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扫描前准备及头颈篇

 嵩山红叶2017 2016-12-31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6.12.004
通信作者:

余建明, 430022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Email: cjr.yujianming@vip.163.com

徐克 ,110001 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Email: kexu@vip.sina.com
执笔者:

郑君惠, 510080 广州,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Email13610228212@163.com。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继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 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由于具有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 对病灶定位和定性准确、 可以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资料等优势, CT检查已成为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 在我国已经普及到各级医疗机构。规范CT检查技术, 为临床和诊断提供普遍公认的优质图像至关重要。为了规范CT检查技术, 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国内相关专家综合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起草了本版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CT扫描前准备

CT扫描前准备

一、 设备准备
1.检查室按照各类型设备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依照CT设备开机的要求按步骤操作。
3.按设备要求预热X线管。
4.建议按设备要求进行空气校正。
5.建议确保有足够的存储空间。如果有 PACS系统, 需要确保数据传输通畅。
6.确保高压注射器处于完好待用状态。
7.确保影像交付介质处于正常状态。
8. 定期做好 CT 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设备状态维护)。
9.CT室配备常规急救器械和药品[1]。

二、 受检者准备
1.受检者检查前, 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饰品或可能影响 X线穿透力的物品, 嘱受检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
2.不合作的受检者(如婴幼儿、 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者), 在CT扫描前给予镇静。
3.根据检查部位做好检查前相关准备。胸、 腹部检查前进行屏气训练, 保证扫描时胸、 腹部处于静止状态; 胃肠道检查前饮水; 颈部和喉部检查前告知受检者不能做吞咽动作; 眼部检查前告知患者闭上双眼, 尽量保持眼球不动, 不能闭眼者让其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

三、 操作者准备
1.掌握基本的影像诊断知识, 能根据受检者的特点、 诊断的需要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流程与参数。
2.熟练掌握CT机的性能和特点。
3.落实 “查对” 制度。
4.向受检者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其顾虑和紧张情绪, 检查时取得患者配合。
5.能够及时发现检查过程中受检者的异常情况。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 在受检者发生意外时能及时参与抢救。
6.熟悉影像危急值的范围。

四、 图像质量控制
1.检查部位符合临床诊断需求。
2.图像上无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伪影。
3.图像采集和重建参数符合影像诊断的需求。
4.预置合适的窗宽和窗位。
5.图像标识显示完整。
6.增强检查期相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五、 其他
1.增强检查结束后, 受检者留观30 min。
2.定期检查急救药品的有效期, 并及时更新。
3.如果受检者发生不良事件, 及时做好记录并按要求上报。
4.登记时核对受检者信息; 人工发放结果时,需再次核对受检者的相关信息[2-4]。



头颈部

颅脑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颅脑急性出血、 梗死、 外伤、 畸形、 积水、 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

二、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取仰卧位, 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 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 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 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

(2) 参数: 管电压 100~120 kV, 有效管电流 200~250 mAs, 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 (16×1.500 mm、 32×1.200 mm, 64×0.625 mm、128×0.600mm、 320×0.500 mm等), 一般行逐层扫描, 层厚5~6 mm, 层间距5~6 mm。

2.增强扫描:

(1) 常规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对比剂,流率为 1.5~2.0 ml/s (观察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时, 流率可达 3.0~4.0 ml/s), 用量为 50~70ml。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 血管性病变延迟 25 s, 感染、 囊肿延迟 3~5 min, 转移瘤、 脑膜瘤延迟 5~8 min。

(2) 颅脑 CTA:采用对比剂(流率为 4.0~5.0 ml/s, 用量为 60~80ml) 生理盐水(流率为 4.0 ml/s, 用量为 30 ml)的注射方式。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8 kg/m2的受检者, 对比剂用量酌减[5-6]。

三、 图像处理

1. 预置窗宽、 窗位: 软组织窗窗宽 80~100HU, 窗位 35~45 HU; 骨窗窗宽 3 500~4 000 HU,窗位500~700 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 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MPR, 可获得脑组织的冠状面、 矢状面、 斜面图像。运用表面遮盖法 (shade surface displayment, SSD) 显示颅骨的骨折线、 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

3.CTA三维图像重组: 头部血管图像后处理常包括MPR (CPR)、 MIP、 VR及SSD。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脑组织窗: 能够显示灰白质边界、 基底神经节、 脑室系统、 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 能够显示颅骨的内板、 外板和板障[7-10]。


鞍区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1.普通 X线检查发现鞍区病变, 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

3.垂体瘤术后复查。

二、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仰卧位, 头部置于头架内, 受检者体位同颅脑轴面扫描, 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或听眦线, 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鞍顶。

(2)参数: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管电压 100~120 kV, 有效管电流 200~250 mAs, 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0.625mm、 32×1.200 mm等)。以最薄层厚进行无间隔重建, 然后行冠状面、 矢状面重组, 重建层厚 3 mm, 层间距3 mm。

2. 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 采用(含碘 300~370 mg/ml)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 用量 80.0~100.0 ml(或 1.5~2.0 ml/kg), 注射流率 2.5~3.0 ml/s。

(2)扫描及延迟时间: 首先行 CT平扫确定扫描范围, 注入对比剂后 10 s 启动扫描, 扫描 5~8 次。延迟时间一般设为注射对比剂后 35 s。

(3)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 能清楚地观察垂体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动态增强扫描可观察微腺瘤血供的全过程, 有利于诊断微腺瘤。

三、 图像处理

1. 窗宽、 窗位调节: 软组织窗窗宽 350~400HU, 窗位 35~45 HU; 病变侵犯颅骨时需加照骨窗, 骨窗窗宽3 500~4 000 HU, 窗位500~700 HU。

2.三维图像重组: 需重建鞍区冠状面、 矢状面图像, 重建层厚及层间距≤3 mm。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鞍区软组织、 脑灰白质边界、 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 能够显示鞍区诸骨的结构, 颅骨的内板、 外板和板障[11]。


眼部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眼球内和眶内肿瘤、 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眼外伤、 眶内异物炎症及先天性疾病。

二、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 体位: 仰卧位, 下颌稍上抬, 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扫描基线为听眶线, 扫描范围一般从眶下缘至眶上缘。

(2) 参数: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管电压 100~120 kV, 有效管电流 200~250

mAs, 探测器组合(16×0.750 mm、 32×1.200 mm, 64×0.625 mm等)。以最薄层厚重建, 然后行轴面、 冠状面、 斜矢状面重组, 骨窗层厚 2 mm、 软组织窗层厚3 mm, 层间距 2~3 mm。若重点观察视神经管, 则需要重建骨算法, 重建层厚1 mm, 层间距1 mm。

2. 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 采用(含碘 300~370 mg/ml)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 用量 80~100 ml (或1.5~2.0 ml/kg), 注射流率 2.5~3.0 ml/s。

(2) 扫描延迟时间: 普通增强检查延迟 35~45 s; 血管性病变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延迟 25 s, 静脉期延迟70 s。

三、 图像处理

1. 窗宽、 窗位调节: 软组织窗窗宽 350~400HU, 窗位 35~45 HU; 骨窗窗宽 3 500~4 000 HU,窗位500~700 HU。

2. 常规三维图像重组: 眼部外伤常规采用MPR。眼球内异物定位时, 通常需采用横断面、 冠状面和矢状面结合定位。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眼球结构 (晶状体、 球壁等), 泪腺、 眼肌和视神经。

2.骨窗: 能够显示眶骨的内部结构, 清晰分辨皮质和松质骨[12-14]。


耳部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先天性耳道畸形、 肿瘤(如听神经瘤、 胆脂瘤等)、 炎症、 外伤等。

二、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 仰卧位, 头部置于头架内, 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取标准的头颅前后位。

(2) 参数: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管电压 120~140 kV,有效管电流 200~250 mAs, 探测器组合(16×0.625mm、 32×0.625 mm等)。以最薄层厚无间隔重建, 然后行轴面、 冠状面、 矢状面重组。骨算法重建层厚1 mm, 层间距 1 mm; 软组织算法重建层厚 3 mm, 层间距3 mm。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15]。

2. 增强扫描:

(1)注射参数: 对比剂用量 60~80 ml, 注射流率 2.5~3.0 ml/s。

(2)扫描延迟时间:普通增强检查延迟时间40~50 s。

三、 图像处理

1.窗宽、 窗位调节: 外耳道闭锁的放大图像应包全耳部皮肤。增强扫描图像用软组织窗摄影, 骨窗窗宽3 500~4 000 HU, 窗位500~700 HU。

2.三维图像重组: 均使用最薄层厚重建, 在横断面薄层图像上行冠状面重组, 并结合曲面重建、仿真内窥镜对病变进行显示。还可采用单侧放大的方式进行重建。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骨窗: 能够显示颞骨的内部结构, 听骨链、 面神经管、 耳蜗、 半规管等。

2.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病变组织和周围脑组织的关系[16]。


鼻与鼻窦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鼻及鼻窦炎症、 肿瘤、 外伤等。

二、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 体位: 仰卧位, 听眦线或听眶线与床面垂直, 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扫描基线为听眶线, 扫描范围一般从眉弓上缘至牙齿咬合面。

(2)参数: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管电压 100~120kV, 有效管电流 200~250 mAs, 探测器组合(16 ×1.500 mm、 32×1.200 mm、 64×0.625 mm等)。重建层厚2~3 mm, 层间距3~5 mm, 采用高分辨重建算法。

2. 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 60.0~80.0 ml, 注射流率 2.5~3.0 ml/s。普通增强检查延迟 40~50 s扫描。

三、 图像处理

1.窗宽、 窗位调节: 观察蝶窦、 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或外伤时, 通常用骨算法, 窗宽 2 000~2 500HU, 窗位 150~250 HU。肿瘤侵犯骨组织时, 必须行软组织重建, 层厚 3 mm、 间隔 3~5 mm、 窗宽300~400 HU、 窗位 35~45 HU。鼻骨外伤时, 用骨算法图像分别平行和垂直于鼻骨长轴行横断面和冠状面重组, 重建层厚1 mm, 层间距1 mm。

2.三维图像重组: 将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重组,重组层厚 0.75 mm, 层间距 0.75 mm。鼻窦冠状面图像可显示窦腔病变、 窦口复合体区域病变以及观察解剖结构是否异常。鼻部外伤患者行 MPR 及SSD三维重组有助于观察鼻部骨折的位置、 类型及

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 骨窗: 能够显示诸骨的内部结构、 增厚的黏膜。

2.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软组织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7]。


颈部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颈部占位性病变、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血管性病变、 颈部气管病变、 外伤。

二、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 体位: 仰卧位, 头稍后仰, 使颈部与床面平行, 同时两肩放松, 两上臂置于身体两侧, 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2)扫描范围: 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 5颈椎下缘至第 1胸椎。喉部扫描范围从第 4颈椎向下扫描, 或直接对准喉结扫描, 扫描时嘱受检者连续发字母 “E” 音, 使声带内收, 梨状窝扩张, 以便较好地显示声带、 梨状窝、 咽后壁及杓会厌襞的形态及病变。鼻咽部扫描范围从海绵窦至口咽部。

(3) 扫描参数: 行螺旋扫描, 螺距 0.600~1.000, 管电压 120 kV, 有效管电流 200 mAs, 矩阵512×512, 软组织算法, 最薄层厚无间隔重建。

2.增强扫描:

(1) 常规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成人 60.0~80.0 ml, 儿童为 2.0 ml/kg。注射流率 2.5~3.0 ml/s, 延迟扫描时间35~40 s。

(2) 颈部CTA:

 ①体位: 仰卧位, 头后仰, 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②扫描范围: 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 设定从主动脉弓上缘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③参数: 常规螺旋扫描, 管电压120 kV, 有效管电流200 mAs, 矩阵512×512, 采集层厚 0.6~1.0 mm, 重建层厚 1.0 mm, 层间距 0.6~1.0mm; 

④对比剂用量及延迟时间: 对比剂注射流率4.0~5.0 ml/s, 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再以相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20.0~30.0 ml, 延迟时间15~18 s。

三、 图像处理

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 一般取窗宽250~350 HU, 窗位 30~50 HU; 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 必须加骨窗像, 窗宽 3 500~4 000 HU, 窗位500~700 HU。采用 MIP、 SSD、 VR 进行后处理, 进行多方位观察。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软组织窗: 能够显示颈部软组织的层次和增强后大血管的结构。

2.骨窗: 能够显示颈部椎体骨质。



【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媒体或个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