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8例

 ZHENGNS331 2016-12-29


『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271 期




作者 /  马敏宁

广东省南雄市人民医院中医科



编辑 / 冰无双 ⊙ 校对 / 许红


I导读: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反流入胃所致的胃炎。


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


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反流入胃所致的胃炎。临床以胃痛、腹胀、嘈杂、嗳气、口苦或呕逆苦水为主症。


由于反流液中胆酸盐等长期刺激胃黏膜,破坏了胃黏膜的黏液保护层,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及溃疡的发生,且病程迁延,久治难愈。


2003~2004年,笔者运用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为本院患者,门诊42例,住院36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25~63岁,平均42岁;胃痛史最短3个月,最长3年,其中<>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制订。

①典型临床症状: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多与饮食无关,不为抗酸剂缓解,腹胀,频繁恶心,呕吐或仅泛苦水,口干,口苦。

②根据内镜下观察的反流程度和胃黏膜改变将反流分为重、中、轻度。

重度:胆汁呈黄水样反流,胃黏膜表面明显黄染,胃窦部黏膜广泛充血;

中度:胆汁呈泡沫状反流,胃黏膜表面轻度黄染,胃窦部黏膜有斑块状充血;

轻度:胆汁呈泡沫样反流,胃黏膜表面无黄染,近幽门孔的胃黏膜仅见纵行红斑。

    

1.3 治疗方法 


泻心汤加味:

基本方:

黄连10g,黄芩10g,大黄5g,厚朴10g,法半夏1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

疗程4~8周,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


若郁热甚,加蒲公英;

腹胀甚,选加枳壳、佛手;

呕逆苦水,选加竹茹、藿香、姜半夏;

泛酸甚,加海螵蛸、瓦楞子;

久病脾虚,选加党参、白术。


1.4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胆汁反流;

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胆汁反流减少;

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减轻或无改善,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无减少。

     

2 、结果


本组78例,

显效63例,占80.8%;

好转10例,占12.8%;

无效5例,占6.4%。

总有效率为93.6%。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范畴,伴随症状有嘈杂或烧灼感,口苦或呕逆苦水,嗳气,舌黄或腻,脉弦等肝胃郁热的证候。《素问·痹论篇》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医学正传·胃脘痛》亦有“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炙,故胃脘疼痛”。


本组病例由于当地饮食习惯,大多喜好酸辣,或饮酒过度,致肝胃郁热,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肝热夹胆火上乘故可见胃脘灼痛,嘈杂口苦干,舌红苔黄,便结等郁热症状。故治宜清热和胃兼以疏肝。因此,选用具苦寒清降、和胃消痞之功的加味泻心汤治疗。


方用黄连、黄芩辛开苦降,直折其火热;大黄通腑清热;半夏和胃降逆;厚朴行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和胃降逆之功。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证明,黄连、黄芩能抑杀幽门螺旋杆菌,消除炎症;大黄作为通便之药,有增强肠胃蠕动、收缩肠管的作用,故能促进胃的排空,减少胆汁反流;厚朴可提高幽门括约肌的张力。诸药合用,有较好的控制胆汁反流,消除胃黏膜炎症的作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应用本方治疗,大黄用量应偏小,一般用5g即可,使用一段时间也不致泄泻。大便通畅,则气机畅顺,有利于肝气疏泄,胃气和降,促进胆汁下流而减少反流,从而提高疗效。


I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