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Anxiety——《浮躁》十首歌全评

 昵称39537355 2016-12-31
在探讨交流与分享之前,我有一个问题:怎样欣赏王菲《浮躁》?换而言之,《浮躁》究竟想表现什么?

《无常》是宿命论吗?不,她的思想行走在山川原野,看到物换星移之后的晚霞,又迎来沧海桑田的曙光,种种自然风光令她十分感动,于是她要用语言文字和音乐两面着手去捕捉自然宇宙的动态。于是她莫名的创作了一首中国风。

《浮躁》是情绪化和自我批评吗?还是嘲讽世人?都不是。她只是觉得平淡无聊,蹦蹦跳跳的太闲了,随口哼唱几句令人不知所云的词句,简单快乐。她又莫名的创造出一门语言叫做王菲语,这个自创语言也出现在《想象》和《哪儿》中。

那么日本版将该专辑的名称翻译为‘Anxiety’妥当吗?回答是:完全可以,非常切主题。但是不能用来做《浮躁》这首歌的翻译,体会王菲快乐的心情很容易,但要给她命名却常常词不达意。回到主题,这张专辑的核心内容是《Anxiety》,这个词语更适合一首歌:《不安》。从这里开始,纯音乐中那紧张、急促的节奏有了深深的、难以名状的不安,王菲从自然和物外回到了自我内心。

《浮躁》里面真的没有一首情歌吗?不,《分裂》用玄学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女人的思念之情。王菲怀孕的故事背景下,思念的痛苦,...
显示全文
在探讨交流与分享之前,我有一个问题:怎样欣赏王菲《浮躁》?换而言之,《浮躁》究竟想表现什么?

《无常》是宿命论吗?不,她的思想行走在山川原野,看到物换星移之后的晚霞,又迎来沧海桑田的曙光,种种自然风光令她十分感动,于是她要用语言文字和音乐两面着手去捕捉自然宇宙的动态。于是她莫名的创作了一首中国风。

《浮躁》是情绪化和自我批评吗?还是嘲讽世人?都不是。她只是觉得平淡无聊,蹦蹦跳跳的太闲了,随口哼唱几句令人不知所云的词句,简单快乐。她又莫名的创造出一门语言叫做王菲语,这个自创语言也出现在《想象》和《哪儿》中。

那么日本版将该专辑的名称翻译为‘Anxiety’妥当吗?回答是:完全可以,非常切主题。但是不能用来做《浮躁》这首歌的翻译,体会王菲快乐的心情很容易,但要给她命名却常常词不达意。回到主题,这张专辑的核心内容是《Anxiety》,这个词语更适合一首歌:《不安》。从这里开始,纯音乐中那紧张、急促的节奏有了深深的、难以名状的不安,王菲从自然和物外回到了自我内心。

《浮躁》里面真的没有一首情歌吗?不,《分裂》用玄学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女人的思念之情。王菲怀孕的故事背景下,思念的痛苦,婚姻的焦虑,很恰当的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心境和不利的情形。

《堕落》是批判贪图享受的意思吗?不,那是王菲的自我剖析,很多事情没有那么绝对的对与错,有人觉得王菲傻,有人觉得王菲性情中人,说不准。就像《分裂》难免会让听懂了的人替王菲有一股担忧和心疼的感觉。

《末日》写的是世界末日吗?不,王菲用拟人的手法将‘虚伪’、‘理想’、‘美丽’和‘空虚’等性格描绘成社会上的一个个真正具体的人,他们的生活有的低沉,有的失意,特别具有代表性,他们集合成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图》,流露人生的千姿百态,折射社会的不如意与绝望空虚的情感,王菲的描绘却活泼有趣。

综上所述,《浮躁》确实是在讲‘Anxiety’,王菲的焦虑,人的焦虑,社会的焦虑。终于她来到了世界最后一片净土:野三坡。浅唱轻音游走于山野,寄情于湖光,犷然望绿林,寻求身心的自由,至此,她带着都市人全部的焦虑才得以释放,这张专辑终究还印证了开头《无常》所说的‘把希望留给失望’的另一层含义:大千世界,无常纷扰,唯有保留自己的灵魂,才有生命的希望。

英伦摇滚为主,出色的跨国合作而来的Dream-Pop曲风,王菲自写自唱,用音乐表达自己的理念,《浮躁》是她最满意的作品毋庸置疑。而另一方面,我们敬重王菲,只因为她还保持着对生活、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悟性,这与其他情情爱爱的歌手是大不相同啊。


★★★★★ 无常之美 ★★★★★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马克思

1996年,王菲之所以凭借唱片《浮躁》受到美国时代周刊的采访,很大原因上是因为王菲在作品中体现的中国风,这是最能代表中国的音乐特色,国外人士注意并高度赞扬于此。之前的《梦中人》更为轰动,王菲,一个中国人成了瑞典影后,一个中国人成了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最受欢迎的歌手,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太在意,因为那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王菲只是将一些非主流的东西给王菲化、普及化而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浮躁》这张专辑在中国本土销量并不高,似乎我们中国人都忘记了自己的文化,也忘记了怎样传承自己的文化。在政治上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艺术上也不懂得将本土文化与国际接轨,这就是我们的蒙昧和失误。黄舒骏曾在歌曲《改变1995》中指出我们的文化现状:“全台湾都在R&B。”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好的一面。

想一想《浮躁》之前罗大佑的《蒲公英》,想一想《浮躁》之后周杰伦的《东风破》,可谓烈火烹油,花团锦簇。同样玩独立音乐、走中国风路线的人,他们可谓雅俗共赏,不像王菲事到如今才被一部分人慢慢的发觉:呵,原来《浮躁》是一张多么神奇的作品啊!看一看现在一大帮跟风杰式曲风的人,也许他们太年轻,不知道罗大佑这个名字,可他们无不是中国风R&B风潮的拥趸。他们其实是尝到甜头的跟班。

对于中国风音乐的功绩,罗大佑是有口皆碑的奠基人,周杰伦是将之发扬光大的人,而王菲仅仅只是输在了销量。实际上,《浮躁》中一首《无常》所蕴涵的内容实在是多到连‘广大’都无法形容。因为王菲的境界是有形之外无形可摹。罗大佑的主题是温馨雅致的乡愁,周杰伦情感脉络是离愁,而王菲是苏东坡式的‘形骸之外,浮游天地’,具有更独特的中国式哲学情怀。我说《无常》是王菲写的最美的词,也是最美丽最具人文情怀的中国诗体,列位看官若不信,可一睹鄙人朴笔真言,感受王菲何以博大精深。另外补充一句:《无常》是王菲写的,别弄错。

王菲《无常》的段落是A1、A2、B、C1、C2、D。其中,A段的1部分属于自然描写,充分体现出王菲的美术天赋,2部分属于哲学思辨,于‘内’和‘外’说完‘动静’的王菲,就说到了具有对立存在的事物。C段是长吁的“无常”二字。D段继续向自然和哲学开刀,探讨无常命理。同时,王菲的‘我’是存在的,没有A段的‘我’就不会有C段一连串的疑问。笛卡尔曰之“我思故我在”,证明主体的我之存在与思之想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我’是重要的观察者,‘想’是‘我’的证明,挖掘更深刻的主题。可以看出王菲这个‘我在想’的‘我’的存在始终在引导着全篇,对于无常这一谜题的探索。D段‘失望’和‘希望’的结尾更是王菲制造悬念的绝佳线索,好一个精彩的《无常》!追溯日月的诗人王菲真让人回味无穷。

 
“夜风微凉,树摇月晃,云儿在飞,我在想。” -

“水流,花儿香,一片夜色放心上。”
 

研究古文诗词,最感性的方法就是从字里行间观摩词人的感官世界。《无常》中,‘微凉’是夜风拂过皮肤的温觉,‘摇晃’是月光下眼睛的动觉,‘水流’在黑暗中看不到,只能是哗啦啦的听觉,北京儿话音的‘花儿香’显而易见是嗅觉,‘我在想’又是词人的心觉,证明了词人与环境的主客层次,也在后文引出个人感想。这个‘我’十分重要。没有‘我’,就只能局限在对于客观环境的描写,无法深入其内。有了‘我’,夜风也就不只是皮肤的阵阵凉意,最终这悠然心旷的豪言‘一片夜色放心上’,在与整个夜呼应融合之时,王菲的情感也得到升华,引出更丰富的客观形态。

最让我佩服的就是,王菲善于在动态中抓住静态:‘树摇月晃’是《无常》最神来的一笔。

树迎着夜风摇动不已,可天上的月亮怎么也婀娜晃动了呢?事实上,月亮是不可能晃的,人也没有晃动,只是独倚树下的王菲,她的心晃了。树干摇晃,一簇簇的树叶也会受到震动的传递,在树叶缝隙中的明月投影在地上,映入王菲眼中的图景正是那星星碎碎的圆月,好似投石,激起圈圈涟漪呀!一个月下的王菲,断不会抬头作傲视群雄之态,可知她是低头思索的。‘云儿飞’可能是平视的角度,因为没有人会抬着头想事情。《醒不来》说夜里看不见王菲的悲,《末日》的她又早都抛下信仰了,如何用人之外的事物支撑起抬头的动作?这么说来‘月晃’是王菲低头时的景象,——原来王菲看到的是物理学中‘小孔成像’这一景观。即便是错觉,王菲这一句仍然给人以美的感受。‘树摇月晃’真令我拍案叫绝!

树摇,心晃,所以一轮明月也跟着感觉晃动起舞。如此夜色,王菲也观察到了云朵的飞移,“云儿在飞我在想,”那一刻她在想什么。如果心是静的,为何误以为是月亮摇晃?如果说王菲心浮躁,如何能感觉到云儿的飘动?能觉察到云在漂移的人,需要一颗宁静的心。你看现在的都市人,甚至不知道白天也能看到月亮,是不是一种自然观察力的缺乏?没有观察哪里能捕捉自然之美,怎么能从自然内化到心灵去创造美感呢。

到底谁动了?

‘动’与‘静’也是历来佛门津津乐道的公案。一日,印宗法师讲经,忽然风吹幡动。见状,一僧说这是风动,另一僧说这是幡动,一场辩论大赛精彩开播。这时,我们的六祖惠能现身说法:“不是风动,亦非幡动,只是心动!”众所周知,佛教是印度的宗教,传到我国的时候,因为结合了我们诸子百家的精髓而附带有哲学辩证的内涵,于是我们称之为‘禅’。有些人信佛,但只是祈求佛祖保佑自己平安;而有的人不出家,一杯茶淡品天下,这就是‘佛’与‘禅’的区别。禅宗后来随着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又结合了日本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禅道’。‘佛’这一文化流传千古,可见文化不但需要传播,还需要合理的传承。这些需要结合本土的地方特色。朋友们,同胞们,现在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要推广《浮躁》了吧?时至今日,王菲在纪念孔子的电影中献唱主题曲,美名曰《幽兰操》,同样是中国风的佳作,希望各位不要错过。中国风是我们不可抛却的所在,现在还有周杰伦在唱《兰亭集序》,那我们就将和周杰伦一起传承属于自己的文化。

树摇月晃,王菲一动一静的心态变化,终于提到正题‘无常’了。

 

“喜中带忧,暗中有光,怎么度,怎么量。”

“田野山冈,美丽之下的凄凉。”

 
喜悦和忧伤只是相对的定义吗?黑暗和光明也是相对而已吗?显然不是。我说,黑就是黑,光就是光,不是因为彼此的对立。然而你打开灯,你见到光明;而把灯关上,连背影都不复存在,那么,什么叫做黑暗?爱上一个人,他在,你便欢喜,他不在,你便忧伤,其实你是你,他是他,谁也没有和谁有影响。既然如此,黑与光,喜与忧,到底还是对立而得其意。王菲的疑问是怎么去度量这一个个自然和非自然的属性。没有一定,怎么去定义?

‘田野山岗’交代了王菲所处的地点,一个女孩子家,荒郊野岭本身已经很让人担心她的安全(万一碰到坏人怎么办),水流树摇的山坡又黑又凉,假如再来一声老鸹叫,那更让人悚然。听者隐约的不安,自然环境的变动,可王菲还浑然忘我,想着一个哲学命题:‘无常’,干净清凉的吉他声中,王菲的填词后现代精神十足,词人这两种情感线条交织纠缠,黑暗中,河水之畔的王菲一句长吁有如口吐兰花之微芳:“无~~~常~~~”,带给人无穷的想象。



“你看那山色湖光,你看那蓝天白杨,看不到一丝渺茫。”

“你再看海天碧浪,你再看晚霞曙光,禁不住匆匆茫茫。”


C段,王菲讲的是最能体现无常的现象:‘变’,王菲的语言功底再次令人惊艳。


‘山色湖光’难逃沧海桑田的变迁,是光度的变化;‘蓝天白杨’经历四季,必然枯萎暗淡,这是颜色的变化;

‘海天碧浪’简直是一秒的聚焦镜头,这是关于水的形态的变化;‘晚霞曙光’是晨昏朝暮,这是时间的变化。


可是我们别忘了A段的‘夜色’。开头的A段格式自由,随意发挥,王菲洋洋洒洒的‘树摇月晃’虽说是细致,却也透露出一个语言大家的壮阔风范,勾勒出夜的美,心的宁静。可是怎么到了C段就能看到山色湖光了呢?王菲那么瘦,可不能蹲在河边想了一晚上。而且她还说什么‘晚霞曙光’,那样的话她一个人呆在野地里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很明显C段的王菲属于想象。

安妮宝贝在小说《再见,时光》中有这么一句:“看。这就是照相机。你摁快门。咔嚓。于是时间愿意为你凝固在这一段胶卷上。”写的多感性。她抓住了时间的某一点,其实还是改变不了动态的时间。时间是一维世界的概念,只有去,没有回。所以有人说,交给时间吧,时间能够痊愈一切。

看表象,不一定看到变化的本质。王菲在带给人以迷茫的同时仍然没有遗失一丝一毫的美感。她用了以‘你看’为开头的排列句式来组合山、湖、天、树、海、浪、霞、曙等一系列自然景观,而此时此刻,‘看’只是一种联想,王菲还身处月下老树听着水流风吹。——还是用英语来说最贴切,‘你看’可以翻译为‘concern as’、‘contemplate’或是‘think of’。你看,可你在夜晚,无法真正看到,必须用心领悟。

“把希望留给失望。”

“啦~啦~啦~啦~~~”


“希望,它常带来失望。”歌剧《图兰朵》中,美丽睿智的图兰朵对前来解谜的国王,如此唱着自己的第一个谜题。王菲却是用来收束全篇的金句,我们不禁万般揣测:什么叫做‘把希望留给失望’,这是谜题还是答案?王菲正是那个无人解答的图兰朵啊。有人说,不要希望,因为希望每次都让人失望。也有人说,不要失望,记得留下一点希望。两个观点鄙人都赞同,毕竟,怎么活下去,怎么去创造生活,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P.S. 《无常》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最美的古典题材作品,对比于同类题材,《无常》没有言情,没有辞藻堆叠,没有故作悲天悯人之态,不是男女的局限,也不是思念故乡之类的情感,——中国风音乐中‘忧国忧民’的作品也算很罕见了吧,似乎都是一些情仇爱恨的诗经体——我感觉得到王菲做音乐的诚意,没有什么去迎合普通大众的东西在里面,更多的是属于王菲自己绝无仅有的哲理境界。王菲和苏东坡有一拼。王菲类似的中国风歌曲还有《誓言》、《浮躁》、《动心》、《阳宝》,还有偏向于中国民谣的《当时的月亮》。如论词作,《流星》可算作诗体,上下行文工整的《扫兴》可算作古体格式的填词。

P.S. 说来王菲倒是一个很有男子气概的女人,但我可不是说她男性化。《无常》充满了浩然大气,比之《天空》那种弥盖苍穹之广的忧伤,王菲的歌曲爆发一股强大的力量,《无常》刚劲伟岸,宽宏高亢,完全超越了一个女子的柔和细腻!鄙人觉得《无常》其实给男人唱也很棒,尤其适合给屠洪纲、陈奕迅、帕瓦罗蒂这样音色粗犷的男歌手去演绎。另外,鄙人平时爱好唱王菲,但诸位有所不知,笔者最拿手的菲歌正是这一首《无常》。记住,不是什么儿女情长什么的,唱歌要大气!特别是用屠洪纲的唱法唱《无常》,绝对带来意外的惊喜。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无常》一样的… …

窦唯《窗外》——逃离钢筋森林,重获自由,回归田园之心
卢巧音《霎!》——扑朔迷离的电音舞曲,混乱人的视觉
陈奕迅《夕阳无限好》——流行歌曲听取人世沧桑


★★★★★ 浮躁之境 ★★★★★


离时代远远没人间烟火,王菲毫无代价唱最快乐的歌。
——她的快乐时代,我的王菲时代。

 

情歌?励志?什么都不是。

轻松?空虚?什么都可以是。

幸福?太平?王菲还有别的想法。

批判?自嘲?王菲有没有那意思。



《浮躁》MV中,迎面而来一排敞开的柜子门,王菲走过去挥手一一合上。

“一切都好,只缺烦恼。”没有‘愿我可’,王菲真的达到这种状态了。身为最红最赚最能拿大奖的女歌手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她自己写的、揭穿社会丑陋一面的《出路》可以拿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各大颁奖典礼上表演。其中一个活动的主办方没答应这么做,王菲当晚便没有出席。通过这个小典故可以看出,王菲不但星运亨通,而且能够自由地完成完全属于王菲个人的作品。她会讲的粤语不太多,只有在经常一起打麻将的刘嘉玲林青霞才听得懂,可对于唱片老板陈家瑛来说,王菲她不会跳舞都没关系。王菲每一次出专辑都能卖钱,而且每一次脱变都给人新鲜的感觉,口碑与质量对齐。从成绩上看,王菲工作顺利,事业有成,从艺术上看,王菲干一行爱一行,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个人生活上看,王菲和窦唯那会儿正谈恋爱,有了美好的爱情,种种迹象表明王菲真的像歌曲所唱的那样无忧无虑,《浮躁》,何乐不唱“一切都好”。

题外话以及评论申明:相比之下,鄙人是在校大学生,既没有受到恋爱的困扰,也没有太大的工作压力,但有很多朋友,还有一个庞大的图书馆,——这可真是有生以来最自由、最快乐、最自主的时段啊,又什么都不缺,我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同时一定不忘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努力追求人生价值,完善自身。富足是不为一角两角的事忧心,自由是不受束缚,快乐是没有忧愁,自主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我颇能体会那个时候王菲的情感心态,因此我有资格给《浮躁》点评。这种心境很少有人能够拥有,所以愈发显得珍贵。也许我没谈过恋爱是潜意识里不想失去自由所造成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有了这句话作我坚实的精神后盾,在美女左右,我才追求孤独的自由。写于2010年。


Part I:无忧

“一切都好,只缺烦恼。”也许,《浮躁》应该改名叫做《自由》。叫做《无忧》、《安然》也好。

《浮躁》全歌不到二十字,开头的两句话分别是对生活和对自己的看法,‘九月天高’交代了此曲的时间是夏秋交际,相比最适合在酷暑难耐的天气听。该做的都做的,该有的都有了,所以王菲高枕无忧,太平无事太久才对生活有了‘平淡无聊’的评价。价值完成之后,越来越无事可干,王菲居然对自己有了‘心浮躁’的想法。这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变化。

‘一切都好,只缺烦恼。’我们听到的王菲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快活女子。前不久,笔者拿到一张王菲的非正版精选碟,3CD装,30多块,那上面将所选入的歌曲全部给予一个英文翻译。比如‘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是很灵活的‘Your Joyful Therefore Me Joyful’,‘梦中人’是最地道的‘A Dreaming Lover’,还挺有水准的是吧?我要找的是‘浮躁’,那上边儿给的注解是‘Anxiety’。焦虑、担心、渴望、忧虑?这是普遍意义上‘浮躁’在心境方面的诠释。但那要表达的绝非王菲的感觉,王菲的意思很明确:没有烦恼。‘Anxiety’更适给专辑里的另一首歌《不安》做名字。流连在唱片行的栏边,摸索着精选CD的封面左思右想,痛定思痛,最终没有掏钱买下这张碟。只因为嫌人家给的翻译不妙。肯定没用心听《浮躁》。

还有在豆瓣上看到一个热心网友做的王菲歌曲名称英汉对照,TA将王菲历年所有专辑和歌曲的名称都翻译成英文了。笔者鼓掌之于。且看《浮躁》这一题目TA给的是‘Impulsive’。好家伙,急躁的、冲动的、易怒的?这个好歹还是直译‘浮躁’的性格表现。王菲平和大量,不然她怎么去唱《波若波罗密》。《浮躁》的意义不过是说自己久享安平有点懒淡,就连绝望透底的《末日》都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写人心,王菲怎么可能会急躁和冲动呢?作为一个外语系的同行,个人对其英语水平予以肯定,但要谈《浮躁》的意义,我就不赞同了。

有没有更合适的词语。按照我的说法,一个‘Happy’或者‘Free’就可以传达王菲‘浮躁’的意境了吗?可别忘了王菲也唱自己‘心浮躁’。那就从‘懒’来入手,一个‘Indolent’用来形容王菲的慵懒倒还中肯,但听起来王菲是一只毛茸茸的小熊维尼。从‘轻松无事’来说,‘At Ease’的概括不够简练,‘Leisure’让王菲有了一点采菊东篱下的感觉,悠闲是一种儒雅,可MV里面的王菲东逛西逛上蹿下跳,更何况她也并没有喝醉再要窦唯把她搀着。忽然想起豆瓣网上有一个专门纪念王菲《浮躁》的小组,成员只有11个人,名字叫做‘少’,颇为玩味。很少有人来这个小组,很少的人在这个小组。不过看到我们组的介绍是‘少一点烦恼,少一点急躁’,这种心态在这个忙碌的都市里显得格外闲云野鹤。的确,我们需要‘少’一些什么,我们也需要去感悟‘少’的境界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多’的同时也少了一些什么。多了一些欲望,就会少一些空闲,因为我们要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多了一些朋友,我们就会少一些知己,因为我们不太容易做到顾此不失彼。刘墉给我们算经济账,他说一切的烦恼就是从你要买一辆车产生的。首先,得是名牌,你买的不是车,是名牌。第二,你买车,得有车库,每个月要买汽油。第三,还有意外之灾,尤其以油漆刮伤为恨。读佛的林清玄说现代人烦恼多,自杀率高,很大原因是因为烦恼,而烦恼又是从欲望滋生。多了一个追求,结果是少了一个自由,多了一堆烦恼。有时候不妨给自己降下要求,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最求富裕的同时别财迷心窍就好,那样你会自在一点。‘少’是一种方式,‘无’是一种境界。少欲望,无烦恼。不能完全没有欲望,而是尽可能少,无的境界只能像反比例函数一样无限大地接近0,你可以在生命的背景上投影一条美丽的弧线。

不如将‘浮躁’译为‘Nothing’,无事的无。不带感情色彩,没有是非对错,既可以表示王菲的无事清闲,还可以表示王菲闲极无聊之感。和老外聊天会问你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仔细想了想确实没什么奇趣见闻,于是老外会告诉你:“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我们可以充分地理解什么叫做外在的‘无’,我们就能理解什么叫做内在的‘浮躁’。可是‘Nothing’没有显示出王菲的‘有’。有所以才有恃无恐。如果王菲一贫如洗,相信她也不会好过。记得她那会儿正和窦唯感情深切着呢。有、无、内、外、多、少,这些都被王菲一个‘浮躁’给集中概括了,相对于英文,直接翻译为‘浮躁’的字面意思也未尝不失为一种办法,因为王菲自己就是拿这个名字作的题。日本版的《浮躁》封面上赫然印着‘Anxiety’。但咱们仍然需要有更为贴切的翻译。一个好的翻译有助于我们对《浮躁》加深理解,笔者迫切需要有这方面爱好的朋友提供线索。

王菲在《末日》找理想的下场说明烦恼由欲念产生,逆流而上的《堕落》说明烦恼由压力所致,《分裂》似喜非喜的思念说明烦恼是因为不舍,《扫兴》说明烦恼是因为自我不被理解。看来《浮躁》一整张专辑都是在讨论烦恼,无常导致不安,分裂于是扫兴,浮躁索性堕落,末日逃去野三坡,生命太沉重,王菲字字珠玑,只有《想象》和《浮躁》是毫无负担的歌曲。《浮躁》是王菲 张亚东 窦唯三人组创作的独立音乐作品,而且还是以‘烦恼’为线索的概念专辑。烦恼也是佛门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继在《堕落》的那一部分加以讨论分析。

《浮躁》MV中,王菲搔抓自己的短发,歇斯底里,难怪给人一种‘anxiety’的感觉。

很多人问la jam bo是什么意思,那只不过是王菲意识流的‘闲言碎语’。

没什么意思,如果有,那就是‘我很好’。

我们寝室的Lennon会唱《浮躁》。他忠厚老实,无欲无求,他的确能够唱《浮躁》。

 

Part II:快乐

 
除了王菲,还有谁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辛弃疾曾写诗“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自嘲无病呻吟的创作动机。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必须得亲口尝一尝,同理,我不是孕妇我就写不出来生产的痛苦,好比产妇是楼主,我是跟帖,我可以同情之、安慰之,非要我写出分娩之痛来我只会很假很干巴,没办法像某作家那样明明没有什么失恋的痛苦却非要用华丽的文字描写自己如何悲伤,动机和境界都不是那么回事,最多也只能停留在文字的本身,融合不入精神。这就是无病呻吟的局限。上帝才开始歌唱,我们有什么资格说悲伤。也有很多人都在说自己难过,虽说是实话,然而总不过是些恋爱问题罢了,非常无趣。王菲实话实说:“九月天高,平淡无聊。”呈现和情歌截然相反的情感:我在做自己喜欢的,我真没什么好操心好难过的。

无事操心还真算得上是福。生在脂粉队里的贾宝玉,很小的时候就获得了一个‘富贵散人’的称号,可他也有烦恼,有个林妹妹,还有个宝姐姐,还有板着脸的老爸。难得六根清静,怎么能去写‘赤条条无牵挂’,终究被林妹妹一句话问得哑口无言。还有邓丽君,她唱《千言万语》很好听,可她的故事给我的心得是‘爱会产生烦恼’。“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我每天都在祈祷,快赶走爱的寂寞。”从‘那天起,你对我说永远地爱着我’这句话可以看出,她不是单纯的因为寂寞而产生的幻想,她已经有了确切的对象了,只是千言万语都会消散在风里,谁知道会不会实现。这种焦虑打动了我们的心,也让《千言万语》得以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继续传唱。而王菲,媒体当时拍到她蹲在北京某胡同的水沟为窦唯倒‘痰盂’的情形,令所有人大跌眼镜。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对于王菲来说,‘爱情和事业就像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小菜一碟。也许邓丽君和某某结婚的时候就可以问心无愧地唱《浮躁》吧。

再看一看《浮躁》的封面,有人说王菲这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浮躁一点就可以省掉许多烦恼吧。也有人说王菲用‘浮躁’二字来警示世人,我看王菲是在告诉我们她的生活状况。真没别的意思。

陈奕迅唱“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之后还有一句‘愿我可’,说明自己此时并不快乐,是在回忆自己消失的快乐时代。可王菲不晚不早,来得很巧,恰逢这个快乐时代。聊聊片语,引人遐想非非,《浮躁》及时地纪念自己此时的心境。“快乐是快乐的方法不止一种。”林夕也曾这么写过。‘浮躁’有很多种状态,可以是王菲的《浮躁》,毫无负担的‘无’,也可以是《蜗居》里的秘书长宋思明,富足安定的心境,是‘多’。为了姐姐买房的事郭海藻左右为难,找到宋思明,难以启齿借钱的事,撑不住泣不成声。宋秘书面带微笑地望着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她为了区区几千块钱就陷入生活的危机,这个小天使就像一个小老百姓一样穷苦无依。如他所言,钱不是目标,钱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这话大有羽扇纶巾的气概,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去违规开发房产,这不就是为了赚钱么。宋思明这个角色存在这个矛盾,是不是要表达贪官的丑陋?宋秘书有很多令鄙人佩服的地方,比如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此人的生活状况也令我羡慕不已。没有达到宋秘书的条件,我唱《浮躁》可真是恬不知耻呀。鄙人就羡慕王菲和宋思明这两个人。富足不欠缺、自由不迎合、快乐没烦恼、自主不拘束。做别人就不够‘浮躁’的境界。当国王,但国王日理万机,凡事得为大局着想。当陶渊明,可人家饥一顿饱一顿还要‘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人就做宋思明,做音乐就做王菲?我只想做自己,而且不为任何事焦虑,快活似神仙。难怪我如此喜爱《浮躁》,既不谈恋爱,也不争奖学金,只逛图书馆和路边摊。

《浮躁》MV的结尾赫然是歌曲内的八个大字:“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而这个地铁站的场景继而引用到了专辑里另一首歌《堕落》的MV中。-

日本版《浮躁》给出的翻译叫做‘Anxiety’。

封面和香港原版没有区别。

王菲捂住嘴巴,遮住耳朵,大意是‘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浮躁’,未尝不是一种避免烦恼的方法。?



Part III:伏笔

 
1996年,王菲在《浮躁》里唱到:“一切都好,只缺烦恼。”表示不多不少。

2000年,王菲在《寓言》里唱到:“一切很好,不缺烦恼。”表示多一个不多。带有‘迎’的暗示。

《浮躁》和《寓言》都是王菲的巅峰。而从‘只缺烦恼’到‘不缺烦恼’,从一个原点抵达另一个原点,期间王菲都经历过一个怎样的心路长途。说到《浮躁》,应该和《寓言》比一比。《寓言》是一副清明上河图,描画了数以百计的人物与景物,而《浮躁》则是一块宇宙空间,看起来宇宙是一团混沌,其实蕴含无限生机。王菲寥寥数语,惊醒天上人。《浮躁》的内容,恐怕比《寓言》要大出好几个次方。《寓言》是爱情宝典,百花齐放,而《浮躁》是人性的诗篇,短小精悍。


那些像王菲《浮躁》一样的… …

孙燕姿《完美的一天》——最轻松快乐的歌曲
达明一派《爱煞》——用字最少的歌曲


★★★★★ 想象之语 ★★★★★



全世界都在学王菲话,王菲说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浮躁》专辑有个特点,出现了一门新的语言:王菲语。

Part I:自娱自乐


你猜不透《浮躁》封面的意味吧?快别跑远了,其实就那样儿。

‘王菲语’出现在专辑中《想像》和《哪儿》两首歌的歌词中,全篇听上去咿咿呀呀,呜噜哇喇,不知所云。

有一回我拿根据《想像》音译的歌词做个性签名,结果有一哥们儿问我最近是不是在练习发声。

可我想的是,好家伙,原来曾经一度盛极的所谓‘火星文’是王菲先开河的。首先是让人忘乎所以的‘啦加啵’。(——见《浮躁》。歌词本里给的是‘la jum bo’,MV给的是‘La Ja Bor’。)王菲还嫌不过瘾,继而在《想像》中完全使用了这门异想天开的‘王菲语’。一直到98年的《感情生活》、《小聪明》,王菲在演唱会上将《脸》都加进了如此梦呓般的言语,我第一次听还以为是日语。

喜欢《浮躁》的朋友,一般都会敬佩王菲那种反商业的精神。

诚然。反商业是一种有别于流俗的行为,但不是只要卖不出去就可以是反商业,因为那也有可能是因为你太烂了。

反商业,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做到能自娱自乐。

也许有人会说,‘自娱自乐’这个说法未免低级。可我不觉得怎样。

就像很少有人能理解周星驰的。自娱自乐是一种很微妙的态度。做大事之人,不怕人笑。

不懂得自娱自乐,就只能去讨好别人。不懂得自娱自乐,最终就会不甘寂寞。

自娱自乐是一种做艺术的态度,大庭广众之下旁若无人,不去想舆论和规矩,虔心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勇敢做自己,艺术会给你带来乐趣。

自娱自乐是一种处置自我的方法。创作者得到灵魂的宣泄,找到能与现实达成和平的救赎。否则就带有其他动机。

有人问,《浮躁》总共只有二十个字,《想像》听不懂在唱什么,《野三坡》又只有音乐没有唱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王菲回答:“没什么,就这样儿呗。如果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我希望不要有文字的束缚。”她的意思是说自己懒,可我一脸崇拜:“王菲,你可是第一个这么另类的歌手!”

 

Part II:我乐意!


《想像》曾经是我自认为最喜欢王菲的一首歌,主要看重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王菲发明了一门语言来歌唱它,我们称其为‘王菲语’。我买到的《浮躁》专辑是磁带版,《想像》这首歌只注明是王菲写的,但没有歌词。也许CD版的会写的有。《想像》从头到尾都是王菲的‘啊啦咿啰’,旋律听得出来分为几个部分,但每句话听起来都不一样,我不知道王菲是怎么记住歌词的,或许王菲之所以在98年唱游大世界演唱会上唱了《浮躁》而没唱《想像》是因为记不清那么多‘表音式’的歌词吧!我们也可以说是《想像》是王菲自然发挥的结果,为了验证自己有这门语言,再次演唱的时候就得完全按照原曲的读音,每个字都要唱对。王菲肯定说自己记不得,但有谁在意是不是唱的和原曲没有差错。王菲还挺煞有介事的,将后现代进行到底。

第二,王菲的‘咿咿呀呀’之类的歌词杂乱无章,但王菲丝毫没有窘迫,完全是很放松的感觉。这是一个专业歌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歌手手握话筒不可以紧张,不可以有预先的换气声音被观众听见,不光要抓准Key,跟紧节奏,还要和舞台整个的气氛融为一体,在嗓子和面部同时做出相应的‘表情’。王菲还算敬业的,而且懂得表现个人独特的一面。记得她还在某次大型节目唱了《洪湖水浪打浪》这样的歌曲,面不改色心不跳,好像是在唱自己的一首歌似的。当一名出色的歌手就是要会进入状态。

第三,《想像》真有一种冥想的感觉。我买过王菲和一个西藏喇嘛合作录音的磁带,翻译名叫《悲智双运》,那盘磁带只有第一首歌——其实也不是歌曲,是清淡的纯音乐背景下王菲的个人说法——我觉得很好。其他歌为什么不好,这都怪那个喇嘛,声音太难听了。不愧是唱《天空》的人,王菲的声音让我有一种想双手合十的幻觉。差不多就是《胡思乱想》里边儿‘明日穿上袈裟’的想法了。高考前一天的下午我听的就是这首歌,那时还没有Mp3,用VCD播的,一遍又一遍,我认为这是王菲歌曲里面我最喜欢的歌曲,但我那时候还没有回忆,不知道它所在的专辑叫做《浮躁》,更不知道《浮躁》会有多美丽,然后我听了很多很多遍之后,当晚我就失眠了。考语文竟然失眠了,俺最爱的就是语文啊,对不起俺们张老师啊。入考场前我喝了一些富含咖啡因的饮料,考试过程得以正常发挥。

我不太清楚《想像》有没有歌词,买到的那盘光碟附送给我的是“也许该加些想像,换一换脑中的思想”这样的歌词,网路上查询也是这样,但是我买的磁带没有提供这首歌的歌词。

 

Part III:她喜欢



1996年,《浮躁》发行。宣传海报上王菲精神爽朗的抚头发。看上去王菲心情倍儿好。

王菲曾不止一次地说《浮躁》是自己最喜欢的专辑。看得出来她那时候不但心情好,生活平静,而且她最真实的想法能够在音乐中得到彻底的表达,这让她十分满意。

在歌曲《出路》中,王菲对社会有一点关心,但看到社会不美好的一面之后就选择冷处理,反正自己也不懂。她更多的是用社会现象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提问,很厚道吧。写《浮躁》,王菲真没别的意思,也就是想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心情状态,不是讽刺现代人心性浮躁。更别说是自嘲什么的。这种状态很平衡,不然也不会明写‘一切都好’这种说法了。

记得初中学《贾雨村乱判葫芦案》那一篇课文,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书上的导读评价该篇的作用是‘反封建的章回体小说’。我基本认可。但有些人居然说《红楼梦》是一本反封建小说,这让我匪夷所思。首先,他们不顾林黛玉的人性美,不管王熙凤的管理哲学,更没有去关注大观园的诗词和园林,是一种狭隘的目光。第二,《红楼梦》的确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但不能说作者曹雪芹就是要用贾宝玉推翻封建社会吧。请理解作者的想法。最后,那伙人是不是学政治学着魔了,动不动就反封建,动不动就说‘美国在走下坡路’,更可恶的是他们动不动就用‘爱国’来要挟自己的同胞,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正义人士。我说他们是在为某个集团服务的吧。毛爷爷回答说假如鲁迅先生活到今天,一定抓他坐牢。我认为毛爷爷读懂了鲁迅,没有妄加论断。毛爷爷真不愧是中国第一领导人,摸透了所有人的心思。

总之,《想像》的随意哼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自己的音乐王国里自由自在游戏的王菲,这让人很放松,也很消暑。

根据我手上掌握到的《想像》的歌词,我们也可以看到王菲的处世态度。

王菲已经沉寂好几年,早在03年陈家瑛就说王菲不会唱了,但是大家都不相信。其实是不愿意相信。林夕更早就预测到了王菲的做法,他在《胡思乱想》中让王菲唱:“不想再说话。明日穿上袈裟。”过了两三年,当年用《为非作歹》对王菲的爱情态度予以肯定的那个怪才黄伟文让王菲在《一个人分饰两角》里唱:“若没要事我便不见人。外面世事我全不过问。”说的更准。王菲真是这么做的。每次被记者抓拍,王菲连隐形眼镜都没戴,一个狮子座女人,怎能没有隐形眼镜就出现在大街小巷。她真的没心思唱歌。不过好消息是今年的春晚有王菲出场。新歌《幽兰操》打榜,红透半边了都。

这就是王菲比较逃避现实的一面。然后是《梦游》里面的王菲说“清醒太多咀咒”,却能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畅游天地,完全是天马行空的想法。直到《想像》,王菲唱“为什么停下脚步,生活中每件事都是音符”,似乎是在生活中找到了适应的方法。拥挤的东区路,穿着破牛仔裤,一副闲淡的表情,略带‘积极健康的主流社会形象’,总的说还很有王菲的感觉,笔者暂且相信这是《想像》的歌词。

只要王菲喜欢,就按自己的来吧。

那些像王菲《想像》一样的......

莫文蔚《爱丽丝永远住在这里》——行走都市的幻觉
Depeche Mode《Shout》——叮叮咚咚的节奏




★★★★★ 《分裂》之痛 ★★★★★


王菲:“我不会到处跟人说我结婚啦,我结婚啦,你问我我也不会承认。”

 
拥抱之前,你是你,我是我。拥抱的我们合二为一。

都是拥抱的祸,我们好似被迫分裂。就像细胞分裂,撕扯得血肉模糊。


初听《浮躁》专辑,最喜欢的莫过于令人遐想连篇的《想像》,几度失眠。难忘《扫兴》的颓废,《末日》的绝望。

《分裂》是我一直会跳过不听的曲目。

当初没有Mp3,我用单放机在老爸办公室里录音,单放机搁在音箱上,一首一首的录进磁带。

《末日》是98演唱会版的。我喜欢摇滚的叛逆和激情。

《分裂》没有录完。还没到升华‘看不到你就目空一切’,我就下一曲《不安》了。

而今,觉得《分裂》听起来很舒服,随着王菲轻灵的唱腔,我也像一只洁白的蝴蝶,逆风飞舞。

夕爷说自己写过最悲的歌。我觉得《分裂》已经够悲了。因为连结局都看不到,只能苦等。

一直苦等。是的。守着肚子里的生命,以为那就是自己的全部底牌。


在没听懂《分裂》之前,鄙人曾总结王菲大碟《浮躁》的几个特点:

1,《浮躁》专辑是独立音乐作品,王菲转型为全能创作歌手,自己包揽填词作曲工作。有本书上说《只爱陌生人》的王菲转型为创作歌手,因为《精彩》这首歌是她写的。很显然该作者不了解《浮躁》之时的王菲以及之前写《执迷不悔》的王靖雯。殊不知王菲很多歌都是自己写的,而且还颇有想法,言之有物呢。鄙人看重《浮躁》两个标志:第一,王菲是创作歌手,第二,王菲是中国风。

2,鼓手窦唯、吉他手张亚东、演唱者王菲,三人俨然成了一个组合。时值2009的夏天,腾讯网因张亚东发新专辑而谈论‘王菲 窦唯 张亚东’这个三人组,甚至公开制作了一个专页供网友讨论。《潜流》让两个久违了的声音映入我们的耳朵:王菲。朴树。很高兴那网页是以《浮躁》为焦点的,有人说张亚东流行化了,有人说窦唯江郎才尽了,我顾左顾右,站在了张亚东的一方。和讨论的主题无关,我只是想强调张亚东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王菲、窦唯、张亚东’这个组合什么时候才能重修旧好?

3,王菲自造了一种语言叫做‘王菲语’,出现在两首歌曲里:《想象》、《哪儿》,咿咿呀呀让人听不懂。‘王菲语’还理直气壮地出现在《感情生活》、《小聪明》、《阿修罗》、《烟》,以及演唱会版的《脸》中。

4,该专辑中还有两首Solo作品:《不安》、《野三坡》,颠覆了以往歌曲需要歌词的模式。王菲以后再也没有做过Solo了。只有弹古筝的窦唯还在前无古人地默默追寻着。也许窦唯想让王菲把《浮躁》全部给Solo但王菲没同意。其实想一想《浮躁》只有音乐没有和声是不是一样很悦耳?于是两人之后的合作几乎就断绝了。鄙人一己之见,诸位切莫当真。

5,《浮躁》专辑和《Di Dar》《天空》一样,收录的歌曲除了《野三坡》之外名字都只有两个字:无常、浮躁、想象、分裂、不安、哪儿、堕落、扫兴、末日。一连三年都在唱两个字的歌曲,王菲挺执着地在玩音乐。

6,《浮躁》专辑有外国友人帮忙操刀。他们其实是一个地下音乐团,名叫 Cocteau Twins。《浮躁》有一个版本的封面专门附帖标明:“100%原创,Cocteau Twins参与制作《分裂》、《扫兴》。”后来Cocteau Twins将这两首歌回收处理,《分裂》叫做《Tranquil Eye》,《扫兴》不知道叫什么,私下里唱,没有收录专辑。王菲之前就翻唱过Cocteau Twins的歌曲:1994年,两首歌出现在《胡思乱想》专辑里;发行《浮躁》的1996年,王菲受邀参与Cocteau Twins歌曲《Serpentskirt》的和声,该曲收在EP中,现已绝版;1997年的专辑《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里翻唱一首《怀念》,Cocteau Twins赶在解散之前给王菲写了《娱乐场》,这首《娱乐场》成了专属王菲的歌曲。

7,《浮躁》专辑里没有一首抒情歌曲,丝毫不迎合商业。但现在鄙人发现,《分裂》其实是一首好另类的表达思念题材的情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王菲更不会。王菲坦然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很好,不缺烦恼,自然也不会隐瞒感情这其中一个方面。《浮躁》是有情歌部分的,只不过《分裂》不是那么商业,而且还是玄学风格。

 

Part I:性爱描写

“一面笑得天真无邪,一面看破一切。”毫无疑问这一句话是《分裂》这首歌最屌的。别以为《分裂》在写王菲是双重人格,其实‘思念像细胞不断分裂开去’就可以看出,林夕拿细胞分裂在表达离别的骨肉之痛。因为一个拥抱,两人合二为一,若说分离,便是血肉模糊,骨肉纠缠,再难回复原体了。还有卢巧音的《绿化作用》中也写到这种残酷的依依不舍:“我是蓝,你是黄,二合为绿,一瞬间,你变动,我变动,再难回复。”是呀,王菲和窦唯好歹还可以像连体婴儿一样做手术,而卢巧音压根儿就扯不开,撇不断,想都别想。

 
思念真是惨不忍睹的事情啊,林夕于是明写拥抱是一种祸害。


“都是我,拥抱过你。一点一滴,留在手里。”
“都是你,拥抱过我。没有空隙,让我呼吸。”


把拥挤当做温馨,所以拥抱之紧密,密到没有空隙,几乎要失去呼吸。窦唯这么个单眼皮、眼细细的北京男子,居然也能表达如此炽烈之爱。《家庭医生》中有个栏目叫大夫信箱,专门回答读者的问题。有个男性读者问道:“我在性高潮的时候经常屏住呼吸,感觉像要死去。”他怀疑这样真的会死,于是就克制自己不去屏住呼吸,结果他和老婆再也没有快感。大夫解释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自然而为之。性爱来时,确实爱到无法呼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有人形容性快感是‘欲仙欲死’。那一刹,天地合一,浑然忘我的境界。我们在目睹日环食这一奇观的时候不也是同样屏住呼吸在铭记那一瞬间吗。《分裂》的拥抱其实是男欢女爱的动作概括,不明写欢爱的场面,几番遮掩之后才选择这个词语,我心知肚明。挺像那时候的王菲,在回答记者关于个人感情生活的时候绝对没有说谎,但常常有言外之意。

 
“都是那,拥抱的祸。一半热,一半冷。”
“都是那,拥抱的祸。一半天,一半地。”


类似的排比句式还有:一半男,一半女。一点你,一点我。一面红,一面绿。这些都是很浪漫的说辞。就像最原始的阴阳调和的说法,用来形容男女之爱。林夕还给萧亚轩写过:“拥抱过后,我的双手应该放在哪里。”以及“吻别完成之后,我还能呼吸。”‘拥抱’和‘亲吻’都是很实际的动作,不包含性爱的过程。为什么王菲就有性爱的成分而萧亚轩就没有呢。因为王菲那阵子在和窦唯甜蜜着,而萧亚轩身边连个男人的影儿都没有,何况王菲还是在思念,萧亚轩是还没在一起就要选择离开。另外需要申明的是,鄙人不认为性爱就是低俗,希望诸位通过自然和人性来体验艺术,谢谢。

通过“思念的细胞不断分裂开去”得知《分裂》是思念的题材,首先‘分裂’将男女两人的离别比作两团分裂的细胞,是对思念的现状描写,说自己看破了一切,什么都不屑。林夕给她的意思也许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思念,不要有痛苦。接着是思念的原因,回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再次出现劝导自己的言辞,要自己坚强面对一切,但忍不住还是要撒野。思念,劝慰,思念,这样反反复复,终于说出了自己《誓言》时期的不安预感:“看不到你的时候面对自己也有一点胆怯。”

 
“守着一个人的世界,留着两个人的血。”

 
看到上面这句歌词,可以得出王菲当时已经怀孕的消息。静静地等待,静静地守候自己腹中的生命,在这份安静的氛围中感受着男方的血液在自己体内流动的温暖,品味着思念的苦楚。四大戏剧之一的《西厢记》里也提到‘父精母血’的结合,还有英国玄学派诗人多恩,他也在诗中调侃爱情的结合。一对还未正式交往的男女青年,被一只跳蚤叮咬了。两人的血液都被吸入那只小跳蚤的口中,二人血液的混合,象征了二人爱情另一方式的结合。女方登时羞愧难当,恨不得一指头将跳蚤掐死,男方呵呵大笑:“亲爱的,你把它打死了,就是打死了三条生命。你,我,还有我们的结合。”多恩的比喻十分独特,而且巧妙地回避了性爱所造成的道德压力,给沉闷压抑的英国文坛带来了一丝新鲜感。

 
Me it suck'd first, and now sucks thee, 它先叮我,现在又叮你,
And in this flea our two bloods mingled bee; 我们的血液在它体内溶和;
Confesse it, this cannot be said 你知道这是不能言说的
A sinne, or shame, or losse of maidenhead, 罪恶、羞耻、贞操的丢失,
Yet this enjoyes before it wooe, 它没有向我们请求就得到享受,
And pamper'd swells with one blood made of two, 饱餐了我们的血滴后大腹便便,
And this, alas, is more than wee would doe. 这种享受我们无能企及。

John Donne《The Flea》

 

Part II:婚姻问题

细胞分裂有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王菲两种都有。无丝分裂是发生在王菲的体内,是静悄悄的生理变化;有丝分裂是发生在王菲的心里,因为对于王菲来说,分裂无异于是骨肉切割,疼痛难舍。

怀着身孕的王菲,情绪是复杂的。两人的爱情结晶让她感到兴奋和惊喜,而两人的婚姻能否成功还迟迟未定。

关于《分裂》中出现的性爱描写,林夕几番比喻将赤裸裸的性爱处理得十分微妙,只有读懂了的人有过会心一笑。

首先是‘拥抱’酿成大祸:没日没夜的思念。一番热烈之后是‘爱到精疲力竭’,正好符合性爱的生理变化,即高潮之后的消退期,但一般消退期只出现在男性的一方身上,女性按说只会有多重高潮,林夕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成分在《分裂》里面呢。再而‘一个人的世界流着两个人血’,表示男女的体液结合,也写出了女方苦苦守候的感觉:能感觉到男方的血液在自己体内窜涌不息。最后就是‘思念’。林夕的态度多少都透漏着悲观和沉溺,与《浮躁》的凉爽自在完全不同。《当代歌坛》上说1996的那个夏天是属于王菲和窦唯的夏天,可王菲并非全无烦恼,这一点,林夕作为王菲的知心好友,蓝颜知己,恐怕林夕时常都听见王菲的倾诉。即使不说,多少也可以揣摩。

王菲远在香港打拼,可她不但飞去美国读学习班,还去北京看窦唯所在的黑豹乐队他们的演出。北京不会有人发现,黑框眼镜的王菲在台下雀跃的呼声。但仍有记者拍到王菲在一个小胡同里衣冠不整地为窦唯倒痰盂。其实是尿壶。王菲怎肯和窦唯蜗居在一个破烂的小胡同巷子,还为他倒尿壶。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一线天后,一个一贫如洗的摇滚青年。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了。我们只能说王菲太舍得付出了。面对舆论对于‘王菲离婚’一事的纠缠,那英姐痛骂:“人家(王菲)早都结婚了,你们眼瞎了吗?”而据传在王菲之前窦唯和高原是恋人,王菲才是真正的横刀夺爱。笔者不否认这件事,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窦唯对王菲的态度总是不正常,甚至说自己的婚姻‘也许是一场阴谋吧’这样的话。其实窦唯并不喜欢王菲。王菲为了自己的爱,就横冲直闯。一方面,她努力付出,任何条件都在所不辞(谁叫她是后来人)。另一方面,她还是‘奉子成婚’,用身孕作为最后的筹码。她赢了婚姻,但还是不能赢到窦唯。离婚是迟早的事情。


一双眼睛看著你一脸亲切,张开了双眼却看到一脸轻蔑。

珍重,轻蔑。这是两种感觉的分裂。

灵魂随你飞到另一个世界,身体却像是断了翅膀的蝴蝶。

身在此,心在彼。这是一颗心的分裂。

看着你我会变得目空一切,看不到你的时候,面对自己却有一点点胆怯。

看着对方,整个世界都是空荒。看不到对方,连自己也荒废。这是唯我与唯他两种中心的分裂。

豆瓣上给出王菲这首《分裂》的英文名字是‘Break Up’,有‘分手,分别’的意思配合歌曲的感情背景;另有‘破碎、分解’等接近题目本身的‘分裂’之意;该短语引申义‘使焦虑、痛苦’更进一步为我们展现了王菲的内心感受。

王菲的担忧,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等候的时候愈发加重。“我讨厌,每一次,长或短短的别离。”《天与地》里的王菲早就不习惯两地分离的感觉。在《浮躁》的那个夏天,她告诉林夕,她怀孕的事情。林夕是劝服还是祝福,木已成舟,他不好说,我们不好说。但我们可以看到,林夕居然把这事儿给写成歌了,当时的王菲也许还满不在乎,但后来想一想穷追不舍的媒体队伍,王菲是不是有些后悔要林夕来参与制作《浮躁》。后来,王菲告别‘新房客’窦唯,告别了‘彼岸花’谢霆锋,找到了生命中的‘将爱’,李亚鹏。王菲和李亚鹏的婚事也始终是秘密进行的。可是林夕对此全然不知。他面带微笑地‘谴责’王菲:“她怎么没告诉我。”嘿嘿,一向精明的夕爷也有被人瞒的时候,想必王菲真的对《分裂》有一点点的不乐意,因为婚前性行为在当时可是很不道德的,而且作为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受人热议,王菲时时刻刻都感觉得到有人对她指指点点的不安,林夕这样写自己的感情私事,实在是太囧了。

守候、等待、思念,俱是感情的煎熬。

有那么一个人,总是值得等的。那是一种幸福。

作为一个女人,如果你手上的钻戒都是你自己买的,你就不要给时间等待他。

安妮宝贝评论《喜宝》的大意。她对男人说,我想要一个钻戒。男人说,我给你钱,你自己挑。

喜宝买的钻戒是自己买的。他都不曾过问,那枚钻戒的大小形状。

清醒,不代表能控制局面。王菲会唱《感情生活》,明知道是敌我悬殊,还是要相信美丽的传说。她有的是钱,窦唯只是一个有志气有才华的穷小子。房子、车子,都是王菲买的。买下了一切,最后窦唯还是会走。因为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当初还想着可以天长日久,其实只能让双方都累。“一面笑得天真无邪,一面看破一切。”顺序说反了吧。人陷入情感漩涡中,难免做错事。错了也心甘情愿。除了不理智,王菲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自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所向披靡。这些大抵是女人的通病?如果真的为窦唯着想,就不是只买一套房子买一套车给他然后三天四天回不了家。如果真的为窦唯着想,就不要让他有亏欠的感觉。萍水相逢,会有比他好的人。写得出《无常》,看破万物,却还是舍不得一个窦唯,真叫我心里难过。听《迷魂记》的感觉也是这样,只不过没有《分裂》这么的隐晦玄妙,初听还以为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那么鄙人写在《浮躁》之外的话就是,如果你得不到他的心,你想你可以感化他。可是感化只能让他就范。要懂得鉴别自己在男人心目中的角色,懂得适时走开。不爱我的我不爱,这简直是天理真言。


那些像王菲《分裂》一样的… …
卢巧音《绿化作用》——你是蓝,我是黄,二合为绿,万劫不复。



★★★★★ 《不安》之惶 ★★★★★



Solo这条路很辛苦很寂寞,但是想一想其实我们不贫穷!

Solo即独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纯音乐演奏,曾以小提琴为主要演奏乐器在欧洲风靡。一些菲迷听王菲喜欢听《游戏的终点》,很大原因可以说是小提琴Solo的功劳,穿插在歌曲之中的纯音乐就是Solo。“而世间风波,只管一变再变”,小提琴依依不舍的情感之外,结合歌词背景传达出言外的沧桑。

《不安》则是Solo的一种最极端的形式,从头彻尾都是纯音乐,没有歌词或者演唱。王菲在‘唱’《不安》的时候,Solo在欧美的影响力上至歌剧下至街头DJ,只不过在中国确实没有太大的市场,平常听到的歌曲大都是Solo很少甚至没有配乐的R&B,唱功平平的嗓音,简单粗糙的节拍,加上一上口就煽情的句子,令人生厌。其实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的大街小巷始终充斥着那种粗陋的曲子,有的人喜欢歌颂大好形势,有的人喜欢高叫爱情,很少听得到做音乐的诚意。

单纯的使用鼓增强节奏,或者单纯地希望通过高潮部分的演唱来创作是一种急功的态度。即便是天赋美音的歌唱家也不敢妄然,总还是需要一段乐曲来丰富情感的。我们并不喜欢那些能说会道的人,因为他们说话从来不懂得跌宕,不懂得张弛,一个劲的说说说,只会让旁人避之不及。所以,好的音乐就像一个优秀的演说家,配乐相当于气氛,Solo就相当于正襟危坐之中无伤大雅的玩笑,它让你的演讲更加传神。很多人都忘记里根总统是怎么交代自己所要肩负的职责,可是每个人都记得他在就职演说中出现的每一个笑料,凭借出色的‘Solo’调和现场气氛,他的幽默深入人心。

喜欢邓丽君,王菲推出一张翻唱邓式情歌的唱片来纪念之。《雪中莲》就是邓式其中一首。王菲勇于翻唱邓丽君,不怕被指责为‘淫词艳曲’,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菲没有再像小时候一样专挑热门歌曲,而是选择了一些沧海遗珠,甚至对原曲进行了较大的改编,使之重新润色。王菲版的《雪中莲》,Solo(乐器独奏)的部分远多于Chorus(配唱),做法很大胆。《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的西洋弦乐也是很充裕的,让人感觉到音乐人的浪漫与执着。
 
Solo是大有讲究的。

出现在演唱之前的演奏叫做Intro,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比如张亚东就是一个典型的Intro狂人,从略显R&B风格的Intro《飘》到摇滚Intro《闷》,从滴滴答答开场的《只爱陌生人》到门铃声渐渐形成一条旋律线索的《新房客》,张亚东几乎每一首作品都有Intro,这就是他的标志。作专辑《浮躁》,王菲放心给张亚东写歌,张亚东为《堕落》编曲,开场的吉他将《浮躁》的轻闲变成了歌词中王菲所要表达沉醉、陶醉的感觉。而窦唯就不一样,从《讨好自己》到《无常》,每个开头都很重视王菲的声音。那么这首《不安》同样是张亚东帮忙编曲,王菲干脆一语不发,自己写了基本的调调完事,懒得寻找合适的词汇去描摹,交由张亚东打点。看到《当代歌坛》上介绍,那时候张亚东是窦唯的妹妹的男友,我总结出来,他相当于王菲的老公的妹妹的老公,该管王菲叫大嫂。呵呵,其实我的意思是,张亚东那时候也就初出茅庐,王菲早在94年就有张亚东帮忙写歌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看得出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我们有些人说《寓言》应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张亚东编曲的《寒武纪》、《新房客》、《香奈儿》、《阿修罗》、《彼岸花》这五首因果关系连贯的叙事性歌曲,另一部分是潘协庆、Eric Kowk、C.Y.Kong、Adrian Chan的合集。笔者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是他们还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这两个部分分开成两张碟发行。”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十二首歌都是相映成趣,分开的话如果能全部交给张亚东编曲那才叫完美。也许那个建议只是因为他们太赞张亚东的才华。揪根结底都是因为大家太喜欢张大才子的Solo,他让王菲的天籁之音、林夕的生花妙笔结合起来,那岂止是歌,那也是很好听的电影长片啊!很多人喜欢久石让。很多人买星座音乐在听。很多人听电影原声。很多人喜欢听莫扎特贝多芬。可见我们对乐器本身的喜爱。林夕都这么注解版本龙一:101个爱他的理由。上述音乐笔者都欣然接受,但鄙人也很喜欢听《轩辕剑》和《仙剑奇侠传》里面的游戏配乐。

王菲还有一首歌叫《迷路》,C.Y.Kong集作曲编曲双重任务于一身,充分发掘王菲阴暗颓废的一面,王菲几近哽咽的歌声配合C.Y.Kong跌宕起伏的节拍和伴奏,让人噩梦惶然,在回忆的森林里找不到出口,一部美不胜收的女鬼题材的电影。

Intro和Outro都是不同段落的Solo,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结尾。张亚东的作品一般就是这样的格式:Intro Chorus Outro。虽说格式固定,但是每一首歌都不一样。扩大Solo的含量来烘托气氛,是电子合成器(synth pop)的做法,诸如在鄙人心目中可与王菲、陈奕迅相提并论的 Depeche Mode 就是这么写歌的。还有Cure、Eraser、Coldplay他们。电子DJ就更家常便饭了。音乐的Solo化处理,使得张亚东的作品细水长流,足以历经时间考验。《彼岸花》可能是最好的证明。

王菲阴郁一点的Intro包括《阿修罗》、《迷路》,活泼一点的Intro包括《只爱陌生人》、《南海姑娘》,婉转妩媚的是《流年》,激昂而多情是《我愿意》,都是相当出色的Solo。而这一次,她一口气包办了《浮躁》专辑里的8首歌,而一首《不安》则将这种Solo精神发挥到底,真正的,音乐上的纯粹。

某某音乐人说,《王菲最精彩演唱会1994》之后,别的歌星开演唱会一定要像王菲那样奇装异服。那么《浮躁》之后,玩Solo的人是不是愈发踊跃了起来呢。

王菲没有想过要影响谁,可是她确实影响了一大批同行以及时装界、电影界等外圈世界。笔者最佩服的,还是王菲那种自由的精神和运气。不必学会跳舞,不必顾全市场,随心所欲照自己的想法来。1996年,这张大碟《浮躁》,以低调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同名歌曲《浮躁》交代了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轻松自在的心态,《堕落》则是多了一点压力之后的放纵与豁达,《想像》和《哪儿》唱的是自己发明的语言,《分裂》是自娱自乐一个人不够玩再去和外国人一起玩的结果,而《不安》则是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冲击。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王菲觉得好玩,没别的意思。这难道还不是诚意吗。

《不安》有synth pop的痕迹,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实的鼓声,电子音乐带着稍许的玄幻色彩,延续《想像》带给我们的冥想感受,只不过不是那般超然快慰,而是隐藏在《分裂》之中不易觉察的焦虑。《分裂》是比喻男女两人好比细胞分裂一样难离难舍的思念之痛,《不安》不言不语,只有紧张的旋律,恰好隐晦地传达王菲潜意识里的苦恼烦躁。原来,王菲并非是真的“一切都好,只缺烦恼”。还在想像高兴地游走街市,在无常变幻中观望山海朝暮,一想到分别,立刻淹没了一瞬而过的快乐和自由。“我最初抓紧他的双手从来不爱自由。”爱上一个人,不自由。凡事都会为之担忧,心都没在自己怀里跳。但是只有爱才会让人充实,爱过,所以感到活过。这份思念之痛给王菲闲极无聊的快乐时代撒了一把盐,一时间欢乐悲哀,感情世界极其丰润。《不安》的节奏恰好是王菲没有明说的焦虑。不需要歌词。怕无聊。怕没有希望。怕太软弱。怕再无相见。怕失控。怕时间消退。怕老。怕未来。你们随便猜,玩音乐的王菲自不肯说。由《分裂》开始,王菲透露在歌曲中的情绪越来越不安。《不安》的原因,是《扫兴》的他人作祟,也是《末日》的人类通病。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不安》一样的...

Depeche Mode《Big Muff》——惊慌失措的迷幻电子。
Depeche Mode《Further Excerpts From My Secret Garden》——茫然无措的迷幻电子。
Brad Paisley《Throttleneck》——扼喉窒息的死亡摇滚。
Bj?rk《Pearl》——孕育的蚌。疼痛难忍的呼吸之歌。


★★★★★ 《哪儿》之谜 ★★★★★




最好没有人明白我说什么。


Part I:误解

 
王菲的歌很少有人能听懂,她的话也很少有人懂。

“相对,不发一言,似是你共我有了默契。”

《冷战》说明有时候沉默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冷战反而会让双方好过。

“do do do,da da da,这答案你会否满意。”

《Do Do Do Da Da Da》说明有时候胡言乱语可以应付自己并没有责任要交代清楚的问题。

“话过不想说话,不想再说话。”

《胡思乱想》什么都没说明,只代表王菲恨不得穿上袈裟逃避这个嘈杂现实。

“心和心之间有太多衡量,总是彼此猜测。”

《变幻的世界在转》说明一切的误会都是因为人们的各行其是,少一点自私,沟通减少孤独。

“过分是你们太认真,乱说话怎可当真。”

《一个人分饰两角》是王菲又一次在言语表达上的吃亏,但黄伟文也让王菲有了一点理直气壮的底气。不怪王菲,只怪你们太认真计较。她说她不是神,不是说‘别崇拜’,更侧重于‘人无完人’。
 
“又怎么可以耐心解释你知又不歪曲意思。”

《我想》说明语言会造成误会,哪怕是含苞待放的爱情也会浪费用心良苦的暗示。

“想叫嚷,但没有立场。想发问,但没有下文。”

《敷衍》说明文字除了表达欲望和要求,什么作用都没有。

 
“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

《人间》说明文字虽然容易带来误解,但是没关系,不需要菲妈妈,做人的道理童童长大了自己学到。

 “最好没有人明白我说什么,只有你听懂我唱什么。”

《脸》说明文字可以苍白也可以美艳,也说明林夕的词、王菲的曲两者能够天人合一。

“我们大家,光明正大,来张开嘴巴。只有天才听懂了我的话,你们以为我骂谁来呀。”

《白痴》说明人都有话语权,话语产生误解,天才的话语总是得到凡夫俗子的误解,不如大家平起平坐,畅所欲言。

 

Part II:语言


《哪儿》和《想像》一样,用的是依依呀呀的王菲语。

与其说语言造成沟通障碍,不如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太多自以为是。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化是信息的背景,人心是信息意义化的工具。在信息对一个人产生意义的时候,误解就伴随着语言产生了。语言是无辜的。就像有人说钱很坏,但钱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动作,若不是自己定力太差,怎么会做出傻事。因为钱对某某人来说,并不是钞票,而是达到某种状态的工具。这就是每个人心里不同的意义。

有人说汉语是最优美的语言,那是因为汉语充满了歧义。

歧义造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冲突,所谓‘嬉笑怒骂皆文章’,有些话听起来一语双关,有些话听起来别有他意,这些歧义会造成信息获得的障碍,但是不妨碍有心人去捕捉其中的含义。

王菲放弃了《无常》一词中体现的古典美,反正没人懂,不如自己编造一门语言,别人猜都不会猜,学也不用学。

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放纵一下。

也许《堕落》是《浮躁》最好的解释吧。

王菲只不过是想玩一下新鲜的东西。

 
《无常》不是悲天悯人、感慨万物变幻太快。

《浮躁》不是讽刺现代人的心态太浮躁。

《堕落》不是自嘲自轻。

《分裂》不是人格两极化。

《野三坡》并不荒凉,是天然避暑之境。

真的没别的想法,不要误会,也不要给王菲扣帽子。她都不想解释了。

哪儿的话。她只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Part III:障碍

 

How can I let you know。如何让你有知。

I'm more than the dress and the voice。那并不只是声色。

——王菲《Eyes On Me》
 

灵魂化作日语法语也同样是灵魂。

我叫你玉蝴蝶,无字暗语你也心中有知。

——谢霆锋《玉蝴蝶》


一首最佳填词歌曲《脸》多么美艳销魂,林夕让我们的心中为汉语傲然挺立一株水仙。

语言多么苍白,越南之旅的安妮宝贝准备写一封信,但执笔三思,从何说起。于是没有写。如此,信是完整的,她也是完整的。语言于事无补,林夕仍然让陈奕迅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向天下父母呼唤‘Shall We Talk?’,希望减少一点冷漠和忽视,多一点关爱和温暖。“爱情中最大的障碍,不是语言而是爱。”S.H.E站在伦敦大桥上这么总结自己的失恋和被骗。

语言虽然被人心赋予个人的意义,但是障碍不一定总是坏事。

电影《黄飞鸿》里,十三姨教黄飞鸿学说“I love You”,黄飞鸿鹦鹉学舌,有样学样,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第一句‘我爱你’已经献给了十三姨。十三姨听到如此,一时痴在那里去了:“可不可以再说一遍?”《Spanish Lesson》是麦当娜《La Isla Bonita》之后又一首与西班牙语相关的歌曲。一边学西班牙语中表示爱与理解的词汇,一边用来和恋人谈情。“Seyorita,She just want to fall in love。”明明就是她自己想要爱。

看来,语言沟通的障碍有时候还是个笑谈,让人忍俊不禁。

“或者,一切清清楚楚更好。”王菲唱到。仍然未成好事,期望自己是一个感叹号,最后只能留下一个问号。

她也要完整。

完整就是没有经过揣测。完完全全地属于自己的意义。别人怎么懂。

我叫你玉蝴蝶。如何捕捉你的美。

你哪里是蝴蝶。找不到其他称呼。

语言障碍让我们难逾雷池,距离产生美,越是得不到越是好。

语言障碍就是这种朦胧的、无意义的美感。

网路上给出《哪儿》的歌词再用《天空》中‘天空挂满湿的泪’的手法,颇有西班牙抽象绘画大师达利的风格,泪水和天空本来都是可见之物,而反驳怎么能被骑在下面,画怎么可以有骑的动作。汤姆和彼得,两个好事的小男孩,为什么哄笑阿瑟?是不是因为那句话是阿瑟说的?OK,Make Sense。恐怕最后好事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听众。这些语言不是翻译会是什么,难道王菲也想用《哪儿》唱出对我们这些歌迷们的爱?这可使不得。她只是想脱离意义的束缚,让自己无意义,不担心误解和理解。


《浮躁》的底面和封面。

注意王菲的肢体语言。

捂住嘴巴,非礼勿言。

遮住眼睛,非礼勿视。

盖住耳朵,非礼勿听。

心歇吧,寻找内心的安宁,没有和这个世界争辩的必要。

甚至拥抱和交流。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哪儿》一样的……

窦唯《黄昏》——不知所云,毫无意义
莫文蔚《幻听》——胡说八道里有一句心里话



★★★★★ 《堕落》之乐 ★★★★★



你一直在玩。你和自己玩。你跑去和别人玩。你跑去和另一个人玩。

——王菲,你一直在玩。

 

Part I 行乐

听着《无常》,观望静态的‘树摇月晃’,还能将‘晚霞曙光’的万物动态捕捉到心中,王菲是何等气度,‘一片夜色放心上’,既有东坡的自然哲理,更有易安那份‘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旷达情怀,拍案叫绝的中国诗体摇滚。《浮躁》更是干净无瑕的清爽:“一切都好,只缺烦恼。”《想象》唱着王菲自造的语言,穿着旧牛仔裤游走在大街小巷,好不悠闲。可是马上来了《分裂》:“思念像细胞分裂开去。”甚至‘看不到你的时候,面对自己也有一点胆怯’,让王菲陷入深深地思念之痛。原来都是拥抱的祸。《不安》。紧张沉闷的气氛。《哪儿》继续用自己的语言模糊听众的想法,似乎是在用语言作壁垒阻挡外人的窥探。

正像《堕落》所写的那样:“看不出难过,始终笑着沉默。”王菲自己都不曾觉察的烦恼,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眉梢。是的。这世界上总有一个让你心烦意乱的事情。可谓正中自己写的《无常》:“喜中带忧,暗中有光。”悲喜和黑白,本是相对的概念,也可是循环和重复的过程。浮躁,不安,王菲想找一条出路。《堕落》是一个好办法。


《浮躁》MV的结束语打出歌词“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一行字稍后,《堕落》的MV继续在这个人来人往的地铁通道开播。王菲告别自己的乐队来到地铁站,若无其事地翻看报摊儿上的周刊,旁若无人地手拦大理石柱转圈,神情自若地坐进地铁,和毫不相干的人挤在一个长椅,不知道哪里是终点,随便就下了站。


这世界看来很快乐。

看不出难过,始终笑着沉默。

你不慌不忙,自然而坦荡。

脱下了伪装,摘去了信仰。

 

如果说《浮躁》是王菲无关现实世界的心灵,是最纯粹的快乐,《堕落》就是王菲继《出路》之后又一次对这个世界阐明态度的歌曲。只不过经过了这两年的打拼,王菲似乎已经没有了《出路》里面主动性质地对爱情对命运的疑问和衡量,而是用一种容忍的情绪在和这个世界做偏于消极的自我升华。甚至,她没说‘唯一相信爱情渴望有个幸福家庭’,而是一句含糊不清的‘来呀,继续,我陪你’,一点目标都没有,不知是自聊乐还是对恋人说,这个‘你’大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味。先是‘你不慌不忙’,而后‘我不慌不忙’,看起来有你和我的分别,也许真是和恋人在一起享受安宁的感觉。兴许这叫做默契。但也有可能是自言自语。

王菲写自己‘我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完美’,黄伟文写王菲‘我又不是神’,王菲总归是要经历一些常人的心境。人就是社会的人,一定会和社会发生联系。要学习语言。要吃饭睡觉。要拥抱。要聊天。甚至‘思考’这个行为都是建立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通过社会活动而产生的。王菲也要思考。既然知道‘无常’,何必拘泥于形式。王菲‘脱下了伪装,摘去了信仰’,脱,摘,两个动作因抽象而更显潇洒!‘伪装’还可以是衣服之类的装饰,可信仰怎么能摘掉呢。其实脱下去的是‘笑着沉默’,因为‘这世界看来很快乐’说明这个世界只是‘看来’很快乐,这是别人的伪装。‘笑着沉默’则是王菲的伪装,对宏观的‘无常’,她可以一片夜色放心上,而对于个人的‘分裂’,灵魂都随着恋人飞到另一个世界了,正好没有足够的心灵来面对自己,正视痛苦,这就是逃避和压抑。王菲一脱一摘,可以看做是追求解脱。没有相对而言,也不会是寻找绝对的正确公平。至少可以解脱烦恼。


你不愿多说话,只想放纵一下。

没什么可怕,没什么放心不下。

痛苦地享乐,犹豫着堕落。


很多时候,烦恼都是源于内心的欲望。比如,你想如何如何,结果没有如何如何,然后你郁闷。或者说,烦恼是源于内心对外界的反应。比如,在一个吵闹的环境下学习会让你烦躁,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别人多吵,而是因为你在努力使自己不被噪音干扰,努力使自己克服烦躁情绪。结果更加烦躁。王菲很多想法都很接近心因论,而不是唯心或者大乘佛教,更不是朋克。也就是说,王菲比较倾向于关注个人心理活动归结人的动机和状态,也倾向于抛却意义、语言或者信仰等文化产物,追求纯粹的自我。

 
左右不了诱惑,你才拒绝寂寞。

你没有错,因为没有谁作对过。

心安理得,于是你堕落。

 

欲望可以是内心的某种缺乏,因此显现出对一定对象的需求。欲望也可以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这个时候欲望就叫做诱惑。王菲写道:“左右不了诱惑,你才拒绝寂寞。”这是一句条件推理。大意是‘因为不能忍住诱惑,所以才不愿意再寂寞’,‘拒绝寂寞’这一说法颇为含蓄,意思是‘接受诱惑’,也道出了人们普遍不愿做‘情剩’——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表示一个人可怜没人爱——的心声。但是未免也有必要区分‘寂寞’和‘孤独’两个概念。有的人孤独,但是不寂寞。可知那个人只是没有伙伴在身边罢了,他也许一辈子都无法体会到寂寞是什么感觉。有的人不孤独,但是寂寞。也就是说,他和一大帮没有共同语言的人拥挤在一起,都是酒肉朋友,毫无心灵可言,这就叫寂寞。张楚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王菲是寂寞的。而且很快乐。由此养成了懒散的性格,并且自给自足,能够不低头迎合商业,自娱自乐就好。是否寂寞让她更快乐。然而她会因为诱惑而拒绝寂寞。《大染坊》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还不够高。”假如推倒现有环境所获得的利益大于期望,人会开始动坏心眼。这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时下践行的公务员高工资政策就是这样的原理。给公务员高额工资,他们会对贿赂失去敏感,觉得可有可无,由此大大降低贪污受贿现象。这个办法王菲早在1996年想通了。于是她‘心安理得’,于是她‘堕落’。其实通过‘心安理得’这个描述我们可以得知,王菲只是找到了一条让自己心里好过的方法,换了一下头脑里的思想而已,于是整个世界变得不是那么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了。她管这种心静自然凉的态度转变叫做‘堕落’,实在是误导,未免夸张了。很多人都会将《堕落》翻译为‘Degenerate’,那个意思是下流、道德沦丧、智力减退,而且还是动词,表示这个动作的主人要干‘好事儿’。尤其是词根‘generate’,和‘地位’、‘身份’相关,想想看‘垮掉的一代’就叫做‘beat generation’,那么‘degenerate’是不是很难听。就像将《浮躁》说成是‘Anxiety’,焦虑,不安,烦,急躁。总之,王菲给这首歌取名为《堕落》,多少还是有王菲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这么理解:和主流价值观不和谐,于是就被看做堕落,其实只不过是安然自得,没什么危害,没什么罪不可赦。既然如此,无伤大雅,何不翻译成‘享乐’?歌词中也出现了‘享乐’这一词:“痛苦地享乐。”‘Enjoy Myself’是自我慰勉而得到快乐,可惜太口语化,听起来很浅薄,‘Hedonic’有享乐主义的意思,不太照应‘痛苦地享乐’所体现的矛盾情感,以及‘绝望地逆流而上’所传达的苦苦挣扎的努力。因为享乐主义根本不需要思考痛苦和温饱。

姑且尊重王菲本人的想法,照字面翻译,不用绞尽脑汁去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这也许是听懂了《浮躁》专辑所体现出的‘无所谓态度’的结果,凡事处理得自然就好,不必太较真。‘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放纵一下。’当然,笔者是有心研究,怕《浮躁》被误解,被冷落,故提笔拈须,冥思苦想。鄙人的态度是,推敲研酌,自得其乐,这样同样有‘浮躁’的境界。《浮躁》果然是值得反复推敲、耐人寻味的小品。


“脱下了伪装,摘去了信仰。”这是抽象主义的哲学。

匈牙利是人裴多菲曰之: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换作王菲的版本:伪装很漂亮,信仰更重要。若为快乐故,二者皆可抛。

将信仰像东西一样扔掉。又抽象又潇洒。‘一片夜色放心上’之后又一句经典菲语录。

 
“痛苦地享乐,犹豫着堕落。”这是互文谐义的写作手法。

享乐,却是痛苦地。这不是‘痛并快乐着’之类的奋斗口号,而是在讲‘凡事都有好坏两面性’。

痛苦,心有不甘。享乐,自然而发。就像犹豫与堕落两者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左右不了诱惑,你才拒绝寂寞。”这是人情世故的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说人的行动取决于内因和外因,即分为内心的欲望和外部的诱惑。

有时候人受到诱导是因为行动所获得的犒劳超出预想,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定力太差。

王菲偏向于讨论后者,揪出自己的弱点。


“你没有错,因为没有谁作对过。”这是是非对错的辩证学。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经验是模糊的,靠不住的。”因为现象就是现象,没有你自己的好恶体验,你就无从判断利害。王菲写了《无常》,也是这样的理念。《堕落》中出现的关于对错的分别,王菲的观察角度有点俏皮:因为没人指出来,所以你就是没错。于是乎心安理得。

“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放纵一下。”放纵一下。生命中有多少时间可以大把挥霍呢。有人计算了一下,只有坐在马桶上的那个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么可悲。王菲明白。所以要及时行乐,不要太顾及别人,何况并没有人与自己作对,更没什么可怕,再也不要有什么放心不下。王菲的韵脚押得很对味,想不通这么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怎么没在菲迷之间传唱起来。《堕落》的快乐很深刻,为什么也没被评为1996年最佳填词。

王菲没有苦口婆心去劝说你该如何如何,但每一句话都可以是一种很有个性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也没有义正言辞指出你的可鄙之处,可每一句轻描淡写都能深入到你的内心。

你觉得完全被说中,但是那又是她剖析自己的研究成果。

那只可属于她自己的心得。你我都不可能站在她的舞台。

穿行地铁通道,一身黑衣打扮的王菲凄如鬼魅,引得一旁擦墙的清洁工回头扫视。

清洁工每天都能见到成千上万的人,有什么可好奇。

大概她也看出眼前这个黑衣女子的不寻常之处了吧。

因为每个路人都有目的地。王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别人无关。
排除目的,一身轻松!


 

Part II 玩乐



佛教将人间比喻为‘婆娑世界’,意思是‘一个需要你去容忍的世界’。

你有所求,必有所忍。

你有要求,别人也有要求。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就有那么多要求。

你不喜欢的声音叫做噪音。你不喜欢的抚摸叫做骚扰。

你和不喜欢的人成为同事。你为不喜欢的工作疲于奔命。

一个堪忍的世界。你不快乐。

但请不要以为佛教是简单而悲观的宿命论。

一切思维都停滞于忍受,那是小乘教法的理念,没有创造力。

佛教还有一个Keyword叫做‘乐’。

‘日日是好日’是一种乐的态度,‘快乐无忧是名佛也’是一种乐的形容。

我们容忍的已经够多,我们也足够善良,但为什么还要我们过着痛苦的生活呢?

佛说,做一个快乐的修行者。

有一个老太婆供奉一个和尚,很久以后,老太婆想试一下他的眼力,就吩咐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坐在他的腿上。美女走后,老太婆问和尚有什么感受,和尚说,感觉像干枯的木头。老太婆一听,暴跳如雷:供奉了你这么久,你居然只修养出了一段枯木头。林清玄师父说,修佛,不会是修到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境界,将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看做一段枯木头。

乐。一个如此重要的词语!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豪言壮语要将及时行乐的精神进行到底。

我的作品,就是要粉碎无趣和无知。王小波说自己的写作动机是要有趣。

我们看经过一番思索之后获得安宁的王菲,是怎么进一步获得快乐的。


我,没什么可说。

想不清后果,也不准备自责。

我不慌不忙,自然而坦荡。

绝望地逆流而上,甘心地自投罗网。


根据旋律的相似性进行划分,《堕落》有两个大段落,一是A1-B1-B2-C,而后A2-B3-B4-C。前大段是说了一些对生活的感触和独到的见解,后大段是真正地采取态度来改变心情,让自己堕落。这一部分则出现两个王菲的声音,一个主唱,纵情欢唱,一个躲在一旁小声说笑,好像是自己和自己交头接耳,交换对彼此的看法。那么‘你不慌不忙’变成‘我不慌不忙’,是自言自语的对话模式。伴唱的王菲又一次使用了我们听不懂的王菲语:lai yo yi yo o yo。很多唱过《堕落》的人都觉得很难唱好A段低音到BC两段的低高音,总觉得两种声音太矛盾。尤其是男生,鄙人也就不适合唱《堕落》,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部低音带过,就用伍佰老师那样的唱腔。但那样不够自然,仅仅体现了‘挣扎’的感情,没有‘心安理得’的轻松坦然。王菲还真是块儿唱歌的料儿,一般人即便唱得对《堕落》的每一个音符,也未必唱得好《堕落》微妙的情感。最见功底的就是这一句:“来呀来呀,继续继续。”搞不好就成了妖狐媚子的挑逗,完全变味。

我,没什么可说。这语气酷似《我的自白书》,不需要什么自白,我自然坦荡,身正不怕影子歪。《堕落》歌曲的伴奏始终带着一股熏染的酒气,让人情不自禁的陶醉在王菲的歌声中,到了过渡部分‘来呀我陪你继续继续’,仿佛和王菲并肩穿过黑暗的长廊,‘想不清后果,也不准备自责’大有豁出去的感觉。

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不悔。安妮宝贝认为男人太残酷。因为男人的爱情观念是‘愿赌服输’。第一点是‘愿赌’,敢于冒险,像孩子一样天真,第二点就是‘服输’,输了就走,没有好反悔的余地。这样的恋爱观经常给‘爱情至上论’的女人带来不安。其实王菲多半也有这种态度,只不过是对生活,而不是对爱情。执迷不悔,所以是一个容易受伤的女人。这就是她的悲剧,也是不被别人理解的原因。

她能够认识到很多现象之外的问题,但每一次还是要遵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性。知道是‘执迷’,仍然‘不悔’。知道‘自投罗网’,还是忍不住‘甘心’去做。身怀绝技,所以有恃无恐。可惜王菲那股能量从来不是用来获胜的。王菲空有聪敏才华,却只能获得心灵的升华。“绝望地逆流而上。”王菲执着,带着深深的绝望也可以勇敢地做出和大多数人不同的选择。

 
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放纵一下。

就当没发现美好背后的虚假。

什么也没错过,其实一无所获。

 
引用陈绮贞写给陈升那个老顽童的歌,《你一直在玩》。

‘你一直在玩’是《浮躁》里面那个‘一切都好,只缺烦恼’的王菲。

‘你和自己玩’是《想像》和《哪儿》,自造一门语言的王菲。

‘你跑去和别人玩’是《分裂》和《扫兴》,自己玩还不够,还和外国友人Cocteau Twins一起玩的王菲。

‘你跑去和另一个人玩’是《堕落》。我们始终没能弄清楚‘你’是王菲还是窦唯谁。用王菲自己的话,爱谁谁,别费脑筋了,玩吧。


“什么也没错过,其实一无所获。”

所谓及时行乐,错过了时间就别谈一样的感觉了。等你老了,你就不能,甚至不应当穿着晚礼服出现在名流典礼上了。要趁年轻。有的人貌似风平浪静,实则空如白纸。就像杨千嬅唱《简爱》,听着时针分针的声音,越来越想‘简简单单拍个拖’,年龄问题造成了女人的焦虑和自卑。“我发现自己存在,却发现总是在等待,等待未来,等待某人给我真爱。”萧亚轩的《未来》迟迟不来,因为总是在等待,所以岁月过去只剩下回忆的空白。王菲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及时行乐,不想裹足不前。后来的王菲写下《精彩》:“不完美也要精彩。”其实也就这个意思。‘什么也没错过’的‘错过’是‘犯过错误’,而不是‘没有擦肩而过’,这样正好解释‘其实一无所获’而又不造成语义重复。‘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你害怕犯错,那就永远甘居平淡。不过,平淡也有平淡的意义,空白也有空白的自由,王菲选择的是逆流而上,你怎么活还是要你自己的选择。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堕落》一样的… …

Cocteau Twins《Suckling the Mender》——一样很迷醉的小鼓节奏
莫文蔚《日场夜场》——为自己鼓掌,不正常才是自己的正常



★★★★★ 《扫兴》之人 ★★★★★


Cocteau Twins:“我们想和王菲组队。”

据王菲回忆说,认识Cocteau Twins是因为某个电台。当时听到了一个片段,立刻就喜欢上了。于是抓笔记下这个乐队的名字。没想到这一个小小的笔记会发展到两者之间密切的合作。1993年,Cocteau Twins发行专辑《四星级咖啡屋》。1994年,王菲专辑《胡思乱想》的两首歌都是在这张专辑里取的经。同名单曲《胡思乱想》改编自《Bluebeard》,王菲想哭想叫的后现代精神与CT融合传说疑问爱情的神秘色彩相映成趣。另一首《知己知彼》改编自《Know Who You Are At Every Age》,王菲冷静地分家,CT却要哭到让你知道她为什么哭。两者都含着一种强烈的委屈。Cocteau Twins身份小众,因此在一部分人心中颇有威望。麦当娜都喜欢Cocteau Twins。受到Cocteau Twins影响的歌手和乐队更多,不过都是不太出名罢了。

此后Cocteau Twins沉寂了三年,他们的唱片悄然无声地登上音像店。在此期间,王菲仅在1994年一口气发行了四张专辑、两张EP、一张精选,数量和质量稳固了亚洲第一天后的宝座。而王菲与Cocteau Twins的缘分,从记住名字升级为翻唱和借鉴,进一步发展成了合作。到1996,一个叫Alex Chan的人将王菲与Cocteau Twins友谊牵线。也许是听说了王菲的故事,也许是因为欣赏彼此同样飘渺的声线,双方在音乐开始往来合作。首先是Cocteau Twins新专辑《Milk & Kisses》,在亚洲发行的版本中一支单曲《蛇皮裙》有邀请王菲参与和声。王菲和主唱Elizabeth的声音如此水乳交融,分不清谁是神,谁是仙。接着,王菲迄今为止最满意自己的一张专辑《浮躁》以‘非礼勿言、非礼勿视’的动作语言为封面问世了。 专辑中《分裂》、《扫兴》两首歌不但由Cocteau Twins谱曲,而且录音室都是选在Cocteau Twins在伦敦的地盘。这一次《浮躁》,是王菲玩得最High的一次,制作班底很是简单,就三个人:王菲自己包办词曲,王菲男友窦唯敲锣打鼓,王菲的男友的妹妹的男友张亚东弹吉他,这两个人负责编曲。剩下的部分就是两首歌:《分裂》和《扫兴》,Cocteau Twins的部分,不失王菲的风格。

 

Part I 分裂:《浮躁》专辑的几何对称形式

梁伟文《分裂》vs 黄伟文《扫兴》

需要指出的是,林夕原名梁伟文。对香港音乐有所听闻的人都知道,林夕和黄伟文是粤语词坛的两大巨匠,双双出现在同一个歌手的制作名单中,互相较量也互相欣赏的行为让两人在香港平分秋色。提到两个伟文,我们经常会从陈奕迅、杨千嬅的歌曲进行比较和赏析,但津津乐道的我们都有所不知,梁伟文和黄伟文早就在王菲的作品里对上了。

林夕1996之前与王菲已经有了《冷战》这样的另类,《迷路》这样的新锐,从出道的《无奈那天》一直写到王菲淡出歌坛,算得上老友知心了吧。黄伟文对王菲算是具有一点青睐之情,黄伟文给王菲写《一个人分饰两角》,王菲当即用它做了EP的名字;黄伟文还用《为非作歹》一语双关地照应王菲的《执迷不悔》,收录在专辑里。这个时候林夕与黄伟文经常出入在达明一派的作词活动中,此时天后王菲发新碟,两个人凑到一块儿(王菲也真敢用人),一人写一首歌送给王菲,梁伟文vs黄伟文,《分裂》vs《扫兴》。实际上,双子座黄伟文本性分裂,射手座林夕由于希望而失望,因此,《分裂》是林夕写给黄伟文最形象的评价,而黄伟文的《扫兴》是林夕最恰当的情绪。除了‘对称性’与‘交叉性’的几何意义以外,更巧合的是这两首歌都是Cocteau Twnis主动献给王菲的歌,颇有纪念意义。林夕将一个人分割成两半,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冷一半热,是细胞分裂后的两团活物,性征对比鲜明。黄伟文利用朗朗上口的叠句,我乐起来,你泼冷水,我忘了寂寞,你让我想起来。明明是极端对称的叠句,你和我怎生如此相异相克。原来《扫兴》里的林夕是反物质,在一起就互相湮灭。原来《分裂》里的黄伟文是冰和火,在一起就互相攻击。虽说是互赠‘礼品’,物理学的‘湮灭’比社会学的‘敌对’,黄伟文比林夕更狡猾。《分裂》与《扫兴》,比起王菲自己写的歌,固然不比《堕落》丰富,不比《无常》意外,但是不得不承认《浮躁》因为有了林夕、黄伟文的介入,确实增色不少。销量算什么,王菲没有错。后来,黄伟文大概也喜欢了Cocteau Twins,操刀写下《怀念》,与同专辑中林夕的作品《娱乐场》再一次对决,事实证明,《怀念》的口碑更好,做了精选集的Track 1,被众多歌手翻唱,可知“也许喜欢怀念你,多于看见你”是多么深入人心;而《娱乐场》是一首谁也没想到会成为耐得住时间的曲目,显然,托王菲的福,我们也中了Cocteau Twins的毒。后来,由于王菲盯准了国语产品,擅长粤语的黄伟文一年隔一年地,给王菲写了《你》、《女皇的新装》,后者仍旧能在同专辑中与林夕的《夜会》相抗衡。“等到我们互相了解,再等到互相轻蔑。”说的就是两个伟文吧。(黄伟文为数不多的几首歌都作了王菲专辑的名字,看得出王菲对黄伟文的器重)

Cocteau Twins给王菲专辑写了两首歌,居然一首歌给梁伟文填词,另一首给黄伟文。


梁伟文和黄伟文就像Cocteau Twins的Twins,两人不但对抗,还能对仗。

梁伟文写《分裂》:“一半冷,一半热。一半男,一半女。一半我,一半你。一半蓝,一半绿。”

黄伟文写《扫兴》: “叠着叠着的扑克,喝着喝着的可乐。装着装着的快活,忘了忘了的寂寞。”

 

关键句也都是保持各自的工整。

《分裂》:“分裂,分裂,一面笑得天真无邪,一面看破一切。分裂,分裂,一面坚强面对一切,一面需要撒野。”

《扫兴》:“你总是不费吹灰。你把我从那梦想世界赶出来。你总是轻而易举。你叫我从那白云深处掉下来。”

 

这一切都有Cocteau Twins。Cocteau Twins就像是一条对称轴,精确地将《浮躁》分割成两个世界。以绝对的烦恼为分界线,一个世界快乐无忧,一个世界焦虑沉重。

 
《分裂》,《扫兴》。两首外国制作歌曲。分别由林夕和黄伟文填写歌词。

《不安》,《野三坡》。两首纯音乐。只是野三坡的名字是三个字,故意打破两个字的规律。

《想像》,《哪儿》。两首使用了‘王菲语’的歌曲。

《浮躁》一碟,仅从歌曲性质来看,呈现出精致的的对称感。


 

Part II 扫兴

低音的用法使《扫兴》整首歌笼罩在一种失望中,心灰意冷,但是清新明快的旋律让《扫兴》有了很高的可听度,很多陈奕迅的歌迷都表示《扫兴》是自己最喜欢《浮躁》专辑里的歌曲。黄伟文并未明说是情歌与否,但我们可以理解成‘冷暴力’的情歌,也可以理解成‘梦想破灭,但他不安慰我’的故事。而王菲用鼻音额外表达出一种不明显的抗议姿态,仿佛吞下现实的苦涩,默默在心里消化。《扫兴》以其极端工整的叠句为特色,强调人物消沉的感情色彩。


叠着叠着的扑克。喝了喝了的可乐。

王菲的动作。但是等待她的是‘一个扬手’的暴力,‘一个转头’的冷待,直接破坏了她的娱乐活动。

 

装着装着的快活。忘了忘了的寂寞。

回到《浮躁》的‘快乐’和《堕落》的‘寂寞’两大谜题,伪装和逃避都是一层纸墙,王菲最后的心理防线几近攻溃。她等到的是精神冷淡:一个‘叫我装不来快活’的眼神,一个‘叫我想起来寂寞’的问题。


小心翼翼的忍耐。好不容易的开怀。

通过王菲谨慎的待人方式可以看到她的处境,好不容易才有一点愉快的感觉,可是仍然被破坏掉了。

 
一生一世的期待。自由自在的发呆。

可以得知王菲那时候婚事一说还是没定论,作为一个慢了高原一步的后来者,王菲甘愿受点苦受点委屈也要引起窦唯的怜爱之心,可想而知窦唯会说一些气话驱散王菲的希望。黄伟文这么写道:“你一句说话叫我醒过来。”‘一句说话’即‘一句话’,是粤语的习惯,我们完全可以当做是黄伟文充字数的做法,但是黄伟文有一种‘明知故犯’的做法。既然‘醒过来’,大家镜花水月梦一场,一拍两散最好。何必还要在这里执迷不悔,用青春,用牺牲。形容对方的暴力行为是‘不费吹灰’,‘轻而易举’。“你一盆冷水向我扔过来”,着实扫兴透顶。

 
‘梦想世界’最深,王菲被赶到冰冷的现实中来,惊魂未定。

‘白云深处’最高,王菲折翅跌落,摔得头破血流。

让你我好好配合,让你我慢慢选择。是香奈儿还是阿修罗,一定要睁大眼睛区分仔细。

不爱我的我不爱,何必将时间花在一个对你不会心生情爱的人身上。明知道是连水晶鞋这等高贵的定情信物都会打破的阿修罗,却还要为之执迷不悔,甚至奉子成婚。

《浮躁》一张专辑没有《寓言》那般至理名言,但也曲折地预示了王菲的穷途末路,甚至,有些人之所以听《浮躁》多于《寓言》,仅仅是因为《浮躁》没有太多的至理名言,相反,《浮躁》都是王菲点点滴滴的心血,感悟快乐哀愁尽在心里,即便是悲剧一场也那般自由酣畅过。赤裸裸的人性。自私。空虚。无忧。悲观。自由。叛逆。随性。牺牲。含混。焦虑。这就是我们听《浮躁》的感动。就像在恋爱到时候我会听《Di Dar》,哭王菲的哭,笑王菲的笑,用心情去诠释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听《新房客》,预示着爱情和缘分的危殆。

都说王菲的声音好,唱腔灵活百变,具体可见《浮躁》专辑中,对Cocteau Twins梦幻风格的演绎手法。王菲颇能消化Cocteau Twins的西方特色,初听《分裂》,一句一句‘爱到筋疲力竭’只让人以为是北京的歌谣,断想不到是来自伦敦的Dream-pop。而《扫兴》更变味,完全是东方的阴郁感觉,‘你一秒之间叫我们醒过来’那种音阶与音调的高低剧变恰是日本式民谣特色。较之之前的《知己知彼》,王菲配合电子音乐站在商业气息浓重的香港乐坛也丝毫不觉得疏离,之后,Cocteau Twins再一次被王菲翻唱,诡异的《Rilkean Heart》到王菲口中唱出就成了上海夜巷子深处的古典寂寥。实在想不出这会是外国人的歌曲啊!王菲总是能及时吸收先锋文化,而且不迷失自我,将新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独特魅力!

 

Part III:《浮躁》专辑的分工模式



《浮躁》专辑内页特别注明:

“《分裂》、《扫兴》special thanks to Alex Chan for putting Faye Wong & Cocteau Twins together.”

“《分裂》、《扫兴》特别感谢 Alex Chan 促成王菲与 Cocteau Twins 合作。”

封面则以Cocteau Twins制作的部分为特别推介曲目。


   
关于《浮躁》专辑的制作班底。细细记载,整理数据如下。

 
10个作曲:王菲:8/10,Cocteau Twins:2/10。王菲占绝大多数。

8个填词:王菲:6/8,林夕:1/8,黄伟文:1/8。《不安》、《野三坡》没有词。

10个编曲:张亚东:5/10,窦唯:3/10,Cocteau Twins:2/10。张亚东还为演唱会版的《末日》编曲。

10个监制:张亚东:9/10,窦唯:3/10。其中《无常》、《想像》是窦唯和张亚东联手监制完成的。

10个后期混音处理:John Lin:9/10,Adrian Chan:1/10。John Lin与Adrian Chan同在S&R混音室。

乐器:张亚东的吉他:8/8,窦唯的鼓:6/6。分母是该乐器出现的次数,分子是该乐手进行演奏的次数。

其他则为贝斯:窦唯:2/7,罗研2/7,王笑冬1/7,浩昆2/7。

 
综上所述,王菲是《浮躁》的主人。她以身作则完成专辑中绝大部分创作,属于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领导人。有关窦唯,笔者持有两个的观点:第一,窦唯在《浮躁》专辑中的工作量并不大,处于20%~30%,而张亚东是35%以上。第二,窦唯对王菲的影响是存在的。窦唯是原创歌手,《浮躁》也要全部靠王菲自己写;窦唯想玩音乐,王菲也要玩;窦唯有‘不一定’的理念,王菲有‘无所谓’的理念。如果总是将话题提到窦唯身上,我看咱们也就不必要再去听《浮躁》了。《艳阳天》你也没必要去听了。要严肃的做音乐的态度呢,还是八卦。对于窦唯,笔者还是那个态度:感谢。


张亚东是幕后高手,第二个幕后高手是窦唯。


对于前仆又后继的张亚东,我们充分肯定他的才华。对于窦唯,我们只能说,感谢窦唯。有些人因为看到窦唯在黑豹时期有很多作品,所以就先下判断说‘窦唯是《浮躁》的主角’,其实这是一种个人的偏好使然,不公正。96年,《浮躁》刚发行那一段时间,小燕采访王菲,问及《浮躁》是谁的想法,差不多是在暗示‘是不是窦唯的想法’,王菲说,我不怎么听他的。这时,张亚东开始圆王、窦夫妻的场。再看一下作品的内涵。窦唯的作品境界如何,不得定论。而王菲,最得意的就是《浮躁》的短小精悍,《无常》的诗情画意,《堕落》的人性多面。再加上出神入化的唱功,不说窦唯无法与之匹对,但可以肯定的是,窦唯仅仅是用一种风格和态度影响了王菲的一些想法,只不过,当两人越靠越近时,这才发现彼此有些棱角太难以磨合。《浮躁》的确不是窦唯的功劳。鉴于窦唯出色的演绎,我们应当对他予以积极的肯定。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张亚东才是王菲最形影不离,也是最合适的班底。

关于《浮躁》的乐器。不要看到《浮躁》是一张Indie兼Band Sound作品,其实《浮躁》里面的乐器也很丰富,不然我们不会听到王菲的灵光飘逸。《无常》有微风和麦浪的映象,《浮躁》有夏日室内的燥热气味,《想象》有冥想出神的幻觉,《不安》让人紧张,《分裂》掠过一只大朵大朵的蝴蝶,《哪儿》迷离错乱,《堕落》是陶醉和麻醉交错的醉态人生,《扫兴》沉闷到底,《末日》绝望到底,《野三坡》终于让人找到了起初那种体现在《无常》中清风徐来的幽静自在之境。这些多亏窦唯的鼓,张亚东的吉他。

Cocteau Twins属于外资赞助,中方的王菲与英方的Cocteau Twins,两方今后亦当多多加强外贸合作。

《分裂》后来被Cocteau Twins回收,英文版名为《Tranquil Eye》。

《扫兴》则被回收处理为《Touch Upon Touch》。

林夕和Wyman,这两个伟文是来打酱油的。希望林夕和黄伟文越来越多活跃在中国的词坛上。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扫兴》一样的… …

Portishead《Hunter》——病痛透骨的Trip-Hop,濒死体验
Depeche Mode《Never Let Me Down Again》——低沉的声音唱出高涨的失落感
窦唯《Don't Break My Heart》——当一切变成回忆
Sarah Brightman《Anytime,Anywhere》——孤独感映衬悲凉
吴欣睿,轩辕剑3之云和山的彼端《水都威尼斯》——寂寞凄凉,一无所有

 

★★★★★ 《末日》之惑 ★★★★★


住房。工作。婚姻。财产。名誉。存款。外貌。业务。

学习。升职。苍老。股票。偷菜。失业。同事。保险。

BMW。劳力士。香奈儿。Gucci。

【压力?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谁没压力!?】
 

Part I 拟人

 
《末日》有悖于传统的‘主歌副歌’的循环,靠主干旋律的相似性来划分,A1A2 B1B2 | C1C2D1D2 | E 的段落格式很是奇怪,似乎每一句都不一样。再加上‘理想’和‘信心’等词语的拟人化过渡到‘三心二意’的主体心态,自然而然,整首歌唱下来似乎是一气呵成。

《堕落》的心态描写灵活自如,《末日》却有《扫兴》一样工整的句式。

理想如何如何,信心如何如何,再是美丽如何如何,虚伪如何如何。

假如这一系列的名字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一张张面貌迥异的都市脸谱?



理想徘徊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边走

魏理想,一个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摇滚歌手,无钱还债,郁郁不得志。

 

信心一路上低着头数着脚下的石头

梅信心小姐,家住理想君的隔壁,目睹邻居的坎坷命运,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影响,垂头丧气走在马路上,甚至没有勇气和迎面的同事打招呼。

 

美丽流着眼泪向自己告别

还有一个名叫艾美丽的小姑娘,因为学妈妈涂口红而受到小朋友的嘲笑,扔掉口红在家里哭了一上午。

 

虚伪展开笑脸在人群中周旋

可是她的爸爸,甄虚伪大叔,正在办公室里为他的老板毕恭毕敬地倒茶。

 

道理说服不了自己决定放弃

同一座城市里,还有一个叫做蒋道理的青年哲学家,他怎么也想不通怎样让定义变成现实,更想不通如何让自己的理论变成面包,于是他前功尽弃,找了一份小职员的工作靠微薄的工资糊口。

 

欲望买下了一切也满足不了空虚

最后出场的是一对共同生活了数十年的夫妇:Mr.欲望和Mrs.空虚。空虚和欲望一样需索无度,而空虚和他不同。欲望每一次达到目的很快就会有另一个目的,空虚每一次达到目的总是觉得不满意。她还在想着,自己到底要什么。欲望想满足自己的老婆大人,可是无论自己多么富有都没能帮助太太脱离心灵的贫瘠荒芜。他们正在协议离婚。

 

王菲无敌后现代形象解构手法其实就是一种变形了的拟人化,巧妙地营造了一个小规模的情景剧场,挑选出徘徊街头的‘魏理想君’、低头走路的‘梅信心小姐’、绽开笑脸在人群中周旋的‘甄虚伪大叔’、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空虚太太’等一批生动而典型的人物形象,同时也真实的折射出当代人物生存的不易与艰难。看着他们的不幸和挣扎,也像看到了我们自己的束缚和困顿。还在惊叹写《无常》的王菲是中国诗情摇滚第一DIVA,而读到《末日》,前半段的王菲大有安徒生形态万千的童话感觉,曲折而浪漫地反映现实。不要看安徒生是童话小说家,可是他很多著作——譬如《一滴水》、《意达的花儿》、《她是一个废物》等——是强烈纪实性的浪漫主义,用梦幻般的故事叙述这个现实社会的美好与丑恶。

很多人都喜欢林夕写给王菲的《寒武纪》。但是仔细分辨一下,《寒武纪》中出现的人物和场景——代表爱情信物的‘玻璃鞋’,故事的主角‘灰姑娘’,爱恋的男一号‘小王子’,故事的场地‘天鹅湖’——是不是都是直白的描写。关于剧场效应的比较,王菲恐怕技高林夕一筹。《寒武纪》单纯用叙事的手法给我们制造了《寓言》一张专辑的氛围,留给我们关于灰姑娘与小王子之间爱情故事的悬念。《末日》使用了拟人,其抽象意义和动作设计等水平均胜于林夕。

《末日》这种写法是中国乐坛的一次改革,从前关于现实对心境的作用,我们大都是‘直抒胸臆’,或言情励志,或抱怨不休。王菲抛却单调的描写手法,将一些概念和事物拟人化,还将这些‘人物’安排在某一情景中进行演绎,没有直接形容他们如何悲惨如何压抑,但是这些‘演员们’的一举一动足够让我们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面貌。我们似乎在阅读《末日》这一出戏。找到了最触动我们心灵的那个角色。因为也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位置。从理想,到空虚。从美丽,到虚伪。我们只看到他们的结局,甚至都不是最终结局,而是发生在他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既然叫做理想,为什么还会徘徊?既然叫做美丽,为什么还要在意别人的否定?无常的意义并不在于宿命,而在于片刻与恒常性的矛盾。即便是理想,也总会彷徨。即便是信心,也会滋生自卑感。美丽会哭泣。欲望会失望。这就是无常的片刻性。一个片段,一个背离恒常和规律的无常。《无常》中蓝天、海浪、晚霞、曙光等景物,捕捉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广阔,也体现了世界的变幻无穷,也是从片刻性的角度。

 

Part II 好奇

‘我’这个角色何其重要。

没有‘我’,《无常》只能局限在描写自然风光之表面,夜色不知能放在谁的心上;没有‘我’,《末日》就只能变成缺欠善意的讽刺。《无常》的‘我’是一个胸怀天地的诗人,《末日》的‘我’,可能也只是随波逐流的一个行路人,有着共同的挫折和变化。

“美丽流着眼泪向自己告别,”“道理说服不了自己,决定放弃。”‘自己’在歌词中出现了两次,终于有了抒发个人感想的片段。

 

清规戒律有没有意义

三心二意才是魅力

末日来临一点好奇好奇谁也不会在意



第一句话,‘清规戒律’的‘清’很模糊,‘有没有意义’似乎只有‘没有意义’入耳。只言片语,似乎找到了在风波潮流之中不失去自我的方法。

清规戒律。一边儿去吧。压力已经够多了。何必做一个条条框框的别里科夫。

很多时候我们要的并不是欲望。因为欲望不一定能得到。今天的欲望和明天的欲望也不一致。美国人本主义之父马斯诺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需要,穿衣吃饭和社交都是。理想是需要的一种最高境界。既然是最高境界,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天才。或者是有物质资本的人。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该怎么处置自己的理想呢。保守在心中,等待合适的季节萌芽开花。但前提你若是牡丹,就不要认为自己是山涧里的春色。我们坚持的也不会是希望。希望只是一种模糊的定义,和信心和自卑是一样。你只能等待机会,事实是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改变。如果你真想干出一番什么来,不如不去想要坚持什么,抓紧时间埋头苦干吧。《末日》不是告诫你怎么做的,而是在剖析和王菲一样生活在地球村的村民们,我们的心态。

我们最不能丧失的,是不是好奇心。一切都尽量顺应自己的想法,不必百分之百,然而内心自在。好奇也是欲望的预备状态,但好奇是‘没有必要’,欲望却给人一种强烈的驱使力。有欲望,就会想方设法。有好奇,只消眼角一个张望的眼光。理想,自信,太严肃的概念。如果达不到,做一个平凡而快乐的普通人也是一种lifestyle。很高兴王菲提到了好奇。在否决了一切虚妄的想法之后,并不是彻底绝望。‘三心二意才是魅力’也许还有一星半点的贬义,而眼看末日来临,王菲临危不乱,不遗幽默地留给自己‘一点好奇’。也可以说,王菲连好奇都没有确定。何况,谁也不会在意。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连好奇心都没了,这真的是一个人的末日。

 

Part III 压力

 
94年写了《出路》,96年写的居然叫《末日》。这不是王菲对《出路》的判断,而是根据别人的经历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可是真正袒明想法的是《堕落》。《末日》充斥了形形色色的不幸和迷茫。

谎言、欲望、强求… …统统下地狱去吧!Vivian不耐烦地唱道。

理想,信心,道理,欲望。够了。你的问题太多,头顶的阳光都会刺眼!看看王菲。我们为什么这么烦恼,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些要求。这些要求和欲望都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它们催促我们日复一日地疲命奔波,所谓命运就是一场搞笑的小人物式的悲剧,就像绕着操场跑步,一圈又一圈,我们以为是遵从自己的要求,其实比叫苦叫累的骡子还可悲。

对,这就叫压力。谁能避免它。

你主张和平,可是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群人是好战分子。

你吃斋念佛,可你能拯救那些变成名贵皮草的雪雕吗。

你安守本分,可有些人就是要和你抢年度奖金。

你想过自由的生活,可你的家人、小孩、同事都怎么看你。

看,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要求信徒出家。你处于社会这个巨大的组织之中,你按部就班,哪里可以六根清净地参透教义。

原谅我们都是一个社会的一员。这是一个需要发挥我们作用的社会。这是一个创造价值的社会。有人想移民美国,美方当局会在办理签证的时候问你一个最实际的问题:“请问,你可以为美国创造多大价值?”如果你回答不上来,说明你是怀着自私的功利心态前往美国,你不关心国家的兴衰发展,你不配做美国公民。“我活在世上再无功绩,总算是最善良的臣民。”陈奕迅唱。他的观点很显然在美国行不通。顶负着压力生活下去吧,你我都是守法公民,而王菲是有且只有一个。其实王菲何尝没有压力。你以为王菲过着神仙的日子吗。她曾经去美国参加培训,其中就有一个是舞蹈学习班。陈家瑛不是允许她可不必跳舞吗。王菲这是退一步为公司着想呀!不然她可真是自私透顶,只想写《浮躁》不管公司死活。瞧,王菲也算是个善良的臣民。

“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你干什么挑衅我?”05年以此名言从香江爆红至中国大江南北的巴士阿叔与四眼仔,甚至还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你有压力,我有压力,压力是咱们大家共同的热点话题。巴士阿叔的压力名言虽说只是一时情急的粗口,但也曲折地暴露了自己的怨言,有压力。不错,这句话也曲折地说出了我自己内心深处的烦恼。可见压力不止是香港人的烦恼,也是我们整个中国,更是全世界人民的问题。

《末日》正好出自1996年,时值改革开放与香港回归之间的关键时期。

温饱解决了。两岸的团聚也近在咫尺。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们不想再‘爱爱爱爱’了,于是他们要做些什么呢。

思考人生。

再一次感谢窦唯。也感谢王菲。以及那一批不为钱犯愁的北京摇滚艺术家们,还有那一堆吃饱了没事儿找事儿的香港音乐工作者们。

谢谢你们。你们的歌曲虽然不够深刻,不是生命路上的指明灯,但仍然感激你们赠我们这一辈人空欢喜和空愤怒。那就是我们集体的青春。

P.S.相比专辑版的《末日》,笔者更喜欢98演唱会的版本。一改原曲的清淡恍惚,摇滚化的处理虽然让歌曲感情主体取义在‘愤怒’和‘叛逆’,固然不及原曲耐人寻味的意境,但是笔者很喜欢拿着嘶吼一通。也许《浮躁》专辑的确需要一两首能针对咱们这些男同胞们,能让咱们拿着麦克风发泄一下的歌。

P.S.在98’唱游大世界香港演唱会上,王菲为我们献上了《浮躁》和《末日》,尤其是这一首《末日》,王菲在摇滚的激进节奏下从地底升到舞台,全场观众尖叫不已。可见,我们有相当一批歌迷是喜欢《浮躁》这张唱片的。可是在台湾签售会上,有歌迷说,王菲,我喜欢你的《浮躁》,王菲的表情很淡薄。有人说王菲已经不相信我们的鉴赏能力了。也有人反问:人家应该有什么反应啊?不管喜欢不喜欢,《浮躁》已经过去十几年,销量已成定局,《浮躁》也是旧公司唯一一张没有经过再版发行的专辑,——但我们也看到,王菲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一点,谁还可以有她一样的痛快?《浮躁》。You're the only one。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末日》一样的… …

窦唯《他》——酒足饭饱的小市民生活
陈奕迅《时代巨轮》——生存在压力和欲望之下的都市人生
孙燕姿《没有人的方向》——百般失望中寻找希望的悲歌
刘德华《观世音》——听世界的声音,社会是一个大剧场



★★★★★ 《野三坡》夏 ★★★★★



Enjoy The Silence。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野三坡。

安享宁静。It's all here in Ye San Po。

莫非是人间的天堂。呵。其实是山河水的王国。

看山色湖光,看海天碧浪,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织心绪中思索《无常》的意义。是《浮躁》让那淌着热汗的七月快活到发疯。‘la jam bo’不解何意,是快乐中的一个小小的思绪,也许什么都不是。王菲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自由自在地吟唱《想像》,接着,《不安》连自己的语言都放弃,烦躁,焦虑,神经开始发抖。《分裂》唱出了像骨肉分离一样的思念之痛。《哪儿》沿着《想像》的轨迹胡言乱语。脱下伪装,摘掉信仰,不论《堕落》是一种和世界抗争的姿态还是心灵的升华,这首歌好似酒精,一样麻痹你的痛苦。然而‘堕落’并非是长久之宜,因为冷淡和粗暴,整个生活陷入一团灰暗的迷雾。不但语言,动作都是《扫兴》的元凶。《末日》来临,理想、信心、美丽、虚伪都化身为真实的人,又逐一被现实吞吃,面目模糊至行尸走肉的形容。不知是王菲还是谁,心里只剩下了一点好奇,挣扎喘息。最终,王菲千里跋涉,抵达野三坡。一个没有硝烟,没有噪音,没有痛苦的世界。

这一路走来,还是回到了《无常》中所出现的自然境地。《野三坡》的节拍就像走过溪流翻越山涧的脚步,一步一步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啦~~啦。啊~~啊。山谷中隐隐约约传来王菲一声吆喝。找到了一片新天地。微风。麦草。野花。泉水。如果安静也有安静的声音,王菲也有不开口的表达。

《无常》的变化。《浮躁》的轻闲。《不安》的焦虑。《分裂》的执迷。《堕落》的压力。《扫兴》的挫折。王菲和它们一一告别,依山傍水,野三坡是一个适合终老的所在。或者,这又是一个循环的起点。能在那里生存的人,都是意志顽强、吃苦耐劳的村民。王菲是一个没有目标的游客,无法定居山荒僻岭,野三坡是一处暂时逃避现实的小世界。在这里,暂时的扯断思念,放弃欲望和任务,忘记灰心和失望,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久违了,眼的清澈,耳的清静,口的沉默。不是丧失看、听、说的感官功能,也没有非礼勿听的不良前提。站在风吹草低的绿色乐园,用力呼吸这一份难得的安宁。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比《浮躁》还快乐。

华人导演李安捧着奖杯感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他并不是说一种违背世俗的恋情。相信我们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对同性恋群体给予怜悯,主要是因为爱上了断臂山那雄伟壮丽的山谷和那里云朵似的羊群。两个牛仔的爱情,最终也要埋藏在涓涓的山泉水,埋藏在幽幽的青草地。那不正象征了人类对于自然母亲的依赖吗。天涯海角,人总是会逃到大自然寻找归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王菲心中的那一座断臂山,名叫野三坡。当她在现实世界挣扎过,努力过,这里是一个绝佳的天然避难所。

《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还没有找到野三坡。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笔下的小青年没能如愿去麦田守望小孩子们嬉戏玩耍,干脆带着几本佛经亲自去乡野生活了数十年。

《一无所有》。阿瑞斯或者阿纳瑞斯,两个世界都如此嘈杂可怖,还有什么地方可以逃去。

Words like violence,Break the silence。All I ever wanted,All I ever needed,Is here in my arms。

词语就像暴力,打碎这片静谧。我曾想要什么,还曾需要什么。张开两臂,都在这里。

Words are very unnecessary ,They can only do harm。

无需言语,它们无外妨害。

《Enjoy The Silence》是属于Depeche Mode的野三坡。此曲收录于专辑《Violator》。专辑名字意思是‘入侵者’,结合‘安享宁静’的歌曲意思,一心要将人类社会描述成充满噪音和无奈的牢笼。

想找寻安宁。

你的身边有太多新闻。你的世界有太多欲念。你没有资格坐在办公室里端着咖啡说自己是一个无欲无求的圣贤人士。坐在自家的沙发上说自己不受俗世波动?可你明天一早还会去坐计程车上班。所以,承认吧,《浮躁》里‘一切都好’只能是‘一时都好’,‘只缺烦恼’最终也变成‘不缺烦恼’。在讲究价值的社会群体中,谈自由有意义吗。

所以,有些人选择逃走。Dave Gahan头戴金冠,身披红袍,俨然一国君主的扮相。他风尘仆仆一心前行,携带一只叠椅穿过草原,攀援悬崖,泅渡四海,翻越冰川,不辞千里找到心中的天堂境地。俊美的国王就椅而坐,在斜阳的余晖中闭上眼睛。All I ever wanted is here in my arms。他告诉自己,平静而喜悦地倾听大自然的宁静。这是Depeche Mode的野三坡。Tori Amos大概也爱上了这位只为寻求内心天堂的国王,重新演绎了《Enjoy The Silence》,收录在自己的唱片中。记得王菲还叫王靖雯的时候就翻唱过她的《Silence All These Years》。粤语歌《冷战》。相对,不发一言。多少年,欲爱但忘言。我们都如此需要安静,哪怕数年来沉默只是用来做无声的抗议。

窦唯。同样是一个寻找野三坡的人。自从96年写下《野三坡》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并不喜欢窦唯的笔者注意到,窦唯有一种强烈的野三坡情结,专辑名《艳阳天》,专辑名《山河水》,以及《上步南山》,… …随处可以嗅到草木山川的气味。窦唯说自己是一种逃避。因为他也知道,社会这个大工厂一样的集体制机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清静或自由。也许偶尔间漫游山野,可以远离城市的功利和急躁。这不是封闭,这是逃避。前者没有去路,后者灵感尚存。

说到使用文字来表达音乐,窦唯是个典型唱反调的人。窦唯很多歌曲的填词都是随心所欲为之。窦唯也有很多介于Solo与配唱音乐之间的作品。而他,也是一个苦苦寻找属于自己天地的暴君。《Don't Break My Heart》之后,窦唯抛弃了黑豹。《黑色梦中》之后,窦唯抛弃了做梦。《野三坡》之后,窦唯抛弃了语言。《童》之后,窦唯抛弃了王菲。《雨吁》之后,窦唯抛弃了译。后来,姜昕,不一定。等等等等。若为自由故。《浮躁》之后多少年,他还在继续行走着。要想再见《浮躁》那般纯粹,说自己‘灵感至上’的王菲是天时,共同走过数年的张亚东是地利,另辟蹊径的窦唯是人和。《浮躁》因为太少的销量和太多的记忆,在物质与精神上被永永远远地定格在了,那个绝无仅有的1996年的夏天。那个灵光乍现的王菲。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野三坡》一样的… …

Depeche Mode《Enjoy The Silence》——何必用言语动人,大自然的宁静也不失为天籁之音

王菲《浮躁》图鉴: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506275/

王菲《浮躁》音乐:
http://site.douban.com/widget/playlist/3329261
89
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