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刘书宏:带着女儿玩转学校

 djkz 2016-12-29

  刘真然的求学经历是父亲刘书宏的教育实践。短短几年间,她分别经历了四段教育历程:民工小学、普通小学、在家上学、私塾学校。

 

  如果你是一个有钱的老板,你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民工学校吗?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学校不快乐,你会让孩子退学回家,接受自己的教育吗?
  如果你坚信儒家经典,而孩子却非常反感,你会让孩子去私塾学习孔孟之道吗?

 

    2007年7月,刘书宏又出书了。书名叫《我还是希望你快乐》。
  这已经是他关于家庭教育的第三部著作。前面两部分别是《你不就是希望我快乐吗》《我就是希望你快乐》,关键词始终没变:“我”、“希望”、“你”、“快乐”。书中写满了父亲和女儿刘真然共同成长的快乐场面。
  但是,现实生活纷繁复杂,父亲刘书宏真的能让女儿快乐成长吗?

 

第一站:民工小学
  刘书宏的公司在一座大厦的22层,办公室不算太大,但很整洁,墙上挂着他自己创作的绘画,主题都是佛教故事。刘书宏本人不仅信佛,而且一直坚持素食主义,他个子不高,头发极短,看起来干练而精明。
  如果不熟悉刘书宏,你肯定无法理解他的思想。
  他自信地认为,“我比绝大多数人都要聪明”,“我的教育思想没有任何师承,一切都源于天分”。
  如果不了解刘书宏教育女儿的经历,你很可能会认为他一开始就和主流的学校教育水火不容。但事实上,刘书宏最初并不反对学校教育。
  和其他父母一样,女儿两三岁左右的时候,父亲就把她送到了幼儿园。没有统一的教学指标,也没有考试的压力,在父母和老师们的呵护下,女儿刘真然自由而快乐的成长着。2003年,父亲写成了一本小书《你不就是希望我快乐吗》,记录了女儿无忧无虑的学前时代。
  女儿该上小学了,父亲先后考察了天津市十几所不同类型的小学——其实他也希望女儿获得最好的教育。但是,和别的家长不同,刘书宏发现那些所谓的贵族学校里的“军事化管理”不过是强迫孩子学习、扼杀孩子快乐天性的地方。反复比较之后他得出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结论:最好的学校是民工小学。
  刘书宏对女儿的智力充满了自信:“她继承了我的优点——聪明。”在他看来,小学那点知识对女儿来讲算不得什么,只要她喜欢,花很少的时间就能掌握,如果不喜欢逼她也没用,反倒打击孩子的自信。
  因此,在刘书宏眼中,贵族学校和民工学校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恰恰相反,刘书宏发现民工小学竟然有贵族学校所没有的优势:“在这所学校里,有个最重要的东西:见多识广。那里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如果孩子学点脏话骂人,她都会用很多方言。而且,能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各个阶层的人,对她的一生都有好处。”
  于是,女儿刘真然进入了一所民工小学。
  但是,半年以后,刘书宏却给孩子转学了,原因是发现女儿的老师没有笑容。
“一个没有笑容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人。”而刘书宏脸上似乎永远都挂着令人亲切的笑容。

 

第二站:普通小学
  离开民工学校后,刘书宏又辗转给女儿找了一些普通小学。然而,问题却接踵而来。
  学校的老师不断反映刘真然的问题,不是学习成绩不好,就是上课不听讲。为此,刘书宏没少受老师们的数落。而坚信只有快乐才能成才的他也每每与老师争论,结果总是不欢而散。
  刘书宏发现,女儿越来越不快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沉重的作业,也有老师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女儿讨厌考试。在父亲看来,刘真然不是学得不好,她的学习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的孩子。问题出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上,那些考试题根本无法检验一个孩子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但是,这样的考试结果却被老师们奉若神明,成为打击孩子自信心、消磨孩子创造力的工具。因此,刘书宏不仅鼓励女儿不参加考试,而且紧接着出版了《我就是希望你快乐》,随后又频频接受媒体采访,带着女儿到处宣扬不考试的好处。
  随着媒体的宣传报道,刘书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让孩子的学校坐不住了。学校要求刘真然必须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否则只能退学或转校。
    如果这些矛盾尚且可以调和的话,那么,女儿最后一个小学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刘书宏“忍无可忍”的事情了。
  这所学校发生的两件事情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一件事情是刘真然的自行车丢了。原因是学校老师不让孩子在校内存车。而事实上,学校的车棚并不像校长所说的“根本放不下”,而是空空荡荡。
  另一件事情是,午休时间,学校把学生关在校门之外,不到时间不开门。孩子们只能在烈日下等待,校门外车来车往,随时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
  为这些事情,刘书宏曾经直接批评学校。但结果并不理想,学校依然安之若素。刘书宏非常生气:"学校把教学设施看得比孩子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重要,这哪里是在教育孩子!"在他看来这已经不是学校的管理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了。
既然矛盾无法调和,刘书宏就和女儿商量,一致同意退学回家,由爸爸来教育女儿。

 

第三站:在家上学
  刘真然说爸爸一直就很尊重她的意见。
  没错,退学回家,就是父女俩共同的决定。
  但是为了这个决定,父亲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他从网上订购了小学教育的书籍,逼迫自己学习,然后再教授给女儿。
  父女俩每天早起后开始晨练,跑步、下腰、踢腿、拉韧带还包括滑旱冰。
  晨练之后,诵读《金刚经》。休息片刻,开始上语文课、数学课、计算机课、新闻课和电影课。新闻课就是看十分钟的电视新闻,电影课就是看电影大片。
  上语文课,父亲只教授生字,然后根据每个字的意思讲一个故事。故事完全由父亲独立创作,因为他觉得那些课文普遍不够生动。
  除了识字,父亲还安排孩子阅读,阅读内容很广,目的是系统地训练女儿的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父亲还给女儿报了小区里的钢琴训练班,让她自己去练习。已经学会游泳的女儿还需要自己到另一个小区的游泳池上游泳课。
  父亲最头疼的是数学课,小学四年级开始学小数课程,这对他来讲已经很不容易,每天必须花时间自己搞懂,然后再教女儿。
  几个月下来,女儿的进步十分明显,回想那段日子,刘真然的感觉是“太爽了”!然而,父亲却撑不住了。首先是太累了,几乎没有了自己的工作时间,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公司,更别谈写作了。而另一方面,整天呆在家里,缺少锻炼,女儿很快变成了一个胖丫头。
  于是,父亲决定给女儿找一个读书的地方。这一次,父女俩发生了分歧,而且是最大的一次。

 

第四站:私塾学校
  刘书宏十分推崇传统文化,他一直就希望给女儿找一个可以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他认为这些东西女儿将会受用终生。
  当他给女儿找到这样一所学校的时候,他由衷地说了一句“感谢生活”。这是一所独特的学校,位于北京郊外的百望山,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儒家经典。说到底,它就是一个私塾。
  刘书宏自认为把孩子送到私塾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但刘真然认为上私塾完全是“上了爸爸妈妈的当”——开头说一个月,继而是一年,最后说三年。“我是抹不开面子,才答应了父亲的要求。”但刘书宏坚持认为,女儿虽然口头上抱怨,但她的内心世界还是快乐的。
  父亲对私塾的教育非常满意。他发现女儿的诵读水平提高很快,一个月就可以流畅地诵读《大学》、《论语》,更让父亲高兴的是向来讨厌英语的女儿,竟然能够用非常流利的英语背诵英文版的《论语》。不仅如此,一个月下来,女儿很快就瘦了下来,恢复了正常的体重。
  和父亲的看法截然相反,在刘真然看来,私塾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在私塾里,刘真然和她的同学们(也包括小她六七岁的小弟弟)每天从6点起床到9点40熄灯睡觉,中间只有一个小时自由活动时间。而老师们让他们背诵的儒家经典,完全没有讲解,如同天书。她觉得私塾这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无法忍受,而整天还要背诵那些自己搞不明白也不想明白的老古董,以致于一提起古代中国就开始本能的厌恶。所以,刘真然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私塾,“只要能离开书院,去哪儿都行”

 

其实我只有小学学历
  刘书宏对老师的判断来自自己的人生体验。
  “我的教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的成长经历”,刘书宏经历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成才途径。他公开宣称:“我没有正经读过书,其实我顶多只能算小学学历。”
  在安徽芜湖长大的他从小学开始就是成绩很差的学生。在刘书宏的记忆中,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完全是一种痛苦体验。然而,就是这个被老师认为“无药可救”的学生却对文学和绘画颇有兴趣。凭着自己的文学和绘画天分,刘书宏闯出了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从二十岁左右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和艺术创作。如今,刘书宏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编剧和画家。
  2007年7月,刘书宏出版了《我还是希望你快乐》。这时的刘真然已经不可能像上学前那样无忧无虑了,“烦”开始成为她最经常使用的词汇。即使如此,父亲还是由衷地期望女儿永远快乐。   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