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周村与江南古镇最大的区别是周村没有水,也没有船。古街的的建筑带着一种江南建筑没有的硬朗,屋檐短短的贴在顶上,没有飞檐没有翘角,没有精致的雕花,也没有湿润的青苔。 江南的古镇看得多了,慢慢会觉得好像中国的古镇都相差不大。所有的古镇里头都是青砖瓦房,所有的古镇里头都挂着红灯笼,所有的古镇里头都卖着同样来自义乌市场的小工艺商品,所有的古镇里都有略显矫情的小资店。
街边偶尔会见到一两家茶饮店,更多的是一些编织、根雕的工艺店铺。 当然,周村最最出名的不会是这街,也不会是这树。而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周村烧饼。 喷香酥脆的周村烧饼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村烧饼,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当时的“聚合斋”烧饼店郭云龙所首创。传说,他发现马蹄烧饼上面鼓起的薄壳,酥脆喷香,食而不腻,于是就试制了这种酥烧饼。周村古商城里面有一家周村烧饼博物馆,博物馆里展示了过去的烧饼制作工具,游客也可以通过玻璃窗直接观看烧饼的手工制作过程。 注:在这里所看到的周村烧饼制作展示,就是被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 (上图为周村烧饼第四代传人) 制作周村烧饼要经过配方、延展成型、着麻、贴饼、烘烤等多道工序,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则是制饼的关键。特别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师高手,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点。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财”都是制饼师傅的多年经验。
周村烧饼博物馆里面制作时间最长的师傅,每天能手工制作3000个,一双手飞速揉面,摊饼,沾芝麻,进烤炉,看得人眼花缭乱。 师傅流畅快速的制作, 看着容易,但这是几十年才能练成的手艺活儿。炉膛里面温度相当的高,能直接用手把饼坯送入炉膛,贴在炉顶而不掉下来,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即便是烧饼博物馆里,也只1个烧饼师傅可以全程用手高速制作。其他的师傅慢些不说,贴饼子也只能用托盘贴。因为饼坯很薄,并不隔热。手背托着沾了芝麻的饼坯贴到高温的炉顶,时间短了,饼坯还没黏住,就会往下掉。时间长了,手背会被高温灼伤。
其实,在周村,这样的烧饼店不少,只是现在来说,其他的店里大多都只能算是私人作坊。烧饼博物馆里的,是最成系统的。就个人体验而言,这里的博物馆的确会比其他店里的烧饼更金黄一点。但味道的话,其实也并不太所谓到底谁最正宗。刚出炉的烧饼味道都很赞。 古村的景点就不多说了。里面有拍摄电影的大染坊建筑,也有一些周边遗留的生活用具、生活习俗等展示。感兴趣的可以进去逛逛。 如果问我,在里面印象最深的体验,大概是我偷偷跟在一个头发斑白,怀揣着收音机的老大爷后面,一步一晃地走过小半条街的短短时光。 太阳暖暖的光线从屋顶,从已经稀疏的树影照射下来,把巷道变得斑驳而宁静。老大爷怀里的收音机里不知道唱的什么戏曲,热闹又悠扬,听不太懂唱词,只是跟在慢悠悠的老大爷身后,恍然有种我也是在这里缓慢生活着的错觉。好像不着急去看景点,不着急去找吃的,不着急去拍照,当然,也不着急着离开…. 美食线路:淄博火车站—周村—新建西路—周村古商城——步行进入古商城大街——大街48号周村烧饼博物馆 ps:街道旁有扮相古老的演艺人,一身装备齐全,完全融入了街道风景以至于我第一眼没看出来。合影照相5元/次,有兴趣的人可以在街道上找找看能不能第一眼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