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年薪千万,富得流油!但是闲暇时只和这个女人聊天

 行沙yyp 2016-12-31

包拯年薪千万,富得流油!但是闲暇时只和这个女人聊天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戏曲小说,乃至于今天的各种影视剧,包拯不知道被演绎了多少次,他“包黑炭”、“包青天”、“断案如神”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在戏曲舞台上,是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和黑脸的包拯。黑脸代表的是正直、公正、刚毅,而且给人以一种威严的感觉,正好可以震慑那些奸邪小人。民间一直认为包拯的脸本来就很黑,并一代一代的传说了下去,他也因此得了个“包黑炭”的称号。

(咦这不是邓超嘛~)

包拯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出身,是个典型的读书人,后世人说他是“文曲星”下凡。读书人的一般形象就是“白面书生”,长得比较俊雅。这和民间关于“包拯脸黑如炭”的传说实在不相符。事实上各种史书中都没有任何关于包拯脸黑的记载。

包拯执法严峻、铁面无私,平时不苟言笑,总是板着一张脸,让人生畏,当时人就流传着“让包拯笑比让黄河水变清还要难”。

包拯从知县,到知府,再到中央官员。当然,还有他最著名的官职——开封府尹。无论官大官小,包拯都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是当时官场的丰碑式或标杆式的人物,他也因此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都称呼他为“包青天”。

包拯任端州知府时,严格控制端砚的产量,除上贡外,他从未向百姓索取一方砚台。直至他离任之时,手中竟然没有一方端砚,因此有歌谣说他是“端州一年任,不持一砚归”。包拯之清正廉洁可见一斑。

包拯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那些违法作恶的权贵大臣更是法不容情。

他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朝中权贵和世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的现象严重,甚至侵占了惠民河,导致河道堵塞不通。包拯就带人将那些园林楼台全部捣毁,丝毫不管是哪个王公大臣家的。

关于包拯惩治奸恶权贵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铡美案》,虽是后世文人编造出来,但流传甚广,非常有力地表现出了包拯的嫉恶如仇、不畏权贵。

《铡美案》讲述了家中已有糟糠之妻秦香莲的陈世美上京赶考得中状元之后隐瞒已婚的事实,被皇帝招为驸马。在秦香莲进京寻夫时,陈世美又派出杀手韩琪杀害秦香莲母子。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杀,陈世美就顺水推舟诬陷秦香莲是凶手,并授意官府将其发配边疆。

秦香莲在发配途中险遭官差杀害,幸得展昭所救,带到开封府后向包拯陈述了自己的冤情。包拯愤恨不已,派展昭去秦香莲家乡取证,正要订驸马陈世美之罪时公主和太后都赶来阻拦。包拯丝毫不为之所动,秉公执法,坚持用铡刀铡了陈世美。

除了清正廉洁,民间还流传了许多包拯断案如神的故事。比如下面这个“两妇争子案”:

有两个妇女共同争夺一个孩子,并闹上了公堂。两个妇女都声称孩子是自己的,可是又都没有具有说服性的证据,包拯自感案件棘手。思考之下,包拯想了一个办法。

他用灰白色的粉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将小孩放在圆圈里,说谁要是能把孩子拉出圆圈,孩子就归谁。可是孩子的亲生母亲怕拽疼孩子,不忍心去拉小孩,于是孩子被另一个妇女拽出。包拯知道如果真的是孩子的母亲是不忍心伤害孩子的,因此断定孩子是没有去拉拽孩子的妇女的。

在这个案件中,包拯巧妙的利用了母亲的爱子心理,成功判断出了孩子的生身母亲是谁,真可称之为“断案如神”。

历史上的包拯虽然断案如神,但偶尔也不免有糊涂的时候。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说到有关包拯的故事:

有一个平民犯了法,将要被处以杖打脊背的重刑。恰好是开封府尹包拯审理此案。

这位老兄不是坐以待毙的主,便买通了府衙内一位负责杖责犯人的小吏。此小吏告诉罪犯:“到时候包老爷的判决书当庭发下来,一定是我去执行杖责之刑,还没有开打之前,你就必须第一时间拼命地喊冤。然后,我就大声训斥你说:老老实实接受惩罚吧,废话怎么那么多。如此一来,马上就会有转机。”

罪犯当然言听计从,在临受杖责之前,便与那个小吏合作唱了这出戏。包大人一听小吏口出狂言,有仗势欺人的举动,就气不打一处来,把小吏打了七十大板。而对那位罪犯,包大人却有了不忍之心,将其轻判,随便打了几下便收工。

小吏虽然挨了板子,但也算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只是包大人,活生生被小吏骗得好惨。

沈括写《梦溪笔谈》时,包拯才去世二十多年,他俩算是同时代人,沈括的记载应该不会太夸张,可信度很高。不知沈括到底是在告诉大家,包青天审案也有糊涂的时候,还是在揭露小吏这种人的阴坏。

超级富国宋朝对公务员实行高薪制,高级公务员们富得流油。

按《宋史·职官志》,包拯在开封府做一把手,每月有15石米、15石麦、20捆柴禾、40捆干草、2000亩耕地等,年薪共21878贯。按当时400文铜钱购买力等于现在250元人民币,21878贯铜钱合计1367万元。

虽然工资很高,但包拯的日常生活十分勤俭节约。虽然后来当了三司使,枢密副使,但其穿的,吃的,用的仍然和刚做知县时一样俭朴。宋代达官贵人素有蓄养歌伎之风,而包拯在闲暇时只与夫人对谈聊天。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次子名绶,是包拯所出媵妾孙氏所生。长子繶死后,次子绶由崔氏收养。

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此后一直由崔氏抚养成人。包绶便对其嫂崔氏“以母礼事之”,即所谓“嫂娘”。戏剧,小说中,说包拯称其嫂为“嫂娘”,这不过是一种艺术需要。包拯一来无兄长,二来直到三十五六岁,其父母尚健在,所以,包拯本人并无“嫂娘”

直至今日,其实包拯到底有没有过那么多的传奇故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包拯已经成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尊神,一尊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神。古往今来,包拯都是为官者的万世楷模、为民者的殷切愿望。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