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执笔的流变

 星河异彩 2016-12-28

十七、清代的执笔

 

清朝(1636–1911) 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7年。康雍乾三朝国家巩固发展,有“康乾盛世”之誉。中后期由于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清朝时期的人物画比较发达,可与山水、花鸟鼎足而立。除了宫廷、文人画家之外,民间绘画也颇可观。加之现代化的出版业初兴,各类人物画资料增多。由于人物绘画的兴旺发达,给现代留下了数量比较可观的执笔图像。

淸代的执笔或发掘与继承传统的执笔方法,如二指单钩、三指单钩、三指双钩;或提倡四指与五指共执的方法;或自创一法,如何绍基晚年改用回腕式执笔法。所以,从清代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执笔图像可知,该时代多种执笔方法并存,是为执笔史上最为自由多样的一个时期﹙图17.1–17.27﹚。

 对于淸代执笔的多元现象,名重一时、工书善文的于令淓(1713-1801) 在《方石书话》中说:“世间所传旧法,以食指、中指着节双钩,悬腕,以无名指倚笔……或以食指中指第二节钩勒,以无名指顶之;或合四指尖与大指搦之;或专用食指与大指。” 此处讲的“世间所传旧法”就有四种,别说自创与附会古人的另类执笔方法了。书法爱好者与书法家处在这种风气之下,能不让人不知所择而不折腾一番吗?且听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言:“余尝自题《执笔图》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盖作书必期名指得劲。然予练名指劲数年,而其力乃过中指;又数年,乃使中指与名指为均。以迄于今,作书时少不留意,则五指之力互有轻重,而万毫之力亦从之而有参差。”包氏为求“五指力齐”,“数年”“又数年”,到最后“少不留意”“而有参差”。这反映了掌握五指共执这种执笔方法过程艰难之外,也反眏了五指共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另如碑学泰斗康有为,其在执笔上也是费过一番周折而有自己的体会。其在《广艺舟双楫》中辟专章论执笔,或云 “方明曰:‘置笔于大指节前,大指齐中指,相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或云“(朱九江)先生曰:‘腕平,当使杯水置上而不倾;竖锋,当使大指横撑而出。’” 或云“黄小仲云:‘食指须高,如鹅头昂曲。’”最后认定的方法是“四指争力”法,具体则为:

 

大指中指夹管,已自成书,然患其气浮而不沉,体超而不隐。又患腕平则笔锋多偃向右,故以名指擫之使左。又患其擫力推之使外也,则以食指擫之使内。四指争力,势相蹙迫,锋自然中正浑全,掌自虚,腕自圆,筋自左纽,而通身之力出矣。

 

在经历了明代三指双钩取代二指单钩成为首屈一指主流执笔方法之后,时至淸代,绘画作品中怎么还存有数量不菲的二指单钩式的执笔图像呢?这可以从清代书法家(书论家) 的论点中找到依据。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1815)在《述笔法》中言:“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钩。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钩。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段氏在明代人将三指双钩定为拨镫法之后,居然能够正本清源,复将二指单钩也纳入到拨镫法之内。並且道明单钩“其以大指与食指也”,双钩 “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这便指明单双钩皆不用名指与小指。这种论点与史实相符,真无愧为训诂与经学大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也说:“双钩者,食指、中指尖钩笔向下;大指托住;名指、小指屈而虚悬,帮附中指,不得著笔”。梁谳在《评书帖.执笔歌》中也说:“禁指﹙小手指〕无用任其闲”。杨宾在《大瓢偶笔》中也说:“单钩双钩,本古法也。前辈往往专用上三指,而废第四指。” 从这三位名家的话中可知,不管单钩与双钩,只用到上三指,其余二指是“不得著笔”与“任其闲”的。正由于清代的书法家(书论家) 们具有上述的认识,导致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在其时不但没有被淘汰,更有复与三指双钩形成抗衡的局面。

 五指执笔法所以能在1949年之后逐渐成为一统天下的执笔方法,其缘由与唐代以后不断有人推重其法,清代也不例外有关。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执笔之诀,先将大拇指横顶笔端,食指中指双钩于外,次将无名指背抵于内,而以小指助之;无论大小字,皆悬肘书之。”这便是典型的五指执笔论。另如王澍在《论书剩语》中倡导:“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宻持,不通一缝。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 依此说执笔,可谓真正的五指执笔之法。其与现代提倡的五指执笔法不同的是,王澍所要求的是五指相次执管,且手指紧宻合并而无缝。现代则四指执管(小指帮衬名指而不拈管),且指尖部分分散。

曾国藩执笔的方法与观点显然有别于前列数位,可作为另类执笔方法的代表。他强调:“握管宜高,能握至管顶者为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言;若握近毫根,则难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曾文正公全集》) 曾氏所赞扬的这种执笔方法,近似于传统记载中的“撮顶法。但这种方法显然不是历代传统的主流执笔法。另有记载何绍基使用一种回腕式的执笔方法,那是因为他书写流程过于熟练,而滋生一种不良的习气,所以采取这种带点别扭的方法,使之达到“熟而后生”的效果。这种方法只能属于个别之奇法,显然不适宜推广普及。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  【清】  无款  《乾隆帝写字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不但是有作为的皇上,同时特别爱好书法,天下名景名迹留有他很多的题词与手迹。所以,作为皇上与书家,他的执笔是很有代表性的。从这幅作品可知,乾隆的执笔应该属于三指单钩之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朝服像》﹙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此幅作品中的执笔与上不同,显然属于三指双钩之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3  【清】  佚名  《玄烨便服写字像》﹙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4  【清】  莲溪  《吴熙载像》   日本版《中国书道》插图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5  【清】  俞培  《査升写经册》 (部分)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6  【清】  闵贞  《羲之爱鹅图》 (部分)  上海朵云轩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7  【清】  黄山寿  《怀素书蕉图》 (局部)   西泠印社2011年春季拍卖会拍品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8  【清】  佚名  《校射图》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9  【清】  冷铨  《仕女图》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0  【清】  禹之鼎  《禹之鼎》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1  【清】  纽枢  《行乐图册》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执笔,单钩与双钩都有可能。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2  【清】 吴友如  《古今百美图之二》(部分)

此执笔方法应为三指双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3  【清】  丁观鹏  《中秋图》(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著名宫廷画家丁观鹏所画王献之书写《中秋帖》之形像,其执笔为二指单钩之法。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4  【清】  任薰  《学书图》(部分)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任薰作品选粹》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5  【清】  任薰  《西厢记图册之二》(部分)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任薰作品选粹》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6  【清】  胡淦  《吴中七老图巻》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7  【清】  林福昌  《吴中七老图巻》 (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8 【清】  《魁斗》  刺绣  南京博物院藏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19  【清】  《杜甫像》  《息影轩画谱》(康熙年间)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0  【清】 上官周   《陆文安像》  《晚笑堂画传》﹙乾隆八年﹚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1  【清】  佚名  《神图 . 左判》  水陆画   湖南美术出版社《民间绘画》

此执笔方法为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2 【清】  王翙  《管道升》﹙部分﹚  版画  《百美新咏》之一

此执笔方法似食指闲置式二指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3 【清】 《王祎》﹙部分﹚  版画  《脘笑堂画传》之一

此执笔方法为摄顶式单钩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4【清】顾见龙  《杜甫饮中八仙诗意图卷》﹙部分﹚ 1676  上海书画出版社《宝龙精选中国书画》(古代部分)封面

此为食指闲置状的摄顶式执笔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5【清】  《许廷鑅像》﹙部分﹚  《吴郡名贤传赞》清道光间刻本

此执笔方法为大姆指与食指执持的兰花指执笔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6 【清】吴友如  《古今百美图之一》(部分)
此执笔方法应为大姆指与食指执持的兰花指执笔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八﹚

图17.27 【日】  回腕执笔法

日本书法家模仿何绍基回腕式执笔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