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个孩子语、数、外3科的成绩,暴露了他的哪些学习问题?由一位妈妈的来电,引发的教育思考......

 昵称30134560 2017-01-01

今天

 8:00-20:00    连续12小时,李波老师亲率众大咖直播间畅谈教育



2017开年大礼,你喜欢吗?



8:00-9:00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更用心?(李波老师、赵老师)


9:00-10:00    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数学能力的成长?(宋建东老师)


10:00-11:00  对孩子的引导和沟通,作为家长,你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杨坚枫老师)


11:00-12:00    父母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把准孩子学习问题的核心?(杨婷老师)


12:00-17:00    上午讲座免费循环播放


17:00-20:00     3个小时直播答疑(李波老师、赵老师、宋建东老师、杨坚枫老师、杨婷老师、王晓华老师)



两个入口同时播放,哪个顺畅,进哪个!


音频直播入口1:点击进入


音频直播入口2:点击进入




作者:赵老师



昨天一位妈妈打来电话,求助语文应该怎样学习?


我问了这位妈妈两个问题:


1、在孩子的语文考试中,各部分的得分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现在语、数、外3科的得分分别是多少?


这是一个高一的孩子,女孩,语文在90多分,数学一般110分左右,外语大约120分。


在交流过程中,可以看出,很显然,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数学成绩还是很满意的。


也许用一个词:知足,更能表现妈妈的心情。


不过我得说实话,高一阶段,数学110分,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表现。


还有,从这3科的分数分布上,我嗅到了一点东西:


孩子的语文学习的问题,其实和她数学学习的问题的根源是一致的:



这个孩子分数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应该来源于她的勤奋,而不是靠思维方式的提升获得。



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的成绩的获得,完全靠“死”学。


我一边说,这位妈妈一边不住的赞同:


是的,是的,赵老师您说得太对了。


孩子之前上初中的时候,就非常非常努力,上了高中之后吧,就更努力了;


孩子很看重排名,为了学习,经常累得流鼻血;


感觉孩子才上高一,就已经把别的孩子上高三的劲使上了;


可是,我们这边的教育水平不行,跟我女儿一样考到这所重点高中的孩子,都是这样学;


......


其实这位妈妈描述的这幅场景,是我们很熟悉的。甚至在很多人的概念中,这是值得激赏的,难道不应该这样吗?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概念中,“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才是你该有的劲头。


学习不就是应该下功夫吗?


学习不就是应该勤奋吗?


赵老师很诧异,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学习就如同下地干活一样。


只要你肯下力气,来年你就一定会有收成。


可是,这样的看法是错的。


即便是下地干活,也要讲究一个干法,干法不对,你的收成也没有保障;


所以以前村里面那些种地能手,他们的天文、地理、种植的经验可以与一个搞农业的科研人员相媲美。


而学习这件事,就更不单纯是下力气了。


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人,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学习的目的究竟何在?


抛开考大学,找工作那些附加价值,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其实在于启蒙。


也就是说,真正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成人、成才,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起来。


我们小的时候,对世界的看法是混沌一片,对人生、对情感、对自然、对关系,等种种,都是混乱迷茫,犹如一团迷雾挡在我们眼前。


通过学习,能够让我们读书识理,成为一个明眼人,能够让我们拨云见日,看清楚身边的一切。



所以,学习其实是一件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的事。



也就是说,如果你出生后,你的智力水平在90,通过10年恰当的教育和自我学习,10年后,你的智力水平会提升到100,甚至更高;


而另外一个孩子,即便出生的时候,智商高达120,但在之后的成长中,没有学习,没有思考,没有人对他进行引导和训练,那么10年、20年后,他的智力水平,也会降到90。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保持学习,思考,那么你会因为你的思考,而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智慧,成为一个智者。


这也就是老话讲的:脑袋越用越灵。


学习是一件可以,也应该是一件可以提升我们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的事。


但并不代表,只要你学习,你就可以提升智力,改造思维。


在孩子求学的路上,作为孩子的父母,尤其是老师,一定要做一个工作,那就是,引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孩子的思考;


并且,对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断地做调整,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上,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做锤炼。


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皆然。


这样,你在学习的时候,才能体验到思考、思维的乐趣。


这样,你的学习,对你大脑的发育和成长,才是滋养的,有帮助的。


而我们大多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感觉,在大家的心目中,学习就要努力,背会记住,多做题。


那么,即便这个孩子很勤奋,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他也会越来越吃力,因为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他一直处于一种透支、消耗状态。


我进而跟这位妈妈分析:


孩子目前的学习表现,与她长期以来,她在学习上着力的重点有很大关系;与她对学习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我们来看她的分数分布:


英语分数最高,而英语是这3科中对认知要求最低,对勤奋要求最高的。


为什么?


因为英语是一门外语,高中阶段的英语,要求孩子的更多是识记。


你背的单词够不够多啦,你记的语法够不够准确啦,别看阅读理解那么多,那么长,首先考察的也是你的识记。


你认识的字越多,你就越能读懂;其实也没有什么理解难度,你只要识字,你几乎就可以理解。


作文,更是一点点,在我们阳明,王晓华老师,简单几次训练,就可以让你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


而高中语文就不同了。


首先那些字,你认识的,别人也认识。


那么做阅读题的时候,这可就真是在考验你的理解能力了。


你能读下来,我也能读下来,但读完之后,你懂了多少,我懂了多少,这是不一样的,背后考察的是什么?


考验的是一个孩子悟性、素养、积淀、逻辑分析能力。


我们的作文比英语作文要求可是高多了。


字数不少于800字。


想要写好,最起码你得做到这几点:



1、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你得有内容,有观点,有思想。考验的是你的内核。


如果你是一个平时思考甚少的孩子,这对你而言,无疑是一大考验;



2、要言之有情。



这要求你是一个有感受力,有情感的孩子。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孩子,平时太忙于学习了,感情是什么不知道,知道情绪是什么;


感受是什么,不知道,知道记忆是什么;


很多孩子只有学习,没有生活,对生活最鲜活的体验没有。


言之有情,情景交融,写出一篇感人肺腑,情理交融的文章,对他们而言,真是难上加难。


如果一个孩子成绩处于中上水平,每天像一个小仓鼠一样疲于奔命地跑圈,那么很遗憾,他的感受力,会受到很大的摧残。


恰恰相反,赵老师在很多成绩看上去似乎不太漂亮的孩子那里,反倒看到了对人生更多的思考,和更深切的情感体验。


可这些孩子最可贵的东西,却又因为他们的成绩问题而不被自己的父母认同欣赏,进而让他们自己有的时候,也对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不能正视。



3、要有积淀和训练。



你手头有3000个字来表达;抱歉,我手头有6000个字供我选择,那么,我的表达,可以比你的表达更贴切、更精准、更出彩;


你只知道一种表达的方式,抱歉,我知道3种甚至5种表达方式,所以,同样的几个字,我组织出来的句子,就比你的更有力量,更有感染力;


我读的是名著,而且是沉浸其中的,寤寐思之的享受,和手不释卷的揣摩把玩;而你读的是《中学生作文精选》,那么抱歉,老师不同,产出的东西就不同啦;


......


所以,这个孩子的成绩中,对识记、勤奋度要求高、理解要求低的科目,英语,成绩不错;


而对思考、积淀要求比较高的语文学科,分数比较低,说明孩子长期学习中,着力的重点不在素养的培养上,而这种着力点的偏差也进一步导致了孩子在理解、思考、感受的学科上,表现比较吃力;


对于思维要求很高、积累要求不高,而勤奋要求比较高的数学而言,这个孩子的成绩表现是中等,她走的路子是:勤能补拙的路子。


但,这条路子,对她数学的成绩而言,110这个分数,已经接近她的极限了。


想要再往上提升,就一定要对她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进行升级改造。


所以,李波老师经常讲一句话:一通百通。


在这里,数学和语文,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科目,连在一起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参加我们走心集训的时候,报的是数学,但最后语文提分了,为什么?


因为他开始学会思考了。


他的作文、他的阅读理解、甚至他对基础层面的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感觉了。


在思维上,孩子开始变得更敏锐了。


你看,小小一张卷子,2个小时,看见的是有限的题,看不见的是无限的思考、积累、感受和体验。


我们很多忙于学习“知识”的孩子们,丧失了这样训练的时间和机会。


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哪里了?


放在了多做几道题,多背几个单词,多做几道阅读理解题,多背几篇自己也不知所云,味同嚼蜡的古文。


一切于孩子而言,都是任务,是工作,是换取分数的工具。


而不是我们成长的养料。


但是应试并不是我们简单地认为说只考察你的死记硬背,应试最核心考察的还是你的能力,你的素养,你的想法。


尤其是高中阶段。



从高中开始,我们所学的东西,真正意义上开始对一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做考察。



而这认知能力是在之前12年的学习中,成长出来的。


如果你之前缺了这一课,到了高中,你会发现,也许你很勤奋,但是成绩的表现却很难出彩。


一个国家,要升级产业结构;


一个孩子,要升级认知结构。


如果你在高中阶段,不做这件事,继续靠勤奋来获得分数,就像一个国家,一直在靠低端产业来创造利润,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经济上的强国。


当然你也会进入大学,但是,这样的大学,并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它将是你另外一个死记硬背拿分的一个战场;


而对你核心的素质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实质的帮助。


所以,赵老师担忧的是什么?


是你一生的事业成长。


学习、学习,我们用16年青春年华换得的,不应该只是一点点死的知识,而应该是你:


最深邃的思想;


最丰富细腻的情感;


一个精彩纷呈丰富饱满的精神世界;


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我们的父母、老师、社会过度地、单一地提倡勤奋,并且把勤奋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上,这种做法是对孩子的误导,和对他人生的一种伤害。


勤劳致富,并不是100%正确。


勤劳的人很多,但同时他们也很贫穷,勤劳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物质条件。


勤奋的孩子也很多,很多孩子学到初一,就干到晚上11、2点,搞得年纪轻轻就抑郁,掉头发,但他们的成绩却并是很理想。


他们既不热爱学习,也没有在学习中收获到智力和能力上的成长,他们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考个大学,拿个好分数,给父母一个交代。


这样的学习,对一个孩子,其实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所以,我们通话的最后,我对这位母亲说:


1、让孩子把紧绷的神经放下来,学习的节奏也放下来,一定要爱护好身体;


2、有条件带孩子来北京参加一下“走心”集训,帮孩子在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视野、格局上做下调整和拓展,这样她会学得更轻松,而更有效率;


3、上了大学之后,一定要把我们中学阶段错过的东西补上,为将来事业上的发展,打一个好的基础。


最后,我想对每一位父母讲的是:


我们其实终究求的就是一件事,想要孩子:



成人,成才。



可是,无论是成人也好,还是成才也罢,都不是单单靠勤奋就可以实现的。


成人需要一位德高望重、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这个人,可以是长辈,也可以是师者,来对孩子做一个引领,和启迪。


也需要孩子在自身的成长中,经历风风雨雨,不断自省自悟。


成才呢,那就需要一个水平很高的人,指点孩子,在做事、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提升蜕变。


所以,最后总结为2句话:



高人指点、贵人相助。



真正明智的父母,其实就是不断动用自己的资源和眼光,为孩子寻找到高人,寻找到机会,帮助孩子开阔眼界,从而获得一种自己的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格局视野的过程。




2017年寒假跨年集训报名正在进行时......


既有“走心”,又有“破冰”

过个大年,我就华丽转身啦!


2017年1月20日至2月3日15天寒假跨年集训

让我们用“成长”来迎接2017年春节的钟声



点击这里,进入报名通道:



400-9917-186    王老师




考试帮,家有6-18岁孩子的父母的教育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