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服了,这老轨真够……(之二)

 海丰轮 2016-12-29

 


导读: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张文晓老轨目前在船,梳理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案例后,总结出了很实用的修理思路。这对船员们非常有帮助。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老轨的仔细和负责。在此向张老轨深表敬意,也为其无私分享的精神点赞。全文较长,这里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见服了,这老轨真够……(一)。 以下为正文。


前几年,某轮,主机6S50MC,正车起动正常,倒车失灵,机旁应急操车正常。经检查,证实无法换向。进一步,检测出无论正车还是倒车,正倒车电磁阀都同时得电。由此推断,正倒车线路之间很可能某对应之处接通了。于是乎,由电磁阀出发,顺着线路反向排查,果然,在第一个接线箱,就发现了一根隐藏在正常接线后的多余接线,一端压紧在正车接线孔内,另一端插入倒车接线孔内但未压紧。在这之前,之所以未发生故障,是因为此线一直未接通。但此时,正分别将正倒车线路的相应之处接通。因此,故障来了。拆除此接线,试车,正倒车换向、起动运行均正常。

近几年,某轮,副机L23/30,高压油泵柱塞偶件(国产件)换新后,使用轻油正常,但一转用重油,高压油泵柱塞很快就咬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因刚换新备件,很自然,难免令人怀疑柱塞偶件的质量?可怀疑归怀疑,怎样解释?如何证明?不妨先来分析一下:首先,轻油转重油,变化在哪?一是温度升高,二是粘度变大,三是用了另一种油。因为其它副机在同样操作和使用下,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可以断定,这三者本身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极小,可先放一边。其次,是否装配不当?可是使用轻油正常,这种可能性因而变小,亦可先放一边。最后,从只有换新偶件的高压油泵才咬死这个现象来看,很大可能与所有更新件,包括柱塞偶件和密封O令有关。假设柱塞偶件有问题,怎样的问题才可能导致本故障?间隙过小或材质有问题,换油后温度升高,或燃油粘度变大,导致咬死,似乎能解释得通。便不反对有人致电备件供应商,供应商请来了设备厂家的高级工程师,检测后认为没有任何异常。同时指出,该偶件一直以来在任何船使用,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难道问题出在密封O令?这时,不禁想起,组装高压油泵时出现的,但当时不太在意的小插曲:组装时,现场出现过这样的争论。有人认为可以先将套筒安装到位,然后再安装柱塞。可是,另有反对者,他们的理由是,现场分开安装,最后安装柱塞时很困难。这是为什么呢?顿然醒悟,一定是O令,询问O令来源,要求检测O令尺寸。果然,尺寸偏大。换用正常尺寸的O令,问题立马解决。至此,不可否认,是O令尺寸偏大,导致本故障。可是,为什么在换重油后柱塞咬死?难道温度升高后,O令受热膨胀,导致柱塞偶件的间隙变小了不成?非也。其实,O令尺寸偏大,安装时套筒易于偏位,因此,套筒柱塞分开安装困难。同理,O令尺寸偏大,换油后受热膨胀亦偏大,迫使套筒偏位,导致柱塞咬死。

不久前,某轮,主机6UEC60,某缸水套不知何时开始漏水,多次检修更新过水套,但一直未能解决问题。船上现存备用水套多达3个,现场检查却未发现任何缺陷。据了解,船上检修时,也未曾发现任何缺陷,每次都是更新备件后装复。在这种情况下,船上却再次开单申领水套备件。为何?船上的水套还不够吗?原来,有人认为,现有水套可能强度不足,导致换新后依然漏水。因而,需要从日本订购一个原装货。可能强度不足?依据呢?仅仅因为可能,就不断去购买备件?这样能解决问题吗?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吗?虽然,任何怀疑都可以,但更重要得想办法去证实啊!其实,水套一再换,不能解决问题,早就该放开思路了。务实可行的办法如下:1)仔细观察漏水从何处漏出?如果从水套中间的检查孔漏出(事实是,水确实是从中间检查孔漏出),除了与孔相邻的两道密封圈可能有问题之外,还可能是缸套上表面裂纹漏水;2)吊检,认真仔细检查水套密封面和缸套上表面(事实发现了缸套裂纹),如果未有任何异常发现,可更换水套和密封装复;4)如果以上步骤未能奏效或有所发现,彻底清洁检查换出来的旧水套,以作备用;5)利用其它缸吊缸检修机会,将此旧水套换上使用(以此检验该可疑的旧水套。如果不漏,表面水套没问题。反之,亦然)。6)如果证实是水套问题,可再申领备件。当然,事实证明,对于本案,第4)步以后已是多余。

前不久,某轮,副机6EY18,某机吊缸后,当月到第2个月的月底,正常运行了330多小时。然而,第3个月初,先后发生了#2#1缸排气阀卡死。于是,检修更换了排气阀及导套和密封。可是,到月底,该两缸再次因同样故障而检修。以至于吊缸后第3个月和第4个月,该机很少使用,仅分别使用3863小时。期间,还解体、检查和清洁过该两缸的高压油泵,其中#2缸拆检2次。此外,据说,#6缸也出现过排气阀卡阻,后经现场简单活络而恢复使用,并未吊出缸头拆检。到第5个月,要求多使用该机,在约使用300个小时左右时,#3#4缸同时出现排气阀卡死现象。吊出缸头,缸内情况见后附照片。可见,缸内及排气口内壁到处沾满了未燃烧的黑漆漆的燃油,而手摸却发现像沥青一样粘稠,部分已随着阀杆进入导套内,导致排气阀卡死。至此,除了#5缸外,其余5个缸都发生过了此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缸内现象看,燃油之所以未燃烧,应该是因为未能很好雾化。可是,每次故障后检修,油头拆出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还有,油泵也多次拆检过,亦未见异常。那么,如果油头及油泵正常情况下,要发生雾化不良,只能是油有问题。而根据之前所了解到的情况,发现排气阀卡死故障,都是在副机刚启动空转后不久。至此,得出以下结论:1)排气阀卡死,是由于燃油雾化不良,未能(完全)燃烧所致;2)雾化不良不是油头及油泵的问题,而是因为油出现了问题;3)油的问题不是因为油质有问题,而是因为启动之前油温不足;4)启动前油温不足,或者暖缸不足所致,或者可能本机型设计缺陷所致;5)由“4)”可知,雾化不良或许无法根除,而由“1)”可知,即使雾化不良,但只要完全燃烧,也能解决问题。于是乎,就有了以下解决方案:1)停机前转轻油,用轻油启动。或者;2)不转轻油的情况下,停用时保证暖缸,并尽可能提高暖缸温度;同时,每次起动后,空车运行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分钟)。实行以上方案后,从此,副机不再发生以上所述的排气阀卡死故障。不过,对于空车运行的要求,是为什么呢?实际是针对以上“5)”,在这加以说明一下:1)启动时,既然燃油雾化不良可能无法根除,那么,只能想办法实现“完全燃烧”;2)按理说,燃油雾化不良,未必导致排气阀卡死。因为,沥青质的燃油进入导套得累积到一定的量才能导致排气阀卡死,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条件。而时间的长短,跟导套与阀杆间的间隙大小有关。该副机新换的导套阀杆,间隙也较大(但未超标),因此,发生故障所需时间相对较短。也因此,通常的操作下,却接二连三的发生此故障。居于以上两点,怎么办呢?试想,如果起动之后,能尽快将之前喷入缸内未燃烧的燃油烧掉,此故障发生的几率不就更小吗?显然,起动后,空车运行,燃烧不稳,排温较低。相反,带负荷运行,燃烧稳定,排温较高。因此,启动后,尽量缩短空车运行时间,而利用带负荷运行时的较高排温,就可更快将之前未能雾化的燃油烧掉,从而就可将此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前不久,某轮,Aalborg锅炉,点火故障。点火程序正常,点火风门无异常,有火花,有喷油,油温、油压正常,无任何警报,但就是点不着火。这是怎么啦?于理不通啊!实在无法可想,更不愿多走弯路,就来个土办法:将油头拆出,炉膛外固定。或接通油路同时切断点火电极电路,测试油头喷油雾化情况;或接通点火电极电路同时切断油路,测试点火火花。结果发现,由于点火电极绝缘破损,导致点火时火花发生在破损处,而非电极尖端附近,从而导致点火故障。同时,又骗过了观察孔后的眼睛。至此,“真相”大白,更换电极后,故障自然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综上所述,故障面前,或根据系统或结构原理,或参考所有有关经验,结合现场所有有用信息,多思考,多推理,多比较,不盲从,不妄动。此外,多从操作管理上找根源,不轻易把问题归结于设备或备件的质量,尽力做眼前自己能做的。

故障来了,怎么办?其实,办法可归结于一个“理”字。首先,任何故障的原因,要真正从“原理”上解释得通,而不是仅凭经验,更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例如,以上副机连轴节故障,认为是螺栓强度不足是根本解释不通的。强度不足,螺栓断,似乎可以解释。但副机异常震动作何解?也许会有人认为震动属正常,那原动机地脚裂纹和地脚螺丝总是震松又该何解?其次,查找故障的原因,要反复使用“推理”。例如,制冷系统冷剂泄漏,必然同时漏油。因而,如果平时保持系统管路绝对干净无油,那么,一旦发现何处漏油,就可断定该处泄漏冷剂,用不着到处抹瞎肥皂水。同理,蒸发器是否泄漏,只要察看凝水是否带油即可。如有油,则说明有漏,可再进一步细查具体漏泄之处(见后附照片)。最后,故障的“处理”要审时度势,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时有效的方案。例如,以上副机排气阀卡死的故障,只要换用间隙较小的排气阀杆及导套,问题应该能更好解决。可是当时船无合格备件。而相比之下,以上所述的处理办法,不是更简单更快以及更省钱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