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家上学的航空女博士

 原子怎么有的 2017-03-11

图片与内容无关

他在学校教了一辈子书,然而在高考前却没有让自己的女儿踏进学校半步;对现行应试教育的否定,使他以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成功地把女儿送进了名牌,并获得了学位。


居住在新疆原工建团砖厂家属院周围四里八村的乡亲们都知道,陆秉贤没有让女儿陆宏志上一天学,却让孩子以当年伊犁地区高考总分第二名的顺利地考上了航天大学。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孩子不去学校念书,怎么也能出这样的成绩?今年元旦刚过,笔者采访了陆秉贤。


奇特的教女故事
陆秉贤和老伴范翠玉都曾经是小学,他们1961年从江苏海门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工建团直至退休。


陆秉贤介绍说,对女儿的教育他是在摸索中尝试的。女儿5岁以前的教育基本是空白,与当地同龄孩子没有两样。女儿5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了,陆秉贤在专门照顾女儿的同时开始了他的全新计划。


陆秉贤先从拼音开始教起,他认为,让孩子掌握能力是最重要的。女儿认识了基本的字母和声调后,陆秉贤就自制了许多用拼音标注汉字的少儿图书,开始启蒙教育。仅仅用了不到1年时间,才6岁多的陆宏志就可以看一些浅显的图书了。这个时候,陆秉贤才开始教孩子写字。7岁多,陆宏志就可以写简单的,并且还能“创作”和口头讲出许多小故事呢!


11岁左右,具有较强阅读能力的陆宏志就读完了小学所有的语文教材,由于没有课业负担,抱着看课外书的态度,使她的语文更多一些快乐和自由。对于小学的数学课程,作为小学教师的陆秉贤仅仅是个别指点,就放手让女儿自己阅读理解,而且从来不考试。


陆秉贤是个爱琢磨、喜欢研究学习方法的人。他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来订阅了大量的书籍和杂志,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比如他订阅了一套《初高中全套数理化习题解答》,这样的辅导书也有其他孩子的家长订阅,但很多都被作业负担很重的孩子变成了抄袭答案的工具。由于陆宏志没有负担,真正是以学东西的态度学,反而效果奇好。


由于陆秉贤自己根本没有学过,对孩子的英语,他比较发憷,直到陆宏志15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英语。在教孩子自学英语的时候陆秉贤下的工夫最多,学习音标时,他找老师将每个音标朗读10遍制成磁带让孩子听。等会了音标,他又指导孩子学单词,有了几千个单词量后,十六七岁的陆宏志已经可以阅读英文书籍了。有时候,她和弟弟一起阅读英文原着时,两人竟然高兴得相对拍手大笑。


陆秉贤认为,语法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并不重要,没有哪个孩子学说话先要学习语法,都是在生活和应用中学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陆秉贤从来没对女儿施加压力,只要她不愿意学,就可以出去玩。夏天打球,冬天滑冰,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但陆宏志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一旦学起来,劲头很大。1991年,陆秉贤认为20岁的女儿已经完全可以应付高考了,便到学校给女儿报名。但谁都不相信一个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孩子能参加高考,是陆宏志的一篇英语短文征服了负责报名的老师,据老师说,这孩子的英语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水平。


当年的高考,陆宏志以伊犁地区第2名的高分顺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英语满分,作文满分。


图片与内容无关

采访中,陆秉贤告诉,之所以不让女儿上学,是因为现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方向不对,学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考试和升学率上,往往忽视了考试之外的其他社会技能。在这种指挥棒的指导下,教育方法也是沿袭传统。他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都是大人给孩子讲故事,这是不科学的,如果倒过来让小孩给大人讲故事才有趣。他说,学文化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现在教育却把它搞得很复杂。


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的能力,等他能看懂很多东西的时候,知识对其来说会成为很有吸引力的东西。只要阅读理解的能力增强了,自学中的很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陆宏志7岁就能写文章,讲故事,16岁就会阅读英文原着,现在是流体机械工程学的博士,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香港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特别快,但陆宏志从来没有感到过压力,她经常给父亲打电话说,感觉每天特别轻松。


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陆秉贤并不惟学业为重,而是兼顾全面发展。他认为,孩子从小不应该先接受数字的教育,而应该是音乐的教育。他让女儿最先学会了识谱。他还给孩子订阅了几十种杂志,仅仅音乐方面的杂志就有11种,陆宏志唱歌、打球都是好手,还能自主填词作曲。有人说,陆宏志是“天才”“神童”,但只有陆秉贤明白,自己的女儿跟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因为自己在教育上让女儿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已。


陆宏志上了4年大学,3年,5年博士,如今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在校园里,陆宏志不仅学业优异,而且有很多文体特长,是学校里的骨干和“新闻人物”,大家都称她为快乐鸟,没有人相信这个女孩子在高考前没进过一天校门。


已在北京安家的陆宏志经常回来看望父母,她劝父母去大城市里生活,可是,已经退休多年的老陆夫妇还是坚守着他的小院子哪也不想去,陆秉贤说,城市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真正生活,还是乡村好。他现在每天看看新闻,读读书,种种菜,日子过得悠然快乐。


陆秉贤也承认,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没法复制、极具争议的。但它能够证明一个起码的哲理,什么时候培养人才都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模式,都需要坚持百花齐放式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代私塾引起的社会争议
从网上搜索关于“现代私塾”的话题,竟然出现了很多相关内容,其中包括童话大王郑渊洁10年前让不满8岁的儿子郑亚旗退学的故事,还有十多年前西安市一位叫王磨竹的农民执拗地不让一女一儿上小学和中学,而由他在家进行私塾教育的故事。


  据媒体反映,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拒绝让孩子接受“校园教育”。从目前见诸于媒体的“在家上学”的故事来看,对中小学教育制度的失望,通常是家长们创办“现代私塾”的最基本原因。选择在家施教者都同意这样一个大前提:学校教育中有一些腐朽之处,至少是荒谬之处,比如,不能给孩子充足的爱与自由,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禀赋个性。


着名教育学家兰海针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谈了一些个人见解,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工业时代产物,其批量化生产的特点,确实存在很多无奈和缺陷。如考试制度、对成绩张扬等等,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再加上,我国的教育现状是穷国办大教育,投入不足,必然影响教师群体的素质。针对学校教育模式化和孩子的千差万别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方式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必须认识到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教育,还有一个社会化的教育。儿童长大,是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离不开同伴交往。再优秀的成年人,都无法替代同龄伙伴的作用。


综观以上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个要素,学校教育的压力非常大,很多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一些课外知识的传授只能够依靠家长和社会来完成。不论学校教育也好,“现代私塾”教育也好,都要学校和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同负起责来。 


还在追逐学区房重点校?OUT啦!

在家上学联盟,开启令家庭惊喜的自由之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