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 年,我认识的 9 本才貌双全的新书

 浮生偷闲 2016-12-30



周周不断,兜里塞书满满。在开单子的季节要回响一下宠溺我的出版人。才貌双全,具体指的是看面相比较高端,读起来却亲切可人。所以还有很多,这里按下不表。


——云也退


年底在为读什么书而困扰的朋友们,应该听听单读作者云也退的推荐。在书中聆听格伦·古尔德完整的古典乐,亦或是在安德鲁·玛尔的书中学习串烧后的世界史,还可以感受美国作家大卫·唐尼笔下描述的巴黎风物记,以及查尔斯·金 笔下元气满满的伊斯坦布尔的百年兴衰。


本文经由公众号云也退(ID:yunyetuitui)授权转载。




| 第九本 |



《古尔德读本》

作者: [] 格伦·古尔德 / [] 提姆·佩吉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天才钢琴怪杰古尔德的文字炼金术

原作名: The Glenn Gould Reader

译者: 庄加逊 / 曹利群 ()

出版年:2016-7-1


是的,就是那个钢琴家,虽然这套上下册的装帧和排版包括翻译都只能算一般,但读时会有种“荣誉出品”的感觉。古尔德不玩玄的,也不总是扯门槛很高的专业名词,但他对自己有一种处在释放状态下妥帖的专注。这是搞艺术的人的魅力。


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种精神试验,我当时很乐于参加,非常非常积极。那可不是闹着玩,极端认真。有位大科学家叫奥利佛·洛奇博士,有段时间,我与他天天交谈。他感到,自己正与死去的人在交谈,等等。对了,在这种精神试验场合,绝不可能作假。

 

我睁大眼睛在看,而且灯火通明。但是我们手拉手,将注意力集中,看能不能找到反应。好玩的事来了。不知怎么回事,我经常被推选为头儿,你知道,就是专与鬼魂对话的那个人。好,每当有谁要说话,他想对拿破仑说什么(总有人想对拿破仑,或者肖邦,或者爷爷说些什么,总是这种重要的人物),我总是知道回答该是什么,拿破仑会说些什么。别人惊叹:“啊,多么不可思议!”“你听到了没有?”“他在说这个这个”,但他们说的不是我。

 

所有这些说明了什么?说明我把其他人的能量集中到自己一个人身上……


| 第八本 |



《那年夏天:美国 1927 》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1927

原作名: One Summer :  America  1927

译者:闾佳

出版年:  2016- 12 -1

 

题目不见得很有吸引力,全靠 Bill Bryson 的名字提精神。BB 总是好看的,这本书受限于各种报刊、传记、回忆录里看来的二手三手情节,供他发挥的空间不大。饶是如此,仍然推荐。


1914 年前,全世界死于空难的人大概有 100 个,如今有数以千计的人死在飞机上。到 1917 年春天,英国飞行员的预期寿命为 8 天。短短 4 年里,总共有三四万飞行员战死或重伤,就连战前的空中培训也不比实际作战更安全,至少有一万五千人是在飞行学校里出事故丧命或受伤的。美国飞行员的境况特别不利。美国 1917 年 4 月才参战,此前没有任何一名美国军方官员见过战斗机,根本不知道怎么指挥。

 

美国飞行员抵达前线后,大多驾驶的是从友军借来的、拼凑起来的飞机,用它们跟经验丰富得多的敌人展开最危险的战斗。但志愿飞行员从没缺过人手。以 209 千米的时速攀升至 4 千米的高空,翻滚着猛冲进搏命的空战,让许多飞行员感觉刺激得几乎要上瘾了。……


第七本 |



《BBC世界史》

作者: [英] 安德鲁·玛尔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原作名: A History of theWorld

译者: 邢科 / 汪辉

出版年: 2016-11


相对冷僻的专题史,像什么荷兰的“郁金香热”,什么莫卧儿帝国,什么奥斯曼攻占君士坦丁堡,现在一本本书都有了。《 BBC 世界史》串烧了所有这些,还写得天花乱坠。

 

马可·波罗是位旅行家,也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据说,当他结束长达25年的中国和远东之旅,最终回到威尼斯的时候,他和他的伙伴都穿着顺滑的丝绸长袍、带有长柔毛的皮衣和鞑靼款式的衣服。威尼斯人没当他们是意大利人,但是,当他们撕开衣服缝隙的时候,大量的红宝石和绿宝石从里面掉了出来。

 

据一个曾到北京访学的英国学者考证,马可·波罗很可能从未来过中国,他剽窃了其他人的见闻,然后将这些见闻拼凑在了一起。在马可·波罗之后,欧洲人也没有一个追上他的脚步。教皇一直盼望忽必烈能皈依基督教,欧洲人想和他结盟以共同对付穆斯林,只可惜,意大利人始终没能向充满怀疑的中国人展现一个令他们激动的神迹……


第六本 |



《极简亚洲千年史: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作者: [美] 斯图亚特·戈登(StewartGordon)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读行者品牌

副标题: 当世界中心在亚洲(618-1521)

原作名: When Asia Wasthe World

出版年: 2016-12-1


历史学者最终会说服你:站在村口看,家家祖上都阔过。瞧瞧唐玄奘有多成功,直到今天,一大堆西方人还以为中国都是佛教徒呢。

 

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北岸,有个当地的国王邀请玄奘来到自己的营地里,这个半游牧的国王虽然和这位汉地佛教比丘信仰不同宗教,但都穿着中国的丝绸,在接见客人用的帐幕里收下了玄奘的通行证,读了介绍信,然后赠送了三十件丝袍,表示敬意。

 

接待宴会上,国王为玄奘特别准备的食物是奶油、蜂蜜、葡萄、大米和糖。米饭有可能来自中国,而在玄奘的时代,只有印度才种植制糖用的甘蔗。关于国王确切上了什么菜,我们不清楚,但是糖、奶油、米和水果倒是暗示了这有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抓饭。从中国到土耳其,一路上都有人会做这道菜……


第五本 |



《生死民主》

作者: [澳] 约翰·基恩

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原作名: The Life andDeath of Democracy

译者: 安雯

出版年: 2016-10


别被“民主”二字和 900 页的厚度吓住,约翰·基恩拼了老命要给 democracy 写一本好看的传记。


很多人都知道肥臀羊的例子:根据进化生物学家的说法,肥臀羊携带了一种“双肌臀基因”(callipyge)——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漂亮的臀部”。这种基因是父系遗传,带有这一基因的幸运羊,不仅身体内脂肪含量少,更美妙的是,其饲料转化为肌肉的效率比一般羊要平均高出30%。

 

这些肥硕的大屁股羊与民主到底有何相干?

 

答案之一是:羊的基因库所发生的变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回想一下印度的事例……

  

第四本 |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作者: 查尔斯·曼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译者: 朱菲 

出版年: 2016-9


各种各样在时间轴上各种横切一刀的书,差不多已经把世界史剁成很多肉段了。曼恩的这本,也是在使劲地讲好故事。


1861 年 8 月,甲虫侵袭了堪萨斯东北一处 10 英亩大的菜园,这片种植土豆的菜园属于一位名叫托马斯·墨菲的农民。他的名字倒很应景,“Murphy”这个常见的爱尔兰姓氏刚好也是爱尔兰人称呼土豆的俗名。墨菲的土豆(Murphy’s murphies)惨遭大量甲虫蹂躏,他只能眼巴巴看着叶子上挤满了闪烁着的小身体。他把虫子从土豆植株上弹到篮子里,事后他写道:“很短的时间里,我就抓到了两蒲式耳的这玩意儿。”

 

每个虫子身体还不到三分之英寸长,换个环境,墨菲也许会觉得这些甲虫很美,它们的身体是黄色或橘色的,前翼装饰着老虎那样的黑色条纹,但他的土豆一长出来,就被它们糟蹋掉了……

 

第三本 |



《入世哲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

作者: [美] 杰里米·阿德尔曼 
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副标题: 阿尔伯特·赫希曼的奥德赛之旅
原作名: Worldly Philosopher: The Odyssey of Albert O. Hirschman
译者: 贾拥民 

出版年: 2016-10


这本书,最大的读感是,正文 900 多页厚,但好像没有哪一页真正“停”下来过。赫希曼的天寿将近一个世纪,在书中,他一行动起来,周围就满是危险和机会,当他安顿好,开始讨论、写书、想问题时,冒险就转入内在继续进行。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幸福感不但不能永久,而且它的“分配”也不均匀,因而必定会引发某种反制性的力量,那就是失望。同样的,失望也不是一个均衡点;人类天生就是根深蒂固的“新项目发起者”和快乐追求者,他们肯定会产生新的希望。除非受到严厉的抑制,否则,人们总是倾向于脱离各种边际报酬递减的“事业”。这类事业,既可能是私人追求的,也可能是公共参与的,关键在于,它们都服从类似的倾向。

 

赫希曼给出的,是一个在主体内部展开的“辩证”过程,而且这个主体的动机非常复杂。在资本主义取得全面胜利之前,人一直是理性与激情之间交战的舞台,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消解这种根本性的战争……现在,赫希曼要营造一个更复杂、更可爱、更悲情的人类主体形象,吟唱一首完全不同的史诗……

 

第二本 |


 

《巴黎,巴黎》

作者:[美]大卫·唐尼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