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16岁上哈佛,母亲潘若莎分享自己独特育儿经

 wsy3347 2016-12-27

  潘晖诺是众人眼中遥不可及的天才:2岁开始阅读、3岁已达到6年级阅读理解标准,3岁学钢琴、7岁学小提琴,连续三次跳级、9岁上中学、15岁考SAT拿了满分、16岁获美国总统学者奖,并被哈佛大学和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双学位录取。

  这份履历摆在绝大多数人面前,都能惊掉下巴。除了天才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吗?但他的母亲潘若莎女士却说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什么天才,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正确的引导和挖掘,孩子的天赋被看见,被最大化而已。潘晖诺说自己的成就除了努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母亲良好的教育启发。

  潘若莎女士是谁?她研究儿童教育20余年,师从教育界泰斗多元智能创始人加德纳霍华,为了孩子有一个合适的幼儿园,自己创建了全美首家“儿童大学”幼儿园。她说每一个小孩都是天才,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母亲潘若莎(啊?这么美这么年轻,yes!)

  美国卓越儿童大学创始人、校长 (1999 年成立)

  美国杰星教育学院 (非赢利事业) 董事会主席

  美国休斯顿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非营利事业) 首席执行长

  美国卓越学苑创始人、校长

  潘女士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

  1、当发现没有理想的幼儿园时,她亲自选老师,创办了一家幼儿园。提倡全人教育,成绩好只是顺带的事。

  潘女士发现美国很多幼儿园老师都是高中毕业,不少机构在教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遵循着教育规律。于是,他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她找来“有爱心”、“有专业素养”的硕士和博士,大家一起做教案,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都有,但他们并不是把知识直接交给孩子。

与瑞吉欧教学系统的著名研究学者费里教授和克兰教授

  “我们给孩子呈现宇宙,让孩子了解宇宙,从宇宙再到地球,再从地球到自己,这样从大到小,在从小到大。”孩子逐渐了解到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慢慢形成了寻找事物间联系的思维方式。

  这家全美首家“儿童大学”幼儿园,特色在于不但有各种智力启发、兴趣的培养、才能的开发,还有人格的塑造,成绩好只是顺带的事。

  正是这种“多元智能”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get到的不是知识的孤岛,而是培养了他对跨学科的兴趣,以及发现学科之间联系的能力。

  潘晖诺初学钢琴的时候,就说音乐就是有声音的数学,音乐是有规律的,因为有普遍的规律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能被它打动。所以在他看来,音乐有两重美,一重来自规律,一重来自随性和感性。

潘晖诺在做小提琴表演

  当下中国很多父母信奉“孩子智力不应该过早开发”的信条,但孩子长大后却又不得不和现实妥协,一边不得不报各种补习班,另一边又怨声载道孩子太辛苦,教育体质不合理。

  这背后隐藏着当今父母的深深焦虑,以及对教育和人生追求的不确定。这往往导致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看起来花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成效”,甚至让孩子厌学、叛逆。

  2、与其抱怨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不如自己用心去做。一部分来自言传身教,另一部分来自“点拨”。

  潘女士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例子。邻居看见潘晖诺很爱阅读,就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爱读书,给他买了很多书,却总是翻一翻就丢在那里。

  乘着邻居孩子过生日的机会,潘女士提出带孩子们一起出去玩。他把孩子带到了书店,这位孩子看到林林总总的书,表现出走马观花的架势。只有看到关于恐龙的书时,多看了一会儿。潘女士问他要不要买回家,他说“无所谓”。

  果然,给他买了书,他随意翻一翻就放在一边了。到家之后,潘女士把那本书仔细看了一遍,吃饭的时候把书里的内容拿出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显得特别有趣。那个孩子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新奇,饭后,立马把书找来认真看起来。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潘女士总结出一条规律:孩子越小父母越不能着急。父母着急,就会把功利心给了孩子,孩子学会了这个之后,这个人的“格局”就不会大,走的不会远。

  我们都知道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很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但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买一大堆书回来,丢给孩子看,或者家里的书束之高阁,却天天窝在沙发上看手机。这样的环境下,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启发显而易见。

潘女士和儿子潘晖诺

  父母最重要的不是指使孩子做这个做那个,而是成为孩子成长的土壤和空气,给予孩子良好发展的营养。只有父母懂得约束自己,提高自己,孩子才能不断的汲取养分,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