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自闭症孩子缺乏主动提问或者自发社交互动语言?

 长沙7喜 2016-12-29

即使自闭症孩子在学会说话以后,在和他们相处过程中仍会发现他们缺乏主动提问或者社交互动语言,虽然有部分自闭症儿童他们也会有主动语言,但是主动语言大多数与自身需求有关,并不能与他人形成有效的互动,比如说孩子说“我要吃饼干”这个时候如果将饼干给了他,他就会拿饼干来吃,目的达到了大多数自闭症孩子都没有进行后续的语言表达;如果没有给孩子饼干,孩子得不到满足着急了以后,第一反应往往哭闹而不是语言表达(因为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不会提问“为什么”,也不会解读出对方的想法,故不能语言表达沟通),这样一来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交互动。

所以大多数会说话的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大多数表现在回应性的语言或者和需求有关的主动性语言。为什么自闭症孩子缺乏主动提问或者自发社交互动语言?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在回应性语言或者和需求有关的主动性语言方面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在互动表达过程中主动发起提问或者将话题进行下去的社交互动能力会比较差呢?是哪里出了错?

(一)误把问句理解当作了问句回应来教学

大多数的自闭症孩子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少的技能都是我们可以教数十甚至上百次才能学会。需要让他们学会主动提问需要掌握一项很重要的能力——问句理解。能提问源自于对问句的理解,真正的理解问句包括——提问(问句发起)和回答(问句回应),但是在以往的问句教学中不少的老师或家长会把问句理解简单当作问句回应来教学,即更看重于孩子回答答案,而非提问的过程。比如说教孩子“这是什么?”这个问句理解时,当我们发问以后,如果孩子没有回答或者仿说了问句,我们会示意告诉孩子不对,然后告诉孩子答案是“苹果”,让他重复几次“苹果”以后,再问他“这是什么?”让他回答“苹果”,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只是强化了自闭症儿童再问句理解中的问句回应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增强他问句理解主动提问的能力(因为在仿说问句的时候被我们否定了)。如此一来,孩子在发问(仿说)的时候得到了否定,在回应(仿说)的时候得到了肯定,逐渐就习惯了回应这个模式。为什么自闭症孩子缺乏主动提问或者自发社交互动语言?

不变的是先有一个主动的提问,再有一个回应性的表达,需要改变的是尝试问句发起带来的好处。

(二)问句提问教学中过于模式化,缺少情景泛化,这也是自闭症缺乏主动的原因

教学“什么”时通常使用“这是什么?”这个问句来提问,但是“这是什么?”通常用于感兴趣、初次见到却又不知道名称的情况下进行提问,关于“什么”的提问更多时候是带有情景性的,“什么掉了?”,“要拿什么?”,“盘子里面有什么”,毕竟孩子想问“什么”的时候不一定对应的感兴趣、初次见到却又不知道名称的情况,正是因为具有情景性的问句提问欠缺训练,所以自闭症儿童更加不知道怎么提问了。为什么自闭症孩子缺乏主动提问或者自发社交互动语言?

在自闭症孩子已经习惯性的应答以后,就会形成一种被动回答模式——如果你不和他说话,他也很少主动说话。互动语言过程中缺乏提问技巧,但是对于回应的技巧却很熟悉。普通儿童都喜欢趋易避难,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自闭症儿童也经常去选择做他们容易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去回应而不去发问。

一开始我们可以让自闭症儿童多仿说一些简单的问句,熟悉仿说问句以后介入/创造情景,再回答问句。而且选择的物品/情景最好是孩子特别喜欢或者厌恶的,能够促进他们发问的动机,这个时候才能做到真正的问句理解,能发问也能回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