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元军事秘道穿越百年,现身延庆

 nzpeach 2016-12-26

大元军事秘道穿越百年,现身延庆

2016-12-26 延庆区官方微信 北京延庆
北京延庆

bjyqgfwx

政务公开、地区宣传、旅游推介及公众服务



News

目前,延庆破获一起大型古文化遗址盗掘案件,经专家鉴定,此遗址为北京地区罕见的金元时期聚落遗址,位于千家店镇下马鹿沟村。 



考古试掘探沟


延庆区文委在对遗址周围进行勘察时,偶然发现一条古道,据当地村民讲述,自下马鹿沟至四海镇有一条山路相连,人称“马帮道”,经仔细调查、研究,此路正是元代皇帝传递情报的秘密军事通道


那这条百年古道究竟用来传递什么密码?通往何处?又留下了什么“宝贝”?我们也来场“探秘之旅”吧!


道 路 由 来


元代实行两都制,皇帝常于每年春季经大都北巡上都(内蒙),秋季从上都返回大都(北京),商人、军队也常往返于两都之间,从而在两都之间形成了多条道路。据元末周伯琦记载,自西向东有西路、驿路、辇路、古北口路四条主要道路,元代百年,政变、兵乱颇多,皇帝常于两都之间急递军报,除以上四条道路外,在今延庆东部山区还有一条传递军报的秘密通道,也就是史料中提及的“四海冶路”。



大石窑遗址北侧隘口


明代,为北防蒙古,在今四海北部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掐断四海冶路的北线,并修筑周四沟等军事堡垒、交通要塞,拱卫京畿、拥护山陵、拓建古道;因而在明代,四海冶路的南线(从今北京至四海镇)是较为清晰的,而北线的道路走向则较为混乱。下马鹿沟村位于延庆千家店镇北缘,紧邻河北赤城上马鹿沟村,此地发现了元代聚落遗址;下马鹿沟有山路可通四海镇,是元代四海冶路北线的一部分,暂将此道定名为“马鹿沟道”。


何为四海冶路,“四海冶”位于今延庆四海镇,此地曾发现冶铁遗迹,“旧为冶铸之所。以为有四水合流,故名四合冶……后讹为四海冶”,今简化为四海。四海冶路从元大都经黄花城、四海、沽源至元上都,与周伯琦所提西路、驿路、辇路、古北口路相比,行程最短。



下马鹿沟村


《延庆县志》载:“四海冶城,元时入上都通衢,创于明天顺八年”,《畿辅通志》载:“四海冶堡……元时往来上都,恒取道于此”,清光绪《延庆州志》载:“元时入京,庄馗堡西五里天门关,武螽坚守,则敌人无隙矣”,庄馗堡即四海冶,庄馗意为四通八达的道路,天门关为四海冶西面关隘;可见,元代四海冶即为交通要冲,北通上都。


《畿辅通志》载:“四海冶口,在州东一百一十三里(州志),四海冶堡北五里。口外通珍珠泉、千家店、古北口、独石口等处地方……千家店,在厅东南。南通四海冶口”。此处史料证明,经四海冶口至千家店是存在一条古代道路的。


可见,元明时期四海冶均为重要军塞、交通要冲,明代在今四海镇大胜岭村、大吉祥村北部修建长城,正是做阻断四海冶路之用。

道 路 走 向


“马鹿沟道”线路自南向北依次为:四海—天门关—大胜岭—下花楼(南湾)—河山沟(黑汉岭)—上花楼—石槽—河口—车道沟—红旗甸—大石窑—下马鹿沟,在大胜岭岔分为两路,到上花楼又合为一路。这条路自大胜岭至河口段山路崎岖、道路狭窄,只适合小股马队行走,最有可能是驿使传递军情的专用道路;据村民讲述,清末民国时期,此路是自内蒙至北京贩卖杂物的重要道路,当地人称“马帮道”


马鹿沟道、九里梁道示意图


自今延庆大观头至千家店也存在一条元代古道,《隆庆志》载《天成观碑》:“观门前临通道,车驾岁幸上都,咸瞻敬之”。元帝北巡途中常到天成观祈福,天成观遗址位于今大观头村,证明元帝北巡需经大观头。《畿辅通志》载:“营盘口,在州东九十里,周四沟堡北……本口外通千家店、花盆镇、东卯镇等处地方”。证明营盘口有古道通千家店,从大观头北上的路线为大观头—小观头—马道梁—营盘—九里梁—河口—下马鹿沟。《畿辅通志》又载:“周四沟堡,在州东九十里。东至大胜岭,接四海冶界,通黄花路……北至营盘口,通千家店路”。证明周四沟—下虎叫—上虎叫—营盘—九里梁—河口—下马鹿沟也是一条古道,这两条路自马道梁合为一路,都经过九里梁,暂命名为“九里梁道”,此道自河口与马鹿沟道合为一路。

“马鹿沟道”两旁的文物古迹

2016年下半年,延庆区公安分局破获了近年来北京市最大一起盗掘古文化遗址案件,根据盗墓分子提供的线索,在千家店镇大石窑行政村下马鹿沟自然村山间台地发现了盗墓分子遗弃的六鋬锅、铁刀、铁犁铧等器物残片和大量瓷片、陶片、瓦片,后文物部门对此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试掘,发现了墙基、灶、灰坑等遗迹以及铁器、瓷片、钱币、陶片、石器、板瓦等遗物,经专家鉴定,判定该处台地为金元时期聚落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该遗址位于大石窑村,故命名为大石窑遗址。



六鋬锅、铁犁铧、铁刀


大石窑遗址位于一处南北均有隘口的山谷高地,出土器物均为生活用具、建筑构件,推测为元代一处兼有军事性质的驿站。元代继承辽金纳钵制度,实行两都巡幸制,皇帝与文武大臣常游走于两都之间,在两都之间驻有大量蒙古、色目军队,以保卫皇帝游猎时的安全,加之元代中后期政局动荡,武力夺权时有发生,两都之间时有攻伐,皇室加强了两都之间兵力部署,元仁宗时在今延庆设有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是直接听命于皇上的侍卫亲军。



大石窑遗址西侧003县道


《元史·兵志二》:“隆镇卫:睿宗在潜邸,尝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以南、北口上千户所总领之。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改千户所为万户府……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始改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又以哈儿鲁军千户所隶焉。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置蒙古、汉军籍。”大石窑遗址位于两都之间,地理位置重要,扼水路要冲,守南北隘口,是元代一处重要军屯、关卡,可能是隶属隆镇卫某千户所之“百户”所在地。  


与大石窑遗址紧邻的河北赤城县发现了类似遗址,头道营子三尖地、东卯南瓦窑十二亩地、西卯村北后大地、西二道河子、道德沟东二道河子等辽金元遗址,南邻下马鹿沟村,出土器物多为碗、盆等生活器具及砖、瓦等建筑构件,推测为元代四海冶路北线的驿站。



盗墓分子遗留的器物残片


以上考古资料证明,“马鹿沟道”在辽金元三代可能接续使用。马鹿沟道自河口沿红旗甸河北上。《北京水务知识词典》“红旗甸河”词条载:“白河支流。源于河北省赤城县,流经大石窑、红旗甸,在千家店镇河口附近入白河”。在今千家店镇红旗甸村曾发现辽金遗址、大石窑村曾发现金代石狮、下马鹿沟村发现了元代聚落遗址,以上遗存皆位于红旗甸河沿岸,此外,石槽村还发现了石刻遗存。古代道路多沿河流而建,古人多活动于河流两岸、道路两旁,佐证了马鹿沟道的存在。

海青牌与军报秘路

“海青牌”为元代驿使佩戴的高级牌符,仅限于通报紧急军情,《元史》载:“以海青银符二、金符十给中书省,量军国事情缓急,付乘驿者佩之”,持海青牌所过驿站称为“海青驿”。海青即海东青,是一种迅猛的鹰隼,产于今黑龙江省东部,契丹、女真、蒙古将之奉为圣物。海青牌取其飞翔迅捷之意,表示传递信息的疾速。



元代夜巡牌正面


元代军报秘路可能起始于蒙古帝国时期,元《经世大典》载:“世祖皇帝中统元年五月奉圣旨,于望云立一站……中书省官忽都不花奉旨,缙山(今延庆)至望云(今河北赤城),立海青站者……是月奉圣旨,今后使臣官员,除军情急速公事,有海青牌者入望云站,直截前来。其余使臣……如无急速公事,海青牌者,不得纵令纵由望云。止令入大站,如违,治罪”。证明至少在忽必烈时期,军报秘路已成定制,“非军事毋得辄入”,海青牌为进入军报秘路的专用牌符。


自大都至上都距离最短的就是四海冶路(马鹿沟道),山路崎岖、狭窄,大队人马不便通行,但适合单骑急递军报,而且元代诗歌、散文无有提及,符合军报秘路性质,应为只能持海青牌通过、设海青驿站的军事秘密通道。大石窑遗址北侧有一人工开凿的山口,极有可能为当时“速取径道”凿通,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延庆“马鹿沟道”两侧会有更多新发现。


(来源:北京市延庆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 图/文 杨程斌






精彩活动


发送“文明”查询“文明游延庆 找的就是你”活动,或发送“分享”查询“游玩好心情 晒图才有礼”活动,50元手机话费等你拿。


请您欣赏《北京画廊》




觉得不错,请点赞↓↓↓

阅读
精选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