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老谷一下午辛苦的辨识和制图,为大家第一时间还原出2017天津大学建筑考研真题。下面让我们来逐步对其进行剖析。



ANALYSIS
考点解析
考点一:所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肌理 应该说这是天大首次重点强调要对城市肌理进行深入的考虑和织补,而且又是在历史街区这样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区域进行,所以建筑在基地中的整体形象需要大家仔细考虑。 谈到城市肌理不外于一下几个方面:质感色彩,路网形态,街区尺度,建筑尺度,组合方式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城市形态。这也符合我们平时上课常给大家说的一点:做设计要跳出设计的层级来考虑问题,如果你做个单体建筑,你就放眼整个BLOCK,如果你做个BLOCK,你就放眼整个CITY。好的建筑师做个单体建筑都会放眼整个CITY。 1.建筑尺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尺度偏小,都为两到三层坡顶,整体建筑密度适中,但在各自用地范围内建筑密度偏高。因此在进行建筑形体设计时要考虑将建筑体量适当打散,不要过于集中布置或者形成一个巨大的体量,参考周边建筑分成三到四个体量即可,然后通过连廊等手法将其串成一个整体。但切记不要盲目的将体量破碎成特别多的小块进行不规则组合,这样既不符合周边建筑的体量关系,也会打破肌理的连续性。 2.建筑的肌理走向:可以看出,基地周边的建筑以南北向为主,顺应道路和各自用地范围在保证整体趋势的基础上有各自的调整,因此,基地中的建筑主体走向应该符合这个特点,不能随意错乱的布置,而是以周边建筑为基础,对建筑的形体走向进行设计,使其将城市肌理织补完整。 3.组合方式:基地周边建筑的组合方式极为简单,为直接连接和廊接两种,都是以长方形为原型进行组合,因此在进行建筑主体设计时应尽量和周边建筑有所呼应,不要做太奇怪的组合方式,而是通过简单顺畅的形体组合和转折体现并突出自己的设计特点,并满足建筑的高效率使用。
考点二:基地内保留景观的应用 基地内保留了七棵景观树,分别排布在两个突起的角里,而且题目中已经明确规定要为办公场所提供优越的自然环境,因此,基地中的保留树木无疑是这份快题中的景观设计重点——即如何讲办公场所和景观树木融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视线上的或者行动上的室内外互动。 其实七棵景观树对面一直一斜两条地形线已经相当于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办公或者说建筑的主体部分应该是在这个位置的。这时候办公部分就出现了景观>朝向的定位判断,即首先满足有好的景观,其次尽量有好的朝向。但其实从城市肌理考虑也会发现办公可能会偏东西向一些。
针对以上两个考点,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三种思路以供参考。但是具体到设计层面肯定不局限于这三种,只是给大家一些设计借鉴。
示例一: 
顺应地形特征线进行设计,体块进行一定的分割,使大部分建筑主体能够面向景观,实现景观最大化,并形成一个较大的景观广场,如果能加以设计效果更佳!手法简洁但是能较好的解决问题。
示例二:
 根据景观树所在的凸角进行一定的形体转折,巧妙的将景观树所在的两个凸角转化成两个小广场,便于更好的分区利用,同时折出了除景观树以外的室外场地,形体和基地的契合度也较高。
示例三:
 即顺应了基地地形变化,又织补了城市肌理,且对基地内外的景观都能够丰富的利用到,并形成四个错落有致的小广场,使整个场地开合有致,如果具体设计过程中能再通过一定的连廊架空打通视线效果极佳!
这三个示例只是给大家提供了几种思路,并不是唯一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形体扭转或者底层架空都是极好的,能够增加建筑的丰富度和趣味性!
考点三:不规则地形的规则化处理 应该说今年的不规则地形对大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天大往年考题地形一般都比较规则,多为L形、梯型或长方形。而今年的基地狭长,并且凹凸变化较多,形状也特别独特,乍一看设计难度很高。 但是我们要学会将基地进行规则化、简单化处理,以便于我们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其实仔细阅读地形会发现,景观树所在的两个凸角基本无法进行建筑体量的添加,因为任务书中有规定建筑要退树冠≥3m;基地北端的小角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会成为影响建筑形体的地形特征线,这样一来,基地就被简化为一个切角的长方形,只需要对南端的凸起进行一定处理即可,成功的将基地简化,减小了建筑设计难度。 
考点四:联合办公设计的独立与共享 联合办公空间的设计在天大快题史上也属于首例,看似好像就是做一个办公楼,兼顾办公、休闲、餐饮,但具体分析题目会发现需要考虑的设计点还是很多。 1.首先要理解何为联合办公?联合办公空间是一种为降低办公室使用成本而进行共享办公空间的办公模式,为人们提供共同工作的空间, 共用工作空间同时也是共同工作者的社群平台,彼此若有共同价值观且志同道合的共同工作者,多半会在共用工作空间自然合作。与传统的办公环境相比,联合办公的经营理念是应创造人际关系与社群互助,其次才是利润。 2.因此在进行4*200㎡的联合办公空间设计时即要考虑到办公场所的独立性和私密性,又要兼顾空间的共享性和交流性。前者很好设计大家都会,共享性又该如何体现呢? 首先,4个联合办公空间应该是开放的或者半开放的,不应该像传统办公场所那样完全封闭,所以在空间划分上应当采用玻璃、家具、半开放的隔断等手法,使办公场所的流线自由、通畅、可达性高。 其次,围绕联合办公空间应该营造出一个“共享”空间,作为办公空间转换的中转站,这个空间可能是一个中庭、企业展示、景观场所、室内外空间互动或者沙龙和开放演讲场所等等,其功能性应该是相对模糊的,能够满足四个办公空间的需求,从何实现联合办公的独立和共享。
下面针对办公空间的共享性的做法,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案例。 1.万科售楼处
功能:品牌推广区、接待区、展示空间、洽谈区、水吧、办公区 建筑面积: 1115平方米 占地面积: 6670平方米 地点: 中国北京市丰台区 


内部空间里插入了五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盒子”,盒子间由一个纵向贯通开放空间的位于二层的“桥”联系起来,余下的则是一个宽敞连续的开放空间,作为公共活动与展示之用。不管是五个盒子的位置还是室内材料、装饰都可以富于变化。在这个建成版本中,极简的设计营造出明快的色彩与具有未来感的氛围,与渐已习惯于奢华却折衷主义风格售楼处的参观者的期待大相径庭。  
最后呈现出来的原型1.0版是漂浮于水面之上的一个水平伸展银灰色筒体,像是60年代的空间实验舱。进入建筑要经过一个跨越水池的步行桥,人们经由筒体的一端进入售楼处,依次经过不同功能的内部空间之后,再由另一端走出,前往参观后面的样板房。 









2.项目名称:华鑫中心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桂林路宜山路 项目功能:展览+茶室+办公 建筑面积:730平米 建筑结构:钢骨混凝土剪力墙、钢桁架结构 材料:镜面不锈钢、扭拉铝条、透明及丝网印刷玻璃、实面及穿孔铝板、豆石、水。 设计/建成时间:2012/2013
华鑫办公集群位于桂林路西,其入口南侧是一块绿地。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并由此确立了展示中心的两个基本策略: a. 建筑主体抬高至二层,最大化开放地面的绿化空间。 b. 保留六株大树的同时,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最终完成的建筑由四座独立的悬浮体串联而成。底层的10片混凝土墙支撑着上部结构,并收纳了所有垂直上下的设备管道,其表面包敷的镜面不锈钢映射着外部的绿化环境,从而在消解自身的同时凸显了地面层的开放和上部的悬浮感。四个单体围合成通高的室内中庭,透过四周悬挂的全透明玻璃以及顶部的天窗,引入外部的风景和自然光,使空间内外交融。 


沿着中庭内的折梯抵达二层,会进入一种崭新的空间秩序。四个悬浮体的悬挑结构由钢桁架实现,它们在水平方向上以Y或L形的姿态在大树之间自由伸展。由波纹扭拉铝条构成的半透“粉墙”,以若隐若现的方式呈现了桁架的结构,并成为一系列室内外空间的容器和间隔。穿行于这些半透墙体内外,小屋、小院、小桥,以及它们所接引的不同风景,将在漫步的路径上交替出现。大树的枝叶在建筑内外自由穿越,成为触手可及的亲密伙伴。在这里,建筑的结构、材质,和大树的枝干、树叶交织在一起,一起营造出一个个纯净的室内外空间。这些空间(屋和院)在时间(路径)的组织下,共同实现了时空交汇的环境体验。这是一件由建筑和自然合作完成的作品。如果人以积极的方式善待自然,也会得到自然善意的回馈。21世纪的建筑不仅要回应人的需求,更要积极担当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未来建筑的根本目的,是在人、自然及社会之间建立平衡而又充满生机的关联。  




 
3.“凹空间”文化创意产业集成孵化中心
项目位置:北京朝阳区 项目面积:2500㎡ 建筑类型:办公建筑、商业建筑 设计公司:卝智建筑设计事务所 “凹空间”坐落于北京的东南角的一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新式联栋厂房里。北邻中国传媒大学,西邻中国油画院,东近珍贝奥特莱斯商业中心,南环1500亩森林公园。距CCTV、人民日报、国贸CBD仅10—20分钟车程;地铁传媒大学站距园区北侧直线距离不到800米。历史上,这里曾是京城著名的国营工业老厂聚集区,典型的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从村野乡间到红砖厂房,再到文创园区,走过农耕文明,历经工业革命,又迎来新兴产业经济浪潮。老厂房具有最高9米的超高纵深,巨大的顶穹撑起改革开放的经济脊梁,也将为下一个时代的转变铺垫了不俗的基调。对于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灰黄的老照片已不能担负起空间功能的转变重任。 
△原建筑空间+改造过程 为了兼具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文化内涵,内置在工业厂房中的ALL INN成为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空间再造工程。与离心倾向的负空间相反,正空间一定是围合的向心倾向,吸引人、协调人,具备完成大型项目的环境条件。ALL INN将建筑天然围合出的空间加以完善,由周边向内心收敛,塑造出一种增进交流的凹形气场,生机冉冉。一个巨大的凹字,布局了中国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 
 


ALL INN承载了无数年轻的梦想。2500平方米商务联合办公空间,可容纳至少300名精英同时办公协作。11间独立办公区,7大会议室,2块超宽敞公共休闲区、专业影音室遍布1-3层,满足日常行政商务需求。大长桌、独立工位、皮质沙发、休闲躺椅,贵宾接待室、多功能展厅、品茶室、雪茄吧,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上下层空间分层设计,砖墙、水泥墙面、水泥自流平地面8级以上抗震强度,赋予空间十足的后现代工业范儿。黑色钢板钢架结构搭配金属网,提升了空间的安全度与牢靠度,抗裂性能提高75%以上,塑造了硬朗的空间性格。同时,通高空间的运用也加强了空间的流动性。 

我们深知开放、天然的社交空间,会让每个人在工作中受益不少。让舒适的休息室成为办公室的重要部分,也能大力提升项目团队的创造力。于是,ALL INN内置灵感之源,哪怕只是重新布置自己的办公桌,动力和创意都会潮涌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