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0-12-02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C.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是爵位之首。春秋战国时期封爵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齐桓公,名小白,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春秋五霸之首。

B.贾指做买卖。运货贩卖的叫,囤积营利的叫,所以有行贾坐商的说法。后来并用,泛指做生意的人。

C.反坫,指诸侯堂上两楹间设置的土台子,供放置酒器之用。周代各国诸侯宴会时,互相敬酒,献酬完毕,把空酒杯放还到土台子上。

D.缧绁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缧是大绳,绁是小绳。《报任安书》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一句中的缧绁与此处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心胸宽广,慧眼识珠。鲍叔和管仲交往,经常吃亏而不在意。管仲曾帮鲍叔谋划,却使自己更贫困,但鲍叔不认为他愚笨。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甘居其下。

B.管仲治国有才,善理政事。管仲担任齐国国相时,对内着重发展经济;对外善于转祸为福,曾劝齐桓公不要违背曹沫之约,应借此树立信义,使各诸侯都来归附。

C.晏子识才爱才,礼贤下士。晏子知晓越石父是贤才,及时将其赎救。后来越石父认为晏子没有以礼相待,想与之绝交,晏子知道后立即改正,将其待为贵宾。

D.晏子生活节俭,以身作则。晏子辅佐三公,任宰相时吃饭没有两种肉食,侍妾不穿丝织品做的衣服,受到齐人尊重。而管仲富可比国君,甚至有越之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2)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14.鲍叔和晏子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司马迁把管仲、晏子合传而写,表达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3分)

阅读答案:

10.【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意思是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掌政事排除BC作为虚指数字,意为多次,作为动词,意为会盟;诸侯的宾语,意思是会盟诸侯,故选D。句子意思: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全都复归于正,这都是管仲的谋略。

11.【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应该是运货贩卖的叫,囤积营利的叫,有行商坐贾的说法。《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粱买茶去诗句。) 

12.【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原文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使鲍叔牙)更穷困,文意是管仲使鲍叔牙更加穷困,不是使管仲自己更贫困。 

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参考答案】

    (1)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任宰相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位置,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办事)能与百姓同好恶。(”“区区”“1分,大意1分。)

    (2)晏子外出,在路途中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用车载回来.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弗谢”“1分,大意1分。)

   【答案解析】

   (1)“……之后,已经。如既见复关”(《氓》,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区区:形容小。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注意,区区在教材中也出现多种意思,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谦言私爱(《陈情表》)何乃太区区,区区:指见识短浅。感君区区怀,区区:诚挚(《孔雀东南飞》)。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富国强兵现在也可用作成语,所以的使动用法就不做要求了.:这里指百姓。可结合后文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推断得出。

(2)“,通,如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另,遭之涂是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句。:告辞。如张良入谢(《鸿门宴》)。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内室。如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项脊轩志》)。闺中只独看”(《月夜》) 

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参考答案】第一问:知人善用。第二问:表达了他对知己渴望之情。(或:对举贤荐能美德的赞扬之情。或:抒发自己不遇知己,受腐刑之辱的忧愤之情。)(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答案解析】《管晏列传》是《史记》中的经典篇目,亦收录在《古文观止》中。本文着重叙述管仲受知于鲍叔牙,及晏婴的礼贤下士,二人的政治成就反而略写。虽管仲晏婴相距百年,但司马迁抓住知己主题予以合传,前后贯通。作者遭李陵之祸,平生交游故旧不为一言,因此特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字里行间凝集着个人身世的无限感慨,寄托忧愤之情,而这也正体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特点。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有才干。菅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凭借管仲而称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全都复归于正,这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合伙做买卖,分利润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替鲍叔谋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任宰相后,凭借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位置,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办事)能与百姓同好恶。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着提供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顺应废除。管仲处理政务,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齐鲁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劝齐桓公顺应形势树立信义,诸侯们因此归服齐国。管仲的财富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处庭院,设置反坫的土台(管仲不是诸侯,但家中有诸侯才有的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一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一位晏子。晏子辅佐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生活节俭,尽心办事,受到齐国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没有两种肉食,侍妾不穿丝织品做的衣服。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途中遇到他,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用车载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打招呼(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把您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断绝交情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知己面前应受到尊重。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先生既然了解我,把我赎救出来,这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就请他进厅堂,待为贵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