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法,精气神——长生要方

 空夫子 2017-01-02

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养 气

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气有温养全身各个组织的作用,而津液之流动,血液之循环,以及津、液、精、血、水谷之精的转化等等,亦依赖此气。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气之生成源于肾,补充于脾,行之于全身。《医宗金鉴》中说:“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难经·六十七难》有:“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脉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中医把生于先天的气叫真气,又叫原气。原气是人体生命之根,分布于周身,即,行于肝者为肝气;行于心者为心气;行于脾者为脾气;(又曰中气);行于肺者为肺气;行于肾者为肾气;行于胃者为胃气;行于胸中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则转为宗气;行于脉外,布敷于表者曰卫气;行于脉中者曰营气。《医门法律》说:“人生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金匮钩玄?附录》说:“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所以,临床上医生所用补气之法,主要是补脾、肺两脏器之气。

“气“是脏腑组织一切生理功能的保证。人没有了“气”,就表示生命活动的结束,俗称“断气”。所以“气“是生命之根。

养气之法

要战胜衰老,就要重视护肺、养肺、保气。重视肺的保健,要从心理养生做起。情志是致病因素之一。从中医养生理论说,肺志为悲,所谓“悲哀太甚则伤肺”。平日要防止悲苦情绪,培养乐观、开朗性情。

要避免五劳所伤,就是不妄作劳,不出狂力;避免饮食所伤,做到饮食有节;避免寒热受损,做到因时养生。这样,机体内外之气通畅无阻,不致怫郁,就可以健身延年。《寿世传真》中说:“延寿之法,惟自护其身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违则为病,病则气衰,气衰则五脏十二经络之功能障碍而百病因此而生。所谓“百病生于气也”。

聚 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肾是藏精器官。《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它来源于先天,又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和补充。

所谓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贮于肾中,故谓“肾藏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读书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是说精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以决生死”。

总之,在中医学的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实际上将精指人体正气而言。从狭义上说,精是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聚精之法

精不可伤。《遵生八笺》上说:”人可宝者命也,可惜者乎,最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又说:“易损而难复者,精也;易躁而难静者,神也。惟养元气充满,则精神融和,遇损遇躁常有主以制之矣”。

在生命活动中,人体时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废物,这些废物必须不断的从体内排出去,否则我们就无法生存。在人体排出废物的众多渠道中,其中肾则是一个关键的器官,肾将许多废物过滤,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肾的功能一旦丧失了,人体就会因为毒素排不出去而逐渐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肾精,对于保持生命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肾还是产生精液的主要脏器,《丹经》说:“欲得不老,还精补脑”。认为精衰则体力不佳,精神恍惚。因此,少思寡欲,节制房事,是保精的要法。《食色绅言》中说:“若欲身安寿永,唯当绝欲宝精。神之寿命主乎精气,犹灯之有油;如鱼之有水,油枯灯灭,水涸鱼亡,奈何愚人以苦为乐,见色弃生,岂知精竭命亦随逝”。

但是,古代典籍中过于强调“节制房事”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正常男女,无论老中青,都有性要求,青年更为强烈,而中老年也不必过于节制,根据身体状况,每周一至三次性生活是正常的,有益的,对身心健康乃至对心肾器官都有好处。

专家认为,保护肾脏,预防肾病的最简便有效方法就是多喝水,一天喝2000~3000毫升水能冲洗肾脏和整个泌尿道。

同时,肾是个敏感器官,人挨冻时,它会感到冷;生气时会不舒服。因此就避免风寒,并要注意精神愉快,避免生气。

存 神

神是指统帅一切的精神。《东医宝鉴》说:“神为一身之主”。神是主宰机体内外一切生命活动和协调一致的总督。神源于先天,始于“父母之媾精”,化生于祖气。祖气者,神之真阴真阳也。《灵枢?小针解篇》曰:“神者,正气也”。张景岳说:“神由气而生,……居于肾精之中,以为肾精之主宰。”《东医宝鉴》中还说:“五味生神”。其意是说,神也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滋补。

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帅精、血、津液正常运行,以维持生命和生理功能者,是谓神。神在人体中具有特别重要位置。所以,中医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说法。这个“神”,包括了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从现代医学说,人的精神系统的功能,可概括为兴奋和抑制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它们之间的调节,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存神之法

养神之法,必以内无忧虑之患,外无邪气之忧,始可神气健旺。《遵生八笺》上说:“长生之法,保身之道,固气养精,固精养神,神不离身,乃得常健”。告诫人们,长生的方法,靠气来养精;又靠精养神,精神内守,人得健康。精、气、神之间是互相滋生的,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健全、才是健康长寿的保证。明代养生家袁黄在《摄生三要》中说:“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也”。神来源于精气,又是精气的主宰,三者相辅相成。所以陈健儒强调说:“保精以养气,气裕以养神,此长生之要方。”心胸豁达、情绪健康是养神的秘诀,这就需要我们宽宏大度地对待世间俗事,不要过度地为之困扰,凡事看开。明代名医李中梓把精、气、神称之为三奇。并把聚精、养气、存神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宝。也确实是这样,如果这三者处理的好,何患不长寿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