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执笔的流变

 星河异彩 2016-12-28

二七、五指执笔法流行缘由

 

细心考察历代执笔图像之事实,就不难知道:五指执笔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其历史可谓短之又短,不过才五六十年的时间而已。何以到了这个时候才成气候?是什么原因促使其成此气候的?这应该是一个值得考察的课题。笔者在此先略述己见,而将其归纳为三个要素:首先是古今有关五指执笔的理论作了先导;其次是近现代配有五指执笔图像的书法基础教科书的不断发行;最后是由悬腕书写改成腕臂枕桌书写之实际需要。言之是与否,请大家思考定夺。

俗话说:谎言讲了一千遍,便成真理了。何况五指执笔在唐代就有人赞赏与提倡,并且声称是“书圣”王羲之一脉相传的“妙无所加”的执笔方法。自此之后历代也有人加以重视,也建议“五指共执”。但从历代美术作品中出现的执笔图像来分析,五指执笔一直是被边縁化的,从未出人头地占过上风,成为哪个时代的主流性执笔方法。五指执笔真正形成气候,成为大多数人采用的执笔方法,还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陸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形成风气而已。五指执笔所以风行,其主要原因也可以总结概括为:首先是有理论作了先导与支撑;其次是附有五指执笔标准图像的习字范本(帖)的出版发行;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推行五指执笔的书法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颁布。如此三拨浪潮,前后交叉发威,岂有不成气候的道理。

有关五指执笔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论道:

 

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韩方明所言“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间“双指苞管”易明,可以判定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钩笔。而“五指共执”则很难辨明其所指。其同时代人卢携在《临池诀》中说“笔拒亦勿令太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细要也。”此言无名指与小指只是微微帮衬中指,而非后人所理解的小指帮助无名指在内侧拒笔。韩方明转述老师徐公执笔要点有 “执笔于大指中节前,居动转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也只提到用大指、头指与中指执笔,未及其它二指;且头指齐于中指,应该是三指双苞之法。据此似可证明韩氏的“五指共执”,亦即卢氏“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一般三指并列为一者。

其次宋代《宣和书谱·儒素帖》有言:

 

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

 

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也说:

 

钱澄州(若水) 尝言: 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陸希声得之,凡五字: 擫. 押. 钩. 格. 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灯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至阳冰亦传之,希声以授沙门巩光。……刁衎言江南后主得此法,书绝劲。复増二字曰:导、送。

 

这是二则关于五指执笔的重要书论,后者更言及“二王皆传此法”,与同时代人得传此法的情况。于此或可知,这种“笔法”在其时是作为一种神奇与秘宻之法单传的,犹如武林、医家之神功与秘方,不但要单传,且是传子不传女的。这就难怪在唐代的执笔图像中几乎见不到这种执笔方法了。五代南唐李后主得传这一神妙的“笔法”后,不但“书绝劲”,“复増二字曰:导、送。”并且“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

 

 ……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干钩。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今向上。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于此节文字可知,五字与七字之“笔法”,可以确定为执笔的方法。

现代特别钟情于五指执笔方法,又在理论上加以论证与推广的便是沈尹黙先生了。他在所著《书法论丛》中强调:“五字执笔法是唯一适合于手臂生理的运用工具一一毛笔制作的性能发挥的。”他在《执笔五字法》中写道:

 

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五指执笔法在沈尹黙看来是“对的”、“合理的”、“二王传下来”的。其中尤以“二王传下来”一句分量重,与“书圣”挂起钩来,谁敢不信与不从!《书法论丛》与《执笔五字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在书法圈内影响极大。

也就是上述古今有关五指执笔典型的理论,使得大家确信五指执笔法是最佳的执笔方法。既然是最佳的方法,那有不采用与推广之理。至于得到一种神秘的笔法,是否就能写好书法了呢?且看现代已然普及了这种“二王皆传”的“笔法”了,几乎人人都是五指执笔的方法,书法是否就胜于古代,产生神奇的效果了呢?!

其次要说的是,正是由于悬臂悬腕书写改为臂腕依附桌面书写之后,同时又要兼顾到“中锋用笔”,符合“心正则笔正” (毛笔要与桌面垂直)之要求,手掌不能不由原来的腕平与掌平或稍斜,改变为腕斜与掌竖了。于是,原来极少数人使用的,非传统式的五指执笔法就成为一种实际的需要了。

时至清代后期,便有刊载五指执笔图像的图书资料在社会上流通。然其时所示执笔皆为腕平指聚式的五指执笔,而非腕竖指散式的五指执笔。时至民国及解放以后,书法初学教材都偏向于采用五指执笔的方法并附有示范性的执笔图像,且大都为臂腕依附桌面书写的腕竖指散式的五指执笔法式了。如此逐步变化升级之种种原因,终至促成五指执笔方法在大陸范围内渐成风尚。我们可以从一连串的“出版物”上,窥见其逐渐形成局面的轨迹与过程﹙图27.1–27.7﹚。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二十八﹚

图27.1  【清】  《执笔图式》

这是乾隆二年镌石流通的《执笔图》。图示中言掌之“直”,或日后“掌直”之来由。然观其“直”,实言手背掌骨自然之斜直。。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二十八﹚

图27.2  【清】 戈守智  《拨镫法》   《汉溪书法通解》插图

《汉溪书法通解》集成于乾隆十五年﹙1750﹚,其执笔图式所示,即五指共执之“擫、押、钩、格、抵”五字之诀。该书在当时影响较大。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二十八﹚

 图27.3  【清】  郑虎文  《执笔图式》  《四体书法》插图

此为光绪年间﹙1871–1908﹚刻本《四体书法》刻本插图,其执笔图式所示即五指执笔法,并录有“执笔之法,大指食指拿紧,中指勾向内,无名指抵向外,小指压于无名指下”的文字。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二十八﹚ 

 图27.4  【民国】  《五指执笔照片》  《科学书法》插图

这是民国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书法》﹙陈公哲著﹚插图,执笔姿势強调“名指爪下肉拒笔向外”,“小指依傍名指”,为五指执笔法之典型。该书当时影响不小,《书法精论》作者丁文隽对其很推重。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二十八﹚ 

 图27.5  【民国】  《执笔二式》 

这是丁文隽著《书法精论》,民国年间即出版,1983年由中国书店再版。执笔姿势分枕腕与悬腕二式,皆为五指共执之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二十八﹚ 

 图27.2  【现代】《执笔正面图》

上世纪60年代初由柳溥庆编辑出版的《标准习字帖》曾一版再版,创造了初级习字帖出版发行的奇迹,影响巨大。执笔姿势要求除“大指上节端与食指上节相对紧握笔管” 、“中指上节端着在笔管”,另要求“名指之背顶拒笔管使向外。小指傍元名指助其行动”。此为典型的五指执笔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二十八﹚ 

 图27.2  【现代】  《五字法执笔图》

这是沈尹黙撰《标准习字帖》中的执笔示范图,强调“擫、押、钩、格、抵”五字之诀,即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