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的脚步渐渐来临,化学的知识点太多,不知如何记,感觉身体被掏空了?化学姐为大家找了有针对性的初三化学考点知识点——【史上最全的初三期末化学知识点总结】,童鞋们赶紧来看看,总有能用到的时候!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蒸发皿、燃烧匙。 (2)测容器--量筒(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3)称量器--托盘天平(左物右码)。 (4)加热器皿--酒精灯。 (5)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 6.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空气 1. 组成:N2 78%、O2 21%、稀有气体 0.94%、CO2 0.03%,其它气体与杂质 0.03%。 2. 空气中氧气的测定 原理:压强差 (1) 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 (2)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操作要求: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3) 现象: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打开弹簧夹后,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4) 结论: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 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镁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镁会与N2、CO2反应。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 (1)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的目的:吸收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2)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溶解性。
查—装—定—点—收—离—熄。 c.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4. 常见气体的用途: (1) 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2) 氮气: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3) 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5. 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1)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2)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3) 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 分子 (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化学变化中可分。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2. 原子 (1)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 (2)三个基本性质(一小二动三间隔)。 (3)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4. 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5. 化合价和化学式 (1)化合价 a. 写法及意义: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 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c. 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2)化学式 ①写法: a. 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 b. 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②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 ③计算: a.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 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 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1. 水 (1)水的组成 测定方法和原理(电解水) 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H2(负极)与O2(正极)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2)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和净化原理 沉淀——过滤——吸附——消毒。 活性炭作用:吸附(色素和异味)。 区分硬、软水方法:肥皂水。 水的两种软化方法:(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 2. 物质分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前后质量不变)。 (2)原因(三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反应前后不变)。 (3)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 说明: 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1.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 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高温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3.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4.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吸热反应) (3)用途:灭火 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5.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2)还原性:CO+CuO△ Cu+CO2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 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 CaCO3+2HCl==CaCl2+H2O+CO2↑ (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第七单元燃料及应用 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a.可燃物 b.氧气(或空气) c.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a.消除可燃物 b.隔绝氧气(或空气) c.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a.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b.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CaO+H2O=Ca(OH)2 放热反应 2、化石燃料 (1)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蓝色火焰) (2)乙醇汽油-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 乙醇 (俗称:酒精,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优点: a.减少环境污染 b.节约化石燃料 c.促进农业发展 (3)新能源:氢能源(最清洁的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 1.物理性质 (1)金属的物理性质: a.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b.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c.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2)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合金——生铁和钢:主要成份都是铁,但含碳量不同 钛合金:熔点高、密度、机械性能好、耐腐蚀性强、“相溶性”等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3.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4.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a.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b.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等 ③制成不锈钢 |
|
来自: yingqingyueyue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