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副校长:中医人才培养不能仅看5年本科教育,要走出院校,看终身!

 茂林之家 2016-12-29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胡鸿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60年的发展成就巨大,基本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在发展,人的需求在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发展,新形势下,中医如何坚守本质,如何与时代结合,这是现代中医人、现代中医药教育要破解的时代命题。

 

  中医西医化,是近年来国内中医学界广泛争论的焦点问题。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中医药发展,医学教育不仅取决于院校,更应形成行业(岗位)、院校、政府(政策)利益共同体,在育人、用人、评价人、激励人方面形成共识,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性设计。

 

  就中医人才培养而言,知识要求更广、成才时间更长、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复杂,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从教育链条来讲,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统一连续体。从长远来看,不要过于纠结于本科起始阶段,不能以掌握西医知识就认为是西化,培养中医尤其是现代中医,要同时给予中西医知识,否则就没办法跟患者打交道。我们要打开思路,放眼全程,要看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能给予多少职业支撑。

 

  中医的职业成长离不开院校教育,但我们要把院校教育放长放远来看待它,重视毕业后和继续教育方面院校教育如何参与,能不能在关键时间、成长的关键节点给予中医养分,给中医人才补上关键的一口气,要为中医人才的终身发展提供“量身定做”式的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老百姓的需求来看,还是热爱中医的。在大城市,高水平中医院门诊量是很大的,名中医更是一号难求。目前,社区医院的中医科尤其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项目,非常受欢迎。

 

  但从中医行业的从业情况来看,中医收入低,有人选择离开,不能怪教育。中医的“实惠”是需要市场和政策导向的,要分析为什么离开?要反思目前的体制、机制是否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做中医,并乐此不疲。比如,医保政策调整的导向要给中医更多实惠。要有好的政策,让中医发扬光大。

 

  中医要姓“中”,中医味要更浓,不能仅看5年本科教育,要走出院校,看终身,要思考未来还能给他们什么?


记者 万玉凤 柯进 采访整理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