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寿带你兜马路#莫干山路

 徐汇老寿oykxhg 2020-05-23

爱听不听的语音部分

莫干山路(Moganshan Lu) 在上海市普陀区东南部。东起西苏州路,西至昌化路。全长仅为602米,宽12.0米,车行道宽9.0米。民国7年(1918年)筑,以浙江莫干山命名。这条路因为没有用过外国人的名字,所以一直使用至今。

1939年期间的莫干山路沿苏州河外围都是各家棉纺厂的堆栈

大多数人熟悉莫干山路是从那一长排涂鸦墙开始的

应该说莫干山路曾经在上世纪末刚刚建立创意园区时曾经引起较多人的关注,而多年后各个区都相应把自己区域内的闲置厂房改建为创意园区后,这里的热度开始减退,同时由于各个创意园区正在演变为一种房地产商业行为,于是租金的上涨不得不让囊中羞涩的艺术家们退出,原来的艺术氛围开始用一种商业行为来取代,这里的地理位置又较为偏僻,于是猎奇的老外们也没兴趣过来。

从昌化路桥一侧看到的新型建筑群已经拆除脚手架

而最近几年一个新的热点正在此地悄悄地形成,这就是昌化路桥边上的“天安·千树”项目。这个项目的建造至今已经耗时8年,原来一度被公众所诟病,当它逐步掀开面纱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时,人们才开始关注它的真实来历。

原来这个项目的设计师是英国人ThomasHeatherwick托马斯·赫斯维克,他就是曾获得“皇家工业设计”勋章,拿下建筑大奖—“菲利普王子奖”,被誉为21世界“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建筑师,应该所有上海人都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英国馆记忆犹新,那就是他的作品。

看见路北的红子鸡吗?目前也在改造,是否已经改换门庭?

各个角度看这个新型的建筑群,是否注意到它其实是一个背光的建筑,也就是最好的一个立面是对着苏州河中远两湾城,因此从上海的光照条件来看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照到阳光,而大热天则是晒死人。

这件“天安·千树”项目是设计师从中国古代园林中获得的灵感。因此他希望建筑艺术、文化传承、历史遗产与自然风貌为一体,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个不可复制的城市绿洲。

1939年地图

那么还是回过头来讲这条路的历史,莫干山路的地理位置处于苏州河流经上海的中段,这个区段恰好是中国民族资本最为集中的区域,早年的民族资本最容易入手的棉纺和面粉行业,一个是因为江浙平原有丰富的生产原料,其次是因为有江浙两地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又可以迅速地将此类生活必需品销售出去,苏州河沿岸可以通过价格低廉的漕运来运送原料和产品,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从周家桥开始申新棉纺一厂开始一路都是各个纺织厂。靠近现在的镇坪路附近则开始有了面粉厂。

1947年的地图和目前的部分业态

当时改建为创意园区的M50文化创意园区曾经就是徽商周氏家族企业的信和纱厂(注1),也是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上海春明粗纺厂的前身,后来陆续更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春明艺术产业园”,2005年时,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的“M50创意园”。在上海把老厂房改建为创意园区这种方式,M50应该是走在比较前面的。

早年昌化路以西就是日本人的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的范围,可见沿苏州河边上都是棉纺行业争夺的对象。

从老地图上还可以看到光绪二十六年8月安徽寿州人孙多森、孙多鑫兄弟在莫干山路建成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在纪录片《大上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李鸿章实业救国的一个举措,当时采用“概免税厘,通行全国”的特惠政策予以鼓励。(孙氏住宅在武康路一文中有介绍,详情敬请点击:)正是在这些特惠政策的呵护下上海的民族资本得以抗衡外来企业咄咄逼人的进逼。

我们从老地图可以看到这里原来除了工厂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仓储堆栈,就连原来热门的餐饮红子鸡原来也是荣家申新纺织厂的堆栈。

当时的废墟上都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狗尾巴草

这是2013年拍摄,那时还不知道这原来就是千树项目的前奏。

这是2013年进入废墟拍摄的面粉厂旧址,当时因为需要维护老建筑,所以内部有很多支撑物。

原来沿苏州河一边除了M50外,其余的空房子都荒废了好多年,本次改造应该把周边都带动起来了。我们希望此次的开发不要把地价和房价涨上去,这样才有可能让M50残存的那些艺术园区一点生存的空间。

目前正在施工的面粉厂旧址

注1:信和纱厂的历史:

信和纱厂旧址即今莫干山路50号,占地面积35.45亩,原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产业。信和纱厂前身是青岛华新纱厂,创建于1917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迁址至此地,以英商注册,为“英商信和纱厂”。从青岛华新纱厂说起,一提周家,在青岛人看来最为知名的为曾任两广总督、山东巡抚的周馥,华新纱厂是他的儿子周学熙创办的。

初期周学熙利用袁世凯的关系借用公款,准备向德商瑞记洋行订购英国爱色利斯纱机。然而,纱厂生不逢时,契约刚签好,一战爆发,青岛成为日德战争的战场,周家仓皇迁到天津,厂房成为英国招募华工的根据地。1919年周学熙聘请了英国律师甘博士迭经交涉,青岛华新纱厂才重新回归。然而刚摆脱了洋人的侵占,还得过东洋人这一关。彼时的青岛被日本人盘踞,他们早就盯上了办纱厂这块“肥肉”,踩着华新纱厂的肩膀,日商内外棉纱厂成为青岛第一家开工的纱厂。

而且,华新纱厂从产生起就内部派系纷争不断,在内外交困的形式之下,1925年一度出现巨大亏损,几乎停产关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新内外危机重重,日商纱厂日盛,周学熙儿子周志俊深知肩负重任,1932年购置先进机器,打开上海和南洋市场。

虽然一直在抗争,青岛华新纱厂还是败在了动荡的时局之下。日本的铁蹄再次踏进青岛,碾碎了华新纱厂为保住华商的一切防线,千辛万苦,终付诸东流。周志俊拆运了一部分机器运往上海,“原拟溯江西上,转运重庆设厂”,因江运中断,只能留在上海。“设信和纱厂,机器作价出售,另招新股开办”。

于是,1937年有了英商信和纱厂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1月公私合营上海信和纱厂股份有限公司,1961年10月公私合营上海信和毛纺织厂,1966年10月国营上海第十二毛纺织厂。

如今,厂区旧址内保留了1930年代至19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41000平方米,包括厂房、仓库、锅炉房、食堂、烟囱等各种类型,部分生产设备亦被保留下来。

   应该说莫干山路也不属于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但是它在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中有过重要的一笔,同时在改革开放这个特定时期也是走在前列,因此这样的历史也必须留存下来,讲给下一代听。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苏州河在这里也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右面是已经改造好的中远两湾城,中间这块凸出部分设计得好的话将又会成为上海一个地标性的福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