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为的驱动力

 一尘归零 2016-12-28
每天起床上学放学、上班下班,已经习以为常了。为了考上一个好学校,为了有个好工作,为了挣一份工资,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每天奔波着。这,也已经习惯了。

人是在什么时候又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回想一下这样的问题,是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后来学会的。所以,这个问题并不是无中生有。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是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没有遇到过,那说明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然,如果总是要问,要弄清楚了才做也是够烦人的。不能说这样的问题不存在,只能说很难回答。

任何行为都会有驱动力,这没有什么不同。有所不同的是,这个驱动力来自哪里?对自己被驱动这个过程是否自觉。口渴了就四处找水喝,找水就是生理驱动的行为。心里郁闷了就找老朋友聊聊天逛逛街吃吃饭,找老朋友不是生理驱动的,而是心理驱动的行为。上班下班,上学放学,不是生理也不是心理驱动的行为,而是习惯性行为。

所谓习惯性行为,也不是空洞的。早晨出门,看到一路上人们匆匆忙忙,到了工作场所同事们正准备着开始一天的工作,于是你该吃早点吃早点该泡茶泡茶该捏手机继续捏手机。如果出门看到马路上冷冷清清,工作场所阒无一人,你一定会心生疑虑慌张起来:难道今天不上班?!事实上,即便是习惯性行为,感官也在收集着素材验证其真实性,只是整个过程是无意识中发生的。可以说,习惯性行为其实是环境驱动的行为。环境包括别人的匆忙、紧张,包括应对匆忙紧张的各种方式,包括媒体报道其它社会活动。领导干部退休了,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为什么?因为感官熟悉的环境包括下属的笑脸、老友的问候、会议仪式活动等等都没有了。没有了感官可以捕捉的这些环境因素,身体也就无法被唤醒,全身没劲不知道做什么好了。自己的生活是在无意识中被环境支配着的,环境消失了,生活就没有了。没有了生活,身体也就不需要了。不需要的身体垮掉,复杂的机体化解重新回归简单,如此而已。任何一个经历了工作或生活变迁的人都有类似体验,只是不一定有深入的反省。可见,习惯性行为就是依赖着环境的力量在无意识中每天重复着。

所谓习惯性行为,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无意识。换句话说,习惯性行为是一种大家都在做,每天都在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行为。习惯性行为中包括着生理、部分的心理驱动的行为。

心理驱动的行为是最值得探究的。心理驱动行为之所以值得探究,是因为1)这种行为是进化现象后期的产物,只出现在高级动物身上。人有,其它哺乳动物例如猫狗也有;2)这种行为与思考本身有界面,从而人难以旁观或客观,总是看不清。

心理的驱动力品种繁多,喜怒哀乐各种情感都可能导致行为。但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情感也在驱动着行为。对美的追求,艺术创造的冲动,就是另外一种行为驱动力。不为了什么,没有一点功利的成分,只是喜欢做。与为了这个那个而做,与围绕自我的行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区分的标尺。每一个人都有过非目的行为的经验,至少在孩童时代。这也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你不一定思考过这一类行为,没有把小孩子的行为当真。一笑了之,不当真,当然也不会去思考。没有思考,走到哪算哪,没有有意识的选择,也没有自主性行为或者自由。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漠视孩提时代自然出现的行为。事实上,很多人在这种行为中找到了更为强大的行为驱动力。这种力量根植于更深处,所以有着更为广阔的源泉。一个人,如果他早年的非目的性行为体验足够丰富足够强烈,那么,他大脑的思考就可能和早年非目的行为建立连接,这样,就体验了真正的纯粹和美。这样的体验是光,它将引导人找到更深更广阔的力量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