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葆玖生命中最后的行程

 cxag 2017-01-01

2016年这一年,梨园界只闻悲声、令人扼腕。正如京剧《锁麟囊》中的一句唱词“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年终岁末,文艺之声《戏迷天地》栏目特别制作了《梨园记忆》专题缅怀节目, 系列节目用大写意般的“中国声音”书写了梨园传奇记忆的“中国故事”,追忆梅葆玖李世济吴素秋马长礼江新蓉顾正秋王金璐戏曲名家。

记者手记 董浩

《此生只为一人去 一生只为一事来——梅葆玖生命中最后的行程》就是其中的一期节目。区别于大量怀念梅葆玖先生的节目,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梅先生昏迷前的最后一天的行程,那一天梅先生虽感身体不适,但为了传承梅派艺术依然步履匆匆,让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2岁老人最后的行程。

节目里不仅有我前几年采访过梅先生的珍贵音频资料的积累,还有我和我的同事王葳胡宇周密的研究策划,在先生去世半年多后众人心情平静时重走先生最后的足迹采访的获得大量的一手珍贵资料:比如梅葆玖最后一天的公开讲座的音频、最后一天过生日的声音、梅葆玖追悼会前一天胡文阁等众弟子演出谢幕叩拜先师、梅先生身前遗愿《大唐贵妃》的重拍上演等;同时我们走访了二外的老师、学生,梅派唯一男旦胡文阁、被称为最了解梅先生的人——梅葆玖的助手叶金援(武生名家)、北京京剧院的院领导等人共同追忆而制作出一期节目。

尤其是在节目后期的成稿再修改的时候我的同事王葳、石良红两位亦师亦友的大姐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所以现在呈现在大家耳边的节目和最初的样貌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节目做完伴随着回听,也让我们一点点地回忆起了和梅先生的交集——今年年初,我的同事王葳曾电话采访过梅先生,当时电话里能明显听出老人有些气喘,后来才知道先生一直有哮喘病。而我第一次采访梅先生时是2014年两会上,我俩站在他的房间里聊了半个多小时,谈京剧的继承与创新,他纹丝不乱的头发,白皙的面容、眼角深厚的轮廓、挺直的鼻梁,让我总觉得眼前的这位大师和他的父亲梅兰芳是那么的相像!

后来,纪念梅兰芳120周年“双甲之约”时听他回顾重走父亲世界巡演路的收获和心得,还有“2015年非遗日”听到他讲“男旦不能断”是他心间的一生所愿。这几次采访,也无不使我感受到他的平和、谦逊、睿智、幽默、儒雅的大家风范。虽然见过梅先生的人都说他的性格不温不火,但要说先生也有急得时候,那就是对男旦的传承、京剧的发展确实很着急,所以他在晚年明显加紧了工作的脚步。

梅葆玖曾欣慰地说:“我培养了40多个弟子,父亲的艺术没有断层,将来上天跟我们老头儿我也好交代了,我敢说我对得起父亲。” 此正所谓“此生只为一人去”;对于梅先生来说,如何继承梅派艺术、延续并将京剧文化发扬光大,是他一生的事业,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此奔走劳碌。此真所谓“一生只为一事来”。所以,我们为节目起了这样的一个标题——《此生只为一人去 一生只为一事来》。

最后,感谢李嘉姗教授、叶金援先生、胡文阁先生、王桂生女士等对采访给予的支持!谢谢你们!

制作手记 王葳

2016年岁末,《戏迷天地》栏目推出了年终特别节目《此生只为一人去一生只为一事来》。在梅葆玖先生去世后,有关他的节目和文章很多,这都是源于对他的敬仰、热爱与惋惜。董浩把着眼点放在玖爷昏迷前的行程上。他搜集采访了很多音像资料,去二外采访,取得当时的录音资料。

年轻记者胡宇第一次看京剧就是5月2日的《红鬃烈马》。因为第二天要举行梅葆玖先生追悼会,我觉得演出谢幕会发生些什么,叮嘱他一直开着采访机。胡宇录下谢幕时全体演员及观众的悼念,自己也留下眼泪。



2016年5月2号胡文阁红鬃烈马》演出后正值梅葆玖“头七”演员向梅先生鞠躬

我看演出往往带着采访机。开演前剧场观众的议论声、钟声,演出后的谢幕声都是我爱在节目里使用的。《大唐贵妃》复排首演时我也录下了热烈的包含观众对玖爷怀念的谢幕情景。

京剧大唐贵妃》复排现场

董浩将文字稿和音响资料交给我,说今年他想做一个岁末特别节目,希望我们再一次合作。董浩是个勤奋的、有想法、有追求的主持人,去年他的节目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他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平时是好同事,经常探讨业务,合作起来有时也争执不下。我不断否定删减他的采访和文字。我总说多一个字都是废话。这时候石良红的建议就起了很大作用。

总监制:李涛

监制:魏胜利

策划:莫晓芳

编审:马宗武

采制:董浩 王葳 胡宇 石良红

播音:董浩

合作请联系:haoyiren@cnr.cn微信ID:wenyi1066

长按左侧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