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不易,养生更难

 坚持的希望 2017-01-02


治病不易,养生更难

现在很多人都在感叹,一个小小的感冒都要治疗很久才能愈,感觉病越来越难治。基于中医的治未病理念,觉得无病先防是最合理的事,于是很多人就把目光转向了养生方面。有了市场,大街小巷各种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馆就如雨后春笋的出来了。可是百姓去中医养生馆里养生,还是一样的得不到防病的效果,反而很多人是越养身体越差。导致很多人开始怀疑中医,中医是不是能治病?中医所提倡的养生对不对?是不是道教、佛学等宗教更适合于健康?太极拳的作用是不是比中医更强大?宗教的静坐练功是不是更合理?
不懂医药的人,给别人宣传的内容是“是药三分毒”没事别吃药,由是造成很多人生病也不吃药,硬撑着,撑到实在撑不下去了,再去诊治,已成大病。
天地都有残缺,世上那有完美的事!!!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才是最适合的。
说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精神。辨,是辨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治是针对此个体的特殊性进行合适的治疗。
说到治疗,方法就是多样化了,不仅仅是中药。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所有能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调整,这就是治疗。比如衣着、起居、运动、饮食、情绪等等诸多因素,切不能把治疗仅仅局限在药物上。如果从纯中医的角度上理解中药,本人认为从中药柜里抓出来的就是中药。因为中医的药,讲究的是“药食同源”,早在2000年前的《伤寒杂病论》里所记录的中药,就有生姜、大枣、百合、山药、蜂蜜、葱、薏米等等百姓家常见的日常食物。现代中医药大学的教科书《中药学》里面的中药品种,也有近三分之一是日常的食物。“是药三分毒”的毒,不外是以偏纠偏的偏性作用。比如人受寒了,要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生姜、葱、桂皮等等进行对寒性的制约对抗。所以生病不吃药的理念是错误的,因为日常生活的食物之偏性,就是药用的作用。本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上来看,比如生姜和黄芪比,生姜的温热之偏性要远远大于黄芪,但百姓平时饮食上吃生姜觉得理所当然,而生病吃黄芪就觉得是在吃药。这是观念问题,不是药物本身的问题。记得2010年冬天,本人在横店集团医院诊治一例湿邪闭阻很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我在药方里开了200克生薏仁,家属看了疑问我“吴医生,药量下得这么重啊??”于是我把药方里的生薏仁去掉,叫病人平时去米店里买生薏仁煮水,口渴了当水喝,病人开心的离去。这不就是把米店里的生薏仁放到中药柜里而已。从米店里买来生薏仁吃就觉得这是食物,而从中药柜里抓来的就觉得是药物。
有观念的误区,就会有偏见。
不懂中医的人,打着中医的旗号开养生馆,他们又能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指导意见呢??
但就算是一个精通中医的大家给病人开最合理的处方,用最好的药,有时也不见得会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天气凉了要加衣,病人为了美丽而忍冻;痰湿闭阻之人天天吃枸杞子、蜂蜜、粽子等滋腻之物痰湿怎么化得开?阴虚火旺之人,看到烧烤、煎炸的上火食品就乱吃,又谈什么养阴?阳虚湿重之人,天天水果为食,阳气怎么能恢复??如此多的种种生活习惯,病人不配合,神仙也难治。去年有一个乳腺癌病人,把她的身体调治得较舒服了,今年初春,雨天和几个驴友去玩数十公里的穿越被雨淋得落汤鸡一样,近来又去马尔代夫玩,又说不舒服。我们做为一个医者能说什么好。还有些长久失眠的病人,元气大亏,但为了金钱偏偏没日没夜的操劳,吃仙丹也难有效果啊。这难道也是医生的错???
我行医过程中,时常感叹,这病真是难治,难在病人的生活习惯不是由我所左右的。特别是一些慢性虚损性疾病,花了很大的力气把病人治得差不多了,病人一次意外,又打回了原形得从头再来。可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一切不舒服,全是医生的错,医生还不能去解释,要不就理解为医生在推卸责任。所以慢性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反复是很正常的,不过一定要把这反复的原因找出来,作为一个医者,一定要认真对待这种疾病反复的情况。是治疗方法不合理,得马上进行纠正,如果是病人的原因也一定要对病人明言,使病人把一些不利于疾病治疗的习惯改一改。这就需要医患之间的双方互动和沟通,但是这样一来,医生的工作量就大大的增加。病人只关心自己一个人的健康问题,而医生却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病人群体,所以精力上实在吃不消来顾及。
有很多病人是我在吃饭时,或者一些场合上随手开的处方,真的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我真的不好说。第一我没有这份精力去一一回访,第二病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我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去了解。我能做的只是针对当时的疾病情况开合理的处方,病人可以拿去找任何一个中医审方,觉得合理把药吃去,觉得不合理,当垃圾丢了,反正我这种场面上的药方从不收诊费的。我作为一个医者,也仁至义尽了。

近来空气很不好,污染很严重,咳嗽发烧的病人很多,此种咳嗽的治疗在于排痰解毒为主,因为雾霾是一种疫毒,得清透外排。但是治疗过程中,吃一两剂药病情就见好转,病人又外出,又反复的再次吸入雾霾,咳嗽又反复。天气转冷,毛孔郁闭,内热不能外透,元气足的则见热气上冲的上火之症(比如失眠、脸上长痘痘等),如果元气不足的人,清阳不能上升,则见尿路感染等火邪下流之症。同一个药方,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使疾病发生其它变症或反复,但医生是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都去通知到位的,对于这些常识病人怎么去了解到,这是病人的事。
中医治病,是一个治养结合的过程,治在于医生,而养在于病人。所以养生之难,难在病人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养生方法。医生都很忙,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都如保姆一样的态度对待,病人只好求助于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馆。但这些开养生馆的人,他们会治病嘛?答案是不会。一个不会治病的人,给人讲养生,我是觉得不可信。因为世上五脏真正平衡的无病之人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十之八九的人都有疾病,五脏都有不平衡。如果此人不精通疾病的转变规律,不懂得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大平衡原理,只谈某某食物如何如何的作用,和数年前的绿豆一样的吹嘘着。如此养生,不如不养。
2015年,横店一位姓丁的影视业务老板,他母亲患大肠癌肝转移叫我治疗。因为他的公司离我横店上班的地方很近(也就两三百米远),我精心治疗两个月,他母亲的疾病恢复得很好。但对方想找更好的医生,于是我推荐了上海一位在中医肿瘤界威望很高的老中医,在上海治疗两个月见肝腹水。丁老板又急得要命,来找我“吴医生,你的技术也很好,但我母亲出在有肝腹水出来,你能不能弄些药把这些腹水消掉。癌症方面,上海的专家来处理。”弄得我不知怎么回答好,因为以前我会精心服务是徐文荣的面子,我每天面对几十个病人,那有这分精力去对待。
当前国民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在于金钱和权力,有钱人在世俗百姓的眼里是成功者,但在医生的眼里还只是一个生命体而已,这是成功者最大的悲哀。也有很多人因为赚了些钱,有了些权力,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牛一些,要聪明一些。但不见得聪明人都懂医,业有专长,术有专攻。不论怎么聪明的人,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去研究医学,要懂医是不现实的。社会大了要分工,有的当医生,有的赚钱,有的当官,每人都掌握着自己的资源,进行资源交换,社会才会进步和谐。如果有钱人和有权人都可以为所欲为,社会不乱套了???
总是有些病人对我说“你们医生啊,要为病人服务的。”我反问“那么社会上谁会来为我服务?我父母吃谁的饭?我的子女是谁在养?我在治病过程中的风险谁来承担??叫你干一些又要冒风险,又没钱赚的活你干不干?”对方无话可说。
医生在为病人治病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必定要有所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医生连自己及家人都养活不了,又怎么去为病人治病?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病人觉得医生的无偿付出是应该的,但医生又要生存和养家。有些自我感觉很好的病人,觉得自己很聪明的病就想自己学医学,不要去求谁。但要知道,学医没有这么简单,没有足够的精力花下去是不现实的。如此学医,不三不四,到头来一知半解的,不如不学。
我在浙江就有一批很不错的病人,他们懂得社会的交换原则,把健康交给我,就信任我。而我拿人钱财,自然也会替人消灾,各得其所。这就是和谐的医疗关系。
我很俗,我俗在会把真话讲出来。
医生的技术是一种资源,想要在医生这里获取就要付出。而对患者来说,与其觉得自己很牛很聪明,想自己学医不求人,不如把自己的专业事情做做事,社会之大,各司其职,只有交换社会才会和谐。
治病不易,养生更难,瞎养不如不养。

吴南京
2016年12月20日星期二
于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