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栈连云的蜀道,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又一伟大工程,堪称世界奇迹之一。同时,蜀道是巴蜀与关中乃至中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联系与交往的通道,是多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之地。 今天,蜀道上还有众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交通遗存与文化景观,处处保留着历史变迁的痕迹。
广义的蜀道,是指与四川毗邻的各省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包括经过长江三峡的交通线路。南朝梁简文帝《蜀道难》曰:“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讲的就是广义的入蜀之道。当然,还有由云南入蜀的僰道,也是重要的通道。 狭义的蜀道,是指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的统称,唐人诗句已多以“蜀道”指称这样的交通线路,而自李白名作《蜀道难》问世之后,人们通常理解的“蜀道”,主要就是指这特定的川陕道路了,即学术研究中常常提到的“蜀道”。其以汉中盆地为中间站,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城市为起点,越秦岭抵汉中,从西向东主要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从汉中始,向南翻越大巴山、米仓山,最终到达成都等地,其中西为金牛道,中为米仓道,东为荔枝道。 甲骨文中有“[克]蜀”文字,《尚书》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伐纣,有“蜀”人从行,可见蜀道的起始年代,应远在战国以前,甚至商周时期。从秦惠文王与蜀王会褒中而后有“五丁迎石牛”的传说,我们可以推知,早期“蜀道”的开通,是通过秦人和蜀人的共同努力而实现的。
现在,连接川陕两省的公路、铁路、高速路,大多是在古蜀道的基础上演进的,不少选线也基本上是沿古蜀道线路设计施工的——
说起古代的交通工程,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罗马。世人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罗马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中心,其建筑奇迹中最著名的就是“罗马大道”,它构筑了世界上规范宏伟,年代较早的交通路网。其中,第一条道路“阿庇亚大道(Appian Way)”于公元前312年和前244年两次修建,从罗马通往坎帕尼亚(Campania)和意大利南部,全长582公里。这条道路因诗人贺拉斯和斯塔提乌斯的著作而著称于世,他们称她为“远距离道路中的皇后”。但这条著名的“阿庇亚大道”,比起参加过周武王伐纣(发生于约公元前1046年)时巴蜀之师走过的蜀道,至少落后700多年。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四川境内陆上对外运输基本上完全依靠蜀道维持。蜀道选线合理科学,配套设施齐备,路政管理完善,颇具科学性、实用性。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维护和使用这条古道的。
现在还有规律的分布在300多公里长的蜀道两旁,其规模堪称世界一绝,是古人植树护路的典范。驿道树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一是以树记里,起里程碑的作用;二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三是便于修理栈道,就近伐树取材;四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荫避暑。
蜀道沿途有不少以某某铺、某某驿命名的地方,如汉阳铺、抄手铺、剑门驿、龙泉驿等。铺、驿站设有驿丞、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既解决护树、护路和沿途邮传、治安问题,又解决了往来行人吃、住、行的问题,其功能与今天的养路段、路政部门、交警部门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等的职能职责差不多。据不完全统计,清代时仅广元与陕西交界处至绵阳这一段古道上就有56铺、14驿站,形成古蜀道一套完整的路政交通、军事治安、邮传等一元化体系。
拦马墙就是在驿道险要处为防备跑马官差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可谓最早的路政安保设施。饮马槽又叫饮马池,是在大青石上开凿的可移动性水槽或固定性的水槽,专为往来马匹提供饮用水源,与当今加油站的功能大同小异。青石板路面一般宽2-3米,最宽处达到5米,路面平整,沟渠畅通,千百年来路面很少垮塌。古驿道管理人员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开设了防滑带,并在容易塌方处和阶梯石中间加有“门坎石”,一方面使路基石板稳固,另一方面使“木牛”(鸡公车)易于减速刹车,保证了行人行路安全。
历史上栈道在中国西南及陕南秦岭大巴山山地产生,是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而在峭岩陡壁上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为了防止这些木桩和木板不被雨淋变朽而腐烂,又在栈道的顶端建起房亭(亦称廊亭)。这就是阁,亦称栈阁。相连贯的称呼,就叫栈阁之道,简称栈道。栈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大发明,在现代交通方式产生以前,它无疑是平直近捷的一种交通设施,被誉为“古蜀道高架桥”、古代山区的“高速公路”。而在一条闻名古今中外的重要蜀道——褒斜道上,有一个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63~66)的人工交通隧道——石门,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人工山体岩石隧洞。 蜀道的道路、关隘、驿铺、沿途城镇构成的交通体系的完备,在世界交通史上的成就是首屈一指的。就在蜀道丧失主要功能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残存的遗迹中,想象当年蜀道的繁忙和辉煌。 部分文字转自/华西都市报 本文授权转自双遗体育(ID:cdpandamls) 蜀道驿传·助力蜀道申遗 11月27日,蜀道驿传接力马拉松赛在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赛事由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主办,双遗体育、封面传媒、华西传媒集群共同运营,是成都地区举办的首个马拉松接力赛。 第三届的蜀道驿传全面升级,作为全国首创“蜀道传奇”十万人助力申遗马拉松赛事的第一站,将不同于任何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马拉松路跑活动,全国2000多只队伍,8000余人共同奔跑在这蜀道沿线上来一场声势浩大的马拉松赛。 27日上午7点,跑友们聚集在青城山新山门下,2230支队伍开始检录、热身,做最后的起跑准备。8点30分,随着震天的鼓声响起,第一棒跑友们瞬时蜂拥冲出起跑线。 点击感受现场盛况▼ 蜀道驿传·助力蜀道申遗 第三届的蜀道驿传全面升级,作为全国首创“蜀道传奇”十万人助力申遗马拉松赛事的第一站,将不同于任何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马拉松路跑活动,全国2000多只队伍,8000余人共同奔跑在这蜀道沿线上来一场声势浩大的马拉松赛。 (击鼓开跑,好紧张啊!) 本届马拉松接力赛体现了‘蜀道’文化,“驿传”则是中国古代的远程运输,靠团队协作,一站一站地传递,这次马拉松赛程全长50.5公里,跑友们以4人或2-3人组队,代表各自的队伍出战,每人平均奔跑13公里,力争刷新纪录,跑出最佳成绩,体现了“驿传”的团队精神。
跑者在赛道上演“蜀道穿越” 根据蜀道历史时代特点,蜀道驿传将接力马拉松的四段赛道分别命名为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在“2016蜀道驿传接力马拉松”赛事中还结合蜀道驿传的赛道特点,将每一驿与蜀道四条道路对应主要年代结合,让跑者沿途穿行在不同朝代的风情和元素间,产生一种时空穿梭的愉悦感。 “辰时,青城山脚下,众选手早已整装待发,四名秦国鼓手架起秦鼓齐齐奏响,鼓声阵阵激励着选手们冲向远方。此刻,四名秦国骑兵将军正等待远方的传令手送来好消息,只见不远处一名传令手快马加鞭朝队伍奔来。”比赛当天,现场选手将迎来浓浓的历史穿越感,第一驿为先秦时期(金牛道),沿途以秦代武士、骑兵、战车等演绎出秦代一统天下的霸气;第二驿为汉代(米仓道),赛道上将出现汉服仕女,百官站立,儒学之声阵阵,一派汉风盛世之景;第三驿为三国时期(阴平道),选手跑至此处,将见到蜀国战士夹道以旌旗相迎;第四驿为唐朝时期(荔枝道),赛道上安排了乐师演奏霓裳羽衣曲,雍容华贵的杨贵妃生动再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盛唐繁华。
多元化赛事体验 首次加入越野跑元素 和往年相同,比赛在赛事形式上采用团队出战,竞赛组参赛者四人成组(每队至少一名女性),每人一驿,各自完成12公里左右的竞赛路程,在指定交接“驿站”完成交接,根据团队第四人到达终点的成绩进行排名,而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比赛设立了体验组,二人游三人行四人队不论男女都可以共同完成这50.5KM,而第三驿的阴平道更是让人拍手叫好! “发 |
|
来自: 250号沙子mx36c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