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伴随衰老出现的动脉粥样硬化系全身性疾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也在逐步增长。据流行病学资料估计,在冠脉病变患者中颈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达1/4左右;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冠心病患病率约1/3,成为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无论冠状动脉还是颈动脉血管重建指南,均无确切推荐如何处理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共患问题。 在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老年、高血压、吸烟、高血脂、糖尿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中,本共识推荐如下。 (1)病情平稳,药物治疗下无症状发作或偶有轻度症状发作,如狭窄病变程度不重,可以临床随访观察,3~6个月复查一次;如狭窄病变程度较重,应择期行血管重建治疗。 (2)病情不平稳,药物治疗下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应该尽快行血管重建治疗。如以冠心病的症状为主,应先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如以颈动脉狭窄的症状为主,应先行颈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如二者均不稳定,可考虑同期血管重建。 1. 对适合PCI和颈动脉支架指征者 抗血小板治疗是血管重建围术期药物治疗的关键,能够有效减低动脉栓塞事件,但不同术式之间的抗栓桥接有争议,因此需要达成共识。根据血管重建的干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围手术期管理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抗凝抗栓治疗的衔接,二是严格管理血压、心率。同时还要严格监测心脏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降压治疗、心率控制、调脂、降糖和抗血小板治疗均需注意。颈动脉血管重建最常用随访评估方法是双功能超声成像,应在术后1、3、6个月及此后每年进行监测,以评估再狭窄。必要时可复查CTA血管成像。冠脉血管重建术后应当定期进行全面的临床和预后评估,包括定期进行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运动试验及超声心动图检测,6~12个月时建议冠状动脉造影或CTA复查。 专家介绍 蒋雄京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兼任亚太介入心脏学会外周血管病组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顽固性高血压和外周血管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至今已主刀完成外周血管造影12000余例次,完成颈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及肾上腺动脉等介入治疗6200余例,手术相关并发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