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拿治疗大全【值得珍藏】

 陈主君 2016-12-26





南山怪杰图书馆欢迎您!


颈椎病的推拿治疗  一、治疗原则

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二、施术部位:颈肩部及受累肢体。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15~20分钟,1~2日1次,刺激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四、体位:

颈型颈椎病:可取坐位或俯卧位。

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取俯卧位和仰卧位。

五、操作流程

1、拿捏颈项: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2~3分钟。

2、滚颈肩部:用滚法放松颈根、双侧肩部及上背部,以全面放松斜方肌为重点,力量要深入,不可在皮肤上搓动,以防搓伤皮肤,一般做2分钟即可。

3、拨揉项韧带:用拇指拨揉项韧带,由轻而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反复施术,时间2分钟。

4、点揉颈项膀胱经:用拇指点揉1~7颈椎棘突旁开1.5~2寸处的膀胱经路线,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点。

5、点穴:用拇指点按颈肩部重点穴位,包括风池、安眠、完骨、风府、哑门、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5厘米)、肩井穴,时间各30秒。

6、若颈椎侧弯、棘突偏歪,则采用颈椎定位扳动法(坐位)。以右侧为例,医师用右手拇指顶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左手扶于头部左侧,嘱患者颈部前屈300左右,左手向右侧推扳,此时可听到响声。颈椎侧弯手法同前。

若颈椎间隙狭窄,采用颈部拔伸法,可听到响声(仰卧、坐势均可)。

六、分型施治

1、颈型:着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颈根穴、肩井穴。

2、神经根型:拿揉患侧上肢,用多指横拨腋下臂丛神经分支(或极泉下),点按缺盆穴(臂丛神经阻滞)、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为宜,最后牵抖患侧上肢2~3次。

3、交感型:着重点按内关、风池、安眠、完骨等腧穴。

4、椎动脉型:推桥弓3~5遍,加点按百会、四神聪、头维、率谷、风池、太阳、合谷、听宫等穴位。落枕的推拿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施术部位:颈肩项背部,以患侧为主。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局部手法不宜过重。

四、操作流程

1、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约3~5分钟。

2、用拿法提拿颈椎旁开1.5寸处的软组织,以患侧为重点部位,并弹拨紧张的肌肉,使之逐渐放松。

3、医者在患侧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然后用拇指指腹点揉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风池、颈根等穴位,每穴约30秒,手法由轻到重。

4、嘱患者自然放松颈项部肌肉,医者左手持续托起下颌,右手扶持后枕部,使颈略前屈,下颌内收。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患者头部10~15次,以活动颈椎小关节。摇动旋转之后,在颈部微前屈的状态下,迅速向患侧加大旋转幅度,手法要稳而快,手法力度和旋转的角度必须掌握在可以耐受的限度内,切忌暴力蛮劲,以防发生意外。

5、医者用拇指点按患侧落枕穴,有明显酸胀感时,嘱患者活动颈部。

6、最后以空心拳敲打放松患侧肌肉。

五、注意事项

手法宜轻柔,切忌施用强刺激手法,以免加重症状。

胸胁屏伤(岔气)的推拿治疗 

一、治疗原则:行气导滞,通络止痛。

二、施术部位:患侧胸胁部及背部。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常用轻手法或中等刺激量,多1次即可治愈。严重疼痛者,3日后开始做推拿治疗。

四、操作流程

1、推摩揉按胸部法:患者健侧卧位或坐位,医者立其后方或侧方,用双手掌由上而下纵推、多指前后分推数次,抚摩胸肋、肩背部疼痛处3~5分钟;用双手掌或多指揉按胸胁间背部疼痛部位3~5分钟;双拇指缓稳地用力按揉患侧棘突旁数遍。

2、挤振叩擦胸部法:医者用双手掌相对用力上下、前后挤压胸胁部3~5遍,再加振颤动作挤压2~3遍;适度用力隔掌空拳或指侧叩击胸胁部数十次;用一手掌上下擦,多指横擦(前后)胸胁部数十次。

3、提臂叩击胸背法:适用于胸背脊柱中断肋椎关节错位。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侧,用一前臂由前向后插入患侧腋下,以前臂之力向上提拉患侧肩部,嘱其深吸气;闭气后,医者用另手掌根用力猛击胸部背侧疼痛部位相应肋间隙的相邻上下两肋骨角处1次,再令其深呼气,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用拇指按揉背部痛点及其上下2分钟。

4、按揉腧穴痛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立其右侧,用拇指按揉期门、章门、膻中、日月、肺俞穴15~30秒。

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的推拿治疗

一、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祛瘀,理筋整复,恢复功能。

二、施术部位:患侧颞颌关节部及相关部位。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15分钟左右,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中等刺激为宜,勿擦伤局部皮肤。

四、体位:仰卧位或侧卧位

五、操作流程

1、患者取仰卧位,头偏于一侧,使患侧在上(或取侧卧位),医生坐于其患侧。为防止局部皮肤损伤,局部可外铺治疗巾。

2、揉捻法:先在颞下颌关节区及冀外肌周围用鱼际肌揉法3~5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环节冀外肌痉挛。

3、推法:用大拇指由下关穴起,沿下颌骨前缘,自上而下推按3次~5次。

4、点穴:以指代针点按上关、下关、翳风、颊车、角孙、听宫、阿是穴等穴,以通经活络。

5、指揉耳门、下关穴时,嘱患者作主动张口、闭口运动,动作要缓慢幅度要小,使指揉的功力深透到深层组织,约5~10分钟。

6、活动颞颌关节法:医者用双手大鱼际置于两侧颊车穴部,双手多指握住下颌骨的前后缘,协同用力(嘱患者配合)做上下、左右及顺逆时针方向活动颞颌关节各数次。

7、如颞颌关节错缝,则下颌骨向健侧偏斜。牙齿咬合关系异常者,医者用一手大鱼际置于患侧颞部及下颌小头,另一手掌放于健侧下颌部,嘱患者做张口、闭口动作,医者双手相对用力挤按,即可将向健侧偏斜的下颌矫正,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

8、最后局部可辅以擦法或热敷法,拿合谷穴、肩井穴结束治疗。

肩周炎的推拿治疗

【概说】

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及滑膜等周围软组织发生广泛的劳损和退变以及因骨折而使上肢长时间固定等各种原因,导致肩部功能活动减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产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产生的以肩部广泛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简称肩周炎。肩关节的急性创伤引起局部炎性渗出、出血、疼痛、肌肉痉挛,也会导致创伤性肩周炎。因其多见于50岁左右患者,故又有“五十肩”之称,但长期在冷库等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者,或肩部负荷过重或活动过多者,其发病年龄往往偏低,甚至可见于20~30岁者。女性略多于男性,以体力劳动者稍多。此外又因其晚期肩关节功能障碍,而有“肩凝症”、“冻结肩”等名称。中医学称为“漏肩风”。

肩关节是由肩肱关节、肩峰下结构(第2肩关节)、肩锁关节、喙锁连接、肩胛胸壁关节、胸锁关节6部分组成的关节复合体。其中肩肱关节又称盂肱关节,是由肩胛关节盂和肱骨头组成的杵臼关节。因肱骨头大,关节盂浅小,韧带薄弱,关节囊松驰,故肩肱关节是人体运动范围最大并且是最灵活的关节,但也是人体大关节中最不稳定的关节。肩肱关节下为纤维组织构成的松驰下壁,环绕在关节的周围。在关节下的外侧附着肌腱袖,又称肩袖。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园肌和肩胛下肌组成。肩肱关节最外层是有力的三角肌。肩袖主要作用有悬吊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功能。三角肌中部纤维和冈上肌协同完成上臂外展运动,其前部纤维收缩可内旋及屈曲上臂,后部纤维收缩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胸大肌扁平的总腱,止于肱骨结节沟外侧层,该肌主要作用为内收内旋肱骨,仅锁骨部对上臂有外展作用,并可与三角肌协同前举上臂。在肩关节前部,肱二头肌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尖,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与关节盂后唇相续,起始为一长园形腱,行经肩肱关节囊之内,穿出关节,沿肱骨结节间滑液鞘下行。

【病因病机】

本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所致。跌扑闪挫导致经脉受损,血溢脉外而致气滞血瘀;或年老体虚,肝肾亏虚;或劳累过度,气血不足,筋失所养,致筋脉拘急;或久居湿地、露肩当风,风寒湿入侵,,使血脉凝滞。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则认为本病的发生,除外伤、劳损等因素外,还和肩关节的解剖和运动特点有关。认为肩肱关节韧带薄弱,关节囊松弛,灵活性好而稳定性差。而日常生活中肩部活动非常频繁,而且活动范围大,容易受到劳损和外伤。

若长期固定,肩关节粘连;或变性、寒冷、劳损、外伤引起关节充血、水肿、渗出,刺激神经,而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肩周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肩肱关节的关节囊。冈上肌腱炎、肱二头长头肌腱腱鞘炎等周围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损伤均可波及关节囊,引起关节囊的慢性炎症和粘连。在病变早期表现为关节囊挛缩,关节下隐窝闭塞,关节腔容量减少,肱二头肌腱粘连,其余组织正常;中期大部分软组织受累,胶原纤维变性,血管增加,组织失去弹性,纤维化并挛缩,有的病变组织脆弱容易撕裂;病程晚期喙肱韧带挛缩成索状,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紧张,将肱骨头抬高,限制其各方向运动。滑膜隐窝均闭塞,肩峰下滑囊增厚,关节囊粘连至骨,肱二头肌腱与腱鞘均有明显粘连。

【临床表现】

起病多隐匿,少数可有肩部外伤或上肢外伤。临床主要症状为疼痛、功能障碍。

1.疼痛:

早期呈发作性酸痛,常因气候变化、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剧,疼痛日轻夜重,甚至夜不能寐。当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病人害怕碰撞患处而将臂垂于体侧。令作肩部活动时,只能缓慢逐渐进行。在病情稳定期,不活动时可无明显的自发痛。病变后期,整个肩肱关节广泛性粘连,功能丧失时,疼痛亦可消失。

2.功能障碍

后期盂肱关节几无活动,但即便接近强直仍有矢状面少许活动。少数病人肩部僵硬,却无疼痛。某些病人出现血管运动障碍,特别是疼痛严重,肌肉痉挛明显者,由于血管痉挛,手轻度苍白、浮肿、腕及手指关节僵硬。在病程末期(解冻期),疼痛减轻,肩部粘连也可能逐渐有所松解,活动度有所增加。

【检查】

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局部肌肉痉挛,常见于斜方肌。肩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病程长者可有三角肌、冈上肌和冈下肌肌肉萎缩。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但肩关节平片与最大上举位各照一张划出肩胛冈轴线与肱骨干轴线夹角〈140°,可做为X线诊断肩周炎的客观指标。肩关节关节囊造影显示关节囊变小,其下缘呈锯齿状,肩胛下隐窝可以变小或消失,肱二头肌腱及其泪点以及肩胛下滑囊可不显影。造影时,注入造影剂会感到有阻力,这些改变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出现。但目前一般临床使用不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肩部疼痛,广泛压痛。

2.肩关节不同程度功能障碍。

3.X线检查肩关节骨质无异常。

(二)鉴别诊断:

本病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对疑有骨折或肺结核、肿瘤病人,怀疑有肩部转移者,以及其它原因不明者,当摄肩关节正、侧位片,以排除肩部骨关节病变。本病当注意排除肺结核或肿瘤的肩转移及骨折、脱位等。一般根据病史、体征及X线检查诊断不难但当注意和臂丛神经炎及部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相鉴别。臂丛神经炎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见,可有感染病史;肩周炎多生于老年,女性多于男性,无感染病史。臂丛神经炎常为急性发病,疼痛部位在锁骨上窝和肩部,疼痛为火烙样,疼痛可分布在整个上肢,可出现不同程度肌体瘫痪,肌肉萎缩,并可出现多汗、浮肿,皮肤发绀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而肩周炎为缓慢起病,疼痛部位在肩肱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疼痛多为钝痛,无肢体瘫痪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臂丛神经炎在其神经干上有压痛,肌力减弱,腱反射减低;肩周炎压痛点广泛,多在肩关节周围,肌力正常,无腱反射改变。肩周炎和颈椎病的最重要的鉴别点是肩周炎被动活动也有功能障碍,而颈椎病一般肩部无功能障碍,即使有也是轻度的自主活动的障碍,被动活动不会有障碍;此外,颈椎病可有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和椎间孔加压试验(+)。

【推拿治疗】

一、治疗原则:早期以疏通筋络,祛瘀止痛,加强肌筋功能为主,晚期以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为主。

二、施术部位:患侧肩关节周围、肩胛部及上臂。

三、时间与刺激量:每次治疗25分钟,每日一次,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异。

四、操作流程

1、松解放松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拖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滚法或拿揉法施术,重点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后部。同时配合患肢的被动外展、旋外和旋内活动,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2.点穴舒筋法:依序以指代针点按肩井、天鼎、缺盆、云门、肩髃、秉风、天宗、肩贞、曲池、合谷等穴;然后在肩前(肱二头肌长短头)、肩外(三角肌)、肩后(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各痛点处施以揉按拨络及捋顺手法,用单手中间三手指由肩胛骨脊柱缘插入肩胛骨前方拨理肩胛下肌数遍,以剥离肩部粘连,松解肩部肌肉。

3.拔伸滚摇,托肘回旋:医者以一手握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手腕,提起患肢,缓缓拔伸,轻轻内外摄摇,再将患肢作顺时针与逆时针循环交替摇动,先低后高,开始作6次~7次。后视病情逐步增加,然后一手握腕,一手托肘部,将上臂内外交替旋转4次~5次。

4.外展抬举,屈肘搭肩:医者一手扶住肩部,一手托其肘部,将上臂外展,用力抬高,然后缓缓下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如此重复数次,接着一手托其肘部,一手握其腕部,嘱患者尽力屈肘搭肩,手掌摸到健侧肩部为度,医者用手在患肩稍加按压。

5.肩后拉手,牵拉抖动:医者一手握拿患肩手腕,并将患侧手臂置于同侧背后,另一手按压肩部,并稍加向上牵拉之力,接着将其患肩外展,然后医者双手握腕部,略往上抬,作牵拉抖动5次~10次。

6、旋转法:医者一手握住患者手腕,一手扶持肩关节,以肩为中心,做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各几十圈。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7、临床上可根据肩关节不同方向的运动障碍情况,选择推肩拉肘内收法、前屈后伸捏筋法、扣肩揉搓扛动法、下拉上提牵伸法、扣肩托臂后伸法、后伸摸棘动肩法、环转活动肩部法以被动运动肩关节。

8、叩搓牵抖上肢法:医者用双手空拳相对适度用力上下往返叩击上肢数遍;双手掌相对用力揉搓上肢数遍;用双手握上肢腕部在轻力牵引下抖动上肢数遍;最后拇、食二指捏拿肩井穴,多指捏拿肩部数次。


【其他疗法】

1.可配合针灸。

2.可配合口服中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3.疼痛严重者可口服芬必得等消炎镇痛剂。

4.部分病例可采用小针刀松解粘连。

5.年纪较轻,体力较强壮的肩周炎患者在外展达120°以上后可采用高位臂丛麻醉下一次性松解手法。方法是:取1%利多卡因10~20毫升,内含1:20万肾上腺素,做前、中斜角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待麻醉生效后,使患者取端坐位,将其患侧上肢逐渐进行大幅度的外展、后伸内旋、环转手法,幅度由小到大,使粘连完全松解。最后作搭肩试验,证明无脱位、骨折,按揉患肩及上臂后,结束手法。

【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中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

2.肩肱关节粘连使用摇法、扳法者当循序渐进,逐步加大活动范围。特别注意晚期患者粘连日久,可因废用而发生骨质疏松。摇、扳时注意用力轻柔。

3.除治疗外当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以加强疗效,并注意局部保暖。

4.功能锻炼以“爬墙”、拉毛巾、手拉滑轮、体后拉手、环转摇臂等方法为主。一定要在引起疼痛的范围内锻炼,幅度由小到大。因护痛而在小范围内的锻炼意义不大。

5.早期以疼痛为主者可配合针灸。严重疼痛者影响睡眠者可配合布洛芬等消炎镇痛剂内服。中、晚期则当以被动运动为主。

6.晚期患者粘连日久,可因废用而发生骨质疏松。摇、扳时注意用力轻柔。

7.少数患者可呈现一定的自愈倾向,主要为青壮年或肩部体疗刻苦者。大多数患者若不治疗或治疗失当或不及时,则病情加剧。推拿治疗一般可治愈,但是治疗所需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一般跟病变的严重程度,整个机体的代谢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情况,自我体疗锻炼情况有关。

急性腰扭伤的推拿治疗

【概说】

急性腰扭伤是指因腰部脊柱两侧肌肉急性损伤而引起的腰痛,活动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腰部脊柱是一根独立的支柱,承担着人体1/2的重力,从事着复杂的运动,其前方为松软的腹腔,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再无骨性结构的保护,所以在支持体重和运动中,脊柱本身和周围软组织较易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损伤。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各种原因,致使腰部经络气滞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弯腰提物,运动过猛,跌扑闪挫,导致腰部经络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而引起疼痛,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腰部的急性扭伤,多发生在腰骶、骶髂及椎间关节和骶棘肌。关于椎间关节的问题已在“椎骨错逢”篇中讲过,此处不讨论。腰骶关节是脊柱的枢纽,骶髂关节是躯干与下肢的桥梁。因为这些部位应力集中,所以受伤机会较多。

人体的脊柱前屈时,其两旁的骶棘肌先收缩,以维持躯干的位置,并抵抗自身的体重,这时若负重过大,或动作过猛,致使肌肉猛烈收缩,易造成肌纤维的断裂,则会造成骶棘肌的撕裂伤。当腰弯到90°时,骶棘肌不再进一步收缩,而主要是靠棘上和棘间韧带来维持躯干的位置,此时若是负重过大或暴力冲击,易造成韧带损伤。

韧带损伤以后,在屈腰过程中,支持力量必然减弱,需要肌肉的更强烈的收缩来代偿,日久增加了肌肉受伤的机会,反之肌肉受伤以后,由于支持力量减弱,在异常情况下,作用于韧带上的力量也会增加,从而增加韧带受伤的机会,两者是有相辅相承的关系。

若是直接暴力作用于腰部则会产生局部的挫伤。

【临床表现】

一般均有明显的扭伤史。重者,伤后立即出现腰痛,活动不便,坐卧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咳嗽,深呼吸时症状加剧;轻者当时症状不明显,数小时或第二天开始症状才逐渐出现。

【检查】

1.损伤局部有明显的压痛,局部肌痉挛。

根据压痛点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损伤的部位,腰椎的横突上有腰肌的附着点,腰肌拉伤时常在相应的棘突旁约1.5cm处相当于横突位置处有压痛,并可见有该侧骶棘肌的隆起变硬(因痉挛所致),并可引起侧弯(因痉挛而产生两侧拉力的失衡),有时虽棘突连线在一条线上,但让患者弯腰时可明显出现一侧腰部高而另一侧低,此因脊柱纵轴旋转所致。若损伤在棘上韧带,则可在棘突间触到明显的较表浅的压痛点。若棘上韧带剥离,则指下可感到棘突和韧带的分离。若断裂则可触到棘突间的缺损。棘上韧带损伤时,向前弯腰时疼痛加剧;棘间韧带损伤则压痛较深,一般触诊时摸不到,但若损伤后,当患者后仰时,因棘突的挤压会出现疼痛(在脊柱中间的疼痛),而且一般不会有单纯棘间韧带的损伤,即多数是先有棘上韧带的损伤,更严重者才进一部出现棘间韧带的损伤。棘上韧带是一个强有力的纤维索带,连接着从C7到骶椎的棘突,但以腰椎的棘上韧带为宽,摸起来较厚。

2.功能障碍。

腰肌拉伤时,各方向活动均可因牵拉受伤肌肉而了产生疼痛而受限。仅棘上韧带损伤则弯腰时加剧并受限。若再合并棘间韧带损伤则后仰时也会使疼痛加剧。

严重的腰部扭伤,当摄腰椎正、侧位片,以观察有无横突的骨折。

直接暴力造成的腰部挫伤,除要排除骨折外,还要查尿常规,检查有无肾挫伤。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外伤史。

2.腰痛、功能障碍。

3.X线无异常。

(二)鉴别诊断:

本病诊断不难,惟当注意排除骨折,及准确确定受伤的部位以便判断预后。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2.手法:滚,四指推,按,揉,擦,扳,弹拨。

3.取穴与部位:局部加委中,承山,阳陵泉等。

4.操作:

(1)、滚揉舒筋法:患者取俯卧位,自然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滚、揉等轻柔手法在局部施术3~5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点拨镇痛法:医者用拇指点压、弹拨等稍重刺激手法依次点压L2~L5棘突旁夹脊穴、膀胱经1线、膀胱经2线、委中及阿是穴。伴臀肌紧张疼痛的加环跳、秩边,在点压穴位时应加以按揉或弹拨,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可调和气血,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3)、理筋整复法:先施腰椎后伸扳法扳动数次,然后用腰部斜扳法。此法可调整后关节紊乱,使错位的关节复位,嵌顿的滑膜回纳。

(4)、推拿揉擦法:以双手十指指腹提拿患者腰椎两侧肌肉,最后以揉捏法自上而下施术。

【其他疗法】

1.可配合使用针灸,可取委中、人中、肾俞、腰眼等穴,也可取耳穴、腕踝针。

2.可配合使用中药熏洗或理疗。

【注意事项】

1.休息制动3~5天,以利损伤的组织修复。

2.局部早期禁热敷,但可中药熏洗,严重肌肉拉伤出血多者24小时内亦不主张熏洗。

3.局部注意保暖。

慢性腰肌劳损的推拿治疗

【概说】

慢性腰肌劳损是指因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而产生的腰脊酸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本病以长期弯腰工作或持续负重,或急性损伤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而来,体力劳动者多见。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以肾气亏虚为本,复感风、寒、湿邪,筋脉不和而致。

长期弯腰,持续负重,导致肾气亏虚;或急性损伤,迁延日久而致气滞血瘀。复又感受风寒湿邪,经络痹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是由先天发育的缺陷,慢性的劳损,急性损伤的失治,而使局部的代谢发生障碍,组织变性所致。

【临床表现】

1.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可曾有急性外伤史,亦可无外伤史,但有劳损史。

2.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不舒,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并与气候有关,喜暖怕凉。

3.腰腿活动可有牵掣不适感,但活动尚可。

4.急性发作时各症状均可明显加剧,可出现活动不利。

【检查】

1.腰椎生理弧度可变浅或消失。病程长者,腰肌萎缩变平,使正常时在脊柱棘突两侧隆起的腰肌消失变平而中央的棘突呈一条隆起。由于腰肌的神经支配是节段性的,因此棘旁肌肉可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局部肌肉萎缩。

2.可见到腰肌萎缩,而其生理弧度反明显增大者,其人前腹壁部肌肉必有萎缩或无力。查其腹肌。方法是令患者交叉双臂抱在胸前,上身略微从床上抬起,然后逐段触诊腹直肌,注意有无肌肉无力或缺失。

脐部相当于T3、4椎间盘的水平。腹主动脉也在此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3.腰部皮肤可见于毛孔变粗,皮肤粗糙,局部感觉稍减退。并要注意有无其他异常皮肤的改变,若有面团状的脂腺瘤,可能是脊柱裂,异常的毛发斑也提示脊柱裂。若两者均有则可能性更大。

4.腰部有广泛的压痛,但不严重,也无放射,但急性发作时可明显压痛,肌痉挛,脊柱侧弯明显。

5.一般无明显功能障碍,急性发作时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6.X线无异常发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慢性腰痛史或劳损史。

2.腰部广泛轻压痛。

3.不同程度腰肌萎缩。

4.功能障碍不严重。

5.X线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诊断:

本病当注意与棘上、棘间韧带的损伤相鉴别。因韧带血供较差,修复能力较弱,且疤痕修复时可产生粘连等原因可使腰痛缠绵日久,但其压痛局限,且在棘间,不可见有长期腰痛,即诊为腰肌劳损,当要仔细问诊,仔细体检,不可枉下诊断,检查一般诊断不困难。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筋通络。

2.手法:滚,按揉,四指推,拍,擦。

3.取穴与部位:委中,阳陵泉,昆仑,太溪,命门,大肠俞。

4.操作

(1) 推揉滚挤腰部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双手掌交叉放于脊柱及其两侧,上下纵行分推5~7遍。继之,用双手大鱼际或掌根部由上而下揉、掌指关节滚、两掌根对挤两侧骶棘肌数遍(挤压用力方向应向脊柱中线)。

(2) 推按分拨痛点法:用双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拨骶棘肌数遍,用拇指重点推按分拨硬结及痛点,每个点2分钟左右。

(3) 捏拿脊柱两侧法:用多指纵向捏拿脊柱及其两侧腰肌数遍。

(4) 叠掌摇摆推按法:以双手掌重叠放于腰4、5脊柱两侧,用力左右摇摆,并上下推按2~3分钟。

(5) 按摩腧穴痛点法:双手拇指轻力揉压两侧肾俞,重揉压腰臀部的痛点及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

(6) 沿背部至骶部,用拍法或空拳叩击法放松整个腰背肌。

(7) 患者取仰卧位,施“屈膝屈髋动腰法”,最后揉拨阳陵泉穴。

【其他疗法】

(1)可配合内服补肝肾、强筋骨中药,要辨证施治。

(2)可加用理疗,常用超短波、TDP等。

(3)可配合中药活血祛湿剂熏洗。

【注意事项】

1.避免长时间弯腰负重工作,必要时建议调换工种或休息。

2.避免不良姿势(弯腰驼背)

3.卧板床,而不能睡软床。

4.稳定期适当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练,注意要循序渐进。

5.劳动时以宽皮带或护腰束腰以保护腰部肌肉,但不可长时间一直配戴,以免造成废用性肌萎缩而反加剧症状。

6.治疗需要时间较长,具体时间根据病程等不同有很大个体差异,坚持治疗疗效尚满意,但要注意节制性生活,因其肾虚为本也。

股骨头坏死的推拿治疗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传统医学属“骨蚀”、“骨痹”范畴。该病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废用”。疼痛经治疗可逐渐缓解,甚至到关节强直后期可自行消失。但功能的丧失却会随病情进展而加剧,生活不能自理,因此保持或改善髋关节功能对患者日后功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拿能通过手法直接帮助改善肢体功能,使患肢得到有效的最大限度的运动,起到了其他疗法无可比拟的作用。

推拿手法“揉”、“点”、“按”、“推”、“旋”、“拔”为主。循经循筋,舒经通络,以促经络通、气血畅、筋骨得养,手法力度以“柔中带刚、附筋着骨而不伤筋”。具体操作如下:

1、仰卧位:立于患侧,以掌根揉,从髋部大腿外侧揉至膝部,先取外,再取内,内由大腿根部揉至膝部,掌根重叠相连,初始手法不宜过猛,应轻柔舒缓,使肌肉得以放松。

2、仰卧位:立于患侧,以拇指点压环跳、风市、梁丘、膝眼、阳陵泉等穴,以指下酸沉憋胀为宜。意在舒筋通络强肌健体。

3、仰卧位:屈膝以空拳叩击患肢,由髋及膝,从上而下,由内至外,缓慢叩击,待肌肉放松后,以一手扶膝,一手握踝,使患肢作髋屈曲,内收、外展运动,角度以能耐受为度。然后双掌重叠,抱患侧膝,作髋关节旋转运动。

4、仰卧位:患髋屈曲,将踝关节放至对侧膝关节上部,患膝外展至最大限度。同时一手压膝,一手拇指拨动患髋内侧大筋处,由髋及膝,由上至下拨动1-2次,拨动时疼痛较甚,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5、仰卧位:患肢抬高并做蹬腿运动。蹬腿时以一手扶膝,一手握踝,辅助做蹬腿运动。疼痛缓解后,以其自主蹬腿为宜。

6、仰卧位:以掌根从髋外侧由上至下揉至膝上部,从臀后揉至膝腘部。

7、俯卧位:髋内侧由上至下拿至膝内侧,再有髋外侧由上至下拿至膝外侧,然后以掌根由上至下叩击,使肌肉有效放松。

8、俯卧位:屈膝内收,以足跟叩击臀后。髋关节间隙狭窄者,屈膝可致大腿前侧至大腿根部痛,用力不可过猛。叩击臀后以足跟压臀作内收、外展、旋转运动,以充分伸展股四头肌。

9、以拇指或肘部按压环跳穴,使其有憋胀感向下传导至膝踝为佳,从而达到舒筋解痉通络之功。

10、以双手握踝向后拉伸升提做摇摆运动,从而使髋关节间隙拉伸,缓解局部肌痉挛,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

股骨头坏死属骨科疑难病例,西医以往多采用“开创”、“手术”等疗法,代价高、风险大。后“介入疗法”的引用,风险有所降低,但代价也明显提高。中医传统疗法内外兼施,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综合措施有效结合,对该病治疗前景良好,适应于早、中、晚各期。

肱骨外上髁炎的推拿治疗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肱桡滑囊炎、桡侧伸腕肌腱起点损伤、肱骨外上髁综合征和网球肘。

【病因病机】

本病可因急性扭伤或拉伤引起,但多数发病缓慢,无明显外伤史,多见于需反复作前臂旋转用力伸腕的成年人,好发于右侧。当前臂作旋前活动时,如腕关节同时作背伸尺偏的联合动作,类似锤钉样动作,则前臂伸肌群,尤其是桡侧伸腕长、短肌的附着处受到牵拉,经常牵拉即可引起损伤,其主要病理变化为:

1.伸肌腱附着点骨膜撕裂,骨膜下出血,形成小血肿,继而血肿机化、钙化,而产生肱骨外上髁骨质增生。

2.经常的前臂旋前,腕关节主动背伸,使伸腕肌紧张痉孪从而挤压夹于这些肌肉间的血管、神经束。

3.桡侧腕短伸肌的慢性劳损而继发环状韧带的创伤性炎症。

4.肱桡关节处的滑液囊炎或肱桡关节滑膜被肱骨与桡骨小头挤压嵌顿于关节间隙。

【临床表现】

肱骨外上髁及肱桡关节附近疼痛,尤其在前臂旋转,腕关节主动背伸时疼痛更为明显,可沿伸腕肌向下放射,握物无力,手掌向下不能负重平举。

【检查】

局部压痛明显,有外伤史,早期局部可微有肿胀。根据压痛的情况还可进一步区分损伤较重的部位:

1.肱骨外上髁上方压痛,可能为桡侧腕长伸肌起点损伤为主。

2.肱骨外上髁压痛,可能以桡侧腕短伸肌起点损伤为主。

3.桡骨小头附近压痛,可能为环状韧带损伤为主。

4.桡侧伸腕肌上部广泛而明显的压痛,则可能为血管神经束受压。

网球肘试验为(mill氏试验)或前臂伸肌抗阻力试验(+)

肘部x线片多无病理改变,病程长者可有外上髁骨膜不规则或骨膜外有少量钙化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肱骨外上髁附近疼痛,局部压痛。

2.网球肘试验(+)。

(二)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一般不难与肘关节的骨折、脱位等病变相鉴别,但要注意与臂丛神经病变而产生的肘部疼痛相鉴别,特别是早期的颈椎病所致的局限性肘部疼痛。

强直性脊柱炎的推拿治疗

 

【概述】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侵犯脊柱为主,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炎性疾病,最后可以使整个脊椎受累变为强直、圆背畸形而得名。中医称“龟背疯”。本病曾有“类风湿性脊椎炎”、“脊柱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枢型”等许多名称。患者大多为男性,发病年龄以20~30岁为多见。

  本病的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为感染因素。本病与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慢性感染有关,通过淋巴途径和脊椎静脉系统而播散到骶骼关节和脊椎。感染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症,如发热、消瘦等症。

  第二为遗传因素。强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亲属中,本病的发病率较当地居民高数十倍;有许多例是同卵双胎同时罹病。不同民族中本病发病率的差别很大,如北美印地安人中发病率为27‰~63‰;而非洲仅2‰。在美国白人和黑人发病率之比为9.4:1。

  【临床表现】

  早期为下腰部疼痛、僵硬(尤其是晨僵感),亦可出现交替性非典型性的坐骨神经痛,下蹲和腰部运动受限。绝大多数患者先骶骼关节受累,以后呈上行性发展,直至整个脊椎僵硬。同时可伴有消瘦、乏力、盗汗和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全身症状。

  到晚期,脊椎大部分或全部强直,固定于圆背畸形姿势。头颈转侧不利,胸廓扩张运动限制,出现束带状胸痛,呼吸不畅,胸闷和肺活量显著减少;由于圆背畸形,使胸、腹腔容量减少,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明显障碍,稍活动后即感心慌、气急、疲劳、汗出等症状。双髋关节亦常受累,可出现步履和上、下楼梯困难,不能下蹲等髓关节强直的现象。

  骶骼关节及病变处的脊椎段僵硬疼痛、压痛、叩击痛、活动受限,胸廓扁平,胸廓扩张度限制在2.5厘米以下;双髓关节轻度屈曲畸形,“4”字试验、骨盆分离和骨盆挤压试验均为阳性。步履艰难,可出现“脊以代头,尻以代踵”的典型体征。

  红细胞沉降率增高。HLA—B27阳性。

  X线检查:首先是骶骼关节间隙的狭窄和破坏;

  在腰椎平片可见有韧带赘和竹节样改变。

  【诊断和鉴别】

  1.诊断要点

  (1)腰背部持续性疼痛,发僵超过3个月经休息后并不能缓解者。

  (2)胸廓扩张运动受限(相当于第四肋间水平,胸廓最大呼吸时,其收缩、扩张的差数值在2.5厘米以下)。

  (3)脊柱活动明显受限。

  (4)双侧或单侧骰骼关节具有典型X线征象的变化。

  2.鉴别诊断

  (1)致密性骼骨炎:多见于经产妇,病变仅侵犯于骼骨呈局限性骨质密度均匀增深,边缘整齐,与正常骨质分界明显,但并不侵犯关节。

  (2)骶骼关节结核:常为单侧发病,关节以破坏为主,同时伴全身性结核毒血症状。

  (3)退行性脊椎炎:多见于40岁以上,X线提示椎体有增生,没有韧带赘;红细胞沉降率正常。

  【治疗】

  推拿疗法对早期强直性脊椎炎是有效的。能起到缓解疼痛,帮助脊椎及双髓关节恢复运动功能,减轻僵硬,防止圆背畸形的发生或减缓畸形的发展。一旦形成骨性强直,推拿是无效的。

  1.治疗原则疏经通络,滑利椎骨。

  2.常用穴位及部位脾俞、胃俞、肾俞、膏盲、命门、八髎、环跳、足三里、阳陵、绝骨、膻中等穴,及背部、骶部、髋关节等。

  3.常用手法滚法、掌根按揉法、指压法、指揉法、拿法、弹拨法、擦法等,及脊柱,髋关节被动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立于其一侧。先施以轻快的掌根按揉法于背部,自上而下止骶髂部,及两侧髋部,约1~2分钟,使其适应治疗,避免紧张。继之施以滚法于两侧骶棘肌,胸、腰、能及两髋部,并且可以与掌根按揉法交替使用,手法力量一定要能深透,使骶棘肌放松;在髓部用手法时可配合做髓关节内、外旋转和后伸的被动运动,这样治疗约10分钟。对背俞及督脉经诸穴施以指揉和指压法,其重点穴位有肺俞、隔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椎、身柱、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八髎、环跳等穴,约3~5分钟。

  继以上体位,对骶棘肌施以自上而下的弹拨法、在病变部位更是弹拨手法治疗的重点。此法能改善骶棘肌的循环,使僵硬的骶棘肌恢复良好的张力,约3~5分钟。

  单侧挺胸压脊法:患者继续取俯卧位,医生立于患者的左侧。以左手托住患者的右肩前部作向后伸的动作,而右手以手掌按压患者的胸段棘突作向下的按压动作;双手配合默契,同时施力,这样就可使胸段脊椎产生以单侧挺胸为主的伸展运动。右手手掌按压的胸椎部位可有次序地由上逐渐向下移动,这样就可以完成整个有侧挺胸为主的被动伸展运动。反之,医生立于患者的右侧,依上法操作,亦能完成整个左侧挺胸为主的被动伸展运动。此法能有效地改善肋椎关节运动。

  腰、腰骶、骶骼、髋关节被动后伸法:患者继续取俯卧位,医生位于患者的右侧,右手分别在腰部、腰骶部、骶髂部、髓关节作向下按压的动作,左手握住患者的双腿或单腿作向后伸的动作,双手配合,同时用力,完成腰、腰骰、骶髂和髓关节的被动后伸,以恢复腰、髓运动功能。

  最后以擦法施于背部督脉和膀胱经,可分胸段。

  腰段、骶髂段施行,以热力度,起透热镇痛作用;亦可配合热敷法,其重点部位在骶髂和腰骶。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立于其患侧。分别在股前,股外侧,股内侧用滚法,可配合髓关节外展、内、外旋转的被动运动,并且做髓关节屈曲和屈曲位旋转髋关节的运动。拿股内收肌,拿股后肌群,拿委中、承山,指揉足三里、阳陵、绝骨诸穴,约5分钟。另一侧髋关节亦取同样方法施治。

  扩胸伸脊法:患者取坐位,双手指交叉握紧抱于后脑部,医生立于患者的背后,用膝关节抵住患者的胸段棘突,双手扶住患者的两肘,做好手法前的准备。

  医生的双手先将患者的双肘向前方推,躯体亦随之前屈,并嘱患者作呼气动作;而后医生双手将患者双肘向后方拉,并嘱患者作吸气动作。在做双肘拉向后方的时候,医生用膝盖抵住患者的胸段棘突,同时尽可能地使双肘关节向后过伸,胸廓扩张度增大。

  如此反复2~3次。此法能改善胸廓扩张运动和增加肺活量。

  最后以指揉膻中,按揉胸骨,拿肩井结束治疗。

  【自我保健】

  1.指揉膻中穴及每一肋间隙。

  2.深呼吸配合胸廓舒展运动。

  3.全掌揉少腹3分钟,指揉足三里1分钟。

  4.以手掌向后擦腰及骶髂部以热力度。

  【注意事项】

  1.尽可能保持原先的正常工作、生活。

  2.一定要持之以恒地行做扩胸、深呼吸和下蹲运动。

  3.坚持仰卧硬板床和低枕。

  4.加强营养。

5.注意保暖。

痉挛性斜颈的推拿治疗 

一、概念:痉挛性斜颈,又称颈部肌张力障碍,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颈部肌群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阵发性倾斜,是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一种。痉挛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无特效药物治疗,故目前仅能控制症状。

二、病因:常发生于30-50岁的成人,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可能有家族史,少数继发于脑炎、多发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后,但大多无明显病因。对其致病原因,有中枢性及外周性两种推测。中枢性病因可能是额顶部皮质萎缩、中脑被盖部损害、丘脑系统或基底节等处病变所引起,也有认为是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浓度降低导致。Treckmann(1981)根据Jennetta理论,认为周围性病因可能是微血管对副神经的压迫,即副神经受血管长期压迫产生局部脱髓鞘变,使纤维之间产生短路,致异常冲动积累而产生头部肌肉收缩。

三、表现:本病多缓慢起病,但亦有骤然急起者,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以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易表现出症状。单独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引起头向对侧旋转,颈部则向对侧屈曲。一侧胸锁乳突肌合并对侧斜方肌和颈夹肌同时收缩时,则头向对侧旋转并固定于此位置,不伴有头颈向收缩肌侧屈曲。两侧胸锁乳突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前屈曲。两侧颈夹肌及斜方肌同时收缩时,则头部向后过伸。

患肌可发生肥大,受累的肌肉常有痛感,但多不严重。颈肌的不随意运动早期可甚轻微而被忽视,随后则日益严重,最后则必须用极大力量,才能把向一侧扭转的头部扳回原位。痉挛的频度因人而异。不随意运动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当头部得到支持(如头部靠在椅背上或平卧)时则减轻,睡眠中可完全消失。神经反射及感觉均正常。患者往往因随意运动、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发生障碍而影响情绪,并且为了补偿颈的异常位置,眼球常做相反方面偏斜,以便视线与体位协调。

四、分型:痉挛性斜颈按严重程度可分轻、中、重三度。轻型者肌痉挛的范围较小,仅有单侧发作,无肌痛;中型者双侧发作,有轻度肌痛;重型者不仅双侧颈肌受到连累,并有向邻近肌群,如肩部、颜面、胸肌及背部长肌群蔓延的趋势,且有严重肌痛。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四型:

(1)旋转型:头绕身体纵轴向一侧做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根据头与纵轴有无倾斜,可以分为三种亚型:水平旋转、后仰旋转和前屈旋转。旋转型是本病最常见的一种型别,其中以后仰型略为多见,水平型次之,前屈型较少。此外根据肌肉收缩的情况,又可分为痉挛和阵挛两种。前者患者头部持久强直地旋向一侧;后者则呈频频来回旋动。

(2)后仰型:患者头部痉挛性或阵挛性后仰,面部朝天。

(3)前屈型:患者头部向胸前做痉挛性或阵挛性前屈。

(4)侧挛型:患者头部偏离纵轴向左或右侧转,重症患者的耳、颞部可与肩膀逼近或贴紧,并常伴同侧肩膀上抬现象。

五、实验室检查:一般实验室检验:一般脑脊液、血、尿常规检查均属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脊柱X线片:可见脊柱形态方向改变,如侧弯,前屈,后伸或扭转现象,偶可见颈椎小关节半脱位。

CT片上可以测量左右两侧同肌肉的周径,加以比较,列出肥大肌肉的名称和侧别,协助发现受累肌肉的范围,以便选择性肌肉切除术。

六、诊断:本病的诊断比较容易,明确其受累肌肉比较困难。依据特有的临床表现,颈肌痉挛或阵挛使头偏向一侧,神经系统检查(包括锥体系、椎体外系和小脑功能、感觉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由于长期肌肉痉挛,受累肌肉常有异常坚实和肥大。头颅CT及脑电图多无异常表现。根据症状即可作出痉挛性斜颈诊断。

七、鉴别诊断:

①癔症性斜颈:临床特征骤然起病,常因精神创伤而诱发,症状变化多,在情绪安定或接受暗示后症状可缓解,往往在无人注意时,头位自然复正。

②感染性斜颈:本病罕见,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症状,临床表现与痉挛性斜颈相似,但发作时间短,持续数分钟或半小时,一般3-10天症状即可完全消失。

③迟发型运动障碍:长期服用某种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主要表现为口、面、颈部肌肉不自主运动,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而自愈。

④先天性斜颈:为小儿,多在产前即形成,主要表现为胸锁乳突肌挛缩,不肥大,无阵挛。

⑤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可以为全身肌张力障碍的初始表现,也可以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一部分。根据疾病的转归和症状的广泛性可以与其区别。

八、治疗:目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①选用的药物有镇静剂、抗胆碱能药等,但疗效不确定。

②肉毒素的应用:颈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安全有效。方法是选择胸锁乳突肌、颈夹肌、斜方肌三对肌肉中4块肌肉,每块肌肉选择2-8个注射点,一次总剂量不超过55U,每次疗效可持续1-3个月,显效率达50%-90%,重复注射有效。副作用轻,有时有疲劳感或周身不适,偶有一过性吞咽困难、颈无力等。

③目前手术治疗方案有:选择型颈肌及神经切断术、颈神经前根+副神经根切断术、副神经切断术、选择型周围神经切断术、立体定向脑运动核损毁术、副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检查来确定痉挛形式及受累肌群,个性化制定手术方案,有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④针灸、推拿及理疗可暂时缓解症状。

九、预后:痉挛性斜颈为一种缓慢起病、进展缓慢的疾病,多数病人由于头颈部异常运动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晚期还可产生肌痛。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推拿治疗 

【概说】

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丰富的关节。滑膜是关节囊的主要结构。膝关节腔内除关节面外,均为滑膜覆盖,并在关节的前上方形成一个很大滑膜囊,称髌上滑囊。髌上囊位于股四头肌下部和股骨之间,一般均与膝关节相通。滑膜富有血管,滑膜细胞分泌滑液,可保持关节软骨面滑润,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因其血液循环丰富,又有营养及散热作用。此外,在膝关节周围的肌腱附着点,约有16~19个小的粘液囊。但本节仅讨论膝关节滑囊炎。

【病因病机】

急性损伤常因暴力直接打击、跌仆创伤、扭伤或囊内骨折手术而损伤滑膜,引起滑膜充血、水肿、渗出、细胞浸润,若吸收不良,则可引起纤维化,继而引起关节囊增厚、关节囊内粘连,导致功能障碍。慢性损伤常由于慢性劳损或关节内游离体。  

【临床表现】

急性损伤:膝关节疼痛、肿胀、乏力,滑膜有摩擦发涩的声响和局部温度升高。其疼痛特点是:膝关节主动极度伸直,特别是抗阻力伸膝时,髌下部疼痛加剧,被动极度屈伸时疼痛也明显加剧。

慢性劳损:膝关节疼痛无力,肿胀在活动增加后较明显,膝关节活动尚正常。

【检查】

急性损伤:

1.膝关节功能活动较轻度受限,主要是屈曲功能。

2.浮髌试验阳性。

3.关节穿刺一般为淡黄色澄清或微混或为淡粉红色的滑液,量较多。

4.膝关节X线检查无异常。

慢性损伤:

1.髌上囊增厚,局部轻压痛,活动时膝关节局部可触及细碎摩擦感。

2.浮髌试验阳性或弱阳性或阴性。

3.股四头肌萎缩。

4.关节穿刺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或微混滑液,量较多。

5.X线片可见膝关节内游离体或不中同程度骨质增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外伤史或劳损史。

2.膝关节抗阻力伸膝时疼痛加剧。

3.关节穿刺液非血性,量较多。

4.膝关节X线检查无骨折。

(二)鉴别诊断:

本病的急性损伤当和关节囊撕裂(可因骨折或严重扭伤或直接暴力所产生)或半月板损伤而产生的关节内积血相鉴别:

创伤性滑膜炎

关节内积血

浮髌试验

(+)

(+)

肿胀疼痛

较轻

较重

肿胀出现时间

伤后数小时

立即出现

穿刺

淡黄色或粉红色滑液

血性

X线检查

无异常

可有骨折

体温和局部皮温

常不高

可有稍高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手法:滚法,按、揉、擦、四指推。

3.取穴和部位:膝眼、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

4.操作:

(1)病人仰卧,患肢伸直,可在腘窝部垫一薄枕,在关节周围用轻柔的滚法、按揉或四指推治疗,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的揉捏,此法对慢性期可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减轻肌萎缩。

(2)俯卧,患肢前垫一薄枕,在腘窝及其两侧用轻揉的滚法治疗,再按揉委中、承山、阴陵泉等穴,最后在腘窝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3)若急性损伤,髌上囊撕裂出血,而髌上囊又不与关节囊相通者,则表现为髌上囊局限性肿胀,可先使膝关节过伸然后迅速灵巧地强迫膝关节充分屈曲,再伸直膝关节,对髌上囊短时间增加压力,可使其中的积血通过伤口而渗往组织间隙,从而使髌上囊减压,可较快减轻疼痛与功能障碍。

【其他疗法】

1.急性期可配合三色敷药外敷,绷带固定制动。

2.若积液严重,用关节穿刺将积液抽出,并注入1%普鲁卡因3~5ml及强的松12.5ml~25ml再加压包扎,此法可重复2~3次。

3.恢复期可配合针灸、理疗。

【注意事项】

1.急性损伤应正确处理活动与固定的关系。活动可预防肌肉的萎缩和关节粘连,但活动过多又促进关节内积液或出血。固定有利于减少关节积液和防止继续出血,但固定过久,必然引起肌肉萎缩,以致关节失稳,发生粘连,关节僵硬。所以要恰当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避免寒冷刺激。

3.治疗时切不可用力按压髌上囊,手法要轻柔,切忌反复使用过度的运动关节类手法。

4.鼓励病人作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

腕关节扭伤的推拿治疗

【概说】

腕部结构复杂,受到外伤后,根据损伤的部位、程度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处理原则不同,相当复杂。在此仅讨论腕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扭伤。

【病因病机】

一般多有外伤史或劳累史,可分急性和慢性损伤。慢性损伤诸如腕关节负荷过重、活动过频;急性损伤诸如跌仆手掌撑地、腕部活动不当、暴力直接打击等造成腕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

【临床表现】

急性损伤:有外伤史,腕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活动时痛甚。

慢性损伤:无明显外伤史,但可有劳损史,腕关节乏力或不灵活,疼痛轻微或偶有疼痛,无明显肿胀,一般活动不受影响,作较大幅度的活动时,则伤处疼痛。

【检查】

体检时局部会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和功能障碍,根据以下的检查还可进一步诊断是哪条韧带或肌腱损伤。

1.腕关节掌屈时腕背疼痛,则背侧腕横韧带或伸指肌腱损伤。

2.腕关节背伸时腕掌侧疼痛,则掌侧腕横韧带或屈指肌腱损伤。

3.腕关节桡偏时尺侧疼痛,则尺侧副韧带损伤。

4.腕关节尺偏时桡侧茎突部疼痛,则桡侧副韧带损伤;如尺侧疼痛则三角软骨损伤。

一般损伤无骨折、脱位者,X线无异常发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局部压痛。

2.相应腕关节的活动受限(使损伤的韧带或肌腱张力增大的活动)并有疼痛。

(二)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三角软骨损伤、下桡尺关节损伤、桡骨下端骨折,腕舟骨骨折、月骨脱位相鉴别。除根据体征鉴别外,X线片是重要的鉴别手段,一般不难鉴别。

三角软骨损伤

腕关节扭伤

下尺桡关节损伤

桡骨下端骨折

舟骨骨折

月骨脱位

压痛

腕部尺侧

损伤部位不同压痛点不同

腕关节背侧中间

腕关节广泛压痛

鼻烟壶

腕部掌侧

肿胀

尺骨小头周围

肿胀部位因伤而异

下尺桡关节背侧中间

桡骨下部肿胀

鼻烟壶

腕部掌侧

畸形

餐叉样或枪刺样畸形

腕关节屈曲,中指不能完全伸直,握拳时第二掌骨头塌陷

轴挤压痛

尺偏腕尺侧有挤压痛

手指桡偏第三掌骨头有挤压痛

手指尺偏第四掌骨头有挤压痛

X线检查

无异常

无异常

下尺桡关节间隙增大

桡骨下端骨折

舟骨骨折

月骨脱位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理筋通络、活血祛瘀。

2.手法:按揉、摇、弹拨、拔伸、擦、搓、抖、滚。

3.取穴和部位:局部及相应经络的穴位。

4.操作:

(1)滚、大鱼际揉、按揉损伤韧带或肌腱的起止部与损伤处,同时配合腕部各方位的摇动,再沿损伤组织作垂直方向的轻柔弹拨。

(2)拔伸腕关节。如果损伤在背侧,则拔伸时向掌侧屈曲,损伤在掌侧,则拔伸时向背伸,损伤在桡侧,拔伸时向尺偏,伤在尺侧拔伸时向桡偏。

(3)腕关节搓、抖、摇法。

(4)局部擦法。

【其他疗法】

1.急性期可加用三色敷药外敷、绷带包扎固定以利于损伤的修复,疼痛或肿胀严重者可配合口服中药活血通络止痛剂。

2.恢复期可配合中药熏洗与针灸、理疗。

【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急性期宜轻柔,慢性劳损期手法可稍重。

2.避免过劳,局部保暖。

3.严重软组织断裂要缝合。

4.舟骨骨折固定:背伸25~30°,桡倾,拇指对掌中立位,3~6月。月骨骨折固定:掌屈30°,一周后改中立位,二周后可活动腕关节。

5.治疗期活动时可用护腕。

踝关节扭伤的推拿治疗 

【概说】

踝关节扭伤是指间接暴力作用于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所造成的损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由于青壮年运动量大,活动较为剧烈,占发病的大多数。踝关节扭伤是全身软组织损伤中最为常见的,约占全身关节扭伤的80%以上。

【病因病机】

踝关节扭伤,多因在不平的路面行走、奔跑、跳跃或下楼梯等情况下,踝关节跖屈位突然过度内翻或外翻,使踝关节外侧或内侧副韧带受到强大张力所致。一般多为韧带的部分撕裂伤,严重者可完全断裂或伴有外踝或内踝的撕脱性骨折,甚至三踝骨折。

踝关节的扭伤一般以内翻损伤为最常见。其原因有:

1.外踝细长靠后,且低于内踝;内踝宽扁而靠前。

2.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薄弱。

3.胫腓横韧带纤维斜向下外,且外踝内面的关节面比较倾斜,使踝关节外侧活动度较大。在踝关节的内翻损伤中,以距腓前韧带最易受伤,严重者亦可发生腓跟韧带的损伤,但腓距后韧带很少发生损伤。若外翻损伤多伴外踝骨折。

【临床表现】

有急性损伤史,踝部明显肿胀、疼痛,不能着地,局部可有皮下瘀血。

【检查】

1.局部明显压痛。

2.外踝损伤时将踝关节内翻则疼痛加剧,肿胀压痛多位于外踝的前下方及外侧。若无骨折时纵轴叩击痛阴性。

3.内叩踝损伤多伴外踝骨折,此时内外踝均肿胀、压痛,纵轴扣痛阳性。

4.严重的外踝损伤,虽无骨折,但可能造成韧带的完全断裂,当摄强力内翻位踝关节正位片,若距骨的上关节面与胫骨的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5~10°,则有韧带的断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急性外伤史。

2.局部肿胀压痛。

3.踝关节功能障碍。

4.x线检查无骨折、脱位。

(二)鉴别诊断:

本病当注意鉴别有无踝关节的骨折、脱位。


扭伤

骨折

脱位

外伤史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较轻

较重

畸形

骨折畸形

脱位畸形

纵轴叩击痛

无或有

骨擦音

X线检查

无异常

骨折征象

脱位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手法:按揉、一指禅、拔伸、摇、擦、四指推。

3.取穴和部位:局部+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解溪、昆仑等。

4.操作:

(1)患者仰卧,医者用四指推沿小腿外侧至外踝往返数遍。

(2)按揉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等穴,以舒筋通络。

(3)局部用轻柔的一指禅或揉法稍作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

(4)拔伸踝关节,并在拔伸状态下作踝关节摇法。

(5)外翻损伤者可在拔伸状态下,将患足逐渐内翻牵拉,再外翻以理顺筋络。

(6)局部用擦法。

(7)内翻或外翻固定(内侧副韧带损伤则内翻,外侧副韧带损伤应外翻固定)1~2周,制动休息以促进韧带恢复。

【其他疗法】

1.局部可敷消肿化瘀止痛药膏如三色敷药等。

2.可配合内服活血化瘀止痛剂。

【注意事项】

1.急性损伤早期,手法当轻柔,且不宜在伤处过长时间进行手法治疗,以免加剧局部的出血、水肿。

2.24~72小时禁止热敷,可冷敷以减少出血。

3.制动休息,抬高患肢以利于消肿。

4.韧带损伤伴骨折、脱位者,按骨折、脱位处理。推拿治疗单纯韧带撕裂伤为好。

5.损伤恢复期,手法以弹拨为主,以松解粘连,再加上拔伸、摇法等运动关节类手法。

6.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

7.治疗失当,迁延而成慢性陈旧性损伤,易致韧带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使症状难愈,并易在原损伤部位重复扭伤。

梨状肌综合征的推拿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是指由梨状肌挤压坐骨神经或其属支导致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臀部痛及坐骨神经痛,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感受风寒或外伤,气血痹阻不通,瘀阻经络、关节、筋脉所致。

  【解剖生理】梨状肌起于第2~4骶椎前面骶前孔的外侧,外行出坐骨大孔形成肌腱至股骨大粗隆后上缘,在伸髋时可使髋外旋,屈髋时使髋外展。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个骨纤维孔,上孔有臀上神经及血管束通过,下孔有两组血管神经束通过,内侧为阴部神经血管束,外侧正常为坐骨神经或其两大分支——腓总神经及胫神经。下肢主动外旋或被动内旋时梨状肌紧张,肌力增加,肌肉肥大。梨状肌增大时可挤压经过其肌束间或其下的坐骨神经。


  【病因病机】


  1.外伤髋关节过度外旋外展,或下蹲位突然站立等局部损伤,导致骨盆旋转,梨状肌受到过度牵拉出现创伤性反应。梨状肌纤维水肿、渗出和毛细血管扩张,重者可出现梨状肌痉挛、出血和肿胀。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受到挛缩的梨状肌机械性压迫刺激而产生炎症反应,局部缺血缺氧,出现坐骨神经痛。变异的梨状肌与坐骨神经关系更易使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受损。


  2.劳损或受凉部分病例可仅有因过劳或夜间受凉,导致梨状肌受刺激而发生痉挛、肿大,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产生臀部疼痛,小腿外侧麻木,或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和体征。若邻近组织器官炎症,使S1、S2神经根或骶丛神经受到刺激,亦可继发梨状肌痉挛,刺激坐骨神经。


  3.解剖变异一般情况下,坐骨神经两支皆由梨状肌下缘穿出,梨状肌与坐骨神经关系变异如胫神经出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经梨状肌肌束之间或胫神经经梨状肌下缘、腓总神经经梨状肌上缘,当梨状肌张力增加,肌肉肿大时,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受刺激,出现下肢疼痛。


  【诊断】


  1.临床表现


  (1)多有臀部急、慢性损伤史或受凉史。少数病例可有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或炎症如盆腔炎等病史。


  (2)一侧臀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或伴有同侧下肢麻木。轻者臀部有深在性的疼痛、不适或酸胀感。重者出现刀割样剧痛,不能入睡。疼痛卧床休息减轻,坐位、行走或弯腰活动时加重。


  (3)下肢无力,病人呈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间歇性跛行,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2.检查


  (1)梨状肌体表投影区可触及该肌腹呈条索样隆起,压痛明显,并沿坐骨神经放射。


  (2)患侧臀部肌肉不同程度萎缩、松软、肌张力低。


  (3)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前疼痛明显,超过60°以后则疼痛减轻。


  (4)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发病,腰痛,下肢放射痛,L(4~5)、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可有坐骨神经疼痛。压痛点多在病变椎间隙旁,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CT扫描可见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


  2.臀上皮神经损伤一侧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为主,一般不超过膝关节,髂嵴中点下方2cm处压痛明显。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


  3.腰椎后关节紊乱腰椎关节滑膜嵌顿产生。疼痛多发生于棘突旁,可有向同侧臀部或大腿后放射,一般不超过膝,且不伴有感觉、肌力减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经根受损之体征。


  【治疗】


  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急性期以解痉止痛为主;慢性期以舒筋通络为主。


  部位及取穴:臀部及下肢部;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


  手法:拨法、推法、按法、压法、按揉法、擦法、屈伸下肢法。


  操作:


  (1)急性期


  ①用掌按揉法在臀、骶部操作3~5分钟。


  ②用轻缓的拨法拨痉挛的梨状肌2~3分钟。


  ③用拇指推法顺梨状肌纤维方向操作2~3分钟。


  ④用按法或压法按压痛点部位2~3分钟。


  ⑤用拇指按揉法按揉委中、承山穴,每穴1分钟。


  ⑥用擦法擦患部,以透热为度。


  (2)慢性期


  ①用掌按揉患侧臀部3~5分钟。


  ②用拇指拨法拨梨状肌及周围痛点1~2分钟,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③用双手拇指重叠顺梨状肌纤维方向推按梨状肌5~7次。


  ④用拇指按揉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悬钟、承山、昆仑穴,每穴约1分钟。


  ⑤屈伸下肢法:患者取仰卧位,助手按压健肢固定。术者站在患侧,一手握其踝部,另手扶膝部,将患肢尽力屈曲伸展。


  【自我推拿保健】用双掌握臀部两侧肌肉(以患侧为主),约3分钟;双手直推或分推臀部软组织,约2分钟;用单拳或双拳揉环跳穴,约2分钟;用双拳叩击髋部约1分钟;双手扶髋部,掌心按在环跳穴上,旋转摇髋6~8次。


  【调护】


  1.急性期宜卧床休息或减少活动,慢性期指导患者适当进行腰臀部功能锻炼。


  2.注意下肢及臀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可配合热敷,减轻疼痛。


  【按语】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关键是缓解梨状肌痉挛,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同时通过局部手法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急性期手法宜轻,即使是慢性期采用较重刺激时,亦不可因损伤位置较深而用暴力,避免产生新的损伤。

教你几种推拿按摩的方式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出现之后,是很严重的,患者不及时医治只会长期忍受疾病的折磨,而在众多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中,常见到的有手术、西药、中药、按摩、推拿等多种办法,就拿其中的一个来说吧,一起看看推拿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方法有什么?

推拿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不错的治疗方法,其中的推拿方法有:揉法,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点按法,点按双侧腰肌,以改变腰肌紧张状态;弹筋法,弹拨腰肌,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推法,用双手掌根沿脊拄两侧自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调整;按揉法,沿受累的神经路线重点按揉至小腿,以松解肌肉,改善受累区血受累区血液循环,恢复麻木区的神经组织;点穴法,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组织恢复等多种治疗方法,治愈腰椎间盘突出

通过这些简单的按摩方法就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希望患者不要懒惰,抽一部分时间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治疗,那么就不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了,患者也就可以安心健康的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腰椎间盘突出的危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