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园区M50:“轻艺术”走进市井生活

 cxag 2017-01-01

时间倒转到十多年前,一处专门“存放”创意与艺术的地方,似乎只是少数人心中的“乌托邦”。那时的莫干山路50号,只是苏州河边一个暗淡的角落。抽象的现当代艺术、破旧老厂房改造,对那个年代来说还是天方夜谭。从薛松工作室入驻后,莫干山路上这片具有历史遗迹感的空间渐渐为人所知,并深受艺术家群体的喜爱,由此,艺术家开始自由聚集在了当时的M50。

 

如今,文创产品受到全民热捧,当代艺术展成为大众焦点,由纺织厂改建的M50创意园成为沪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之一,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这里,在老建筑里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对艺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少年轻艺术家的诞生,也促使各式各样的创意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那么与众多创意园相比,M50的优势是什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M50又将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坚守自身特色,真正引入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发展?



传承“上海纺织人”的拼搏精神



M50是目前苏州河沿岸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园区,其前身是由徽商周氏家族创立于1917年的是青岛华新纱厂,但随着“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才由青岛迁至上海现址,并以英商注册为“英商信和纱厂”,解放初更名为“信和棉纺织厂”,后来相继更名为“上海第十二毛纺厂”、“春明粗纺厂”。

 

上世纪末,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上海纺织产业响应国家号召,将部分市中心的厂区搬迁至外地。原来的这片厂区就暂时空置出来了,但就是这样一片看似破旧的厂区,却被艺术家薛松发现了,2001年,他把个人工作室开进了这里,是M50第一位入驻的艺术家,至今也他依然工作在这里。

 

说到M50的品牌名称,许多人或许能从字面上猜到它的由来,莫干山路50号,取“莫”的首字母“M”正巧又是50号,因此M50就是“莫干山路50号”的英语简写。而上海M50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斌却透露了第二层含义:“M50内的历史建筑大小正好有50栋,这些先后经历一个世纪的建筑正是整个中国发展的缩影。”

 

据介绍,从棉纺厂到现在的M50,园区共经历了两次比较系统的外立面修建,但基本秉持“以旧修旧”的原则,为的就是保留这些近百年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以致于现在从部分建筑内部都可以窥见当年棉纺厂的一些细节。

 

M50有两处建筑亮点,一是这里的烟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温度计”烟囱是黄浦江沿岸的一大标志,也是市区内最高烟囱之一。与之不同的是,M50的烟囱是由全砖砌起来的,也是苏州河沿岸的一大标志。

 

另一个亮点,则是原来棉纺厂保留下来的一套机电设备。这是1938年信和纱厂负责人从德国购买的一套西门子发电设备,直到2001年这套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设备仍然可以使用,但由于后来厂区停产,这套发电设备就闲置了。”不过,后来的M50保留了这套设备,现仍在位于园区的5号楼内,作为一处重要景点供游人观赏。


推动亲民“轻艺术”形态



从园区落成以来,M50曾先后获得上海市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十大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等称号。在此期间,园区始终坚持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搭建青年创业平台,挖掘艺术人才。

 

“我们在2015年中旬开始,已经逐渐把发展的重点从原来偏重学院派、学术派氛围的当代艺术形态,转向具有可交流和互动的艺术形式,我们暂时称之为‘轻艺术’形态,这种‘轻艺术’形态更易于亲近观众。”周斌称,目前在M50的单位以艺术机构和设计创意公司为主,粗略统计有150多家,分别来自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不少颇有特色的项目。

 

譬如,位于园区内21和23号楼的“乐藏艺术中心”,融合了“餐饮、展览、住宿、体验”四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主要经营西方古董家具和摆件。在乐藏的餐厅和民宿酒店里,顾客使用的物品都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欧洲艺术品。“他们将原来束之高阁的艺术品真正服务于公众的生活。这些既能欣赏又能使用的艺术品,就是M50未来的转型重点。”另外,园区里还有女红、竹编、陶艺、皮具、银饰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很受大众欢迎。

 

要想吸引游客再三光顾,就不能守着建筑景观的“铁饭碗”,近年来,M50相继推出不少品牌活动,使得不少游客成了这里的“老顾客”,也让园区成为了普陀区和长寿商务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如“大学生创意集市”这一新品牌,开展了以“大学生创业”、“青春季”、“春暖花开”、“动物园”等多个主题活动,为大学生创业者搭建起联系市场的桥梁。

 

“在前段时间结束的M50艺术季上,我们还尝试着将艺术、科技、设计、创意、音乐、美食等形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带入公众生活之中,这次新尝试可以说是成功的。”周斌称。10月14日至16日,在M50举办的2016苏州河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和第二届M50艺术季Brew&Blend创意艺术节上,汇聚了150多位艺术怪咖、科学家、科幻作家、电影人、手作人、创意媒体、艺术创意社群等各类人群,共同畅想未来5年、10年、50年后人类的生活状态。虽然只有三天,但此次艺术季日均参观人数都在5000到10000人次左右。

 

在园区的各个角落,主办方设计了多个地标,参观者可以发现宠物商店、图书馆、博物馆、旅行社、娱乐场所、慈善组织等各具亮点的场所,与其说这是一个汇聚艺术家的天堂,其实它更是一个供青年人社交、创业、互动的平台。


将艺术与创意融入百姓生活



上海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曾集聚了大大小小各类工厂。在老工厂转型园区的风潮中,全市各区也诞生了不少由旧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如,老闸北的苏河艺术中心、长宁的红坊、虹口的1933老场坊等,不少文化创意人才和机构纷纷涌入。面对与日俱增的竞争,M50当然也感受到压力。

 

在周斌看来,在创意园区的行业里,M50背靠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纺织集团,面向上海创新文化的发展机遇,他们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且把这个‘螃蟹’已经啃得基本有模有样,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和榜样。

 

另外,M50坐落于普陀和静安两区的交界处,毗邻上海火车站和轨道交通13、3、4、7号线,交通便利。虽然位于市中心,但却远离城市的喧嚣,可谓“取闹市之中,居桃园之所”,既符合了游客参观的便利交通,也满足了艺术家、设计师对于工作环境的静谧要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还有这里的人力资源。M50的管理团队有着15年创意园区的发展管理经验,这样的经验是“从无到有”逐渐累积起来的;此外,上海顶级艺术与设计创意人才的积累,目前活跃在上海乃至国际的艺术、创意、设计人才多数都与M50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艺术、创意、生活’。”周斌表示,M50一直在探索一条将艺术、创意带入百姓生活的道路,M50艺术季和大学生创业市集等品牌活动都能吸引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注意力。此外,园区对青年艺术家及创新创业等方面,都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也能让更多有想法和创意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不仅仅是我,所有M50的员工都希望未来的M50能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感受艺术’的地方。”

(来源:@上海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