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全文、PPT: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7-01-01

2016年12月21日,罗振宇发了一条微博,微博中称,“今天是我坚持每天60秒的第1461天。距离我结束这份坚持还有六年。”


2016年12月31日,坐标深圳,罗振宇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距离他结束这份坚持还有十九年。


演讲同步在《深圳卫视》直播,邦哥亲赴现场聆听演讲并做如下笔记:


1、时间战场

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一是帮助用户省时间,二是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2、服务升级

市场上有一种叫做“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3、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这个话题,比脸还大,比肾都虚。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陌生。未来社会什么样?推荐你看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书。


4、认知迭代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面对这个全新的庞然大物,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共识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阿里和京东就是最好的例子。


5、共同体危机

有一个词,使用频率在2016年飙升了200倍——“后真相”。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郭德纲和曹云金互撕,冯小刚和王思聪互撕,从这一场场互撕中,我们应当学到什么。


以下是演讲精简版:


首发|创业邦( 微信号:ichuangyebang)

编辑|邦哥 

活动2016年12月31日 罗胖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




这就是2016。全世界好多事都只看到掉下来一只靴子。另一只靴子什么样、掉不掉、什么时候掉、怎么掉?现在一概不知道。

 

很多人今年会因为环境的不确定,而感到茫然失措。但是创业者不会。

 

我们定义的创业者,不仅仅是指那些拥有一家公司的人,只要他是试图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更多的人达成协作,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他在我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创业者。

 

创业者的世界很独特。他们不会去感受那些缥缈的好和坏。远方的消息好也罢,坏也罢,我们仍然身处具体的处境中,只有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方法属于自己。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

 

因此,以下趋势与变化,是你作为创业者,在2017年不应忽视的“具体的处境”。


一、时间战场



2016年,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GDT(GrossDomestic Time)。在我们可见的未来,时间是绝对刚性约束的资源。一分一秒也多不出来。

 

三年来,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变化趋于平缓,稳定在每周26.5小时。算到极限,有10亿网民,每天花5个小时。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间,大概为18250亿小时。


这将带来商业上的巨变。




首先,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再也没有什么行业边界了,每个消费升级的行业都在争夺时间。电影、视频、游戏、休闲、度假、直播,在时间维度上,它们都是竞争对手。

 

时间战场,变成了特别重要的一只黑天鹅。

 

也就是微信的张小龙敢说,微信有一个基本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其他的创业者哪里能这么傲娇。你生意再大,拿不到用户的时间,你的未来就岌岌可危。

 

这就是为什么马云从旺信、来往,到现在的钉钉,一直放不下社交情结,2017年,阿里系,甭管是支付宝还是钉钉,一定有一轮像样的社交进攻。

 

第二,消费者花的不仅仅是钱,他们为每一次消费支付时间。

 

2016年初,中国电影屏幕是3万块;到年底飙升到4万块。但整个电影票房从去年的440亿仅仅只涨到了今年的450亿。

 

除了行业补贴停止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电影是一个要支付时间的消费品。

 

猫眼的老板郑志昊说,看电影,不是碎片时间的支付,是整块时间。做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风险也越来越高。

 

所有的行业都必须警觉,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你的行业没价值,也不是你的价格不够低,而是你索取了过多的用户时间,大家付不起了。

 

第三,商机从空间转向时间。

 

这一轮消费升级提供的不是炫耀品,而是体验品。不是优化消费者在空间里的比较优势,而是优化消费者在时间里的自我感受。同样是茶,他们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付钱,他会为了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付钱。

 

所有的体验,本质上都是时间现象。


 

消费升级,人们不见得再会去买昂贵的奢侈品。

 

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一种是帮助用户省时间。

 

那省下时间干什么?

 

这就是第二项生意——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二、服务升级



时间是新的战场,也是新的货币。在这个处境里,商业有两个获得用户的办法:

 

一个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

 

一个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今日头条每个月为1.5亿用户提供服务,每天有7000万人上瘾一般花76分钟在上面看新闻。

 

有一次,我和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在一起开会。我私下跟他交头接耳。

 

我说,用户要什么,你就给什么,甚至他们没说出来你就猜到了。这叫母爱算法。在中国这个市场,没人比你做得更好了。但是好在这个市场上还有一种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也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




这就是我讲的服务:给人们他还不知道的好东西。互联网让所有的产业都必然向服务业演进。围绕这个服务进行的消费升级,也是我预判的下一个阶段的消费类创业机会:

 

让用户在自己的知识盲区里能“放心”。


有一次我约朋友吃饭,让和菜头给建议。他说了很简单的几句话:

 

1,某潮汕牛肉火锅。

2,我吃过十家,这家最好。

3,严格按照商家提供的时间涮肉,说四秒绝对不要五秒。

4,调料只许用酱油加点辣椒圈,绝对禁止用麻酱。

 

完了。

 

爱死他了。我愿意为这样的粗暴态度付费。

 

所有这样的服务,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

 

这样的服务升级,是2017年市场上的第二只黑天鹅。




这波机会的本质,是靠父爱算法告诉用户,放下你手里的烂东西,我告诉你一个好东西,跟我来。这正是这波服务业机会最有意思的地方。

 

有人问过我,如果你有很多很多钱,你会做什么?

 

我说,我每天吃饱喝足,找一个团队,每天替我去世界上搜集最好的老师,用最有趣的方式,给我讲最好的课程。每天中午,我睡醒午觉之后,一个葛优躺,坐在那里,让他们讲给我听。每天讲一个话题,破我心中的一个迷雾。如果我家房子够大,我会在身边再放几把椅子,请朋友来听。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卖票。

 

有一次,我把这个梦想讲给我们公司的CEO脱不花听。她说,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得到App”吗?

 

我从2016年上半年就开始四处鼓吹内容付费,年中就开始推出得到App里的订阅产品,正是在内容领域实践上述思路。

 

我知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机会。

 

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知识过去不是服务,它只有一系列的产品。出版业在卖书,传媒业关注拿到了多少注意力,最像服务业的教育业也不过是一种对用户的管束机制。

 

所以,如果有人能提供高品质的、可持续的、专业化的知识服务,这就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跑道。

 

得到App的灵感其实来自O2O。在前两年的O2O创业泡沫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每个人被互联网赋能成为一个君王。滴滴是他的御马监,美团饿了么是御膳房。

 

他为什么不能有个翰林院呢?

 

这就是得到App:我们请全国各个领域最有学问的老先生、姿态谦恭的服务你。你付了费,就是君王。

 

君王的朝廷里也容不下太多的臣子。六部九卿太医院目前还空着,创业者抓紧。


三、智能革命


 

智能革命这个话题,比脸还大,比肾都虚。但又不得不提。

 

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崛起。过去,我们对所有人造的东西都会说,听我的;而这一次,我们只用说,你看着办。

 

智能革命来得又快又急,2016年,不管是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微软、还是中国的BAT,不管原来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大家都把重兵压在了人工智能上。

 

在近些年的商业进程中,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口径一致的判断。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人工智能是未来,是下一个主战场。就像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说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尚不明朗,但所有大公司都已重兵进入。

 

还用说吗。智能革命,2017年的第三只黑天鹅。



 

人工智能火到这种程度,我作为文科生也只好去四处请教我能找到的人工智能专家。学了一圈之后,我渐渐知道了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一些误解。

 

简单澄清三点:

 

第一,人工智能不是在复制人类,它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存在。

 

机器和人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机器不会疲倦。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他在学习,你在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学习。

 

这导致机器思维和人类思维的一个重大区别。

 

人因为能力有限,思维方式是尽量简化。所以我们有那个重要的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理解和传递知识。但是机器的能力足够强,它不需要把世界简化了之后再去理解。人工智能其实是让世界恢复了原本的复杂性。

 

于是,运用机器思维的亚马逊公司,它拥有3亿用户,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大数据,运算出三亿个结果,给每个人展示一家独特的店。

 

在人工智能逻辑里,它不关心人类对一件事情的定义,但是它可以输出你要的答案。只要有大量的数据,它就能用跟人完全不同的思路,达到同样的结果。

 

第二,人工智能不会提高玩家参与的门槛,是降低了参与门槛。

 

以前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比如搞声音识别的和搞视觉识别的、搞自动驾驶的,是完全不同的行当。但是,因为人工智能的算法底层被打通了。各个应用场景中的人工智能,在算法上越来越像。真正最重要的战场转换到大数据上了。

 

谁的数据更多,更精准,谁的技术怪兽就会被喂养得更强。

 

过去我们以为,人工智能这一波机会是大公司独享的机会。但是现在看起来,那些顶尖的算法工程师会出来创业,会进入新兴公司和新兴市场;那些计算能力,已经在通过云技术变得人人可用;那些数据,本来就不是大公司的。

 

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


首先,全世界43%的人工智能论文都是中国人写的;其次,我们每年能毕业上百万的工程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像我们中国人一样乐于向互联网贡献数据,通过各种买买买、卖卖卖。

 

假设人工智能医生真的是靠大数据和海量的病例才喂养得出来,那么,未来最牛的人工智能医生还能出现在哪个国家呢?




第三,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的延伸,它是人的替代。

 

过去一万年,人类的总趋势是,在技术的帮助下,个体变得越来越强大,选择变得越来越多元。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丰富。

 

我们的能力确实是被无数倍地放大。但是丰富到这个程度,其实也很尴尬了。因为我们看不过来,所以海量信息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公司们也在发生变化。

 

Google的逻辑起点本是要给大家更丰富的世界、更强大的能力,但到了今天,这个逻辑倒转过来了,它倾向于给你的信息越来越少,越来越逼近你实际的需求。你不用亲自在信息的海洋里游泳。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人工智能这个词太自大了。它暗示一个意思是,这是我们研发制造并由我们自己控制的工具,错了,它不仅是人的延伸,更是人的替代。它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另外一个智能物种。

 

它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而更像是心理学界经常用的那个比方:大象和他的骑象人。人工智能是那头大象,它按照自己的算法在行走,骑在大象上的人,偶尔可以施加影响,但是已经说不清谁在主导谁。所以,人工智能不是让我们多了一项工具,而是让我们多了一个跨物种合作的可能。

 

过去,不管技术多强大,我们都是活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而未来,我们在很多场景下,会活在人和机器的关系中。

 

大量的人被替代,大量的人际关系被解体。每个人原先的生存基础都在动摇。

 

未来社会什么样?这就极其考验我们这代人的想象力。《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又了一本新书叫《未来简史》,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这会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书。

 

这本书里说,未来可能出现一种没用的人。如果人工智能足够强大,愿意毫无怨言地被剥削、被奴役,那有的人类可能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了。

 

近在眼前的是一系列职业的消失。有了人工智能,司机、文秘、公务员、医生、律师、厨师,这些职业都会受到威胁。

 

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陌生。这次冲击来得又快又大。过往的人类历史证明,进步是好的,更好的是缓慢的进步。但这一次,好消息是,我们在进步,坏消息是,我们在飞快的进步。

 

那怎么办?

 

我们这一代人最有效的生存策略也许是,像王烁说的那样,做智识的游牧民族。看见哪里的青草更肥美,我就转场到哪里。



四、认知迭代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国家版本的“新常态”、王兴版本的“下半场”、李彦宏版本的“下一幕”,还有马云版本的“五新一平”……面对一个全新的庞然大物,大家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它。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我们的认知必须迭代了。



 

拿网红来举例。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师给网红下了一个定义:网红,就是自我赋权的权威。

 

他们不需要权威机构给颁奖、发证、授权、升职,就可以有自己的协作体系。回忆专用小马甲、delicious大金、PDD娇妹、张大奕……你都谈不上喜不喜欢,大多数你是压根就不知道。

 

这个世界正在飞速逃离你的理解范围。

 

互联网刚起来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世界会是平的。我们以为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工具,它会把整个社会像一碗鸡蛋一样,慢慢的越搅越匀,大家会共享信息、价值观、观念和认知。

 

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互联网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间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甚至互不知道。

 

世界越来越破碎,而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这个力量我们称之为共同的认知。

 

地分南北,人有老幼,各自奔走,想法不同,但是人人都认得范冰冰。她不值钱,谁值钱?猫眼老板郑志昊说:现在的投资,大妈买黄金,土豪买资产,一流投资家买IP。IP是什么?你以为是虚头巴脑的知识产权吗?它就是越来越稀缺的共同认知。


越来越稀缺的东西,就越来越值钱。这背后的逻辑和过去几十年的房地产业一模一样。

 

你可能会说,做其他产业的人岂不是很悲催?我们挣的钱,岂不是都交了“认知税”?

 

认知税,成了2017的第四只黑天鹅。

 

不一定。你也可以自己来抢占认知。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认知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

 

阿里从2009年开始做“光棍节”,一直演化到今年的“双十一”。从当年的5000万营业额,做到今年的1207亿。马云是生生地在全体中国人的脑子里,插进了一个认知。你说这是一个得逞的诡计,我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创造。

 

认知这个战场还有一个很残酷的逻辑:一旦被占领,再难有他人的立足之地。

 

站在刘强东的角度,你就能理解,这有多尴尬了。京东每年都要成立打猫办,跟阿里争夺双十一这个认知。请问这个做法是聪明还是傻?

 

一方面好像显得傻,因为无论京东多努力,双十一这个符号以及社会认知都还是属于阿里。以至于,每次大战之后,京东都不好意思宣布自己的销售额成绩。这似乎在证明,认知一旦形成,很难被颠覆。但是另外一方面,要依我说,这恰恰是刘强东的精明之处,因为他其实是在打造另外一个认知,我是阿里的唯一对手。




大概是今年七月份的时候,我和脱不花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在做电商,但是我们再也不能说自己是在做电商了,只要有阿里京东在,在网上买东西这个认知,会渐渐地收敛到他们两家的旗下。这是一个缓慢、坚定、很难逆转的趋势。

 

虽然我们是一家小公司,毕竟天那么大,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可以稍稍得意地说一句,我们这家小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有趣的示范。

 

就拿我们今天的跨年演讲来说,去年起步,今年成长,从一开始就宣布要做20年。这就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个认知,一旦占领,再无敌手。这不是说别人不能做,或者做得没我们好,而是,在跨年演讲这个认知上,它会面临我们这个很难击穿的天花板。

 

认知这件事,还有一个奇妙的特性。

 

它是种子,只要你浇灌,它就生长。它是时间的朋友,时间越久,价值就越大。它是免费的,你浇灌它的方式,决定了它长成的样子。


(邦哥备注:11点05分,罗振宇兴奋地公布,深圳卫视直播在所有的跨年平台当中,收视率全国第一。)



五、后真相


 

后真相(post-truth)的意思,不是没有真相,而是对这个世界来说,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最核心的变化是人们越来越不关心真相,而只关心立场、态度和情绪。

 

过去谣言泛滥,是因为信息太少了。

 

而后真相时代,是因为真相太贵了。

 

相声演员郭德纲和他的徒弟曹云金互撕,电影导演冯小刚和万达院线的“太子”王思聪互撕……你关心真相是什么吗?



 

过去,我们总说真理越辩越明,基于事实的论战,总归有对有错。但大家看到的事实不同,认知的层级不同,是非对错很难论定。

 

过去,我们用认知去抵达事实;现在,不管是事实还是认知都成了表达自我的工具。


这个变化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个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它带来的结果,不仅是事实模糊了,纷争增多了这么简单。它其实在摇晃我们文明的一块基石。

 

它带来的真正危机是共同体危机。我们2017的第五只黑天鹅

 

文明的进程不只是财富的膨胀和个人的自由,其实还有一根坚定而强韧的线索,就是建立共同体,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定义“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协作才能展开,财富才能积累,安全才能获得,尊严才能建构。

 

后真相时代正在不断地削弱我们的共同体意识,而这正是我们的文明之锚。

 

过去,建立共同体或者定义我们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除了国家这个共同体之外,血缘、地域、阶层、单位……这些共同体构建依据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弱化。

 

那么认知会成为构建共同体的依据吗?不会,因为它太脆弱,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成长都不同步。

 

但创业者们之间的共同体,在这个时代却凸显了出来。

 

只要你正在试图通过提升自我的认知,试图构建全新的合作,试图探索不同的可能,你就是创业者。

 

不管你是为公司还是为自己,也不论你是自由职业者还是打工仔,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身份——时代的探险家,人类文明新边疆的开拓者。

 

在所有时代的探险者群体中,都会自然形成守望相助、无私分享的伦理。因为内心太孤独,风险太难测,多一分信息,就多一分胜算;少一次协作,就少一次生机。暂时的成败,什么都不算。一生的对手,也都值得尊敬。

 

这是创业者会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根本原因。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和其他共同体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这也往往是外界误解我们的地方:

 

我们是永远的犯错者。

 

在创业者的世界里,永远没有正确这个词,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知道,有比我们当前做法更高明的策略。

 

我们是永远的逃亡者。

 

以前认为挣钱最重要,后面发现增长比挣钱重要;当你以为增长最重要的时候,后面发现增长的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在追求增长速度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超过市场预期的增长速度才重要。创业的本质是要增长,要预期中的增长,要超过预期的增长。

 

无论你跑在哪里,跑得多快,后面都有一条狗,在穷追不舍。这哪里是在创业,这分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逃亡。

 

我们是永远的挫败者。

 

任何其他行业的人,一生只需做出一个高峰即可名流青史。他们的价值都是用最高点来衡量,而创业者的价值是按结局来衡量。

 

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惠普、雅虎……人们记住的不是这些伟大的公司最辉煌的时刻,而是终局时他们落魄的样子。商学院的教授会毫不迟疑地更改自己的教案,把一个成功的典范,改成一个惨痛的教训。

 

任何一个创业者,只要你在卸任或者死去的那一刻,你的事业不处于上升期,你就是一个挫败者。

 

作为创业者,我们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宿命,我们创业者是一个共同体。

 

所谓共同体,未必真能帮到彼此,但是我们应该有能力感受这个共同体里其他成员的苦乐和悲欢。这不是一个责任,这是一个能力。

 

既然我们的终极宿命是错误,是逃亡,是挫败,我们还应该承受共同体其他人对错误的指责,对逃亡的加码,对挫败的嘲笑吗?

 

举个例子,2016年9月,关于黄太吉大面积关闭店面的报道铺天盖地。在这些报道中,我们可以闻到一种浓烈的幸灾乐祸的气味,一时间,我也看到很多创业者的转发文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果然不出我所料。

 

9月21日,黄太吉创始人赫畅发文章问了大家三句话:

 

“黄太吉四年的出现,对中国的餐饮行业究竟有没有贡献?”

“黄太吉对于餐饮新一代创业者究竟影响有多大?”

“你们真的希望一个没有黄太吉的世界吗?”

 

赫畅要得多吗?无非是一个等着他做出努力、克服困难的机会而已。

 

创业者就是珊瑚虫,他们是用身体堆出岛礁,最后穿出海面。他们每一代人,都在用生命的某一个片段,来推动商业文明的进步。

 

以成败论英雄,是他们应当承受的宿命。但是,同样承担这种宿命的创业共同体,再这样做就不厚道了。你用你当下的快感,垒起你自己成长路上的一座座高墙。信口雌黄的批评何其容易,就算你对了又能怎样?

 

与其去嘲讽职责,不如仔细欣赏他人为你探的路,感受价值创造瞬间带给你的惊喜。


你看,这就是创业者共同体。

 

我们非常郑重的呼吁,2017年开始,创业者不黑创业者。

 

以上好像都在诉苦,但是创业者也有一笔其他人没有的财富。


人生的各种活法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自己的活法里是不是步步登高,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色。作为创业者,我们拥有了一根看得见的进度条,反映我们的内心成长、认知升级。所有人都看得见,你爬了多高,走了多远。


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你读了多少书,上了多少学,开了多少会,承受了下属的多少委屈,你的进度条不会骗你。


自由市场经济演化至今,终于可以赐予这一代创业者一个巨大的福祉——可以用数字标定一个人人生的高度。


2016年,每一个创业者都拥有一些可以标记自己的数字。2017年,我们推动它,也就是推动自己向上成长。


正如莎士比亚在《暴风雨》里写到:“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2016年12月31日


更多延伸阅读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6跨年演讲PPT节选:














罗振宇2015跨年演讲:

对未来的7个思考

来源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

①关于互联网转型:转型就是一个妄念,成长才是关键。猫再完美,狗也变不成猫。

②关于创业:有人批评不应该让大学生创业,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可我想说,他们什么也不会失去。

③关于资本:2015年下半年进入资本寒冬了吗?没有!2016,资本会更为狂浪。

④关于机会:不要奇怪BAT为什么挣大钱?互联网金融为什么那么疯?特定的机会窗口打开之后,看到的人一定会冲上前。

⑤关于“IP”:稀缺性是交易的入口,IP登场了,它不是一个被吹大的泡沫,一切才刚刚开始。

⑥关于老:有的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只是你老了。所谓老了,在商业上的表现就是:新一代的基础设施,你已经不会用了。

⑦关于安全感:创业者们,不需要假装成不需要路灯的富人。我们就是内心不安,就是需要路灯,就是需要结伴而行,彼此壮胆。

“老三”罗振宇



罗振宇

  罗振宇毫不掩饰对于那些为转型犹豫、焦虑、恐惧的人的鄙视,并对一些主流的看法嗤之以鼻。“这是工业时代的思维”,“这是loser思维”,“让loser去死”。

    记者_于丽丽 摄影_刘浚

  尽管罗振宇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但他去年狠心把房子卖了,还是让所有朋友瞠目。非但如此,搬家时,他还处理了一大批藏书,准备以后就看电子版了。车也不必买,因为常出差外地,他更习惯于使用叫车和租车服务,统算下来,比养车划算多了。

  看似是一种生存风格,罗振宇却认为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他对这个时代趋势、变化拿捏之后做出的迅疾反应:这一代人一生中可能遭遇几次产业革命,刚追赶上,当成存量,很快就过去了。所以,必须生活在未来。

  他清晰记得人生中第一个奢侈品,是读研究生期间,买了一个呼机。刚开始因为没人叫,还特意跑到传达室自己呼一个。大冬天,北京城漫天飞雪。他出门摔一跤。因为胖,简直摔晕过去。结果醒来,第一件事不是查看腿折没折,而是检查呼机坏没坏。可即便如此,一打眼,呼机还是被淘汰了。

  当下,他认为此生干过的最愚蠢的事莫过于去保护存量。放弃存量的同时,也要增大体验总量。对待衣服、包这些可能失去的物品,他都不太上心。但在体验上,他又讲究“奢华”:出门要头等舱,入住要五星级酒店。

  这种生活上的选择与他所从事的自媒体“罗辑思维”创业中的系列实验遥相呼应。作为220万微信用户的超级互联网社群,罗辑思维的当家人,他否认自己的各种想法是“天马行空”,因为他“赚到钱了”“是成功人士”。

  2013年,“罗辑思维”发起的两次“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分别在5小时与24小时内入账160万和800万。今年六月,他在90分钟内,售出了8000套单价499元的图书礼包。系列实验的成功印证着他对互联网时代变化的把握。

  他这样叙述自己的生存原则:鄙视一切陈旧规则、警惕在社会队伍中成为中间、逼自己生活在未来。

  年轻人总是对的

  罗振宇在多个场合讲过他的排队故事:有一次他在一个小城市坐飞机。当时机场一共6个安检口,但那天就开了一个,所以队排得很长。后来,突然又加开了一个。这时候你会发现,不是所有人,而是排队尾的人会毫不犹豫冲过去,最悲催的是中间的那一拨人,在犹豫和权衡中在两头排成了队尾。

  罗振宇活在未来的一个很明显的标记,就是近乎“脑残”式地对年轻人的追捧和膜拜:年轻人是无条件对的。十几年前,当他从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去央视之前,他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日后成名的于丹做过三年同事。他记得自己头一回走上课堂时,惴惴不安。特意在教室外面狠狠抽了几口烟,烟头扔掉后,他走回课堂,说,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我看不惯你们了,一定是我老糊涂了。

  为了追踪年轻人的趣味,他会去特别钻研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当一帮老人怒斥电影时,他为之愤然:不懂年轻人的东西,你应该恐惧,为什么还能洋洋得意。他的处理方式是让自己一遍遍去看,直到他看出好来:其中没有任何深沉的情感,就是一种简单的人际美好,是年轻人沉浸华美世界的洋洋自得。

  他爱韩寒,因为他机灵,也爱郭敬明,因为他聪明。他认为这一代人最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不关心真理,不关心什么是对的,但关心自由意志、关心自我禀赋的养成,关心趋势。而追根揭底,他对年轻人的膜拜有这样一个原因:这些年轻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从互联网接受信息,所有他们的很多感觉都是对的,不需要过渡就可以进入和互联网契合的状态,而他需要清空,需要把很多赘肉去除,才能契合进去。

  互联网时代导致很多陈旧的经验没有意义。农耕时代的一个老人,工业时代的一个师傅,都会在这个时代隐没。这个时代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言称的“后喻时代”。——孙子懂的比爷爷多。既然传统经验毫无意义,不活在未来,不追踪年轻人,就意味着失败。

  犬类、蛙类和鱼类

  罗振宇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判断,让很多人都产生了辞职创业的冲动。在一次青年创业家峰会上,在关于“罗辑思维”特别专场——中国为什么有前途中,他表示就业是加入组织,创业是自建组织,而他主张不要任何组织,以个人的方式直接面对整个世界。这是符合互联网整体趋势的。他认为未来的协作方式是人不要成为装进主机的硬盘,而是当U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互联网时代使得过去依靠组织建立起得一系列规范、法则都在发生颠覆。在大城市,开一家公司,人力资源、财务、办公桌椅都可以外包或者租用,甚至可以没有跑腿的,因为有快递。在一个组织内,个人的价值往往要受到老板的心情、偏见的多重局限。而在市场上,市场会给你的价值打分,并牵引、影响、偏转人的行为,让你的价值更容易发挥,并获得最高议价的方向和空间。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栏目制片人约罗振宇吃饭。开门见山就问他:外边好混吗?作为2008年离开央视的出走者,老罗只回答了两句。一不出去你不知道外边有多精彩。二不出去你永远不知道你所有的社会地位、良好感觉哪些是背后的巨无霸给予的,哪些是自我禀赋。走出央视的过程是人格撕碎了重新拼一次,甚至整个人际关系的格局都需要重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罗振宇曾经把这一代人分成犬类、蛙类、鱼类三种命运:犬类一直在忠诚地在寻找着主人,在找工作;蛙类长出了脚蹼,而鱼类原本自由自在,根本不理解我们的痛苦。他把自己比拟做青蛙,长出了脚蹼,尝到了在水里扑腾两下、拥抱不确定性的快乐。

  当初之所以选择从央视出走,恰是因为罗自己没被领导看上,排在队尾了。罗振宇认为自己乖,听话,并没有反骨,像驴一样干活,给四罐红牛就可以熬夜。也相应地,成为《对话》的制片人。这个经常做宏大选题策划的栏目给了他超越自己实际社会地位的视角,这使得自己日后一张口,显得格局大一些。

  不过因为没有更大的机会,干死干活得利的都是主持人,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初始,也曾惶惶不可终日。父亲担心地问:离开央视,你一个月能挣一万块吗?于是在最开始四处讲课时,罗振宇就把讲课费定到了一万五。以后的路也并不励志,他没有混得特别潦倒的阶段,尽管他表明自己并非是安全感良好的一代人,但在下水扑腾中,进化出了脚蹼。

  他这样概括70后一代人的特点:“没有少年时期,只有高考时期。人生前17年只为钻出高考这个狗洞。没有妄念,没有机会放纵兴趣。家庭所有能提供的良好支持就是喂饱你、让你上学、不做家务。最初选择新闻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当时挣得多,可以挂着照相机走遍世界。

  离开央视时,他也对自己做了客观评估和谨慎安排。甚至,在央视时,就去拿了博士学位:备不住以后可以去高校从教。之后,他以“u”盘的方式去了第一财经,完成了从幕后制片人到主持人的转变。出走后,他认为自己的收入翻了无数倍,人格也健全了——“因为不必和领导装孙子了嘛。”

  但从离开第一财经,到开创“罗辑思维”,主要还是技术带来的进步使得自媒体成为一种可能。2012年,当他嗅到这种气息,他大步奔向新媒体。而对于传统媒体的未来,他不忘调侃:“在泰坦尼克号上坐头等舱又有什么意义,抱块木头也得走啊”……

  暴露自己清晰的人格

  2012年,佳能推出一款名为5DMARK3的相机,它可以用较低成本,拍摄出品质高端的视频。优酷和土豆也在这一年完成合并,使得中国出现市场份额第一的免费视频网站。凤凰卫视的一些读书节目和百家讲坛的成功让罗振宇相信,一个单一背景的脱口秀是可以引发喜爱的。更为重要的,是罗振宇还在这一年遇到了日后分家的合作伙伴申音。

  关于分家一事,他不愿多谈,因为已经分手、切割,且互相签了保密协议。他觉得此事引发的嗡嗡声背后仍然是渴求确定与完美的工业思维带来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像两口子过日子,一个点上大家彼此觉得合适就一起过,后来不爱了,不匹配了或者有了更合适的就分开。

  罗振宇当时认为,在信息封闭的时代,权威媒体是自上而下的。而在信息民主、泛滥的时代,没有权威,只有信任。所以内容和渠道显得并不重要,而一个让人产生信任感的魅力人格体成为枢纽。当年,“罗辑思维”视频上线后迅速成为最火的自媒体节目。

  今年6月17日,罗振宇和“罗辑思维”的铁杆会员方希在微信里做了一场互联网的出版实验。起初是方希想在出版业走出一个互联网的逻辑,老罗就帮出主意:你要干一件事,不见得挣钱,但要让传统出版业界的人眼镜掉地上。他先是询问了传统出版业通常认为怎样才能赚钱,分别是书要好;价格要便宜;多渠道分发。老罗说,好,那我们做一个实验,把这三条原则都能干掉。

  那天早上六点半,他在微信公众号叫卖,现有一个图书礼包,内置六本书,但具体内容没有交代。价格是499元,一点不便宜,而且就从微信公众号单渠道卖,预定八千套。结果,一个半小时内全部卖完。

  这个结果在印证他一直以来的一个判断:未来的商业的本质是基于人格层面的信任,跟功能和价格没有关系。整个商业世界以后会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中心化的品牌、商家、客户之间的交流。

  在罗振宇看来,自己在罗辑思维社群里建立魅力人格的一个方式,就是去除工业时代的“设计思维”,全面暴露自己的想法和真实人格。当然,他首先会有意识建立一个清晰的人格。除每周固定的重头视频节目外,他还是那个每天坚持六十秒的男人:每天早晨六点二十左右,他会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段60秒的语音,为了一秒不差,有时候他需要录几十遍。这种死磕看似没有必要,但其实在建立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格形象。这个无形中为他赢得尊重。

  在6月互联网的出版实验中,因为失误也出现很多问题。有的书装错了,他赶紧去道歉,并重新更换。发送微信语音时,他也曾手一抖,把前一天的发送出去了,于是赶紧跑到微博上道歉,并惩罚自己一天不吃饭。就有网友大喜:你终于犯错了。好极了。

  他认为这种宽容也基于“罗辑思维”形成的社群是高度契合、是有爱的。有爱就有信任,就能接受你有错就改。在他看来,未来经济的核心是爱,是信任。

  传统社会衡量产品的价值,比如消费者喜欢你生产的电视机,就会希望你打折降价,最好白送,你挣多少钱跟他们无关,他们爱的是电视机,不是你。现在不一样,比如苹果粉不能容忍三星手机卖得比苹果贵,小米的粉丝也不在乎小米的质量到底好不好,罗永浩发布锤子手机必定会有很多人捧,因为他们对这个产品有参与感,希望这个产品成功,价值是次要的。

  这就像过去戏台子上,有钱的观众会主动捧梅兰芳这样的艺人,在他看来,未来财富和媒体的结合方式可能也是如此。

  仙人球上的一根刺

  基于爱的筛选,去年“罗辑思维”的两次会员招募就显得有些“无理”,不同于常规的会员吸纳方式,他故意设置了很多“障碍”:譬如会员被分成200元与1200元两个档,经过调查,他们认为200和1200是普通中国人会慎重考虑、花了会肉疼的两个价位;譬如只接受微信支付,当时微信还没有完成和银行卡的绑定,所以完成交易需要一系列繁琐程序,如果没有一定耐心,很容易放弃;譬如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如果你恰好没有收听,说明这个语音对你来说不是每天必需,可有可无,那么你就会错过,并被拣选出去。

  之所以设置门槛,在于筛选真正愿意为“罗辑思维”花钱和有爱的人。这是区别传统媒体的一个特点。传统媒体是工业逻辑,试图讨好所有人,因为有规模才能保证产出,所以需要尽可能倾听所有人。而对自媒体“罗辑思维”来说,逻辑是相反的,它恰恰需要鄙视掉一部分人,来吸引另一部分人。譬如如果对方信中医就会遭到鄙视,会被认为是按照直觉生活,不配和我对话。“甚至连说服,我都不会去做,直接转头,给你屁股看”。

  他不接受任何意见,如果不满意可以走人。闺密田朴珺在讲罗振宇的趣闻轶事时,表示他傲娇到“两斤洗甲水也稀释不了”。让罗振宇谦卑起来的人并不多。除了罗家三宝。他认为罗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罗玉凤,罗永浩第二,而他屈居第三。在他看来,罗玉凤形成的“魅力人格体”同样是来自全面、真实地暴露人格。

  罗振宇极力否认社群经济是粉丝经济。在他看来,粉丝经济遵循的是工业时代逻辑,是中心化的结构,一个人高高在上。大家看他的面子去买一件衍生品,是中心挣边缘的钱。而在社群中,是一群人去挣外面人的钱。截至当下,分发的各种土豪赞助的礼物已经让会员费超值。他们发过各种罗利(罗辑思维福利),譬如中秋发月饼、读书卡、各种团购……七月底,他将开始罗辑思维公开课的全国巡讲。60天奔赴9个城市,旨在帮助一些传统企业完成互联网时代的转型。

  而一个气味相投,价值观契合的社群的自组织也是惊人的。很多原本需要外包的活都可以在社群内组织完成。譬如视频发布前发给会员挑错别字,可以省了雇校对的开支。要出书,就在群里招人帮忙画个海报。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工业社会追求质量,后工业时代则回到原始生态,万类霜天竞自由。谈到这里,他想起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例子。4月20日是EXO成员鹿晗的生日,他的粉丝就约定让他的微博评论数定格在420万条整整一天。结果真的做到了。这种网络时代社群的自组织呈现出的罕见理性让老罗惊讶。

  在“罗辑思维”团队自身的组织内部,也在进行着网络时代的各种试水:上任两个月的ceo李天田,做了很多变革和构想。在这个20余人的团队中,他们试图打破各种壁垒,进行项目负责制。所有员工直接面对创始人。而将来可能也会打通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壁垒,在项目操作时临时招募会员加入。同时鼓励员工在自家平台或别处创业。对员工的要求是:不限禀赋,但看重你自我负责的能力。

  在罗辑思维之前,罗振宇作为《对话》《经济与法》等栏目的制片人,名字在央视滚动过多年,但他的人格除了身边几个人无人知晓,仅仅是个符号,而没有人格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