|地点-灰层中采集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由吕遵谔先生执笔撰写的调查报告指出,“过去所谓的‘赤峰第二期文化’实际上还包含几个性质不同的阶段”。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刘观民、徐光冀二先生对赤峰夏家店遗址的发掘。对认识夏家店下层文化有突破的意义。虽然这次发掘所获遗物不多,但却发现该遗址明显存在出土遗物各有特点的上、下两层堆积,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辨出两种年代不同、文化性质也不相同的文化,以下层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以上层为代表的遗存命名为夏家店上层文化,修正了1935年日本学者在赤峰红山后发掘的、把两种不同时期、不同谱系的文化混在一起的错误观点。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发掘简报明确认为“与殷商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年代也可能大体相当”。
迄今在西辽河地区已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约有3000余处,经正式科学发掘的已有:赤峰药王庙、蜘蛛山、宁城南山根、宁城三座店、赤峰点将台、敖汉大甸子、北票丰下、敖汉白斯朗营子南台地、建平水泉、康家屯、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范杖子墓地、松山区三座店、红山区二道井子等。经过调查的遗址或遗址群有敖汉城子山、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址群、半支箭河中游155处居住性或祭祀性遗址。
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群中,彩绘陶器是该文化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普遍见于墓葬的随葬器物上,房址内也时有发现,比较集中的遗址是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方化墓地。彩绘陶器是在部分陶质容器表面绘画的花纹。用毛笔着色,在烧制完成的陶器表面绘画。在大甸子墓地中发现的1600多件随葬陶器中曾经彩绘过的有400多件,其中保存彩绘较好或花纹局部尚可辨认的有300多件。所绘花纹都是图案花纹,式样大略分析170余式。虽在墓中埋藏三千多年,颜色仍有鲜明如新的,是这批随葬陶器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施用彩绘的器类有各种鬲、罐、鼎、壶、尊、簋等。大甸子墓地墓中陶器施彩绘最多的达10件。随葬陶器数量多的墓中大都有彩绘。彩绘的精细与粗劣差别很大,不仅存在于不同墓间,也存在同墓的不同器物间,显然是出于不同画手,据此可知至少是有同时并存的画手,水平相差甚大。以不同墓的彩绘相比较,拙劣法人彩绘并不出在礼遇隆重的墓地中,可见随葬陶器上精细的彩绘装饰也是一种礼遇的表示。
根据大甸子报告可知,大甸子墓地所出彩绘陶器上的彩绘都是以黑灰色的陶器表面为底色,绘以白、红两色花纹。两种颜料经鉴定的几例标本,都是陶器上脱落下来的碎屑,白色为CaCO3;红色为HgS。因未逐件鉴定颜料,且大甸子墓地M453随葬石皿中有一团红颜料,经鉴定是赤铁矿粉。故陶器的彩绘颜料是否都一样,不能骤定,然而都是矿物颜料无疑。少量颜色在陶器上显橙黄,与红色相间使用充当白,与白色相间使用充当红,经鉴定是红白颜料相混合所致。
有关颜料的工具在大甸子墓地墓中发现两种,一为小石皿。在大甸子墓地M453、M1031中各有一件,详见玉石质品,在大甸子墓地M453中的一件里有一团红颜料,外表印有纺织物包扎痕。质地细腻,似曾澄洗。石皿内研磨痕很细,不像加工颜料的工具,更像使用时的器皿,如调色皿。另一种为研磨杵。也出在大甸子墓地M453

之中,形状虽小,但置于小石皿中仍嫌稍大、似应另有配合使用的盛具。
清除陶器彩绘表面附着的泥土和水锈时,发现彩绘的颜色并不易被水或乙醇浸解而脱落。并在个别器物上颜料调的浓、着色厚的地方,看到颜色凝固过程中表面结膜的褶皱。这褶皱是由于颜色表面首先结成膜 ,膜下的颜色陆续凝固收缩,致使表面膜随之出现褶皱。这表明调色的调和剂应是不易渗入陶质,表面能先结膜的,所以很可能是用某种胶质或油质作颜料的调和剂。
彩绘的部分主要在陶器的腹间,这里既是外观瞩目的位置,也是器表面曲度比较均匀的部分。如鬲则在颈下至鬲裆之间;罐则在肩腹之间。凡彩绘纹结构复杂,图案单元较大的纹式都画在这里,只有这里才适于容纳较宽的纹带,因而这里是陶器的主要画面。画在主要画面上的花纹式样不仅结构复杂,图案单元较大,而且每每是一件陶器上最具代表性的纹式所在,如在大甸子墓地有些墓随葬陶器主要画面上有某些相同的纹式。从这方面也提供族墓地内还有不同家族——这一层次茔域区别的论据,所以画于主要画面上的纹式宜视为主要纹式类。陶器的唇沿、颈、罐的下腹与圈足,及鼎足,器盖等各种不同形状的部位,都是较为狭窄的画面,相对而言是边缘画面。由于画面的限定只能容纳较窄的纹带或较小的单元,在边缘画面上用的纹式无复杂的大结构,甚至有明显的填充作用。也有从主要纹式中分解出部分因素,略为给足呈一种新纹式,使之始于填充边缘画面的要求。所以画在边缘画面上这些通用性质的纹式、相对的称它为辅助纹式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