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矫治器的临床应用 2014-04-11 Ormco Ormco OrmcoSmile “小O”主持的正畸信息分享平台。在这里,“小O”和您分享正畸知识、文献资料、临床经验以及任何与正畸相关的信息,偶尔还会有“小O”推荐的电影、书籍和新鲜事物。同时,“小O”期待与您的互动,让我们一起探讨正畸技术,打造属于我们的正畸圈。 功能矫治器(Functional Appliance)本身并不产生任何机械力,通过改变口面肌肉功能促进颅面生长和牙合发育,从而矫正形成中的错合畸形。
功能矫治器的发展: 追述功能矫治器的历史,1879年美国的Kingsley医生首次提出“咬合跳跃矫治器”。20世纪30年代,Andersen医生提出了肌激动器和功能矫形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使患者的下颌处于前伸位置,从而引起口颌肌肉功能发生变化,通过口颌肌肉功能的综合作用,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并由此治疗Ⅱ类错合。此后,欧洲学者又设计出多种功能矫治器,如Bionator、Frankel、Herbst、Twinblock等。近30年来,欧洲学者又陆续设计出固定的功能性矫治器,例如Forsus,该矫治器不需要患者配合,疗效更佳肯定,效果优于可摘式功能性矫治器。此外,学者们发现,功能矫治器与口外矫形力相结合,其疗效较单纯使用传统的功能矫治器或口外力有明显的提高。 功能矫治器的作用原理: 功能矫治器本身不产生力,其矫治力来自被牵张的肌肉、韧带及纤维。肌肉等被牵张后,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调整,即通过新的“功能型”达到新的“形态型”。从本质上讲,功能矫治器有三种主要的作用方式:
功能矫治器的适应症: 从病因学上,功能性矫治器主要适用于口面肌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功能性错合畸形,及早期骨性错合;从生长发育看,功能矫治器适宜在青春生长迸发期前1到2年开始,并持续整个迸发期。对中国儿童,女性平均9-10岁,男性平均12-13岁进入青春迸发期。当面部生长接近完成时其疗效明显受限;错合类型上,用于矫正颌间关系不调,不适用于牙列拥挤、牙齿错位及拔牙病例。 功能矫治器的治疗程序: 首先,根据模型分析、X线头影测量及口面部肌肉功能的检查来确定错合畸形的类型,明确是否为功能矫治器的适应症。再次,选择合适的矫治器类型及确定咬合重建的标准。所谓咬合重建,即是根据检查资料从三维(矢状、垂直向、横向)设计好下颌的新位置,并用口内取合蜡的方法确定和记录该新位置的过程。合蜡将下颌的新位置关系转移至合架后,在此关系上制作矫治器。咬合重建的具体方法如下:
功能矫治器的临床注意事项: 试戴期为2周,患者每日戴用2小时,后逐渐增至4小时、6小时、8小时,直至14小时,使之渐渐适应矫治器。要求患者尽可能长时间戴用矫治器,每天至少12小时,最好全天戴用,一般隔4-6周复诊。牙性错合保持6个月,骨性错合应保持一年以上。 小结: 功能性矫治器对于早期骨性错合患者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减少了恒牙列期正畸拔牙的几率,但是临床工作中,医师对选择何种矫治器所困扰,原因是功能性矫治器的种类繁多,且医师们对适应证及原理掌握得不够清楚。因此,本专题将逐一介绍临床中常用的几类功能性矫治器的应用方法及研究现状。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