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不完全是这样,J.F.Bloxam(布洛萨)先生的收藏就是一个典型证明。该收藏是多年以来,品味、知识和热情一以贯之的收藏努力之集大成者,而且是在没有雄厚财力支撑的情况下促成的。 所有的明代瓷器藏家都听说过布洛萨收藏。其中的六件样品自从其主人1915去法国以后,一直寄存在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而布洛萨去做随军牧师,因其英勇表现而获得军事十字勋章。但由于布洛萨在1928英年早逝,使收藏散落。但还有几件幸存,由于其继承人的慷慨大度,有几件归入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另外有几件,遵照布洛萨的遗嘱,永久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我们现在就讨论一下后者。 图176是一件波斯造型的梨形扁壶,其壶把和流壶都很长,壶流被缠枝花卉塑件牢牢固定在器身上。其胎洁白细腻,釉厚并有气泡,使青花纹饰笼罩一层神秘色彩。青花纹饰包括常见的缠枝花卉和几何纹饰,但其特色在于器身两面心型的装饰区。装饰区用贴塑工艺镂空雕刻两只仙鹤与牡丹图案,用红色做背景色加上鎏金装饰。鎏金已经大部分脱落,这种鎏金或许是在波斯完成的,鎏金部分以外装饰青花。 图 176 虽然这件器物很罕见,但这种装饰技法可以看出属于典型的明代方式。Leon Fould旧藏中就有一件青花瓷使用了这种装饰,Evan Charteris旧藏中的一件玳瑁釉香炉的彩装饰也有类似装饰,这两件器物都记录在《明代瓷器》(Ware of the Ming Dynasty)这本书里,属于十六世纪早期作品。而本件作品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收藏这类。 彩图15和图177,178的器物也填补了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空白。彩图里这件是一个高身碗,器身浑圆,典型明代式样。器内有青花圈纹,器外有两个皇家五爪龙穿云戏火珠。纹饰图案先用刻划方式起出轮廓,再填入彩料,彩图中可以清楚看出这种罕见的工艺。器物底足有万历六字青花双圈款。 彩图 15 图177是一件盏托,中部有凸起一圈,用来放茶盏固定。装饰纹为红褐色釉下彩,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莲以及几何图案边饰。其底部无釉,露胎处有火石红。这种特征在正德瓷器上多见,也是釉里红的一个特征。众所周知,这一时期已经无法再生产宣德和成化时期的那种高质量的釉里红瓷器,所以能够发现一件正德时期的釉里红器物竟然没有这种火石红,实在难得。 图 177 图178的这件葫芦瓶的缠枝莲纹用彩釉绘制,用的是典型明代的番茄红彩,底色用浅绿。底部有嘉靖青花款。这是一种罕见而珍稀的品种,类似的器物在Eumorfopoulos 旧藏图录卷IV彩图XVI里有所展示。 图 178 图179和179a是典型的明代青花,造型和装饰有代表性。这是一件圆形盖盒,紫罗兰蓝色青花料有晕散,纹饰是常用的寿星老,背景则用山石和道教里的神仙,仙鹤与梅花鹿。周圈则有八仙。作为一件嘉靖作品,它的写款方式很特殊:环形一圈排布。 图 179 / 179a 图180这件则是明末的作品,当时欧洲的影响已经开始体现在瓷器造型中。这件器物的造型明显受到了荷兰玻璃酒瓶的影响,这种颈部的处理明显带有异域风情。但其装饰纹饰却一点都没有欧洲味道,全部用莲花和桃花的深蓝青花装饰。 图 180 本收藏还有两件样品,它们是明以后的产品。第一件是道光时期的瓶,球腹直颈,生瓷表面贴塑厚厚一层卷云造型映衬下的四爪龙(见图181)。瓶口有釉,中国窑工故意上釉在此处,以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奇怪的错觉效果:好像整个瓷器和釉面被里外翻了个底朝天。另一件虽然年代不早于十八世纪早期,但也是一件有趣的藏品。它是一件福建的白瓷人物造像,但是其剃发方式和穿戴是欧洲式的教士打扮,其右手拿着一本书,左手抱着幼年基督。中国工匠在塑形时,面前肯定放着一副《帕多瓦的圣安东尼》画,脑子里却构思着中国送子观音的形象。 图 181 下期预告:现藏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 布洛萨明代瓷器藏品(1) 此文翻译自霍布森(R. L. Hobson)1931年著作 CHINESE CERAMICS IN PRIVATE COLLECTIONS 《中国陶瓷私人收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