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衡山刷成了留言板,古人的表达欲和我们一样强烈

 文山书院 2019-04-21
2019年4月21日


南岳秀美的风光与文化内涵吸引了美术学院的学生前来写生。组图/倪润仙


出于保护的目的,《还丹赋》上方修了巨大的凉棚。


水帘洞景区是南岳摩崖石刻的集中区,这里曾是徐霞客来衡山时所经过的路线。


祝融峰上的“接天”石刻。


这块石刻时间为1945年,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


这块石刻的落款是朱禋黎,属明藩王岷王系。


南岳是佛教胜地,随处可见佛语石刻。


当年怀让禅师与马祖道一的著名公案就发生在这里。


大禹与南岳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湖南4月的天气,变幻不定。在这样无常的季节里,我们踏上了寻找衡山摩崖石刻的路程,在崇山峻岭间,寻找那些被草木深掩的文字。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衡山摩崖石刻的级别很高,数量也多得惊人,据调查有三百多处,因为分布太散,国保碑也立了四处。古代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BBS(电子留言板),但表达自己思想或刷存在感的心,自古至今都是一样迫切。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水帘洞]水帘洞,有古人留下的“到此一游”

    水帘洞并不是衡山的主景区,它是衡山西边的一条溪谷,这里也是摩崖石刻非常集中的区域。据南岳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周可老师所述,这里曾经是古代上衡山的主要路线之一,徐霞客从衡东来,过湘江,上衡山,走的就是这条路。

    我们并没有直接去水帘洞景区,而是沿着曲折的山路到了一个山间,路边有摩崖石刻的国保碑,却看不到石刻。南岳区文物局的刘微余带着我们从路边的小路下去,这条小路很是荒僻,灌木丛几乎将它湮没,走了十几米,便看到右手边有一块巨石,兀立在灌木丛中。石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字,上方有巨大的顶棚保护,有很多字迹已经不太容易辨认。小刘告诉我们,这就是《还丹赋》石刻,在南岳摩崖石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赋文后有两篇有确切纪年的宋代题记和赋文,因此可以确定该处石刻成于宋或宋以前。该石刻是南岳目前时代最早的石刻之一,也是南岳区目前迄今发现字数最多的一篇,通篇采用隶书撰写,苍劲古朴,有汉魏遗风,是南岳摩崖石刻里的“大作”。

    “还丹为众药之宗,验已神通。盗日月运行之制,夺乾坤造化之功。变凡为圣,却老如童……”《还丹赋》共有353个字,属于道家的石刻,内容大致是讲如何炼丹。《还丹赋》旁的草丛里立着一块“严禁私自拓片,违者重罚”的告示牌。自1988年发现这块碑刻以来,大量私自前来拓印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要立牌警示。如此历史悠久的《还丹赋》在以前关于南岳的各种历史典籍中却均未有记载,直到1988年才被区志办的人发现。

    《还丹赋》的不远处,是弥陀寺遗址,如今已基本无存,只残留一段石阶。当年佛教的弥陀寺与道家的《还丹赋》石刻比邻而居,共处一座山谷。两家思想并不相同,却依然可以和平共处,周可老师认为,这正体现了南岳文化的包容性。

    离开《还丹赋》石刻,我们重新下山回到水帘洞入口,沿着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溪谷一路上溯。到达溪谷顶部时,有瀑布倾泻而下,这里也是一处摩崖石刻的主分布区。在溪水旁,有一块摩崖石刻,内容为“醉眠洞天”,这是溪水旁醉眠洞的“广告牌”。

    沿溪水上溯到顶部瀑布,摩崖石刻一下子多了起来。崖壁上、溪流旁均有大量题字,并非南岳中心景区的水帘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摩崖石刻?

    一段摩崖石刻文字解释了我们的疑惑。在水帘洞景区顶部右侧的巨石上,刻有“朱陵太虚洞天”六个大字。我们到来时,景区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摩崖石刻进行描红。朱陵大帝就是炎帝,洞天则是指道家将这里定为“第二十二洞真墟福地”。

    瀑布崖壁上的题字则多为称颂景色之美,如“天下第一泉”、“不舍昼夜”、“高山流水”、“水帘洞”等等。其中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其中有一块摩崖石刻写的是“何去何从”,与景物毫无关联,也许题字者正是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候来到这里,故有此感吧。

    水帘洞景区的题字者多为当地官员或乡绅,但也有“中央部委”的小官员跑来刷存在感。在水帘洞右侧崖壁观景亭旁的石壁上,几乎被刻满了字。其中就有一块“丁巳冬户曹员外冯文明偕黎守真、王守中到此一游”的题字,原来在景区乱刻“到此一游”这种事,自古有之。户曹员外是明朝时户曹清吏司的官职名,从五品。

    水帘洞摩崖石刻作者里最有名望的应属张孝祥,他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在水帘洞崖壁上题刻了“镇岳飞天法轮”、“朱陵太虚洞天”以及一篇题记。

    摩崖石刻的年代跳跃非常大。在这块摩崖的顶部,接近草丛处,有“中苏同盟,天下无敌”八个字依稀可辨,应是近代所刻。摩崖旁有一棵野生白檵木,正是落花时节,散碎如缕的花瓣落在石刻的字迹中,字迹因此清晰可见。

    [开云亭]“大鹤行窝”,一块最有自恋情结的碑刻

    开云亭一线,是南岳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区域。

    “虔诚所至,韩愈开云”是南岳著名的人文典故,开云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文豪韩愈游岳的盛事而修建的。这里平日是衡山观云海的好地方,可惜我们到达时,只看到大雾中一个隐约可见的亭子,周边的摩崖石刻因此也变得迷离难寻。

    在迷雾中摸索着找到一块崖壁,看到四个被描红的大字:即是南海。落款为“皇明前进士周星”,他应该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想表达即使是在衡山,只要心之所至,就是南海(佛国)境地了。

    旁边的石刻“降龙岩”标明了这里的确切名称。佛教里有降龙罗汉,降龙有“龙能大能小,吞云吐雾,在佛法里象征变化,罗汉降龙就是把这个变化的假象消除,领悟其中真实不变的道理”的含义。

    降龙岩之上,有高台寺,全石结构,朴素庄严。寺下有“朱陵洞天”石刻,这是在南岳第二次见到这个词语。以前的南岳,是以这样的形象示人。高台寺的附近,有崖壁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壁上几乎刻满了字迹。有关于佛教的“如见菩提”,有吟咏高台寺的“登高台寺”诗。在高台寺的另一侧,则写着四个大字:蓬莱胜境。这是源于道家思想的追求,蓬莱作为仙境的代名词,在古代,可谓是深入人心。

    最有意思的一块石刻是“大鹤行窝”,这大概是南岳最有自恋情结的碑刻了。这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重阳日,无锡山人高简题刻的。他自诩为得道的仙鹤飞来南岳,在这里憩息。南岳的道家仙气十足,“大鹤行窝”下,是“伏象朝真”。伏象是易经里的取像方式,朝真是道家修炼之术。这些石刻让道家的神秘气息在迷雾中隐现。

    开云亭一侧有一块巨型的崖壁,立于游人往来的大路边,这里的石刻可以说是南岳摩崖的集大成者。左侧一块相对较小的摩崖上有行书“南无阿弥陀佛”,书法遒劲有力,气势凛然。在它的下方,有“诚真正平”四字,为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所题。1938年8月至10月间,宋哲元因病来南岳休养,住磨镜台11号楼。他在铁佛寺道旁石壁上奋笔疾书“不教胡马度衡山”,并题“诚正真平”于高台寺旁崖上。

    宋哲元题字右边,是溆浦人武思光所题“万方多难此登临”。款属“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奔走抗战,便中游此,感而题此陈语,溆浦武思光”,楷书字。

    这是杜甫《登楼》里的一句。恰逢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低迷阶段,武思光题刻杜甫的诗句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武思光是“溆沅辰人民解放总队”创始人,作为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的地方军将领,制造过中外皆知的中山陵“哭陵”事件。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武思光先生,来到南岳,留下“万方多难”的感慨。

    南岳摩崖石刻国保碑上方的这块巨石,壁立千仞,平整坚固,因此成为一处极好的摩崖石刻区。

    崖顶弥漫浓雾,我们在雾里看字,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雍容大雅”四个字。有小序:“今春小居黄山,顷漫游九华、匡庐而至南岳。觉其俊奇美,诸山各有大观,而雍容大雅,惟南岳足以当之。”款署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夏邹鲁题。邹鲁为国民党中委,曾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开云亭摩崖石刻区还有爱国高僧智园在抗战胜利后题刻的“重见天日”,还有“应自惭愧”“撑起南天”“秀出群峰”“起止住行”等。狮子岩处有款署赖桂山的“雄师速醒”和“舞狮”,该处题刻下还有款署肖星然的跋语“庚寅初夏,余游衡岳,见此狮岩,雄壮屹立,玲珑生动,故名曰舞狮。我国七七抗战,愈战愈强,世人视我国如睡狮之说,不足信矣”。高台寺处款署智圆的“重见天日”、款署李培基的“大好河山”和款署刘菊生的“精神克敌”,祝融峰款署宝生和尚的“离黄狮吼”等等。南岳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与抗日有关的摩崖石刻,与南岳在抗战中的地位相关。武汉会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临时大本营从武汉迁至衡山,从1938年11月到1944年2月在衡山先后召开了四次南岳军事会议。尤其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确定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略,是抗战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一次会议,南岳也因此成为一座“抗战名山”。

    [祝融峰]人到高处,语境难免有点“浮夸”

    早晨上山时,山间有雾,到了祝融峰,大雾已经弥漫得看不清十米外的人,完全不知身在山顶。

    祝融峰海拔1300.2米,是南岳之巅,这里无疑是衡山人最多的地方之一。迷雾中,信众们低头默行,带着虔敬的心去朝拜山顶的祝融殿。

    作为南岳制高点的祝融峰本该是一个做摩崖石刻的好地方,然而,这里并没有大块完整的崖壁。祝融殿下,是一堆硕大的碎石,正因如此,这里摩崖石刻的字号都偏小,但语境却不小。

    譬如“接天”“仰止处”“青云满袖”“碧厂庄严”。“接天”还能理解,毕竟1300米的海拔高度,也算是与天相接了,虽然这高度在五岳中已是最低。“仰止”则有点略过,人生毕竟还有更高的境界可以去追求吧?此外还有“寿比南山”,清光绪版《南岳志》记载,有“寿比南山”四字题刻于南岳祝融峰祝融殿北墙基下舍身崖上(今望月台附近),楷书阴刻,每字一米见方。但南岳相关部门几度探寻,只发现“南山”二字。专家分析,“寿比”二字可能在修葺祝融殿时压在殿脚下了。“寿比南山”对于每个人来说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用夸张的语境来表达强烈的情绪和愿望,似乎是我们古代传统语文中的一种习惯。

    也许正因为衡山是信仰之地,祝融峰又是巅峰,攀登到此的人,难免会有一种“睥睨天下”的豪情,在这样的状态下,难免会有一些异常宏大的志向吧。

    [百步云梯]摩崖石刻的存在,证明这里曾是上山的古道

    百步云梯是曾经衡山重要的登山步道。

    1930年日本“亚细亚写真大观社”摄影师岛崎役治就是沿着这条路上了衡山,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组衡山老照片。这条路如今已近荒废,我们从景区入口停车处的一条野路上山,才寻觅到它的踪迹。

    摩崖裸露在阳光下,登山古道却已被落叶掩盖。如果不是摩崖石刻的存在,很难证明它曾经就是历史上那条被称作“百步云梯”的上山古道。

    摩崖上清晰的几个大字是“百步云梯”,字体为苍劲有力的楷书。旁边是“直上南天”,古时,这里的确是直通南天门的路径。一直到1936年,南岳才修通了到半山亭的公路,古人登山,远比现在艰辛。因此有石刻“云程初步”,也就是说,登山看云,一切从此刚刚开始。摩崖之上有“试看来人”的题字,大概是在挑战登山者的意志,试看来人,有几人可攀上此山?

    南岳历来佛风极盛,百步云梯摩崖之上,有“南无阿弥陀佛”与“皈依佛门”的石刻。

    [会仙桥]曾国藩古道上,看到王船山与明藩王的一段往事

    从祝融峰附近下来,路边有一条小道。

    这是朝圣古道,也是著名的南岳“曾国藩古道”。这条路本来唐末宋初就已经出现,但因为清同治年间,湘军领袖曾国藩曾出资修缮,于是便被称作了“曾大人路”。古道穿越山间整齐挺拔的杉树林,林间雾气沉沉,路边棣棠盛开,有仙境的感觉。

    路边有一块巨石,凌空而来,有几乎要将道路遮断的感觉。这是衡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石蛋景观,石蛋上有摩崖石刻:不语挂锡。时间为万历甲寅,落款是岷藩禋黎。明岷王1425年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朱禋黎是其后裔。据罗定钧的《船山师友记第七》记载,朱禋黎好禅,热爱书法碑刻,与王船山有交往,王甚至专门写诗赠送朱禋黎,给武冈的很多碑碣都出自他的手笔。这块“不语挂锡”,说的也正是禅宗之事,符合书中描述。

    这块摩崖石刻,主要为纪念不语禅师在此挂锡。关于不语和尚,记载并不多。《南岳志》曾记有关于他的一段公案,说他是南台寺的僧人,经常在这里打坐,终日不语,自号不语禅师。他在这里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灶里的火种熄灭了。于是,他在晚上,提着灯笼,踏着积雪到上封寺去借火种。上封寺的僧人说道:“大师灯内有火,何必相求?”不语禅师得此禅机,便作偈道:“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从此他便大彻大悟。

    古道上一路多有花岗岩摩崖石刻,可惜很多文字已湮没在历史的时光里,难以辨认。只有一处“昔人曾此会飞仙”的石刻异常清晰,会仙桥的得名由此可以解释。

    古道转折处,即到会仙桥。说是桥,其实就是一块一米多长的石板架在两块巨石之间,不远处即是悬崖,若非是雾大看不清悬崖,走过去恐怕会让人感到心悸。

    会仙桥的巨石单独矗立在一块崖壁上,据说上面有石刻,但巨石很高且无法保证安全攀登,只能作罢。据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说,上面刻的是“西方圣境”以及“谢应徵登时”。但资料与照片的核对工作,仍在进行中,并未完全明确。

    会仙桥另一侧有登山道,道旁崖洞旁刻有“摸心自问”及“你来会仙”,无落款,大概镌刻者也并不想借这个刷自己的存在感吧。

    外地人到此一游的石刻也存在于此,其中一块刻有“蜀巴郡汪言臣王三畏同启”。从四川跑到衡山来刻这种到此一游的文字,这种行为放到现在,应该会在互联网上被口水淹没了吧。

    摩崖石刻:石头上的禅宗史

    衡山多名寺,这些寺院也成为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内容则多与宗教有关。此次探访的福严寺、南台寺、广济寺,都曾是禅宗南宗的重要祖庭地,兜率寺则只剩了一个遗址,摩崖石刻仍在,寺庙已无存。

    禅宗南宗“一花五叶”,分流成五大宗派,号称“五宗七家”,皆与南岳有关,可以说没有南岳系的孕育,就没有南宗的发展。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

    磨镜台石刻:祖源,为后人对禅宗祖源地衡山的敬仰

    我们最先到达的地方是磨镜台,这是衡山重要的一处景点。南岳系的祖师怀让禅师的墓塔就在磨镜台上方,墓边紫堇正盛开,与古墓的幽暗形成鲜明对比。怀让禅师虽逝,但他的思想却一直远播到世界各地,这样的生命,无疑是有价值感的。

    磨镜台石刻就在路边的一块圆形崖壁上,当年,南岳怀让与马祖道一关于“磨镜”的著名公案就发生在这里。

    石刻为两个大字:祖源,为后人表达对禅宗祖源地衡山的敬仰所刻。南宗在此山汇集成源,又流向江西、湖南诸地,终成大河奔涌之势。

    磨镜台不远处即为福严寺,这里有“天下法院”之称。前年我们采访禅宗时,就是在此遇见做摩崖石刻收集整理工作的南岳佛协副秘书长周可老师。前年被清洗整理的摩崖石刻,如今又被青苔所覆盖,初春的青苔绿意盎然,草色清新,与古老的石刻相互映衬,成为极美的画面。

    此处的石刻,以佛语为主,但也不乏赞美自然风物的作品。一处行书书写的“溪声山色”,描绘出这片隐秘禅境的自然美。其中还有李培基的一首题诗:“江河渡虏家何为,到此福严且放慵。欲望京华与岱色,更从天柱上芙蓉。”山河秀色之外,也有慷慨悲歌。国民党元老李烈钧于戊寅年题刻:“杌陧萦怀。”杌陧出《书经》意为倾危不安的样子,时局纷乱之际,李烈钧的心中,正是这样的感觉。

    沿着福严寺旁边的小路上去,上方有一崖壁,虽然不大,却满满的全是石刻。其中最凸显的是一块被镶嵌成碑阙形式的“极高明”石刻。这是隐居衡山的唐朝宰相李泌所题刻,此处也因此被称作“高明台”。“极高明”出自《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这也是李泌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广济寺的石刻就在溪水旁,“寿”“忽然广博”“洞水逆流”

    南台寺距离福严寺不远,为一清幽古寺,是石头希迁禅师的驻锡之地。站在寺内的空地上,近可俯瞰衡山秀色,远则可以看到南岳区及湘江。

    寺门前有石头禅师的著作《草庵歌》及《参同契》石刻,寺后崖壁上有石头禅师的雕像,崖壁上的“南台寺”及题款“梁天监中建”、“沙门海印”,忠实记录了南朝梁天监年间海印禅师创建此寺的久远历史。

    广济寺距离景区略远,是一处深隐地,我们来到此处时,竟未见一位行人,当年却并非这样,此处也曾是南岳的古登山道,也曾游人如织。这里是一处山间谷地,山间溪水潺潺,水气弥漫,植被茂密森然,广济寺的石刻就在溪水旁,一处为“寿”字,一处为“忽然广博”,一处为“洞水逆流”,题款为“龙山书”,都是寺内僧人所题刻。据说“洞水逆流”的意思至今还无人可解。

    广济寺旁有禹王城遗迹,烟雨迷蒙中,有“禹王城”三字石刻碑。林间散落残损城墙,关于大禹与这座名山的种种传说,从来就是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

    兜率寺如今只剩一个名字,遗址也变成了公园,但寺周围的摩崖石刻基本都在,让人感叹真正经得起岁月沧桑的还是石刻,建筑物实在是太容易被毁坏。兜率寺旁的石刻有明万历年间的“松高玄览”,有篇幅较多的“游兜率庵”,以及“烟霞仙境”“眠云漱月”“薜萝深处”这些关于意境的描绘。这些石刻意境儒雅,而且笔法尤佳,堪称明代南岳摩崖石刻中精品。兜率寺石刻中最大的是“福”“寿”两大字,约1米见方,款署为“嘉靖丙辰六月吉旦巡按广西监察御使李一经磐石书,衡山主薄□大纲、儒学署举人郭林、训导江厚立”。最有趣的是一块“懒残岩”,因懒残和尚得名,该处是唐代宰相李泌在南岳隐居结庐为居的“端居室”和名僧懒残的驻锡地。又懒又残,在现在可以被称之为标准的“废柴”了,但禅师所追求的,绝对不会是这样的人生,他所说的“懒残”其实是一种自由任性,不为世间功利所累的生命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