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素描是解读欧洲古典绘画造型秘密的重要途径。视觉方式和绘画技法演变的痕迹在大师的素描中展现的最为直接明了。而作为'触觉方式'典型的代表画家丢勒,更是'素描的一道门'。 与吕格内瓦尔德同时代的画家丢勒名气更大,作为北方画家,丢勒同样继承了北欧的风格,对细节的刻画近乎极致。以《祈祷的手》为例,筋骨毕露,不放过轮廓线中的任何微妙变化,皮肤的褶皱也十分清晰。对细节描绘的努力使这幅素描成为美术史中最让人难忘的一双手,鲜活到极致。触觉观察方式下,'刻画'的技法秘密就藏在这双手里。 《祈祷的手》背后的秘密 2、丢勒对手部轮廓线的刻画精准具体,对起伏的观察穷追不舍。这样做会使手的形象充满个性、生动鲜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轮廓线的起伏变化暗合其内部体面转折的朝向关系。因为,任何形体都具有两种主要的转折趋势,即'横向转折'和'纵向转折',类似地球仪的经纬线。可以做个实验,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这时图形是平面的,但当在圆形中画上经线和纬线,圆形看上去便成了球体。在这个图示中,所有纬线间宽窄不等的横向面暗示纵向的转折关系;所有经线间宽窄不等的纵向面暗示横向的转折关系。一旦横纵转折出现,必然使体面形成不同的朝向,这些不同朝向的体面经过透视作用会改变边缘的形状,产生对应的'拐点'。可以看到,丢勒画这双手轮廓线上每一个转折点都紧合内在结构的变化。 3、明暗是表现体积的辅助手段。这样分析是有意义的,可以避免对素描理解的误区,即过分依赖明暗画素描的观点。在对形体结构不甚了解的时候,往往迷信明暗调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明暗的分布是由结构转折变化决定的。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说明问题。拿出一张平展的白纸,放置于稳定的光源下,无论将白纸朝向哪一方向,其受光都是均匀的不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如果将白纸对折会产生不同朝向的两个面,在光线照射下,白纸呈现明暗的分布变化。因此结构转折才是明暗的依据。 4、笔势紧随转折方向。丢勒规则严谨的笔触呈现有序的笔势,即随着形体转折的方向用笔。与顺着明暗方向行笔相较,这种笔法可以使形体更加紧凑结实。顺明暗方向画笔触类似箍木桶,一但拿掉箍紧木板的铁环,木板就会立刻散掉。铁环就像边缘线,如果去掉边缘线,沿着明暗行笔的调子就显得松散,无法暗示体积的转折关系。而丢勒的笔法类似编竹篮,只依靠竹条相互交错的编制便可扎牢形体。这双手亮部的笔触极为漂亮,不但清晰的表现了形体,更像真实的指纹。 关于临摹,我认为必须临的像临的准,这样才能接近大师的'手气',笔墨的抑扬顿挫浓淡疏密都应当细心体会。也就是技术层面通过临摹得到实际的提高。
按照'刻画'的原理,从形体起伏的凹面部分进行刻画,由里向外、由后向前有逻辑的落实造型的体积关系,犹如浮雕的处理方式。 最后用白色勾出形体的凸起部分,使整个手掌在平面的纸上具备前中后(凸平凹)三个层次的视觉关系从而达到体积感。 这双手临了两张,第一张形儿并不准确,手感也非最佳状态,心存遗憾,于是决定再画一幅,直到满意。 最近买到丢勒的一本外版画册,比起电脑里的高清图,纸质画册更容易拉近和作品的距离有亲近感。与学画的朋友见微一同翻看画册,不禁连连惊叹叫绝!高质量的印刷很充分的还原丢勒的神品。精致深刻的用笔,微妙而不失整体的把握积累起大师极致的造型品格。丢勒无疑是技艺之王,达到丢勒的水准成为胸中暗涌的念头和渴望,我想如果真能如愿其他的事情也没什么值得考虑吧。 得空就画些素描速写成为习惯,像唱戏的每天得吊嗓子,跳芭蕾舞的每天要抻筋压腿,哪有不练功的道理?画室的学生被我画了好几遍,当我不知道画谁,手又痒痒的时候,便想起了美剧《权力与游戏》里的人物,形象极好,如同小时候打电动发现好玩的新游戏必须猛玩一阵过足了瘾才罢休。 '乔佛里大帝'一个集软弱、阴险、无能、残暴于一身的'有志'少年。小演员真是太了不起,演得太好了,太欠揍了。这个形象非画不可。
素描的技法对应油画的处理方式,提香'提白罩染'技法手段的原理内核和丢勒画《祈祷的手》一脉相承:在'底层画'的基础上(中间层次),用不透明的白颜色提出形体的突出部分(亮面笔触肯定比较实),然后用透明颜色润染形体暗面(边缘变虚),从而形成遮透、薄厚、干湿、虚实的丰富画面关系。因此说'丢勒是素描的一道门'也是解读古典油画的必经之路。这张画试图处理成单色'底层画',以视觉的观察方式运用'塑造'(提亮面,染暗面)的技法,使画面出现较虚的效果。 《绝命毒师》的最后镜头,让人五味杂陈,老毒师死得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