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5)汉字只要继续使用,中华文明就生生不息

 巴翠 2016-12-28


  我同意一个观点,即汉字只要继续使用,中华文明就生生不息。不管怎么变体,汉字的结构、形声、意象、笔势、风骨,都深蕴不减。亦或者这个星球上,惟有汉字是最古老的智慧密码。

  任何人,不管发财的、当官的,还是成名的、得势的,都不要喧诩奋斗、计谋和人格,那都是命——上苍安排、父母遗传、缘分相帮。忽如一夜春风来,是命挡不住;山崩地裂变了天,是命躲不了。循人理找源头是找不到的,事后诸葛亮们只是卖弄文字赚点小钱花。所谓天意难违,就是一个人的“大势所趋”。宿命论是一种可以辨析的实事求是又不逆本心的感慨。

 自从庄子提出“宇宙”一词,就有了天下四方(宇)、古往今来(宙)的概念,就让人在茫茫视听和悠悠遐思中,有了较为系统的辨析。但即便如此,时空之浩瀚、之渺遥,着实令人惘然。就只说“民族融合”这一项人伦徙变,足以使人揪根溯源费余生——那得多么宽阔的地域,那得多么漫长的岁月。记得有位博古大家说过:东夷善射。射完了兽射鱼,射完了鱼射日,结果把自己射成颓废,被拿着锄头、牵着耕牛的族裔给收拾了——民族融合,听上去很美的一词,其实含义无比血腥和悲怆。在你死我活的争斗和屈服,在相生相克的无奈和谅解,强弱未必注定,优劣各有千秋。到最后,依旧还是在路上,至今犹未抵达。

  常听老者说到“余生”,略带沧桑,暗喻无奈。其实他们够本了,因为他们虽然夕阳近暮,却已有漫长过往。细思恐极的是,一个人自从有了意识、心念,以后就是余生——有的人余生百年、有的人余生几岁、有的人余生短瞬——甚至来不及回眸。倒计时的生命之旅,人人都在度余生。

  如果一个人就是不吃饭了,也不喝水,最先浮现的幻念是啥呢?有人说是星光满天,有人说清溪潺潺。这说明,人的魂魄,其实跟世俗无关。

  有人说,成就传奇的,一定是世人不知的苦难、蹉跎、艰辛和险阻。说的真好,对照这句话,也许不少人会幡然悔悟——没有那样的付出和经验,何必妄贪尘世的虚名?要知道,每个伟大的脚下,都踩碎了宵小的自我。因为怕疼、不愿失去、患得患失,那就甘愿平凡吧。

  曾经以为能飞的很远,却不料早已为你搁浅。拴在心头的那根丝线,几乎看不见,可你每一次扯动,就会让我魂飞魄散。其实我只想去到沧海彼岸,看一看跨越千年的谣传。当下,社会与教师、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惩戒,另一种是奖赏。而这两种方式抹杀的恰巧就是一个人的平常心。

若是人生是幻象,那么人们经历的一切都将不真,而能天衣无缝做到这些的是谁?其间,除了“感觉、印象、记忆、观念、情绪、梦境”可以“复制、改写、拷贝、抹掉”外,那些“真实的体验”留给人形载体的灵性判断、理智认识,究竟满足了谁的操控和旁观?最完美的世界在远处,最幸福的日子在心里,最快乐的境界在想象,最清虚的人生在梦中。一切愿念在灵魂,全部的追取在精神。人们凭籍肉体,一次次,不甘拘泥。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末日。而除了人,其它都无怨言,也无恐惧,只是顺其自然,安然待之。若是非要觉悟禅意,不如见习沧桑。

这世上没有一只会飞的鸟儿与我熟悉,我却一直觉得它们从不陌生。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以自由意志支配自由的身体。老子做到了,因为他终于有了觉醒意识——原来自己一直身处于严密禁锢的“保护区”。他的出走,就是昭告了世界,什么才是人类的终极自由。

  回眸,每个人身后都是一条路。有笔直宽阔的,有歪歪斜斜的,有几次交叉说不清楚,有多少曲折看不明白。或长或短的路上,或许错过了太多机会,亦或抓住了不少机缘。失去和错过未必不好,得到和把握未必幸运。命运就是这么一个迷宫,出路只有一条,而能抵达每天清晨、每晚能安然进入梦乡,就是最好的选择。人生之旅,仿佛一股电流,在开关启动之后和电源关闭之前,能走多远走多远。

 怎么一拍古装就弈棋、一穿旗袍就拿扇、一着汉服就抚琴、一进庙观就肃穆?有没有别的套路、花招和风格呢?中国故事有很多味道,从新讲述时,能否换换语气? 

一个人的存在感其实是很虚幻、很渺小、很短暂的。但有人总是刻意寻求个体形态的凸显,且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也许他们没读过《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没理解《三国演义》杨慎的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人一生除了维生之本能,其他的言行举止皆为时空里的耗费。其中,有的惹人厌烦,有的令人愤怒,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叫人唏嘘,而一转眼,都将化为尘埃,巧了或能随一场大风,变作扬尘迷人眼——如果这也算湮灭后的意义,那也是唯一“存在”的样态。

  自从盐进入食谱,人类就吃到了调和的“味道”。在食物贫乏的年代,吃饱喝足有余粮,已是福分,几乎顾不上品咂。随着物质丰富、生活富裕,人们慢慢懂得了享受饮食的过程以及用餐的环境,反而让吞咽本身的体验淡化了许多。所以任何事情,总是免不了此消彼长的演进。

  幻觉,往往被误以为是一刹那、一会儿、几昼夜、三两年。而其实,有的幻觉可持续一生。或者说,有的人的或短或长的生命,自始至终都在幻觉里。支撑幻觉的要素主要有理想、梦想、憧憬、希望、宗教以及有限的科学发现。 接地气的东西,一定不是“人造”的,而只是人“发现”的。

美好一般存在于期待、想象、憧憬里。比想象的还美好的事,恐怕只有愿景很少的人,才会遇到。 “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这句话真是让人无限遐思,仿佛前路有了寄托。人世间,众生折腾来去,总想以某种开辟窥探缝隙、以某些线索寻到去向。可怜芸芸天涯、碌碌海岸,前也不见,后也不见,只好赋予浩瀚人文,去自欺,去善骗,去了岁岁年年。

总有那么一刻,万籁俱寂后,心中会隐隐传来一种近似声响的感受。对,那就是灵魂与天意的对接,就像电流穿过铜丝。生命的最本真处,人终归还是受遣于看不见的东西。

 有人说,我们也许是宇宙里最早的生命;有人说,我们也许是时空中最后的智慧。不管是哪一种,人类都是孤独的,因为没有谁能为人类作证。而宇宙最初和最终都是孤独的,因为它没有恒久的陪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