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五根”之二-“劲”

 zlj1968 2016-12-28

上海:小 米


   劲和力是有差别的。物理学所指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直线的矢量之力”;生理学所指的力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力,是能耗之力”;太极拳所指的力则是“人体重力螺旋反作用地面的螺旋回弹力,为无能耗的能量转换之力,并加入气、意、神等元素综合形成的“劲”。
   不可否认解剖学的理论,身体任何部位的形变,都会产生肌肉收缩的能耗,能耗的产物就是力。如果不去主动收缩肌肉,按惯性被动收缩肌肉,就不会产生能耗,也就不产生力了。太极拳的中正安舒,松透松净,是被动的肌肉收缩,只有养没有能耗,是身体重力的能量转换。
   不用力何以行拳技击呢?令人匪夷所思。上篇我们说过了,任何物体都有重量,有重量就有重力,有重力就有反弹力,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太极不用力”是指不自身用力,而是借反弹力行拳技击,或借力打力。反弹力属于惯性力,是重力的能量转换力。
   在宏观世界中,行星环绕恒星,卫星环绕行星,以及在微观世界中,电子围绕原子核的圆周运动是不用能耗之力的永动惯性。或者在日常用品中,我们的钟表在做圆周运动时,其能耗也是最低的。太极拳正是这种无能耗或极低能耗的圆运动。太极拳要求在运动中画圆画弧,包括脚底也在以涌泉穴为中心的画圆,以调整身架,维系自身稳定。这种画圆力求匀速饱满无有菱角,并守中和松透,包括呼吸和意识的放松,减少对画圆运动的干扰,这就是太极不用力和养身的奥妙所在,是能量转换的应用。
   一层功夫一层松,唯松才能通畅,是重力下旋反弹力回旋的通畅保证,唯守中才能圆心稳定,“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守住重心,身体才会平衡,行拳方可做无内耗的圆运动。只有“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才能达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的境界。如此低能耗运动,行拳即是养生,技击亦不累。艺无止境,松无止境,松是太极人的一生追求。
   只有当我们真正接受了“太极不用力”这条真理以后,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探讨和理解什么叫太极“劲”,理解将反弹力通过画圆运动而转换的力,并加入气、意、神元素而产生新的太极力,就是“劲”的概念。劲是有意识的惯性力。
   画圆运动使直线力转化为曲线力。曲线力是太极劲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行拳走架中,由于脚底的不断以涌泉穴为圆心辗转画圆,人体重力不断松入地面,而不是直线下沉地面,其反弹力必然会产生逆向运转的回旋上升,如同拧毛巾,手一松,毛巾会自动回旋放松。拧得越紧,回旋越有力,压得越重,反弹越强,这种回旋式反弹力就叫“螺旋劲”或“缠丝劲”。螺旋劲不是肌肉收缩的直线之力,直线之力就如铁钉,螺旋之劲,如同螺丝,加上意之引导、气之膨胀,更如膨胀螺丝,威力悬殊昭然天下。
   在涌泉螺旋劲上升的同时,练家全身还在不断的做画弧画圆运动,重力不断的下引松沉,劲力却不断的上行松升,“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太极拳是球体运动,人体球心在肾腧穴,通过肾腧穴的开合,产生脊椎行拳,腰胯行拳,周身关节节节贯通,节节画弧画圆,加强螺旋张力,形成独有的八门别劲: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拳论》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就是行拳技击的造势和借势。而“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更是推手技击的借机得势的无能耗关键所在,才有“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之妙。
   《十三势歌诀》有云:“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就是肾腧穴。
   歌诀又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歌诀所指之“气”就是太极功之丹田气。肾腧穴的开合动力来自于丹田气的收放。下篇《太极拳“五根”之三-“气”》笔者将继续介绍气与力与劲关系及应用,欢迎你继续关注与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