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武夷山摩崖石刻赏析

 楠q 2016-12-30
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书法》杂志2011年第4期
作者:支荣慧
《书法》:武夷山摩崖石刻赏析X

《书法》:武夷山摩崖石刻赏析
《书法》:武夷山摩崖石刻赏析
武夷山摩崖石刻赏析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不仅自然风光非常美,还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意蕴。武夷山自古人杰地灵,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到此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这些遗迹浓宿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把人民的劳动与自然山水有机的融合,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这在我国的诸多景观中是极为罕见的,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世遗实至名归。
武夷山摩崖石刻作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逞秀于千崖万壑之间,凿刻于溪礁洲石之上,内容丰富,极具史学人文研究价值。据旧志记载,最早在山中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从此留下题谶石的景名,据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此后,代代相继,题刻不辍,主要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及云窝、天游峰、大王峰、一线天、水帘洞、桃源洞等景点。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诸朝代,文体诗、词、歌、赋、游记都有,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有的言简意赅,直抒胸怀;有的寓意深奥、给人启迪。有纪游、景名、赞景的,也有纪事的。有数里可见的擘窠巨刻,有字小如拇的精雕细描;有洋洋千言的长篇纪文,有画龙点睛的一字之题。这些摩崖石刻汇成内容丰富的文化走廊,为名山增添无限光彩。
曲折萦回的九曲溪贯穿于丹崖群峰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为一体。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峰岩高低、河床宽窄、弯度大小、水流急缓、视域大小、视角仰俯等都达到绝妙的程度,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的独特美景,溪光山色中溶注了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难怪郭沫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特别是在九曲边留下的众多摩崖石刻,已成为千古绝唱,看着它们,让人浮想联翩,千年岁月在转瞬间掠过脑际。朱熹题刻 “逝者如斯”四字镌于六曲响声岩,字体潇洒飘逸,一气呵成,气息畅通,与溪中的流水相映成趣,读之,唏嘘一声,感叹岁月蹉跎。这四字出典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题刻可以联想到朱熹对国家多难和身世坎坷的悲愤以及对理学真谛的执著探究和追求。同时告诫世人光阴就象眼前的流水,奔流向前,永不停留,因而要珍惜时光,奋发拼搏,不要虚度年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叔圭精舍”题刻位于武夷山五曲云窝天游峰脚下。北宋政和五年(1116),官方为武夷山乡贤江贽(字叔圭)所建,以表其高风亮节。精舍为武夷山最早的私塾学堂。江贽在此讲学授徒终老。后江贽之侄江德修扩为淮阳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江贽裔孙江睿在书院旧址建'奉先祠',祀江贽、江德修伯侄二贤。现遗址尚存奉先祠碑和门坊一座。门坊为石结构,造型典雅,庄重大方,立于古道之中。门坊额前为'叔圭精舍'四字,结体平整端庄,保存完好,体现了对先贤的无限敬仰。石坊门旁岩石还刻有“云窝居径,叔圭隐居处”。
除了九曲溪畔的摩崖石刻,其它景点的也非常精彩,有着同样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明理学家方孔昭,安徽桐城人,明末爱国志士方以智之父。方孔昭尊儒学,贬释道,主张以儒学来肃清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他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游武夷山,于云窝镌刻“重洗仙颜”。字体清秀流丽,气韵生动,有超凡脱俗之感。他在《武夷》一诗中写道:“峰表铿翁二子能,曾孙有术多凭陵。鸡犬白云何缥缈,应是玄黄怪未了。独有考亭数字存,期间重洗五百仙人颜。”这首诗正是“重洗仙颜”的注脚。诗中诗中“铿翁二子”指传说中彭祖的二子彭武、彭夷。“曾孙”指武夷乡民,“考亭”指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水帘洞位于鹰嘴岩西北面,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最为显眼的是一幅对联题刻,嘉靖二十四年(1545)镌于水帘洞岩壁,这在武夷山的所有摩崖石刻里并不多见。横批内容是水帘洞,右联内容是今古晴檐终日雨,左联内容是春秋花月一联珠。落款嘉靖乙巳夏六月六日,知崇安雷川胡文瀚书。字体工整大方,似学柳体楷书一路,富有铮铮骨气,又婀娜生动。明联句精辟地道出了水帘洞的意境:从古至今,岩檐上虽是晴空万里,但仍终日滴雨不止,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节令多变,但此处始终是一串串水珠接连不断,亘古不变。胡文翰曾是崇安县令,工诗文,任职期间在武夷山留有四处岩刻,此为其中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另一位崇安县长父母官吴石仙,字石川,任期内在武夷山多有留下岩刻“水帘晴雪”,正是他在武夷山水帘洞留下的足迹之一。试想,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普照大地,但在水帘洞,山顶的雨从百米的高空一泻而下,溅起水花,朦朦胧胧,颇有下雪的韵味,这是让人觉得多么惬意浪漫的一件事。
清武显将军二品武官徐庆超也不甘于寂寞,乘公务的机会,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路过武夷山,遍游山中,流连忘返,特别是站在天游峰上,俯身下看,独揽九曲溪之胜,极目远跳,饱览众多山峰岩壑的奇景,在武夷山主峰天游峰胡麻涧西壁摩刻擘窠大楷“第一山”,很吸引游人的眼球,笔力苍劲,峭拨,撼人心魄。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中,称天游峰为第一山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先贤在武夷山留下的摩崖石刻,我们应当多加保护、整理和宣传,因为这是值得我们世代传承的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