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西馆驿出土三千年前商代青铜盛酒器

 洁洁赢 2016-12-27

  兽面纹铜斝

  兽面纹铜爵

  商兽面纹觚

  走进安徽省博物院(新馆)安徽文明史——夏商周时期的陈列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夏商周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分布图,合肥市肥西县馆驿商代铜器群赫然在目。而就在这个陈列厅中,自肥西县馆驿出土发现的三件商代中期青铜器——商兽面纹铜斝(音同“甲”)、商兽面纹铜爵、商兽面纹觚作为商代酒器组合代表陈列展示。

  这三件商代中期青铜器为什么可以成为商代酒器的代表?肥西馆驿商代铜器群又有何特点?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博物院李治益副院长,让他带着我们拨开笼罩在这几件文物上的层层疑云。

  盛酒器尺寸之大全国罕见

  陈列于展柜中的商兽面纹铜斝、商兽面纹铜爵、商兽面纹觚比记者想象中兽面纹铜斝的模样大了一圈,很多参观的人都问讲解员为什么商代的酒器这么大,商代人酒量是不是很大。讲解员笑着说,商代时,人们喝的是米酒,度数不高,所以可以“千杯不醉”。

  隔着玻璃往里看,这三件青铜器虽在地底埋藏了几千年,但经过后期专家的修复,仍基本完好。其中商兽面纹铜斝个头最大,高55.4厘米,口达25.7厘米。李治益副院长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此巨大的铜斝都颇为少见。而商兽面纹铜爵、商兽面纹觚虽然略小,但也和如今的酒瓶子差不多大,这在全国也不多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兽面纹爵口上只有一个菌形柱子,而单柱爵出土的数量也是极少的。

  “商兽面纹铜斝是温酒用的,商代人把酒盛放其中,在其下点火温酒。至于斝口上的两根菌形柱子是做什么用的,说法很多,有说是过滤用的,就是在柱子上固定过滤酒用的网状或囊状物,也有说是提醒人们不要豪饮,防止饮者仰着脖子喝酒失去仪态,但都缺乏佐证,所以只能算作推测。”李治益解释道。

  犁田犁出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物

  在安徽省博物院的夏商周时期重要考古发现分布图上,记者看到,合肥市有三处重要的考古发现点,其中两处都在肥西,分别是肥西塘岗的新石器至商周遗址和肥西馆驿商代铜器群。肥西县出土的青铜器闻名全国。

  馆驿社区隶属于肥西县上派镇,处于派河流域,早在上世纪60年代,馆驿社区还叫馆驿公社。这三件价值不菲的文物便是在馆驿公社时期发现的。

  1965年10月4日,馆驿公社塘坊大队塘坊生产队的一个社员在犁田时,忽然犁田的犁铲头一顿,没在意的他继续挥铲,一犁头刨下去,却唤醒了沉睡了3000多年的青铜器物。挖出“宝贝”的社员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又有何价值,只悄悄地拿到上派的废品收购站准备卖掉。收购站工作人员一见这三件泛着青光的东西,感觉不对,当即向县文化馆汇报。当文化馆工作人员见到三件器物后,丝毫不敢耽搁,随即送往安徽省博物馆鉴定。一鉴定,这三件青铜器属于商代中期的文物,非常珍贵,尤其在当时全国出土的商中期成套的青铜器还不多的情况下,这组青铜器在文物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从此,这三件青铜器便留在省博物院。

   承接中原青铜文化商代肥西文明较发达

  “从纯学术的角度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在肥西的馆驿出土了这组青铜酒器。但可以肯定的,它们是较高文明的产物,因此当时的肥西地区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地方。而从这组青铜器的工艺来看,它与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李治益说,“商代时期,安徽境内有许多中原王朝分封的方国,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这一地区,包括肥西。”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陆续在皖南地区发现了一批古代铜矿采冶遗址,时间从商代到宋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青铜原料产地之一。有人提出疑问,在肥西派河流域出土过一批类似的青铜器,包括这一组青铜酒器在内,其原料会不会来自皖南呢?对此,李治益认为,从手头掌握的文献及其他资料看来,还无法确认这个观点。此外,相关专家曾对皖南铜矿进行过成分分析,发现皖南铜矿没有标志性的微量元素存在,所以没办法从成分上佐证肥西商代青铜器的原料来源是皖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