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镜今鉴——楚国那些事(七)

 东方竹马 2016-12-29


楚文王熊赀()塑像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高山流水 佚名 - 乐府古琴

       公元前689年,熊通把一个空前壮大了的楚国,留给了儿子熊赀,史称熊赀为楚文王。由于楚武王在位长达五十一年,熊赀也是迈入中老年才得以继位。

  楚文王在位的十三年,总体上算是个有所作为、合格称职的君王。他既拓展了楚国的疆域,经营治理国家也独具匠心,同时又干出了一些荒唐之事来,他这种性格和行事风格上的两重性,在《楚史》中用“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这一段文字,做了生动的描述。

   熊赀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专门给他请来了“洋家教”——西申国学富五车的葆申,进行了系统、严格的教化和训练。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情,把父王因征服随国而耽误下来的迁都遗愿实现了,将楚国几百年的国都,从偏处西北边陲的丹阳,迁到了楚国的中心地带上郢,就是现在的宜城。

  他把父亲创立的“县”,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凡新征服的敌国,均改为县并委派县尹,不再分封给宗亲贵族。在新设的县实行迁人益田的政策,即把原来当地的贵族迁到其他地方,重新任命县尹来管理,又把其他地方的人口迁入新设的县,分给他们土地搞生产。新征服的地方往往都靠近边界,这些悬国门以外新设的县,就成了抵御外敌侵扰的桥头堡,又是对外征战大军的前进基地,为军队就地提供兵源和给养,极大的缩短了从内陆到前线的后勤运输距离。迁人益田就是后来屯垦戍边的鼻祖。

  他在不长的任期内,常年在外南征北战而毫无后顾之忧,得益于先王留给他下的一帮贤能的文臣,把国内治理的有条不紊,有一个政治安定、国库充盈的稳固后方,才使得他放心地攻城掠寨,降服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三十多个部落方国,基本统一了南方。

  他还注重交通建设,从都城到边境的重要据点、境内大一点的城市,都修了可以畅行车马的道路,建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对繁荣经济和军队的快速机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当时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领先于中原诸侯各国,既是国力强盛的体现,又反过来夯实了楚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

   就是不知道,那时候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时,是否也像现在一样,任性地强征强拆老百姓的土地和房子?抱着这样的疑问,意欲从历史中一探究竟。可是,翻遍了手头所有包罗万象的历史资料,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方面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

  如此看来,“强拆”这种先进的社会治理方法,“愚笨”的古人是想不出来的。只有当代卓尔不群的“总设计师”,在一切皆用“特色理论”这块遮羞布当旗帜的掩护下,带领自命不凡的乌合之众,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摸出来了“硬道理”。它们发现,老百姓都是些吃瓜群众,善良得近乎白痴。于是乎,一方面用软的一手,豢养一大帮御用专家和学者,进一步忽悠、催眠淳朴善良的国人,做一个憨头憨脑的“精神文明”者,甚至不惜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把妖魔鬼怪和黄赌毒通通释放出来,让百姓纷纷中毒却浑然不觉,再用这把软刀子剜掉你的思想和灵魂;而在同时,聪明的它们也准好了硬的一手,高高地举着“稳定压倒一切”这只狼牙棒,你稍有觉醒就立即当头一棒,连一副臭皮囊也不给你留下。其实,它们不怕亡国、只怕“动乱”,并不是他们标榜的那样,是为了不让动乱祸害百姓,而是这帮窃国大盗、乱臣贼子们,是要竭力地维护所攫取的既得利益、巩固它们继续强取豪夺的权力罢了!

  当局这种凌驾于善良无助的百姓之上、任性胡来的洪荒之力,令笔者叹为观止、欲哭无泪,只能徒唤奈何地爆一句粗口:奶奶的,天理何在啊?!

  罢了、罢了,不想这些闹心的事儿,不如说点儿别的,一起来回顾一下,楚文王时期的一些轶闻趣事儿吧。

  先说说“卞和献玉”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楚文王命工匠凿开璞玉的场景



        后人所绘献玉楚人——卞和的画像

  话说楚厉王时代,有一个叫卞和的小伙子,是个憨厚朴实的樵夫,天天在荆山打柴。有一天路过一个峭壁时,被一束束奇异的光芒吸引住眼球:咦,是什么东西在那里闪闪发光?他就用砍刀劈开荆棘,循着光源攀爬到了峭壁之下,远远看见发光的物体是一块石头。可奇怪的是,走到跟前却没有了一丝光芒,那个发光体只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他摸了摸,又围着这块石头看了好大一会儿,怀疑自己只是幻觉,就转身离开了。走到自己在丛生的荆棘中劈开的路口,不甘心地回头看了一眼,那块石头又熠熠生辉地散射着光芒。他疑惑了,闭上眼睛使劲拍拍额头,睁开眼一看,那块石头真的在那里闪闪发光。这下他确信不是幻觉,这块石头肯定是个宝贝,索性柴也不打了,抱起这块石头回到村里。村里的人都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山石,笑话他哪根筋短路了,或是遇见山里的妖孽被迷走了魂儿了。

  卞和亲眼见过那神奇的光芒,他深信不疑这石头就是个宝贝,并且淳朴的他还认为,这应该是国有资产,绝不能据为己有,必须献给国王。于是,他就抱着这块宝贝,走了几百里山路来到王宫。楚厉王听说了,就让他把宝贝呈上来,又叫来宫里的玉匠辨别验证。工匠左看右看,也没看出个什么名堂,就对楚厉王说:“哪里是什么宝贝呀,就是一块石头。”楚厉王闻听后大怒,认为卞和是在欺骗他,就命人砍掉卞和的左脚,把他轰出了宫门。

   执着的卞和,在郁闷中等到楚武王登基,他一瘸一拐地抱着璞玉,要敬献给楚武王,那个宫中玉匠对武王说:“还是那块欺骗过先王的石头”,武王也是勃然大怒,命手下剁去卞和的右脚,又把他轰出了宫门。

  过了几十年,楚文王继位了。已经白发苍苍的卞和,步履蹒跚的来到近了许多的新都城——上郢,坐在王宫大门外大哭不止,老人的眼泪哭干了,淌出的全都是血水。楚文王得知消息,派人前去查问:天下受到刖(yuè)足之刑的人多了去了,就你一个人在此哭了三天三夜,到底是为什么?卞和答道:我不是为砍去了双脚而哭泣,我是为把宝贝当石头,把诚实的人当骗子而悲伤!文王听了,被卞和的执着和忠贞所感动,命工匠们剖开石块表层,结果,在粗糙的外层岩石的包裹里面,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文王当即将其命名为“和氏璧”,宣布要把它作为传国之宝。待他准备重重赏赐卞和的时候,这位老人却已经悄悄地离开了王宫。

  这个故事在《韩非子·和氏》、《新序》等古籍里面都有记载;西晋傅咸在《玉赋》中用“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之于卞子”这样的文字,确认了和氏璧的确存在;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三十六》中,留下了“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见君”这样的诗句,诗中“良宝终见弃”,指的是传至秦国的和氏璧,秦始皇死后便不知去向,下落不明了。也有后人,从《韩非子·和氏》留下的寓言故事中,领悟到了这位战国时期著名法家的良苦用心,韩非子是在借故事昭示天下人:像玉匠那样的国家养着的专家们,一定要有真才实学,不能误人误国,否则就是祸害一个;一国之君,也必须辨识忠奸,不能昏昏然养一帮滥竽充数的蠢货,而疏远和伤害那些忠心报国的人才;还要像献宝的卞和一样,立志奉献之时也要做好不被赏识、甚至是牺牲的准备……

  这是件真实的事情,现在南漳县西南部荆山的深处,保留有“抱璞岩”这个发现和氏璧的遗址。如今,南漳境内仍有招商引资进来的开发商,以开采“方解石”为名寻找宝玉,就在前不久还发生了采矿场山体坍塌,掩埋五名矿工的特大事故,有兴趣的朋友可在网上搜到相关信息。

  楚文王身上,还发生过他作为九五之尊的一国之君,受到鞭刑体罚的趣事儿。

  据《吕氏春秋·贵直论第三·直谏》中记载:他的老师又为大臣的葆申,直谏文王“先王占卜让我作太葆,卦象很吉利。前不久,您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跑到云梦泽去打猎,一去三个月不回来;现在,您又贪恋丹地晋献来的美女,沉迷于后宫纵情声色,长达一年不理朝政。我受先王之托,必须对您的荒淫昏聩施以鞭刑,以示惩戒!”面对这位始终敬仰的恩师和忠心耿耿的大臣,文王羞愧不已地认识到错误,无怨的接受了葆申的鞭刑惩戒。而且,楚文王从此痛改前非,杀死茹黄之狗、折断宛路之箭、遣散丹地美女,全身心投入到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上,在余下的几年执政期间,兼并了三十九个国家,扩充了大片国土,从而延续了楚国迅猛发展的势头。试想,若没有葆申那样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敢于直言犯上的大臣,如果楚文王的羞耻心泯灭,继续荒淫无道成为亡国之君,楚国的历史就可能会戛然而止,哪里还会有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对比先人,想到现如今,越是高官越寡廉鲜耻,并且上梁不正下梁歪,把整个社会都搅得乌烟瘴气;一级一级的官员们,争先恐后地惟恐舔不上领导的勾子,连与长官稍稍相左的意见也不敢提一提,哪里还敢指出主子的错误、甚至是罪恶呢?可能是人类进化变得越来越聪明的缘故,能挤进圈子里的都捏着鼻子哄眼睛,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实惠;挤不上顺风车的大部分人,只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份子,不求有福、但求无祸,安安稳稳地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总之,我这个愚蠢又精力旺盛的怂人,倒是真心的醉了……


(未完待续,期待您继续关注)


作者寄语:

     历史是枯燥乏味的,每天从史料里查找依据,特别是关于楚国的史料,《史记》、《春秋》、《左转》等经典史籍里都只有寥寥数笔,还淹没在主要叙述楚国以外的对象的史迹中,而且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每晚秃笔伴孤灯,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找出一些相关的内容,反复比对、取舍完了,再用通俗的白话,还原那一段尘封的往事,真的是很不容易。最大的心愿,当然是期待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并从中见仁见智得到些许启示……

        朋友们,感恩你们一直以来的关注,您善意的转发、推广,那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也将给予我前行的动力。

       拜托了,谢谢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