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顺信:从《望江亭》的音乐伴奏谈京胡技巧(一)

 cxag 2016-12-31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京胡是京剧唱腔演唱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于京剧各行当、流派唱腔不断丰富发展,历代琴师在京胡的伴奏方法上加以研究探讨,通过实践,不断有所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演奏技巧。全面地讲解京胡的伴奏技巧,不是我这篇文章的篇幅所能容纳得了的。这里, 我想结合《望江亭》一剧中几个选段伴奏的具体实例, 简要地介绍一下京胡的伴奏。当然, 由于我长期为张君秋同志伴奏, 所谈京胡伴奏, 多是张派唱腔的伴奏特点。然而,无论是哪派的唱腔伴奏,都要有坚实的基本功基础,所以,各个流派的伴奏总有相通之处。我想, 介绍一下张派唱腔的伴奏方法, 对于一些初入门的学习京胡伴奏的同志来说,可能会有所帮助。

 

首先,我介绍《望江亭》中谭记儿唱的〔四平调〕唱腔

 

《望江亭》中的谭记儿是个有才气、聪明的古代妇女,不幸丈夫早故,少年寡居, 因为她长得很美,受到太尉杨截之子杨衙内的无理纠缠,所以,她的内心充满了悲凉愁困,一为了躲避狂徒的纠缠, 谭记儿搬到清安观抄写经文。这段唱就是谭记儿被观主白道姑招唤出来时所唱。

 

为了把谭记儿出场时内心的愁困情绪渲染、衬托出来,我的开唱“过门”的演奏速度是比较慢的。慢“过门”不好拉,没有功夫和技巧,容易拉得直、愣、单调。为了避免这种单调的效果,我对传统的“过门”作了革新处理,一是把曲调丰富了一下,传统“过门”很少有十六分音符,我不仅增多了十六分音符,甚至还加了不少三十二分音符的曲调;二是在演奏技巧上要求细腻、讲究,譬如起首的两小节曲调,在音量上我由弱渐强进行演奏,“1音用揉弦,“2”音用打弦,“3”音用揉弦,这些处理都是用技巧来填充时间,使人听起来不感到没味道。虽然慢,但不拖沓。第三小节的第二拍曲调,我是把传统的曲调加繁了,用了一个三个音符的连弓演奏,一方面是为了放慢速度,另一方面也是为《望江亭》的演奏增添点带有特点的曲调。这个“过门”的演奏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第四小节的“5音演奏,要音量渐强,由虚到实,按实了“5音后还要揉弦,这样不仅使音量饱满,而且还能使音质柔和;第五小节第二拍的“7音,一般容易拉成“1音,用“7则比较柔和。开唱前的那一小节伴奏“过门”,两拍之间要把气口留出来,最后两个音符之间的附点一定要拉出来,稳住节奏。这样演奏,才能使演员能够舒服地开唱。

 

前两句唱腔的演唱基本上是慢速度的,因此,它的伴奏也是慢的但慢中要有变化,避免拖沓,同时要强调技巧。如第十一小节第一拍的“2”音要打弦,第二拍要把“4”与“3”两音之间的休止效果演奏出来。“空帏”的“帏”字唱的是“3”音,伴奏也是“3”音,它的时值有一拍,比较长,容易单,所以“3”音的演奏要讲究,一是音量要由弱渐强;二是“3”音首先是实按弦,滑到“2”音,再滑回到3”音,滑回之后,又要用中指打弦,这样演奏就不致于单调了。“暗长叹”的“暗”字行腔的伴奏,“7”音前的倚音“2”用无名指按里弦,音量要轻,音质要清晰。“7”与“6”两音之间要有停顿,但不要换弓,都是用拉弓演奏。第二拍后五个音符则要强调用拉弓的连弓演奏,音量由弱渐强。这两个地方的弓法一定要讲究否则容易拉成“一道汤”。“叹”字行腔的“2”音要有“3”音的装饰,不要拉成单音舒服地把腔送到家,然后拉“2”“3”两个音的垫头,垫头的节奏要紧,音量还要加重,要把起伏拉出来。到“芳”字的行腔上“1”音的音量又减轻了,用推弓,揉弓,推到“心”字行腔那小节第一拍的音半拍时,还要有个滑音,约滑“1”与“7”两音之间的音高位置上。“心”字行腔的这一小节第二拍的“2”音,我用的是小指按里弦,因为张君秋同志演唱时是“阴”着唱的,伴奏如果亮外弦“2”,音质亮,跟演唱就不协调了。用小指按弦在旦角伴奏中是少见的,一般用无名指,但因为“2”之前的“1”音用的就是无名指,再用无名指滑向“2”音按弦,音质就不容易清晰了,所以改用小指按弦。“寂寞”的“寂”字有两个小节的行腔,多是低腔,我理解“寂寞”二字包含了谭记儿内心的愁苦,也包含了她对杨衙内无理纠缠的强烈愤懑,这种心情在剧情中表现得很突出,因此,为了把谭记儿内心隐藏着的愁苦、愤懑表示出来,我把“寂”字的行腔伴奏翻高八度用外弦演奏,这种伴奏效果也是为了后面行腔加快节奏以致转繁翻高来蓄势。另外,从听觉上讲,这种翻高的拉法,其效果同前边的低音形成对比,且与唱腔的曲调协调一致,因而行进比较顺畅,容易形成美感。“有谁怜”中“谁”字的一小节行腔第二拍的后半拍,张君秋是耍着板唱的,所以尺寸上有伸缩性,因为后面“孀居愁苦泪洗面”一句要加快速度,为了蓄势,要欲快先慢,所以张君秋先耍着板唱,略坐了一下尺寸,我的伴奏也要配合好,我是用一个倚音“3”来装饰“2”音,“2”亮出后打弦,再带出附点的效果,随着唱的尺寸,转拉“1”音。这种打弦、附点的处理,可以使伴奏的速度有伸缩性,便于配合演唱。

 

第三句唱是个紧缩唱句,这句唱之前的节奏要催上去,有所准备,所以,我在“有谁怜”的“怜”字行腔的尾音伴奏上,用小抖弓拉“1”音,加强一下力度。第二拍的后半拍是一个垫头,这个垫头的演奏要特别注意拉出附带的效果来。我体会,附点在伴奏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稳定节奏,然后想慢就可以扳下来,如前面所讲第一句唱腔开唱前的附点伴奏;快又可以催上去,“怜”字行腔后面的垫头就起的是这个作用。第三句唱的节奏紧凑,速度加快了,我就用了裹腔的方法,即唱简拉繁,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演奏要顺畅,为此,我连续使用了两个字一连弓的伴奏方法,这里面有一个“2”音的三十二分音符,为了连弓,这个“2”音用无名指按里弦。“泪洗面”的“面”字伴奏有一个附点,这个附点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它可以加强力度,坐住尺寸,有个转题前的交代(即通常讲的“肩膀”),使演员、观众事先都有了准备。第四句“为避狂徒”的“为避”两个字,有的演员唱起来容易拖,可能是以为后面转散了,这两个字就可以唱得慢点。其实,张君秋同志唱这两个字时唱得很干净,很紧凑,他是把重点放在后面“狂徒”两个字的翻高唱腔上的,所以效果是精彩的。为了同演唱相吻合,我伴奏“为避”二字行腔时用了两个连弓,第一个连弓是里、外弦的连弓,奏“2”、“5”两个音,第二个连弓是外弦的连弓,奏“3”、“4”两个音,这样处理就可以使节奏紧凑,更好地配合演唱。

 

“狂徒”二字转散的行腔,“5”的伴奏要饱满,我用了连续几个(根据唱腔的演唱,或4个,或5个不等)“拉、推弓”,但速度要渐快,音量要渐强,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的。最后的“6”音,是“5”音的推弓带出来的,用小指按外弦,最好“6”音同小锣“台”音同时出现,这需要同鼓师取得默契。

 

“到此间”三字的尾腔,张君秋同志的演唱有个所谓“枣核型”的特点,即“2”音由弱至强,再弱,转“1”音也是弱起渐强,然后弱收。我的伴奏音量也同样与行腔有相应的控制,“2”音的后半拍要慢打弦,“1”音的伴奏只用拉弓、推弓两弓子,速度要慢,弓子运行的力量要匀,切忌连带几个“拉、推”弓,否则就把演唱的情绪破坏了。

 

最后,我要强调一下运弓的力量。一般运弓多强调腕力,因为腕子的力量灵活,但是,是不是只用腕力,不用臂力呢?我认为,两种力量都要用。譬如这段唱腔的伴奏速度较慢,有许多地方,如开唱“过门”的演奏,以及“空帏”、“芳心”、“谁怜”等行腔的伴奏,我都是强调臂力,辅以腕力的,而在行腔较快,音符较繁时,我则往往以腕力为主,辅以臂力。这种臂力、腕力交叉使用的方法,一是便于调节曲调的节奏,控制好音量,更好地突出演唱中的重点语气、情绪;二是在伴奏一出时间长、唱功繁的大戏时,由于臂力、腕力的相互轮换,便于琴师自己适当的休息,使操琴时间持久,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

 

【二黄摇板】转【二黄原板】的唱段,是谭记儿同白道姑对坐叙话时所唱(曲谱附后)。白道姑为了促成侄儿白士中同谭记儿的婚事,教白士中暂避一时,请谭记儿出来与她叙谈家常,以便从中探明谭记儿对婚事的态度。白道姑提及谭记儿每日为她抄写经卷,多有劳累,心里实实地不安。此时,谭记儿起唱【二黄摇板】,表述自己因为得到白道姑的同情、帮助而十分感激的心情。

 

【摇板】是一种有节奏制约但又可以灵活变化的抒情板式,它的胡琴伴奏“过门”和曲调,都有板鼓管着,但演员为了更好地抒情,又可以自由发挥,不受板鼓的制约。因此,伴奏时既要随着演员的演唱,也要兼顾板鼓击出来的节奏,难度较大。(因为演员演唱较为自由,谱例中胡琴随奏的曲谱不宜记成固定的弓法。)张君秋同志演唱【摇板】的唱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节奏紧凑,不拖沓,注重唱句的重点发挥;其次就是他的心里对胡琴的伴奏有准数。因为他会拉胡琴,熟悉胡琴的尺寸、劲头儿,这就容易使他的演唱同我的伴奏通心气儿。譬如他张嘴起唱时,不管起在推弓上或拉弓上,都能考虑到我伴奏时的弓法是否顺畅,我不必因为要随他的唱去临时调整弓法。也正是因为他熟悉胡琴的演奏曲调,所以我可以在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中,作些不同于一般大路“过门”的创作,把曲调略加变化,顺畅地引出唱句来。

 

伴奏【摇板】还要顾及乐队的其他乐器的伴奏,要使整个乐队的演奏整齐,这就需要强调京胡的领、带作用。要对其他的乐器演奏员有交代(即通常所说的“肩膀头儿”),这种交代是通过伴奏曲调的停顿、力度表现出来的。譬如,“蒙师傅”三字后面的“2”音,最后一拍要有停顿,这等于给其他乐器演奏员一个预示——该转“过门”了。停顿时要停在推弓上,然后用拉弓稍加力度,领出“过门”的曲调演奏。这样处理,容易使其他乐器的演奏同胡琴的演奏取得一致。其他的“过门”演奏与此类同。

 

“抄写经卷”四字后面的垫头,有人用“23”两个音的垫头,这种垫头不够大方,我只垫了一个“2”音,用的是里弦,是前面的“1”音用推弓带出来的,不过分强调这个音。“为的是遣愁闷”六字行腔的伴奏,“为”字用两个拉弓拉出两个“7”音,第二个“7”音用无名指打弦。“的”字的“2”音伴奏也是打弦。“是”与“遣”字的伴奏曲调加繁了,“遣”字伴奏中的“2”音是里弦的“2”音,用无名指按弦,与前面的“7”音连在一起,以推弓连奏。“闷”字伴奏有一个小停顿,这是为后面的上板行腔作一个准备,对演员,对其他的器乐伴奏都是一种交代。

 

“排解忧烦”四字的行腔是上板的,它的前两小节的行腔过去都是缘着板一个尺寸下来的。1978年,张君秋同志恢复演出后,有一次唱到这里,他在“忧”字行腔上略抻长了一点节奏,于是我临时在5”音的时值上相应地有了适当的延长。这种默契的即兴创作后来就被我们固定下来了,因为我们感到这样处理有助于表现谭记儿的满腹忧愁。

 

在整个唱段中,“排解忧烦”四字的行腔是一句重点的甩腔,着重表现了谭记儿内心的痛苦忧虑,演员的演唱重点发挥处,需要有胡琴的有力配合,我是在伴奏中作一些相应变化来配合张君秋同志的演唱的。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未完待续)

宝山编辑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