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星孩:融入社会那么重要吗?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16-12-30



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是自闭症儿童最为突出的核心障碍之一,而这就导致儿童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因此,在引导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道路上,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是走出孤独的前提和保障。这也是目前社会主流的基调。



与周围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是基础

正常的儿童几个月大的时候已经会认人了,当亲人来到身边时,会手舞足蹈,异常兴奋;学会走路时,会跑到妈妈身边让抱抱;当父母要离开自己时,会哭闹,表现出伤心的情绪,这是正常儿童的天性。但这些普通的现象却很难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体现,他们对亲人没有特殊的依恋感,总是一个人自顾自的玩儿,对亲人的到来和离开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即使年龄再大一些,他们也不会对老师或者其他照顾他的人产生特别浓厚的感情 。因此,父母和老师需要对这些儿童付出加倍的照顾和努力, 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儿童的异常与冷漠,通过肌肤接触,亲子游戏等方式,与儿童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赢得儿童的信任与依赖,让星儿具有安全感,亲近感,逐步学会和家长父母之间进行沟通互动。


融入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要想让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由于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逊色于其他同龄儿童,倘若将儿童一下子放进大的集体环境中,会给星儿造成情绪、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会让他们由此排斥集体环境。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可以事先让儿童接触周围小范围的集体环境,比如和朋友家的家庭聚会,带上儿童一起,也可以经常带儿童到邻居家,前提是要和周围的人群事先沟通好,多对儿童进行鼓励与表扬,包容儿童的异常,这样可能会增加儿童的自信心,否则可能会起到示范的效果。适应了周围的小环境之后,再尝试着让儿童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里,由老师进行进一步的训练、沟通和交流,逐步培养自闭症儿童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逐步融入集体生活。

融入环境,对儿童就是好的吗?

很多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轻微一些包括自言自语,发出莫名的声音,抖动双手等,乃至严重一些的,如啃咬自己,拿脑袋撞墙,踢打他人等。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年幼的时候进行及时的干预,随着儿童的成长,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畴也将随之升级。

很多家长到了儿童的青春期或者成年期,都希望孩子“安静”一些,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在社交场所待的久一点。可这样压抑的“安静”,是不是真的是这些儿童们最希望的状态呢?

美国一名有名的艾斯伯格症橄榄球运动员接受采访时曾表达,很多时候他非常需要自己一个人待着,旁边谁都没有。不需要各种来来往往的笑脸,也不想要张口说一句话。甚至想要狠狠打自己一巴掌的时候,也不需要去控制自己的冲动。

这就传递出了一种深切的哀伤,“你想要的为我好,不是我认为的好”。这不仅仅是中式父母们常被抱怨的一个现象,现在已经成为了所有自闭症儿童家庭都可能面临的两难。


孩子真的融入社会了吗?

孩子融入社会,很多家长认为,具体表现在孩子能够去一些常见的社交场所不被驱赶了,包括餐厅,商店等;孩子可以去公立学校上学了;孩子能够不被限制的使用公共设备了,如飞机,公交等。

难道,这就是“融合”的真实吗?

笔者曾经遭遇过一名这样的服务生,在谈及服务过的这些人群中,他特地点出了“一帮子智障”(实际上是自闭症个体),话也不会说,东西吃的地上都是,简直不知道他们活着到底干嘛。当时在他话语中体会到的那种震惊,一直到如今都让人战栗。


如果带着孩子外出,就需要遭遇这样各种恶意的背后言论,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社交的必要性,可他们基本上并不会主动与人发起交往;为了让孩子感受社交的愉悦,但当对方带着恶意和排斥的时候,他们怎么可能获得愉悦;为了让孩子学习技能,但为什么偏偏需要外出;为了让孩子体会那种人与人连接的情感,偏偏他们无法感同身受!

犹记得在鲁豫有约的某期节目中,自闭症患者王永贞的70多岁老父被问及独自照顾渐冻症老伴儿的心酸,他乐观地说,有个老二,送去医院的时候也有人帮忙。可这位老父亲的健谈,在记者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戛然而止,“看到老太太这样,王永贞会难过吗?”老父亲一下子红了眼睛,哽住了喉咙,许久挤出了几个音节,那种心酸让人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不会。”


更别提现在社会层出不穷的关于校园霸凌自闭症儿童的事件,不禁让人动摇:我这么努力,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和沟通技能,就为了将来某一天,我不在了,孩子能生存下来,这难道有错吗?

社交技能=生存可能?

在美国和北欧,有这样的一种模式,政府与地产企业合作,廉价租下大片的公寓楼,以公民福利的方式安置成年后的自闭症个体,他们可能父母还在世,也可能没有任何亲人。在公寓楼里,每天都有社工照顾个体起居,安排外出的活动带他们去透气和运动,也有随时的团聚时光,家人可以随时前往。

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需要社交技能,却缩小到了非常有限的场景中,比如一周内的短暂外出,或者所有个体聚集一起的团体活动等。可是他们的状态却保持的不错。

目前香港也有专门的信托基金可以委托,负责照顾和安排成年自闭症个体的生活。

社交技能并非这群个体唯一生存的途径!

更别提那些高功能的个体,做程序员,仓库管理员,设计人员等,他们每天需要的社交成分非常少,谁又能判定他们过得不好呢?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没错。培养孤独症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促进他们融入社会,也许是一种必要的体验。但是家长们也需要更多考虑儿童主体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愿想,在合理范畴中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而非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够融入社会,像其他孩子一样游刃有余—因为,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游刃有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