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国百位皇帝的判词(4)

 外院派 2016-12-29
 中国百位皇帝的判词(4)   


历史为中国百位皇帝写下的判词 
 
赵开雷绘《中国帝王图》

  61、后周世宗柴荣——为他人做嫁衣的英明君主
   宗室皇族,一直是封建帝王制的传统沿袭首选。一般都是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再怎么也得找个同姓的接替自己。而这后周太祖郭威却是个例外,他把帝位传给了内侄柴荣。不过柴荣也的确能让郭威感到欣慰,在柴荣的管理下,后周的国力日增,他彻底打破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格局,他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因为早逝而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但其所作所为,却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不过,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么这宋朝的建立与否将是另一回事。柴荣是历史上很出色的一个皇帝,他一生如果有遗憾的话,那么他应该后悔把军权交给了赵匡胤吧。
  62、南唐后主李煜——浅吟低唱的亡国之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作为皇帝的李煜,无疑是不合格的。但是作为一个词人,他的确是才华横溢,是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成就最高、对宋词影响最大的一位。多少年来,人们不曾看到他在政权上的无能,而是看见了他失国失家的痛楚。是的,他本来也不想当皇帝,但是历史却偏偏将他推上了这样一个舞台,做了一场浑浑噩噩的演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长年生活在宫廷,贵为国主的李煜,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也压根想不到“干戈”会让他成为俘虏。习惯了别人在他面前称臣叩拜,一旦自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虏”,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人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被俘后表示乐不思蜀,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而李煜却念念不忘他的家国、山河、宫殿,却因此而招致杀身之祸。
  63、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
   唐朝未年以来,藩镇割据的现象一直延续着,当大梁正式成为一个国号的时候,中国开始进入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烽火连天,篡夺皇位的剧目频繁上演。在53年间,共出现了14位帝王。这个时候,赵匡胤从历史中走了出来,结束了民不聊生的日子。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或许是一位宽容仁慈的皇帝,因为他没有屠戮功臣,而是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他是一位出色而有成就的政治家,因为他实施了开明、进步的政策,然而,同时他也是个重文轻武的皇帝,或许他可能认为从此天下少战,但一策略却给北宋留下了软弱的祸根。任何一个皇帝都有其经世之道,在所有的皇帝里,他算比较成功的一个。
  64、宋太宗赵光义——重文轻武的皇帝
   无论“烛影斧声”是不是真事,赵光义都比赵匡胤要残忍得多。至少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死、赵廷美的死都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在他得到皇位后,他很快扫除了被自己视为威胁的赵匡胤的儿子和自己的弟弟,在其死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子嗣,整个北宋的皇帝后来就没有了太祖子孙的关系,可见其自私程度。他是五代以来武功不怎么样的皇帝之一,但却偏偏刚愎自用,凡有大战事一定要他来指挥,结果不仅耽误了作战良机,还束缚了将士们的手脚,后来一味求和的姿态,更是宋后期皇帝偏安一隅而不思进取的直接原因。不过他作为皇帝也还有一点可取的地方,就是在文治上还做得不错。
  65、宋神宗赵顼——厉行变革的皇帝
   赵顼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也是一个很悲哀的皇帝。他一改太祖以孝为治国之本的策略,力排众议,任用王安石实施了改革。使北宋的中期国力有了些许恢复,但遗憾的是,他的改革也因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宣布终结,哲宗即位后,代理朝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将赵顼的改革全盘否定;使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宣布告终。在神宗即位的时候,宋朝已经积弊颇深,而且武力也相当软弱,也是赵顼一反唯唯诺诺的外交策略,打了两次胜仗,挽回了一点宋朝的尊严,他是宋朝少有的能够创新的皇帝之一。他继位之后,不治宫室,励精图治,希望有所作为。而且,这位皇帝的心地相当善良、宽厚,确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而英明的君主。
  66、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艺术的帝王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话可能在徽宗身上得到了最直接的体验。作为皇帝,他昏庸无能,但作为艺术家,他实在是当之无愧。据说他降生之前,他的父亲宋神宗看过南唐后主李煜画像,神宗对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十分欣赏,随后就生下了宋徽宗。而且,史书曾很细致地描绘说,在他出生时,宋神宗还梦见李煜前来谒见。于是,有后人推断:宋徽宗赵佶是李煜的再世。而实际上,他们两个人确实是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他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才华横溢。不同的是,在诗词曲赋上,赵佶略输文采;在书法绘画上,李煜则稍逊风骚;比如在治理国家上,他们同样弱智,同样昏庸,同样的贪图享乐;再比如他们都是亡国之君。我们在综观历史的时候,总能发现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67、宋钦宗赵恒——北宋的亡国之君
   赵桓是个窝囊得不能再窝囊的皇帝。生活在皇宫里本来就是个比较郁闷的地方,当了太子后,还要战战兢兢地生活。本来想安稳地等着日后做上皇帝,改变上半生的际遇,不料这种希望也被金国的大军浇灭了。金军压境的时候,徽宗仓促地将黄袍加在了他身上,将亡国帝王的名称加在了他头上。在即位的一年时间里,赵桓是在金军的转困下,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够可怜的,他在金国做俘虏的时间比在宋朝还要长。他能叫做“重昏候”,可见赵恒是在怎样的耻辱中生活!至于他是否对金兵只知一味求和,昏庸亡国等;或许这也是他所无法选择的吧。即便他不昏庸,即便他不求和,面对强大得多的金国,他还能怎么样?历史的更迭更多的时候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如果把北宋的亡国之错都放在他一个人身上,那么历史会有欠公平。
  68、南宋高宗赵构——万世为人所不耻的皇帝
   赵构是比较幸运的,在金人押解皇室北上的时候,惟独让他成了漏网之鱼,“中兴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属。靖康二年,赵构重建赵权宋政权,史称南宋。但是,高宗这个“中兴之主”之词对他实在是个赞誉,父兄被掳的奇耻大辱却无法激起他对金人的仇恨,国恨家仇,非但没有让他有点抗击之心,却因曾经见识过“金人”的强大,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甚至是怕到了胜也求和、败也求和的地步。一个堂堂的皇帝,却在给金伯表章中,称自己为“康王”!可见其被奴役的劣根性!“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连自己的臣子都不如,却因害怕其功高盖主,怕打赢了迎回自己的父兄而让皇位不保,从而残忍地谋害忠臣!正如岳飞临死时在莫须有的罪状上留下的那两行字一样: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人们之所以记住他,并不因为他是个皇帝,而是因为他卖国求荣、残害忠良!
  69、南宋恭帝赵丝——从南宋皇帝到合尊法宝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莫过于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生在帝王之家,在许多人看来这应该是件很幸福的事,享受着常人想都想不到的荣华富贵,然而,生在一个没落的王朝,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实在也是一种不能选择的悲哀。从皇帝到囚徒,再从囚徒到和尚,有多少人有能力承受这种角色的转变,又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种不能选择的命运?在我们时常对一些人发出羡慕的目光时,我们可曾想过别人的无奈?清灯古佛下,这位曾经的帝王究竟领悟了什么?
  70、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戈铁马战平生
   “战地征衣似铁,马前流矢如蝗。饮血狂刀乱影,鼙鼓声中塞外寒。夜风正飒然。震落长空星月,撼他山岭虎狼。渴饮金瓯都已缺,沙场晨晖凄复凉。可怜几将还?”阿保机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拼搏的一生。他在战争中出生、称汗、建立帝国,并在战争归途中死亡。他骁勇威猛,尤其善骑射,在统一了契丹八部后,建立了大辽帝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皇帝,武功超常本也在预料之中;但他能在文治上有一定的成就,是其让人刮目之处。阿保机启用汉人朝延徽等,改革习俗;并参照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在发展民族文化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为促进契丹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契丹封建化进程,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71、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英明睿智的金开国皇帝
   一个没有尊严的人,一定是个不成功的人;而一个没有尊严的民族,也注定会是个失败的民族。贫穷和落后,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在发展进程上的差别,但这个人或者这个民族不一定是失败的。阿骨打就是从不愿给辽国人“跳舞”开始,举起了民族尊严的旗帜,他不怕担当“破坏大辽和女真友好关系”的罪名,不怕大辽国可能采取的经济制裁和军事打击,不怕本部落民众的误解与非议,甚至不怕其他酋长的趁机出卖与陷害,毅然决然地对辽国皇帝说“不”!阿骨打正是用这种“傲气”赢得了女真人对他的尊重,并逐步统一邻近部落,扩充了实力,连续发动反辽战争,并最终灭掉了大辽。
  72、金世宗完颜雍——金国的中兴之主
   力图改革的政治家金世宗完颜雍对“金朝”中期历史有一定的影响,在金世宗初登大堂之时,大金江山风雨飘摇。他先从北平起义,然后南与宋以胜成和,保住了大金社稷,足见其经邦之才。在治国方面,完颜雍也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勤于政事、恤民重农、给域内各族人民创造了个有利生存的环境。他把金国建成了一个基本上是封建制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对于中国北部边疆的稳定与统一、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都具有积极作用。“内安百姓,外和邻敌”这一治国之策更是显示了他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73、西夏景宗李元吴——雄才大略的西夏国主
   李元昊有着非凡的气度,他做了爷爷和父亲想做却没敢做的事——建制称帝,向大宋发兵。他在几年之内,让西夏与宋、辽形成鼎足之势。他有着雄才大略,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也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他是个复杂的人物,更是个勇敢的人物。
  74、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真英雄
   “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有人可跟他媲美。铁木真具有蒙古民族残忍好杀的特点,也具有英雄们所不容易集于一身的各种优点。铁木真心胸开阔,气度恢弘,对朦胧不明的情况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和严厉的警察手段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这段话摘自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我觉得这是对成吉思汗最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一代天骄”,除了弯弓射大雕,他还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版图横跨欧亚的帝国,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真正的风流人物!
  75、元太宗窝阔台——英雄嗜酒半功罪
   “窝阔台将继承我的汗位,因为他的旨意坚定卓越,他的识见颖敏优越。凭借他灵验的劝告和良好的见解,军队和人民的管辖以及帝国边界的保卫将得以实现。因此,我指定他为我的继承人,把帝国的钥匙放在他的英勇才智的手中。”成吉思汗的英明得到了一半的诠释,窝阔台果然是诸子中最明智者。他具有与父亲一样的判别能力和稳重,但却没有继承其父亲的统治能力和政治远见。他是一位生性随和、无忧无虑的酒徒,待人非常宽厚和慷慨,他利用他的绝对权威,按自己的方式饮酒取乐。他活的倒是人生之自在!政务的荒废似乎从来没有让他放在心上。
  76、元世祖忽必烈——称雄欧亚的元大帝
   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建者,是在蒙古族不断扩张中长大的王子,所以他能征善战,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他接触汉族文化,融合汉族文化,利用汉族文化来巩固自己的力量,并治理元朝的政权。他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唐朝以来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的长期统一。他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77、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优柔寡断失天下
   元朝中期以后,皇位之争一直是宫廷层出不穷的战争。妥懽帖睦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着皇帝之争的牺牲品——被流放;即位之初又受制于权臣——做傀儡。直到自己亲政。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只是沾了皇族血统的光,他没有一个作为政治家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才干。他既不可能解决元朝中期以来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又不可能跳出宫廷斗争和内讧的怪圈,消除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最后只能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78、明太祖朱元璋——从寺庙走出的开国帝王
   平民刘邦做成帝王后,给了身后无数平民一个美丽的梦想。是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声质问,让后来的人们更有了勇气向腐朽的统治者发出冲击。而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他在位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所做的错事也是一直被人口诛笔伐。人无完人,在其在位的30年时间里,我们还是看到了他励精图治的变革,他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前进所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做到像他那样文致太平,武定祸乱的君王实在是不多,而明太祖兼而有之。
  79、明惠帝朱允炆——合格但却失败了的守成之君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有很多人也认为,建文帝的新政,是符合作为一位守成之君的。朱元璋是一个阴沉、猜忌之主,刑法很严,到了建文帝的时候,刑法宽松了很多。如果朱棣不造反的话,那大家是不是会说他是一个好皇帝呢?历史是全面的,不能因为他是一位仁柔之君,就说他注定失去江山。建文帝手下有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一班忠臣,相信是可以做开明仁德的好皇帝的。
   80、明成祖朱棣——能屈能伸的皇帝
   在历代帝王中,朱棣属于一个能屈能伸的人,也是方圆之道运用得最灵活的一个皇帝。作为王子,他能在需要的时候装疯卖傻;能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是个马上天子,他以武功而扬名,用武力夺皇位,因善战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夺来的,然而他能励精图治,广纳贤才,致力于把一个大明王朝推向繁荣鼎盛的巅峰,给天下百姓带来幸福,不失一代明君,这就足以让世人景仰,因而不论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朱棣始终是一个好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