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盘和碟

 自华居 2016-12-27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盘和碟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盘和碟

盘、碟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样式,浅腹、平底,或高足或卧足或矮圈足,盘大而腹深,碟小而腹浅,都是实用盛器,在实用器皿中属生产量最大的产品。

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

唐代瓷盘的器型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唐稍早为卷唇口、斜壁、平底,中唐稍晚为撇口、斜壁(一般壁现呈45度角)、壁形底。晚唐至五代瓷盘,多倭角(四角弧形折进)、圈足(环底)方盘、葵口盘等。卧足盘和矮圈足盘在唐中期以前很少见。考其原因,大该唐代中期以前,人们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所以盛食物的餐具的形体要做得高大些,做成高足盘,便于席地而坐时使用。中唐以后,垂足坐流行,人们喜欢使用高形桌椅进餐,高足盘就显得没有必要,所以出现了卧足盘和矮圈足盘。

宋代时,瓷盘的使用更加普遍,盘式多样,有花口、唇口、菱口、菊瓣口以及折腰、折沿等各式盘。

明清时,瓷盘不仅是实用器,而且逐渐发展成高档的艺术陈设瓷。瓷盘器型丰富多彩,有撇口式、敞口式、洗口、卷沿、方形倭角式、荷叶式、高足盘和花型攒盘等基本样式。瓷盘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口径大、釉色多、彩绘装饰复杂等方面。釉有青、白、酱、黑、黄、绿、蓝、紫、红等各色以及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彩绘装饰。有些大盘是供出口,国内也用于室内陈设或书房清供。

碟,器型与盘相似但体态普遍小一些。迄今发现最早的碟,是浙江德清县出土的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碟。在考古中,碟往往伴随碗、盏一道出土,有时盘、碟、盏是很难严格区分。北宋早期雍熙三年(986年)青白瓷五瓣葵口盏,元佑五年(1090年)青白瓷十瓣花口碟,器壁出筋、底心平坦,这种制作工艺完全是仿金属器皿。

元代青白瓷盘常见出土,而青白瓷碟不多见,新釉色碟渐多。

现代仿品多

青釉圆形槅,东晋,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早期的攒盘?)

攒盘: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高足盘: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原始青瓷

西周原始青瓷豆,广东博罗横岭山出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寿州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cm,口径15cm,足径10.2cm

三彩陶盘(冥器,唐代)

定窑白釉“新官”字葵口碟(五代)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