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有合并椎动脉开口部狭窄形成串联病变的情况,临床处理序贯可因具体情况不同(两处病变的距离、狭窄严重程度的轻重、病变解剖的情况)而有所差异。本周我们汇报一例左椎动脉V1及V4段串联狭窄支架诊治过程。 病例详情 男性,61岁,因发作性眩晕3年,加重伴视物模糊20余天入院。 入院前3年,无明显诱因偶发眩晕,伴恶心呕吐,数分钟后可缓解,因发作频率低,症状程度轻且缓解快,一直未予以诊治。入院前20余天,发作上述症状一次,伴有视物模糊及口周麻木,就诊当地医院,核磁共振(图1)示小脑及双侧丘脑见散在新发缺血灶,左椎动脉V4段狭窄,右椎动脉颅内段未见显示。 图1 患者遂转诊我院,门诊行颈部CEMRA(图2)提示右椎动脉V3段以远未见显影,左椎动脉V1及V4段串联狭窄可能。 图2 头颅CT(图3):左椎动脉V3-V4段小点状钙化。 图3 CTA(图4):左侧椎动脉V4段狭窄,狭窄段较长,最重处较为局限。 图4 CTP(图5):后循环区域低灌注,以右小脑半球为著。 图5 既往白癜风病史15年。 入院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拜阿司匹林100mg 1/日+波立维 75mg 1/日)及降脂(阿托伐他汀钙 20mg 1/日)。 血栓弹力图:AA抑制率 99.6% ,ADP抑制率49.2%。 术前造影:右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图6)。 图6 左椎动脉V1段狭窄,左椎动脉V4段长段狭窄,局部狭窄程度较重,见脊髓前动脉显影(考虑椎动脉V4段狭窄后出现的侧支代偿)(图7)。 图7 前循环未见明显向后循环代偿(图8)。 图8 术前讨论 1. 患者左椎动脉优势,左椎动脉V1及V4段串联狭窄,右椎动脉V3段以远未见显影,考虑闭塞,拟处理左椎动脉。 2. 因左椎动脉V1段直径较粗,起始部无血管迂曲,估计先处理近端病变后导引导管越过支架难度不大,故决定先处理近端病变再处理远端病变。 3. 左椎动脉V4段长段狭窄,局部钙化不明显,预计发生术中扩张困难的机率不高。 4. 左椎V1段拟放置球囊扩张支架;左椎V4段拟采用短球囊预扩张狭窄,再放置自膨支架。 右股动脉置8F动脉鞘,局麻下先使用Express 6×14mm支架处理近端,支架后残余狭窄率0%(图9)。 图9 颅内段造影显示,左椎动脉V4段狭窄,斑块从椎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区波及左小脑后下动脉开口部,最狭窄处较为局限(图10)。 图10 遂全麻下,更换6F导引导管,在5F 125cm多功能导管及0.035″导丝同轴引导下穿过左椎开口支架,置于左椎V2段远端(图11),增加多功能导管的目的在于缩小导丝与导引导管间隙,减少导管推送过程与支架交缠的可能。
因V3段较为迂曲,单用Transend微导丝(0.014″300cm)未能穿过狭窄段(不能有效旋转操控微导丝),故将Traxcess (0.014″200cm)在Echelon-10微导管辅助下越过狭窄段,撤出微导丝经微导管造影在真腔。更换300cm Transend微导丝,其后Gateway 2×9mm预扩张病变(4atm见球囊充盈,最大扩张压力7atm)(图12)。 图12 扩张后放置Wingspan 3×20mm自膨支架,对病变予以全覆盖,支架放置后残余狭窄约20%,前向血流好(图13)。 图13 1. 对于后循环合并颅内外串联病变处理序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各有利弊。 ① 先处理远端病变,导引导管的位置有如下两种情况:放置在颅外段狭窄近端,系统支撑性会不好,一旦存在路径迂曲的情况,会造成处理远端病变的球囊或者支架不能到位;导引导管放置在颅外段狭窄远端,常需要在预扩张的基础上,导引导管才能到位,但因近端狭窄并未完全解除,有加重术中缺血的潜在可能(特别是在局麻下,患者会出现缺血不耐受可能)。 ② 先处理近端病变,如近端存在严重迂曲,且支架放置解剖不合适,导引导管越过支架会存在很大困难。 2. 鉴于近端病变一般都放置球囊扩张支架,采用如下技术会减少导引导管越过支架的难度: ① 球囊辅助推送技术:在支架释放完毕后,保持球囊充盈状态,摘除后接的压力泵,固定球囊及微导丝,顺势缓慢前送导引导管,一般都能较为顺利的将导引导管越过支架(图14)。 图14 ② 如果支架放置后整体较为平直,且支架在锁骨下动脉存留的长度不长的话,也可以采用本文的技术越过支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