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思录》智慧:变化气质,就在你的言谈中

 汉青的马甲 2016-12-28










读书的人生意义,最终还是在于变化气质,对此已有论。《吕氏春秋》里说:“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人在读书之后便会明理,明理之后言语就会温和有礼,面目也会变得可爱起来。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更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苏轼的那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这个道理。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而气质的变化在一个人身上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言语谈吐的改变。

一个人如果说话急躁轻浮,那一定是气质修养不足的表现。程颢字明道,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与同胞兄程颐并称二程”,《近思录》中记载,有人问明道先生,“人语言紧急,莫是气不定否?”说有人讲话讲得很急促,这是不是心气不定的表现呢?




明道先生答复“此亦当习”。“习到言语自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这句话意思是说,讲话急促也是需要学习改正的事情,一定要学习到言语自然缓和、柔和,这样的话,就是表示你的气质变了。

言语是气质修养的外在表现,从一个人的言语可以看出他读书修养的深厚。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所谓的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属辞比事,不都是在言谈中表现出来的吗?




就拿今天的读书人来看,一个喜欢读文学书籍的人,必定会对文学的世界充满想象力;一个喜欢读财经类书籍的人,必定有着经济人的思维。他们的谈吐,气质,都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别。而这种气质,也必定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散发出来,所谓的“胸有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读书积淀的学问,运行在我们的精神空间之中,本身就是一个“存高远、去凝滞,忍屈伸、去细碎”的过程。通过读书,我们自会去机巧而求笃实,再加上不断的自观自省,把读的书都内化成自己气质的一部分,渐渐地就会养成宽舒广博之气度、温厚和平之性情、飘逸洒落之胸襟、含蓄淡远之意境。人的气质,正是人的修养由内而外散发的过程。修养足够深厚了,言谈举止自然就会通情达理、和缓温柔。如果言语之间仍然充满浮躁和不安,那一定是你的气质修养还不到位的原因。




我们既要多读书来修养自己,这是气质的来源;同时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态度,气质修养最终会体现在这里。大方有礼、谈吐温和、恭敬谨慎、博学多识——这样的人,大概就是能让人如坐春风的谦谦君子吧。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