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贵妃之死为何悬疑成谜

 木柳书屋 2016-12-30

杨贵妃之死为何悬疑成谜

 

 (本文转自:新浪·曹宗国的博客)

杨贵妃之死,历来被许多人当作悬疑事件,论者认为这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或者说只是文人附会民间传闻,其实也不尽然。我认为主要还是史料记载语焉不详,模糊其词,令人疑窦丛生,遂成千古之谜。

 

首先当然跟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关。《长恨歌》是诗,富于想象,但基本史实还是有所遵从的。诗中说“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面又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就应该不会是白居易故意瞎编,这可是重要历史关节。

 

这段史实是史书上多有记载的。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瘗于驿西道侧,离开马嵬驿到了蜀地避难,次年他返回长安以后,派人掘墓将杨贵妃另行安葬。对于这个过程,白居易竟然说发生了惊人的情况——“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成了一个很大的历史悬疑。人们难免会猜疑,杨贵妃到底死了没有、她逃生到哪里去了?

 

而恰恰是对于这个重要关节,史书的记载也都没有交代清楚。《新唐书·后妃传》记载:“(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这段文字有些不该省的地方省略了。比如“缢路祠下”中的“缢”这个动作是谁发出的?是杨玉环“自缢”,还是别人“缢之”?倘若是“自缢”,谁为她“裹尸以紫茵”?这些细节都关系到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她到底死了没有?不讲清楚,就难免令人生疑。

 

《旧唐书》的记载也不是很详细。《旧唐书·后妃传》:“(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杨玉环是自缢的,还是被别人缢杀的?也是两可。

 

而关于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几位和白居易一样著名的唐代诗人又另有说法。譬如在李益的七绝诗《过嵬驿》和七律《过嵬驿二首》中说:“血洗托君莲花血”、“太真血染马蹄尽”,意思是说杨贵妃丧命乱军之中,而且是被刀刃砍死的。杜甫也在《哀江头》一诗中写:“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似乎诛杀杨贵妃的方式不是缢杀,而是用刀刃之物。 还有刘禹锡的《马嵬行》:“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饮金屑”,就是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总之,这些同为唐代著名诗人,都说杨贵妃不是缢死的,又究竟是怎么回事?

 

新旧唐书和有关唐诗的记载当然是可信度很高的,杨贵妃是怎么死的都很成问题,而缢死之说又交代不清,那么杨贵妃到底死了没有,当然就值得怀疑了。

 

对于缢死之说,许多论者都认为《资治通鉴》提供的一些细节可以坐实,其实不一定。《资治通鉴》里说:“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这就是说,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她死后,为使乱军相信,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验尸。这似乎是很有力的证据,但问题是,陈玄礼等人一定能辨认杨贵妃吗?再说,作为宋代的司马光,你把唐人未能说出的情节讲得如此具体,简直如同小说描写,那么这些信息是从哪里来的,就很值得追究。

 

再说“不见玉颜空死处”的问题,许多论者认为《旧唐书·后妃传》中的另一段记载可以说明并非如此,而是找到了杨贵妃的尸体,其实也是轻率的结论。其文曰:“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文字实际上是说,尸体已经腐烂,面目无法辨认,只有紫褥香囊可作物证。那么,这尸体到底是不是杨贵妃?还是不能肯定。而且作为史笔,好像是故意留着悬念。也许正因此,白居易也才敢说“不见玉颜空死处”。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人们就对杨贵妃之死产生了诸多怀疑和猜想。有的估计当时是用了替身,有的认为是并没有把杨贵妃缢断气,有的猜想杨贵妃逃生后又去当了道士,甚至说潜逃到日本去了。

 

见诸文献的是日本学者大津郡的《郡志》里说法,在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流传较广。说杨玉环没有被缢死,被缢杀者是宫里的一个侍女。唐玄宗派人秘密护送杨玉环漂流过海,到了上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逃亡到日本。现在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郡志》里还说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旧情难舍,心中思念,就派遣特使送了两尊佛像给杨,并且劝她回国,再续前缘共享富贵。但杨贵妃心已成灰,于是拔下头上的一根玉簪,让特使交给唐玄宗,以示答谢。数年后,杨贵妃在当地无疾而终。所谓“二尊院”就是因为那两尊佛像而得名。这种说法其实很可能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演绎出来的,没有可靠的人证、物证,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也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

 

但杨贵妃逃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毕竟死不见尸。按照现有的可靠史料分析,本读书人曹宗国认为,无论是替身还是假缢,唐玄宗亲自安排她逃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如果那样,他就不会让人再去掘墓重葬。她逃生后隐居道观是有可能的,唐玄宗也许后来知道了她还在人世,只是不愿重续前缘,所以才有《长恨歌》后面的那样的思念和寻求。当然,这些都难以证实,只能作为历史悬案,是为千古之谜。

 

 

 

图片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